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法》封殺代購,最高罰款200萬,代購生意真的涼了嗎?

2021-01-15 鋅財經

文/劉奕琦

編輯/葉麗麗

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以下簡稱《電商法》)施行第一天,代購圈裡就傳出了微信被封號的消息:「打廣告要被封」、「朋友圈限流降權」。

一些代購擔心被封號,開始採取英文加漫畫的方式來發朋友圈。

圖片來源於網絡

代購群裡流傳的「買超過一萬直接被扣」、「過往記錄都被查,直接進局子」等消息,刺激著每個代購的神經。

選擇冒險的人還在國外。

12月28日飛韓國濟州島,1月1日轉機日本東京,1月9號回國。

2019年跨年、十三天、兩個國家,代購同行們都說佳妮「瘋了」。

《電商法》規定,代購需要持有中國和購買國的兩方營業執照,偷稅漏稅的監管和處罰也會大幅度加強,罰款金額上限高達200萬元,還要承擔刑事責任。

「敏感期,誰都不敢當出頭鳥,但總得有人去試試水」,佳妮說。

做了四年人肉代購,風險這事兒在她看來是薛丁格的貓,盒子沒開,怎麼斷定是「生」是「死」?盒子裡的誘惑太大了,一個月前,佳妮的朋友圈照常開啟了刷屏接單模式。

佳妮的朋友圈

鋅財經詢問了多個人肉代購,大部分表示在這段時間選擇停飛,即使跨年是商場打折的採購黃金期。這場灰色地帶的危險狂歡,在冬天呈現出最後的盛宴。

「最後一趟!」、「轉行清倉!」、「明年漲價!」2018年年末,代購的朋友圈呈現出大蕭條來臨前的恐慌。

佳妮心懷忐忑地飛到首爾,和國內緊張的氣氛相比,免稅店歡欣鼓舞的節日氣氛和「人暴多!絲毫沒有減少」的景象讓她有些意外。

利益的驅動下,「瘋子」並不是少數。

佳妮在首爾暴走了兩天,春節將至,手頭上的訂單暴增,她全程瘋狂採購掃貨,甚至無暇發朋友圈。

《中國進口消費市場報告》顯示,以天貓國際為例,中國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滲透率從2014年的1.6%迅速攀升至2017年的10.2%。消費者對海外商品的探索欲和需求變大,是催生代購的主要原因。

2014-2017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滲透率

除了滿足國內消費者,代購也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對於華人快遞、返點公司、小眾美妝品牌來說,代購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客戶。

新電商法的出臺,在整個產業鏈中炸出一聲驚雷。

刀刃舔血

MCM雙肩包、MLB的棒球帽、阿迪的貝殼頭,這曾經是代購們過關的標配三件套。而現在為了更像個遊客,他們換上太陽帽,蹬上了細高跟。

「你知道光頭和娜姐嗎?」佳妮說道,「是上海海關工作人員,我們代購圈裡的大魔頭。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還有人出售他倆的排班表。」在2017年6月她曾遭遇過一次娜姐的開箱檢查。

海關開箱檢查 圖片來源於網絡

那陣子是韓國打折季,PRADA、MCM、菲拉格慕等奢侈品牌7折優惠,佳妮帶著老公一起去搶購。他們從轉盤上取下行李,站上T1航站樓的扶梯,遠遠看到海關通道擠滿了人。

「今天肯定很嚴」,她心裡咯噔一下。容不得多想,佳妮快速撕下行李託運牌貼在丈夫機票後面,又從背包裡翻出寶格麗項鍊,掛在了脖子上。

「那天除了帽子沒戴,代購三件套我穿了兩。」佳妮把箱子搬上傳送帶,餘光瞥見娜姐緊盯著機器上的顯示屏。箱子裡有幾瓶化妝水和兩個海藍之謎面霜,佳妮知道顯示屏上會清楚呈現陰影形態。

「等一下。」不出意料,娜姐伸手攔下,戴上讓代購聞風喪膽的白手套。她攪動箱子翻查著衣物,抽出被壓扁的口紅盒,在夾層裡倒出散落的口紅,舉起寶格麗的盒子:「項鍊呢?」佳妮指了指脖子。

