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理窮源丨人體中醫解剖部位與經絡關係(三)

2021-02-22 道生學堂

膀胱:《內經》說:膀胱好似主司水液的官員,它是水液聚會的地方,經過氣化作用以把水液(尿)排出體外。又說:膀胱當十九椎,在腎的下面,大腸的前面,有下口而無上口,在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的下口,是膀胱的上緣,水液由此而別迴腸,隨氣化泌滲而入膀胱。水液的出入皆由氣化所為,水液進入時氣化不利則水液進入大腸而成洩瀉,水液排出時氣化不利則溺竅閉塞而成癃閉或水腫,足太陽膀胱經是多血少氣之經。《難經》說:膀胱重九兩二銖,大九寸,能容納九升九合尿液,膀胱口大是二寸半。

宗筋:足厥陰肝經和經筋結聚於陰器,聯絡諸筋;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的經筋匯聚於陰器;足少陰腎的經筋也結聚於陰器。尿道口即是前陰,督脈所起始之處。

毛際:毛際,是指宗筋(指前陰或專指陰莖)以上,或小腹以下橫骨部位的陰毛處,下橫骨俗稱為蓋骨。任脈由會陰穴上行毛際處,衝脈起於氣街,氣街即氣衝穴,屬足陽明經,在毛際兩旁,所以陽明經血氣盛則毛美而長,陽明經血氣少則無毛。足厥陰肝的經脈與經筋入行毛際,足少陽膽經繞行於毛際。

睪丸:指男子的外腎,陰莖下面陰囊中的兩個丸狀組織。

篡(音cuàn):是指橫骨以下,兩股之前相結合之凹陷處,前後兩陰之間叫下極穴,又叫屏翳穴、會陰穴,也就是指的男性、女性陰器所在之處。

腦後骨:俗稱腦杓。

枕骨:枕骨是指的腦後骨隆起的部分。枕骨因人而異,有的有條狀突起,有的平,有的長,也有呈圓形的等。

完骨:耳後的稜骨叫作完骨,是指在枕骨之下,兩旁呈顯條狀的骨頭。

頸項:是指頸部的主幹部分。又說頸是頸部主幹部分的側面,項是指頸部主幹部分的後面,俗稱為脖項。頸前有缺盆穴,屬胃經,在上橫骨上左右各一,缺盆是十二經脈循行所過的主要通路。大腸、小腸、胃、膽、三焦的經脈皆入行缺盆,肺、胃、膽、膀胱的經筋均結聚於缺盆。缺盆穴之中即是任脈的天突穴,是頸前正中第一行經脈;缺盆的上面有人迎穴,在喉間旁開一寸五分,屬胃經,這是頸前第二行經脈;在人迎穴後一寸五分是扶突穴,屬大腸經,這是頸中第三行經脈;扶突穴後有天窗穴,屬小腸經,這是頸中第四行經脈;在天窗穴之後是膽的經脈,膽脈在頸中無穴,這是第五行經脈;在足少陽膽經之後有天牖穴,屬三焦經,這是頸中第六行經脈;在天牖穴的後面有天柱穴,屬旁胱經,這是頸中第七行經脈;在頸部正中央是督脈,有風府穴,自前第一行經脈至後中一行,這是第八行經脈。

頸骨:俗稱天柱骨。《醫宗金鑑》在刺灸心法要訣中說:頸骨者,頭之頸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項骨:指頭後主幹骨的上三節圓骨。

背:指後背部大椎穴部以下,腰部以上的通稱。

脊骨:也叫脊膂骨,俗名脊梁骨。督脈主脊,手陽明大腸經挾脊,手少陰心經與脊裡細脈相連,足太陰脾的經筋附著於脊,足少陰腎的經筋與經脈貫於脊,足太陽膀胱經脈與經筋挾脊,其經筋分左右上項。其左右距脊一寸五分為第二行經脈,平第三胸椎叫肺俞穴,平第五胸椎叫心俞穴,平第七胸椎叫膈俞穴,平第九胸椎叫肝俞穴,平第十胸椎叫膽俞穴,平第十一胸椎叫脾俞穴,平第十二胸椎叫胃俞穴,平第一腰椎叫三焦俞穴,平第二腰椎叫腎俞穴,平第四腰椎叫大腸俞穴,平第一骶椎叫小腸俞穴,平第二骶椎叫膀胱俞穴。距脊旁開三寸是第三行經脈,魄門對應肺俞,故肺藏魄;神堂對應心俞,故心藏神;魂門對應肝俞,故肝藏魂;意舍對應脾俞,故脾藏意;志舍對應腎俞,故腎藏志;膏盲俞對應第四胸椎。

