咖啡的酸、甜、苦、鹹四大滋味的表現,與烘焙度密切相關,因此「滋味譜」以淺中焙與深烘重焙來歸類。巧合的是,淺中焙「酸甜」滋味物的分子量較低,且極性較高,水溶性也高,往往在萃取前半段就溶解而出。但「苦鹹」滋味物的分子量較高且極性較低,水溶性也低,往往在萃取後半段才溶出。
咖啡淺焙至中焙的滋味以低分子量與中分子量的酸甜味為主,但瑕疵豆太多或烘焙不當,即使淺中焙也會出現不討好的苦鹹滋味。至於深焙則以高分子量的苦味與鹹味為主,除非你熟悉傳統滾筒式烘焙機的深焙之道,否則不易打破深焙豆苦中帶鹹的宿命。
但深焙絕非一無是處,最珍稀的深焙味譜—「濃而不苦,甘醇潤喉」,經過試驗,並非神話。
一般烘焙好的咖啡豆有70%~72%是不溶於水的纖維質,水溶性滋味成分僅佔熟豆重量的28%~30%,而這些可溶滋味物的內容如何?SCAA資深顧問林格的大作《咖啡杯測員手冊》,收錄相關數據,筆者稍加整理如以下表列:
以上是數據是咖啡熟豆酸、甜、苦、鹹可溶滋味物的重量佔比,顯然甜味成分最多,佔可溶物的39%,其次是苦味物26.4%,鹹味以14%排第三,酸味佔比最低,不超過5.4%,總得加起來為84.8%,其餘未列表的,應該是含量較少的滋味物。
但林格並未說明取樣的烘焙度,姑且以杯測慣用的中度烘焙Agtron#55視之,烘焙度不同,這些數值還會有出入,但只要在適口範圍內的烘焙度,上述滋味物佔比的排序不致有變動。
但請勿望文生義,以為甜味佔比最高,咖啡理當甜如蜜,事實並非如此,黑咖啡的苦味、酸味甚至鹹味,很容易幹擾甜味,這牽涉到酸、甜、苦、鹹四味複雜的互抵與互揚關係。唯有生豆的細胞壁肥厚,而且蔗糖與胺基酸含量高於平均值,加上完美烘焙,甜味才能掙脫其他三味的「圍剿」,脫穎而出。因此甜味是精品咖啡最難能可貴的開心滋味。
酸、甜、苦、鹹四滋味在淺中焙皆可能出現,但進入深烘世界,有機酸已被裂解殆盡,味譜簡化為分子量更高的甘、苦、鹹三種滋味。先從淺中焙「滋味譜」談起,再論重焙「滋味譜」。
淺中焙滋味譜·酸味譜:尖酸與鞣酸
尖酸:活潑、明亮、酸震、酒酸味、礙口、雜酸、水洗法
鞣酸:柔順、悶酸、層次、生津、日曬法、溼刨法、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