「不可能就這麼點東西,你和誰一起來的,沒有託運行李嗎?」娜姐問。

「和我老公,他已經出去了。」佳妮撒了個謊,脫了身。

「貴重的東西在我老公那個託運行李箱裡。」佳妮在關口焦急得等待,機場冷氣十足,她的衣服被冷汗浸溼了一半。

二十分鐘後,看到丈夫一臉輕鬆地出來,她的心才終於落了地。

「我們知道代購不是光明的賺錢方式。」佳妮坦言。

代購行業伴隨著風險。2014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多次重審的空姐代購案一錘定音,偷逃稅款8萬餘元,判處3年有期徒刑。2018年,淘寶店主遊燕往返香港代購逃稅300萬元,判刑10年,處罰金550萬元……

空姐代購案 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些風險,由於概率不高,不少代購還存在著僥倖的心理。

電商法出臺後,持續被曝出的嚴查新聞,讓代購們實實在在慌張了起來。

很多代購還記得2018年9月28日的「黑色星期五」。那天,上海海關嚴查浦東機場T2航站樓,被查處代購人數高達100多人。這是場海關再正常不過的通關檢查,代購們更願意用「血洗」、「大屠殺」、「末日」等血腥的詞彙來形容這一天。

9月28日代購罰單 圖片來源於網絡

10隻唇膏罰款1800、1萬護膚品被罰3000,帶了178萬元手錶的男子徑直跪在海關辦公室……白天直播免稅店的代購們,這個晚上開始直播交罰款的長隊。

這次嚴查,確實讓一些代購恐慌。任職於北京德和衡(杭州)律師事務所的王森告訴鋅財經,通過這種嚴查,以及案件式的打擊,能夠起到震懾作用。

佳妮也曾經被查到,交過一萬多元的罰款。離不開代購收入的人依然在刀刃舔血。

佳妮提到,有些家庭的收入都靠代購,他們想方設法過海關,「我親眼看到過一個代購把一堆奢侈品塞到小孩子的嬰兒車底,畢竟很少海關會讓你抬上嬰兒車過檢查。」

多米諾骨牌效應

這次電商法的頒布,影響不只是代購的生意,還將影響上下遊的生意。

「非常焦慮",ToWhere全球快遞公司創始人Peter Li用一個詞形容美國華人快遞公司的現狀。

《電商法》還未實施,華人快遞及其相關的清關公司就開始採取措施。「大家都擔心在法案推行前會出問題,所以在去年12月中旬、下旬,有一部分華人快遞公司已經關閉了他們的收貨渠道。」 Peter Li說。

代購曾經讓華人快遞的生意紅火起來。

爆火的華人快遞

「十年前全美只有幾家華人快遞公司,到了2012年左右就開始遍地開花。不誇張地說,華人快遞80%的寄件量都和代購有關。」在 Peter Li眼裡,代購是華人快遞興起的重要推手。行業中,代購也有一個獨屬的業內名詞——「買手」。

美國到中國人肉代購的成本過高,通常通過快遞的方式寄件。快遞主要有兩條途徑。第一是通過美國的郵政,會有一個申報的過程,申報後有一定的抽查比率,如果被抽查到金額過高,就需要交關稅。

而另一種,是包關稅的華人快遞,為了省去被抽查的提心弔膽,代購們幾乎都選擇了後者。

這之中,作為連接的華人快遞便是大潮驅動下奔湧向前的一環。「其中一個賣輕奢包的客戶,每天的寄件量就可以達到300到500個」,Peter Li補充道。

美國著名華人快遞——新幹線在洛克菲勒中心發布的業務統計報告顯示,該公司2016年從美國向中國投遞的包裹比2015年增加37%,2017年較2016年激增143%。

華人快遞的準入門檻很低,大部分都以加盟形式成為大的華人快遞公司的代售點。Peter Li說,在他居住的小區裡,華人快遞遍地都是。「藥店、花店開闢出一個櫃檯,甚至自己家的車庫都能成為一個代收點。」

即便如此,在聖誕、跨年、黑五等旺季依然供不應求、需要排隊寄件。「早上九點開門到晚上八點下班,那些工作人員有的時候連午飯都顧不上吃一口。」

黑五購物潮 圖片來源於網絡

華人快遞佔據了ToWhere大約30%的業務,在政策緊縮下,Peter Li和身邊的許多同行也開始了業務上的伺機調整。「對於買手和百分之百的業務都是華人快遞的公司來說,這個調整太難了」,Peter Li表示擔憂。