膂:是指脊骨兩旁隆起的肌肉組織。足少陰腎和與其相表裡的足太陽膀胱經脈循膂而行。

腋:腋是指肩之下,脅之上緣,俗稱肐肢窩。手太陰肺的經脈與經筋入於腋,手太陽小腸的經筋結於腋,足少陽膽的經筋行於腋,心包絡的經脈抵於腋。

脅肋:脅是指腋下到肋骨盡處的統稱,肋骨是指脅部的條狀骨,總稱為脅肋,又叫作胠。足厥陰肝和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之經脈布於脅,手厥陰心包絡經與經筋挾脅,足太陰脾的經筋結於肋,足厥陰肝的經脈布於肋。

季脅:是指脅下的小肋骨,俗稱軟肋。手太陰肺的經脈抵季脅,足少陽膽的經脈與經筋乘季脅。

秒:是指脅下無有肋骨的空軟之處,足少陽膽的經脈乘於秒。

腰骨:是指脊骨第十四、十五、十六椎,即第二、三、四腰椎的合稱,是尾骨以上之骨。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有四孔,下接尾骨上際。足少陰腎的經脈入腰,足太陽膀胱的經脈抵於腰。

胂:是指腰下兩旁,髖骨以上的肌肉群。

臀:是指胂下尾骨旁隆起肥滿的肌肉組織。足太陽膀胱經脈貫於臀,其經筋結於臀。

尻:在腰骨以下,指第一骶椎至第五骶椎的五節之骨。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有四孔,其骨的形狀是內凹如瓦,長四至五寸,上寬下窄,其最末一節更小,尤如人參蘆一般,叫作尾閭,又名骶端、橛骨、窮骨,位置在肛門後,在其骨上外兩旁形如馬蹄狀,附著兩髁骨上端,髁骨俗名叫骻骨。足少陽膽之經筋結於尻。

肛:是指大腸的下口。肛門與直腸相接,直腸與大腸相接,大腸與肺互為表裡,在肺氣充足的情況下才能保證大腸傳導功能的正常。

下橫骨、髁骨、楗骨:下橫骨在少腹的下面,其形如蓋,故叫蓋骨;在其骨左右兩個大孔上二分,出向後之骨首形狀尤似張開的扇子,下一寸左右附著於尻骨的上面,形狀象馬蹄狀的叫髁骨;下兩分出向前的骨頭末端似楗柱,其在臀內,叫作楗骨,與尻骨呈鼎足之勢,是坐姿時的主骨,女性稱交骨。骨面叫作髖,俠髖形狀如盆之凹陷處叫作機,又叫髀樞,與股之髀骨相接,這就是環跳穴處,所以環跳穴處有五個名字。

醫理窮源丨人體中醫解剖部位與經絡關係(一)

醫理窮源丨人體中醫解剖部位與經絡關係(二)

