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起,我國首部電商法實施,哪怕是幫親友帶禮物,被認定為經營活動就要繳稅。很多代購面臨著重新求職、準備轉型的情況,曾經代購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了。
「你永遠都不知道,朋友圈裡下一個做代購的會是誰。」
每個人的朋友圈裡都有為數不少的代購,「代購月入十萬」、「代購買房買車」等新聞層出不窮。由於監管難度大,代購們遊走於法律、稅收的灰色地帶。
△資料圖/視覺中國
從2019年1月1日起,我國首部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商法》)正式實施。新法明確了利用微信朋友圈、網絡直播等方式從事商品、服務經營活動的自然人也是電子商務經營者。從事個人代購、微商也須依法辦理工商登記取得相關行政許可,依法納稅。其中,個人網店、微商、直播營銷、刷好評、大數據殺熟、徵稅等成為此次立法的亮點。
最高或將被罰款200萬
伴隨近年來跨境電商的發展,代購行業的規模也越來越龐大,並滋生了許多亂象:偷漏稅、假貨泛濫、個人信息遭洩露、售後推卸責任等問題層出不窮。同時,個人代購行為存在監管難的問題,尤其是在朋友圈。
騰訊相關負責人表示,微信一直不鼓勵利用個人微信號進行商業營銷行為。對於用戶舉報較多的,涉及銷售假貨、詐騙和商業侵權的個人微信號,經過核實後,微信會對違規個人微信號實施封禁部分功能(如禁止使用附近的人)、凍結、永久封停等不同等級的處罰。
騰訊相關負責人:
對於朋友圈的騷擾信息,用戶可以選擇屏蔽相關信息;對於騷擾嚴重的帳號,還可以「解除好友關係」。同時,朋友圈支持針對單條消息進行舉報。
業內人士總結出《電商法》幾條重點:
*任何代購都需要營業執照,而且是採購國和中國雙方的營業執照;
*需要繳納稅務,偷稅漏稅須承擔刑事責任;
*沒有中文標籤,不是國家認監委認證工廠生產的奶粉保健品之類不得銷售。
根據《電商法》,今後電子商務經營者會受到嚴格監管,一旦違規將面臨最高200萬罰款。
幫親友帶禮物需要納稅嗎?
「95後」女生小梅在澳大利亞留學,平時會趁課業不忙的時候兼職做做代購,量不大,購買者主要也都是國內的親戚、朋友。聽說《電商法》要實施,小梅很發愁,「那今後我給親戚朋友幫忙帶禮物、少量代買也要被監管了嗎?」
根據《電商法》,個人從事零星小額交易活動,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不需要辦理市場主體登記。但同樣要依照稅收徵收管理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申請辦理稅務登記,並如實申報納稅,否則將會被處以2萬~50萬元不等的罰款。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董毅智:
並不是說消費者去國外幫朋友帶東西就會被認為屬於範疇內,而是在於其行為是否會被認定為「經營活動」。在這一點的認定上,可能需要參考盈利數額、活動次數、時間長短等。
其他電商的納稅問題
由於監管上和制度上的薄弱,平臺上的經營者已經習慣了不繳納稅款的情況。從本次電商法來看,並沒有為電商平臺內經營者單獨設立稅種的跡象。相反,其明確了作為經營者不區分線上線下、傳統與電商,只要生產經營滿足收稅要求就應當繳納稅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