他提到,現在大部分人在觀望,隨著風聲的收緊,很多代購已經暫停下單,大家都在觀察電商法怎麼執行,能夠執行到什麼程度。

受影響的還包括返點公司。

韓代的收入高,是因為返點的額度更高。返點,實際上就是回扣,是這個行業裡公開的秘密。

旅遊平臺上的返點業務

「代購們不太願意提返點,就和開店的人不願意告訴你成本價一個道理」,茗軒說。

韓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免稅市場,為了爭搶客源、促進消費,樂天、新羅、新世界等免稅店都提供了不菲的消費佣金,由此催生出了返點行業。返點公司是韓代和免稅店之間的橋梁,一邊推動購物,一邊從中抽成。

茗軒告訴鋅財經,返點公司很喜歡中國代購,因為購買量很多。

返點公司自成體系,為了客戶體驗感,有的公司會提供專車接送、代訂酒店等一條龍服務,前提是購買金額要達到一定的數額。

到店,辦理金卡,登記返點公司給的團號,每買一個商品,都要核對好小票上的團號。結束購物後將小票挨張拍照,把照片連同銀行卡號一起發給返點公司的工作人員,然後等待收款。

茗軒告訴鋅財經,免稅店生意不好的時候,會通過提高返點額度來促進消費。高的時候,返點的力度達到30%以上。

不過,茗軒也覺察到,近期返點的額度在下降,從原先的超過20%,現在只有百分之十幾。很多奢侈品的返點只有5%,有的甚至0返點。

返點公司是代購行業衍生的一條產業鏈,代購人數的減少勢必影響生意。由於返點降低,代購群裡已經有人表示要從「韓代」變成「港代」。

代購大幅減少,對於一些小眾品牌可能也並不是好消息。大代購是品牌市場的KOL,這絕不是一句誇張的言論。

「不同代購朋友圈的圖經常是重複的,這些圖片有時候都來自同一個大代購。」佳妮說,大代購負責貨源,手頭的代理商負責售賣。

B2B2C的模式,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在貨品選擇上,大代購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一個大代購推一個產品,手下幾十個代理會一起推,每個代理商還有成百上千個用戶。這些產品不火都很難。」

據了解,一些韓國品牌將市場定位瞄準中國,他們通常會主動找中國代購營銷推廣,某些品牌在韓國本土還沒上架售賣,中國代購們已經和廠商聯繫接單推廣。

「我第一次聽說JM solution蜂蜜面膜,韓國人都不用。」韓國博主「慧敏歐尼」就曾在個人視頻上表達了JM solution在中國爆火的困惑。

韓國博主「慧敏歐尼」的視頻截圖

「爆火的除了面膜,還有一些很小眾品牌的素顏霜和化妝品。」佳妮告訴鋅財經,這些品牌在免稅店沒有專櫃,通常統一擺放在一個櫃檯裡,韓國本土市場也相當少見。

在佳妮看來這樣的品牌並無法長久,但她不得不承認,代購的確是潛藏在消費者朋友圈裡的天然導購員。

讓人更為啼笑皆非的是,代購還炒火了不少假洋牌。例如泰國RAY面膜,藥監局上顯示它的產地在中國廣州。還有Voodoo蛇毒面膜,它的備案屬性是國產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備註是僅供出口。

黃金時代一去不返

八年前,徐璐在美國成為一名職業代購,她親歷了國內消費者對海外商品的需求大爆發。

以化妝品為例,根據中國海關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化妝護膚產品的進口金額為7億美元左右,到了2017年數值激增到64.5億美元左右,是09年的9倍之多。