相關焦點

  • 醫理窮源丨人體中醫解剖部位與經絡關係(五)
    是指脊骨第十四、十五、十六椎,即第二、三、四腰椎的合稱,是尾骨以上之骨。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有四孔,下接尾骨上際。足少陰腎的經脈入腰,足太陽膀胱的經脈抵於腰。是指腰下兩旁,髖骨以上的肌肉群。是指胂下尾骨旁隆起肥滿的肌肉組織。足太陽膀胱經脈貫於臀,其經筋結於臀。在腰骨以下,指第一骶椎至第五骶椎的五節之骨。
  • 醫理窮源丨人體中醫解剖部位與經絡關係(四)
    陷谷穴在足大趾次趾間,本節後陷中內庭穴在足大趾次趾外間,凹陷中的歷兌穴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的地方,三穴明明指的是在次趾,與中趾無關,由此可知是 「中」字之誤。那麼,中趾屬哪經呢?《內經》說:其分支,從膝下三寸分出,下行而至中趾外側,這與前面所說的內庭、歷兌穴也不矛盾,中趾也屬於胃經。
  • 醫理窮源丨人體中醫解剖部位與經絡關係(一)
    顴骨之下,迎香穴之外的部位是面中央,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應;兩顴骨之內與面王(鼻尖部)以上的部位和手太陽小腸經相應,小腸的經脈循頰上至眼眶下而至鼻部,再行至目內眥,與足太陽經相接。小腸氣血盛則面部肌肉豐滿,小腸氣血虛則面部肌肉少,面色也不正常。顏:顏是指前額中央兩眉間,眉心以上叫闕,與咽喉相應。
  • 一目了然丨人體最重要的經絡都在這裡了!
    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意指周身氣血運行的通道。經絡遍布全身,它內聯百髒六腑,外布五官七竅、四肢百骸,溝通表裡、上下、內外,將人體的各部分連接成有機的、與自然界陰陽屬性密不可分的整體。簡單地說,經絡就是我們身上的一個交通網,它分布於我們全身各處,氣血就是沿著這個交通網運輸到全身去的。一旦經絡出問題,人的氣血不能正常運行,身體就會變差。
  • 美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就是3千年前中國早就發現的經絡!
    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中醫的人體「經絡」。研究人員解釋稱,長期以來,科學家在解剖過程中,無意識地破壞了間質組織的結構,當其中的液體被排空,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它們僅是一層簡單的結締組織,因此,人們從未意識到它們的存在。
  • 人體經絡圖-艾艾貼專用!
    經絡遍布全身,它內聯百髒六腑,外布五官七竅、四肢百骸,溝通表裡、上下、內外,將人體的各部分連接成有機的、與自然界陰陽屬性密不可分的整體。簡單地說,經絡就是我們身上的一個交通網,它分布於我們全身各處,氣血就是沿著這個交通網運輸到全身去的。一旦經絡出問題,人的氣血不能正常運行,身體就會變差。
  • 大連「皮膚宮」作品《中醫皮膚病三焦經絡部位辨治》病例選
    本書案例豐富、按語詳實,理法方藥自成體系,是宮振甲先生心血結晶,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皮膚體表疾病最大的特點是視之可見、觸之可及。怎樣才能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將皮膚部位辨證方法應用於臨床呢?十年來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若要根據皮膚部位進行辨證施治,首先要對人體的體表作一個量的定位。人與天地相應,人體的表面如同地球的表面。
  • 人體全身經絡穴位彩圖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古人發現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稱之為經脈;又發現這些大幹線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古人稱這些分枝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黃帝內經》對經絡的認識是從大量的臨床觀察中得來的,記載這些臨床觀察的文獻近年來已在馬王堆帛書、張家山竹簡和綿陽木人經絡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漸找到。
  • 經絡不通百病生!中醫推薦6個小動作,疏通經絡,管用!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如果經絡不通容易生病。儘管所吃的食物再有營養,也不能輸送到各個臟器,因為經絡已經受阻。用民間的話來說,就是經絡不通,走路都會中風。由此可見,經絡不通是疾病之源,只有打通全身經絡,才能讓身體輕鬆,收穫健康。
  • 中醫經絡講人體脾胃