人肉代購隨之興起,賺差價,拿折扣,飛一趟能賺一兩萬,月入五六萬在代購圈裡並不稀奇。

那時過海關也沒什麼風險。佳妮回憶道:「四年前剛做代購的時候,幾乎沒有擔心過海關抽查的問題。」

當年,讓代購們聞風喪膽的安檢機時常處於未開啟狀態,鬆散的檢查也構不成太大的威脅。幾年來,這是一門高收益、低風險的生意。

佳妮每趟回來,都推著一個裝滿貨品的行李箱,提著免稅店的袋子大搖大擺出關。這個場景放到今天,就像做夢一樣不可思議。

但出於代購數量的增加和海關的嚴查,代購生意並沒那麼好做了。

去年七夕,韓代的數量達到了新的高峰。同年八月,佳妮在韓國遇到了搶購潮。

通宵排隊、打地鋪的競爭者們,讓免稅店的產品供不應求。正是從那時候起,韓國免稅店推出了排號限購的飢餓營銷,並一直延續使用到今天。

龔夕也是往返於韓國的代購之一,她經常天沒亮就到免稅店,凌晨三四點就在免稅店門口排隊的代購不少,為的是拿到提早十分鐘進場的200個排號名額。

免稅店門口排隊的代購

「有次我三點去,沒拿到號,第二天就直接在那通宵了。」佳妮介紹,像SK2、CPB等熱門品牌專櫃限號,早點進去才有機會買到。

「和我一起的朋友那次鞋都跑掉了,買完了才回去撿鞋,我當時還發了條朋友圈笑話她。」佳妮用自嘲的語氣說道。

代購是體力戰,如果飛首爾,免稅店結束後她們還會轉站東大門,四天三晚的行程,龔夕需要休息兩天才能夠緩過來。

回報是可觀的。購買者通過返點公司,將能夠拿到貨物20%—30%的回扣。相當於如果一趟的購買金額為20萬,即使是原價賣出,代購也能夠到手4-6萬的收入。

但競爭激烈、搶不到貨品、數次被罰,也讓不少代購萌生退意,正值電商法的推出,他們中不少人選擇了轉型。

四面楚歌

11月16日,龔夕拖著兩個行李箱快步走出杭州蕭山機場,這是《電商法》出臺前的最後一次掃貨,為了囤積貨物她特意比平常多買了點。

「逛了四天,我整個人都快趴下了,但回程的飛機上完全睡不著,太緊張了。」龔夕很幸運,這一趟沒被查,在行李箱的輪子壓過安檢線的那一刻,突如其來的疲憊感讓她打了個寒顫。

「年關了,都說最近特別嚴。」龔夕的手機裡存了一張照片,是一個巨大白色外殼的機器,「據說是海關最新版掃描機,1月1日起開始使用。」

圖片來源於網絡

王森提到,海關部門對代購是第一防線的監管罰款,《電商法》的關鍵實行部門是稅務部門,兩個部門協調合作需要一定時間磨合。

目前各個部門的相關措施陸續出臺。

元旦還沒到,郵政部門已經跟上了監管的隊伍,海關總署決定自2018年11月30日起在全國海關推廣使用進出境郵遞物品信息化管理系統,通過郵寄的代購之後需要申報進出境物品和記錄個人信息。

「太過於頻繁地寄東西或者之前被稅的紀錄都會存檔,肯定會被格外盯上」,徐璐憂心忡忡地說。

茗軒的朋友圈除了人肉代購的商品,也開始夾雜小CK包和膠原蛋白粉的廣告,原先和她搭夥兒飛的朋友已經轉型做了微商,她最近也開始嘗試做國內產品的代理。

「現在也在下調關稅,國內專櫃活動力度也很大,有很多產品都比我們買的價格還低了,錢太難賺了…...」茗軒有些無奈。

王森認為受《電商法》影響最大的將是B端的供應商和大型代購平臺。我國跨境電商和進口商相比稅率很低,也存在一定的灰色地帶。

所謂的代購危機,在王森看來其實是疏堵結合,「誰能阻止女人買包和化妝品啊?」

自2018年起我國多次下調進口關稅稅率,《電商法》新政也將放寬交易額,將單次交易限值由2000元提高至5000元,年度交易限值由每人每年20000元提高至26000元。

但對於消費欲旺盛的中國人這些依然遠遠不夠。「代購最好主動去申報、如實納稅」,王森說, 「不過這樣對他們來說就沒有利潤空間了。」

大部分代購還在掙扎,有的放棄了原先的廉價航班轉而選擇價格更高、只能攜帶一個行李的大韓航空。在他們眼裡,它們是被海關抽查的冷門。

這趟日本、韓國回來,佳妮打算挺進杜拜和歐洲市場改賣藏紅花和歐洲品牌的商品,「《電商法》總不可能把代購一棒子全打死吧。只要這個職業在,我就會一直做下去。」

(應受訪者要求,佳妮、茗軒、徐璐、龔夕為化名)

本文版權歸「鋅財經」所有

相關焦點

  • 國家出手整頓,代購要涼,最高罰款200萬?先別慌,這波操作沒那麼可怕
    然而才爽沒幾天,就有一個驚天壞消息傳來:國家立法打擊代購了!代購這下真的涼涼了!!嗯,8月31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正式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該法將於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 再見,代購!再見,微商!
    ,一旦違規最高罰款200萬!必須進行登記如果你賣的是食品,需要申請食品流通許可證;《電商法》明確規定,沒有中文標籤、不是國家認監委認證工廠生產、未獲取配方註冊證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不得在網絡平臺銷售。否則將面臨最高1萬元的罰款!
  • 代購化妝品、包包需要徵稅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 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代購各種化妝品、包包、球鞋、數碼產品的朋友。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已於去年1月1日正式實施:代購韓國化妝品、澳洲奶粉、日本的馬桶蓋等所有商品,海關將嚴格監管,一旦違規最高罰款200萬元。
  • 再見了,代購!再見了,微商
    >近日,有一則消息做代購和微商的朋友要注意了!韓國化妝品、澳洲奶粉日本的馬桶蓋還有朋友圈裡的歐美、泰國代購明年起還能照常代購麼答案是:以後會受到嚴格監管,一旦違規最高罰款200萬!▼必須進行登記如果你賣的是食品,需要申請食品流通許可證;《電商法》明確規定,沒有中文標籤、不是國家認監委認證工廠生產、未獲取配方註冊證的嬰幼兒配方奶粉不得在網絡平臺銷售。
  • 朋友圈裡的代購和微商要「黃」了?
    >當然,每個人的朋友圈都有不少做代購和微商的小夥伴韓國化妝品、澳洲奶粉日本的馬桶蓋還有朋友圈裡的歐美、泰國代購明年起還有照常代購嗎答案是:以後會受到嚴格監管>一旦違規最高罰款200萬▼>都必須依法進行登記辦理營業執照否則將面臨最高1萬元的罰款
  • 再見了,代購!再見了,微商!
    答案是以後會受到嚴格監管,一旦違規最高罰款200萬▼微信朋友圈裡的微商在直播平臺中賣東西的博主都屬於電子商務經營者必須進行登記如果你賣的是食品需要申請食品流通許可證《電商法除了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外都必須依法進行登記辦理營業執照否則將面臨最高1萬元的罰款必須依法納稅《電商法》的出臺並不是打壓電商平臺
  • 在義大利做代購、微商的要注意了,這次國家正式出手了!
    相信每個人的朋友圈裡都有不少做代購或者微商的小夥伴平時會找他們買各種化妝品、包包、數碼產品…不過近日,有一則消息做代購和微商的朋友>以後會受到嚴格監管,一旦違規最高罰款200萬!否則將面臨最高1萬元的罰款!
  • 「2019年,我朋友圈的代購一夜都變了……」
    作者 | 羅發財2019年第一天刷了一下朋友圈我差點暈古七……這都是什麼奇葩手繪圖朋友圈的代購畫風怎麼變成這樣了原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於2019年1月1日正式生效要求營業執照、納稅、中文標籤代購、微商、電商平臺等都將受到嚴格監管一旦違規要罰款《電商法》正式實施的第一天朋友圈的代購們不敢發產品實物圖也不敢直接在朋友圈寫明賣什麼
  • 電商法實施後,「失業」代購的出路在哪兒?-虎嗅網
    元旦之後《電商法》將實施,一個代購在朋友圈調侃道:「元旦以後自己就是操著賣白粉心,賺著賣白菜錢。」但起碼她還能賺錢。《電商法》對營業執照、納稅及商品的限制,讓大多數個人代購望而卻步。同時在微信中,個人代購行為難以監管,出現問題消費者很難維權。代購行業,正是逃稅避稅的重災區。在《電商法》中,也對代購行業提出了明確的合規要求:代購需要營業執照,而且是採購國和中國雙方的營業執照;需要繳納稅務,偷稅漏稅需承擔刑事責任;沒有中文標籤,不是國家認監委認證工廠生產等奶粉保健品之類不得銷售。