    說到人體脾胃,大家都知道其作為後天之本的重要作用。在我們中醫經絡理論中,把人體脾胃直接比作身體能量的轉換器。相信大家在沒有看到內容之前,根據各自的生活經驗也非常容易猜到我們的脾胃就是身體能量的轉換器。中醫經絡講人體脾胃是從整個人體系統全局給脾胃做了一個定位,不能分開談脾胃。
  • 中醫經絡松筋---牛角松筋術
    藍羽庭牛角經絡松筋術在普及牛角經絡松筋術期間,很多人不知道經絡松筋術是什麼?人們知道針灸,艾灸,按摩推拿,足療等等,但是,很少人知道什麼是經絡松筋!那麼什麼是經絡松筋術?和針灸,艾灸,按摩之間的關係怎樣?有什麼區別呢?經絡: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
  • 人體經絡與人體之「氣」的奧秘(收藏研究)
    具有一些醫學理論的人,都知道經絡的分布狀態與神經、血管雷同,人體經絡與樹木幹支分布相似,都有主幹、支幹、細支三類。人體經絡為三脈:經脈、絡脈、孫脈。外力作用於穴位上的效果比非穴位經絡好得多。經絡阻塞引發的疾病就會反映在相應經絡的有關穴位上。
  • 經絡講記丨絡脈
    浮絡是浮行於全身淺表部位的經絡,主要分布在皮膚表面,用於傳輸散布氣血,濡養全身。孫絡是別絡分出的最細小的分支,作用於浮絡相同。中醫指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和分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絡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
  • 中醫經絡的終極秘密!值得反覆研讀,一通百通!
    中醫經絡原來如此簡單 最近幾天,基本上把我領悟的經絡系統做了比較全面的整理,當變成文字和圖示後,發現中醫的經絡是如此簡單!中醫治療也不用弄得那麼複雜,完全可以用非常短的時間就可以入門。 任督脈的主要作用是溝通左右的三陰三陽,主要的溝通位置是大腦的胼骶體,從解剖來看左側的神經纖維從這裡交換到右側,右側的神經纖維從這裡交換到左側。當然在脊髓各段的白質、灰質也有左右交換,這恰恰從解剖上支持中醫的任、督是有物質基礎的。因為左側的陰陽表裡經與右側的陰陽表裡經是相對獨立運行的,如果沒有任督的居中溝通,左右就會表現為明顯的不同。
  • 2020安徽醫療招聘考試中醫學資料:中醫-事業單位-經絡的作用和經絡...
    2020安徽醫療招聘考試中醫學資料:中醫-事業單位-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重點知識梳理 以下是2020醫療招聘考試中醫醫學專業考試資料的具體內容:經絡的作用和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重點知識梳理20條1.經絡的作用:聯繫臟腑
  • 中醫經絡排毒針對身體各個部位,療效好
    中醫經絡養生學中三焦經是人體健康功能的總指揮,它能使各個臟腑順利合作,步調一致,有些中醫學家還將它等同於淋巴系統,可見其作用不一般。經常敲打三焦經,能提高身體免疫力,讓你不再小病連連!三焦經的運行時間是21:00到23:00,建議你敲打前儘量少喝水,三焦經還主管水液運行,體內水液沉積太多,會讓你次日清晨感覺眼皮腫腫的!
  • 美國科學家發布論文:中醫經絡的確是存在的
    近日美國多名科學家已經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利用最新技術發現了人體內「流動流體的超級高速公路」——中醫經絡。美國人證明經絡存在美國的這些科學研究人員在文中說道:「長久以來,中醫的經絡系統存不存在,一直是現代醫學質疑的主要對象,我們的研究發現證明 ,中醫經絡的確是存在的。
  • 你那麼熱愛中醫,可是你明白什麼是「經絡」嗎?
    自從1958年開始用皮膚電阻經絡測定儀後,在全國開展了普查經絡活動。福建省的經絡研究者提出經絡是電通道系統假說,上個世紀60年代胡翔龍先生提出經絡是特殊結構基質相對獨立系統假說,1965年張錫鈞先生採用條件反射巴氏小胃方法,針刺胃經足三裡後出現循經泛化,提出「經絡-皮層-內臟相關假說」。
  • 腿部經絡不通,必有疑難雜症!三步打通腿部經絡
    中醫裡有這樣一句話「凡是得癌的人都是小腿經絡不暢通」   但是小腿經絡不暢通不一定是癌症,但一定是疑難雜證比如像牛皮癬,白癜風,魚鱗病,強制性脊椎炎,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女士宮寒,痛經,卵巢囊腫,子宮肌瘤,子宮內膜厚,月經量少等症狀都與小腿經絡不暢通有很直接的關係。
  • 王唯工:中醫的氣與經絡
    在命門部位應該要摸不到骨頭,假如彎到骨頭都突出來可以摸得到的話,對心臟的傷害是很大的。經絡的源起仍然是個謎 中醫的文獻像是《內經》,歷史都有兩千年以上。我們現在還沒有將所有的經絡研究透徹,雖然真正證明了經絡的存在,也只做了幾條經脈。我們現在做研究,是從古書上畫出的結果來看經絡的位置,而不需要一一去找。但是,古人是如何找到這360多個穴道和12條經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