  • 全球代購明年進入「冰河期」?聽聽日本代購們怎麼說
    國慶節前,一個「上海浦東機場嚴查代購,100多人被繳罰款」的視頻在微博上瘋傳,很多人評論說「代購終於要涼涼啦」,「微商不好做啦」,也有人說「只是一時嚴打而已
  • 新入行的代購們,別說你還不了解電商法
    很多代購面臨著重新求職、準備轉型的情況,曾經代購的「好日子」一去不返了。 「你永遠都不知道,朋友圈裡下一個做代購的會是誰。」 每個人的朋友圈裡都有為數不少的代購,「代購月入十萬」、「代購買房買車」等新聞層出不窮。由於監管難度大,代購們遊走於法律、稅收的灰色地帶。
  • 海外代購還能不能行?
    有聲音稱,《電商法》落地,海外代購「壓力山大」,那麼海外代購究竟將受到怎樣的影響?代購時代真的要終結了嗎? 多數代購需工商登記可以發現,讓代購一族感到有壓力的,主要是《電商法》所規定的電商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等條款。
  • 海南代購被封殺?海關總署:代購三年內不得在海南免稅店購物!網友...
    海南代購被封殺?海關總署:代購三年內不得在海南免稅店購物!網友:給家人朋友買算嗎? 這幾天,隨著海南新政的推出朋友圈真的快要被海南代購刷屏了
  • 中國奢侈品代購的生意要涼透了嗎?沒那麼簡單
    本文轉自【bof】;新冠疫情對任何行業來說都是個壞消息,但是對於中國的代購來說,嚴格的旅遊限制和更嚴格的規章管制讓他們的未來更變得黯淡無光。但一切就這麼結束了嗎?幾年前,當肖翔(音譯)開始在深圳的一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他很快意識到兩個問題: 第一,多賺點外快會更好。
  • 代購真的涼了?Costco爆款們沒人搶!但為華人卻上架了這個...
    2019年1月1日對於海外代購們來講是一個揪心的日子。因為中國首次推行的《電商法》當天開始實行了~新法對代購和電商平臺都制定了相關規定:不僅要辦理相關營業執照,也要交稅!此前在Costco出現各種把老外們嚇懵了的「代購」戲精們也許可以消停了?!大家還記得為了雅頓膠囊差點打起來的代購「勇士」嗎?
  • 電商法讓代購寸步難行 日本實體店忽臨寒冬
    根據日經中文網的報導,自從中國在一月份開始實施《電商法》之後,作為代購的熱門地點的日本也受到了波及,根據電商法的規定,從事海外代購的朋友將會被認定是"電子商務經營者",因此代購在買賣交易的時候需要在國內繳稅,否則就要面臨過百萬的罰款。目前國內大部分的代購主要是以網紅妝品以及奢飾品為主,因此從業者大部分都是女性。
  • 空姐韓國代購被判11年,你的代購掙了你多少錢願意鋌而走險?
    剛才我在youtube上,仔細看了一遍海外華人媒體,對於中國海關法規、跨境電商法的解讀,重溫了2012年空姐代購判刑11年的庭審詳情,倒抽一口涼氣,我們很多人,其實在不知情的前提下,已經犯法了。罰款麼?
  • 你朋友圈裡的「導遊」代購真的靠譜嗎?
    在海外代購和熟人經濟盛行的時代 朋友圈變成了「生意圈」 但是 你朋友圈裡的「導遊」代購真的靠譜嗎?
  • 「網劍行動」啟動:海外代購將迎嚴監管
    分析指出,「網劍行動」釋放出政府進一步規範海淘代購市場秩序的信號,也展示監管部門對於海淘亂象決不手軟、堅決打擊的決心。去年跨境電商交易9.1萬億元 用戶超1億近年來,隨著海淘代購的興起,不出國就可以享受到種類繁多的國外商品。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9.1萬億元,用戶超1億。
  • 韓國代購生意難做了
    「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在中國市場將有越來越多的韓妝下調價格。」溫州一化妝品代理商表示,隨著6月1日籤署的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生效,韓國在中國的化妝品價格將會陸續下調。 對韓國代購來說,今年的日子註定比較難熬。小呀在市區歐洲城開了一家韓國服裝店,本來她每月會去一趟韓國。「買衣服的同時,再代購些化妝品、日用品、電器等,這一塊的利潤也挺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