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內經》說:膀胱好似主司水液的官員,它是水液聚會的地方,經過氣化作用以把水液(尿)排出體外。又說:膀胱當十九椎,在腎的下面,大腸的前面,有下口而無上口,在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的下口,是膀胱的上緣,水液由此而別迴腸,隨氣化泌滲而入膀胱。水液的出入皆由氣化所為,水液進入時氣化不利則水液進入大腸而成洩瀉,水液排出時氣化不利則溺竅閉塞而成癃閉或水腫,足太陽膀胱經是多血少氣之經。《難經》說:膀胱重九兩二銖,大九寸,能容納九升九合尿液,膀胱口大是二寸半。
宗筋:足厥陰肝經和經筋結聚於陰器,聯絡諸筋;足太陰脾和足陽明胃的經筋匯聚於陰器;足少陰腎的經筋也結聚於陰器。尿道口即是前陰,督脈所起始之處。
毛際:毛際,是指宗筋(指前陰或專指陰莖)以上,或小腹以下橫骨部位的陰毛處,下橫骨俗稱為蓋骨。任脈由會陰穴上行毛際處,衝脈起於氣街,氣街即氣衝穴,屬足陽明經,在毛際兩旁,所以陽明經血氣盛則毛美而長,陽明經血氣少則無毛。足厥陰肝的經脈與經筋入行毛際,足少陽膽經繞行於毛際。
睪丸:指男子的外腎,陰莖下面陰囊中的兩個丸狀組織。
篡(音cuàn):是指橫骨以下,兩股之前相結合之凹陷處,前後兩陰之間叫下極穴,又叫屏翳穴、會陰穴,也就是指的男性、女性陰器所在之處。
腦後骨:俗稱腦杓。
枕骨:枕骨是指的腦後骨隆起的部分。枕骨因人而異,有的有條狀突起,有的平,有的長,也有呈圓形的等。
完骨:耳後的稜骨叫作完骨,是指在枕骨之下,兩旁呈顯條狀的骨頭。
頸項:是指頸部的主幹部分。又說頸是頸部主幹部分的側面,項是指頸部主幹部分的後面,俗稱為脖項。頸前有缺盆穴,屬胃經,在上橫骨上左右各一,缺盆是十二經脈循行所過的主要通路。大腸、小腸、胃、膽、三焦的經脈皆入行缺盆,肺、胃、膽、膀胱的經筋均結聚於缺盆。缺盆穴之中即是任脈的天突穴,是頸前正中第一行經脈;缺盆的上面有人迎穴,在喉間旁開一寸五分,屬胃經,這是頸前第二行經脈;在人迎穴後一寸五分是扶突穴,屬大腸經,這是頸中第三行經脈;扶突穴後有天窗穴,屬小腸經,這是頸中第四行經脈;在天窗穴之後是膽的經脈,膽脈在頸中無穴,這是第五行經脈;在足少陽膽經之後有天牖穴,屬三焦經,這是頸中第六行經脈;在天牖穴的後面有天柱穴,屬旁胱經,這是頸中第七行經脈;在頸部正中央是督脈,有風府穴,自前第一行經脈至後中一行,這是第八行經脈。
頸骨:俗稱天柱骨。《醫宗金鑑》在刺灸心法要訣中說:頸骨者,頭之頸骨,肩骨上際之骨,俗名天柱骨也。
項骨:指頭後主幹骨的上三節圓骨。
背:指後背部大椎穴部以下,腰部以上的通稱。
脊骨:也叫脊膂骨,俗名脊梁骨。督脈主脊,手陽明大腸經挾脊,手少陰心經與脊裡細脈相連,足太陰脾的經筋附著於脊,足少陰腎的經筋與經脈貫於脊,足太陽膀胱經脈與經筋挾脊,其經筋分左右上項。其左右距脊一寸五分為第二行經脈,平第三胸椎叫肺俞穴,平第五胸椎叫心俞穴,平第七胸椎叫膈俞穴,平第九胸椎叫肝俞穴,平第十胸椎叫膽俞穴,平第十一胸椎叫脾俞穴,平第十二胸椎叫胃俞穴,平第一腰椎叫三焦俞穴,平第二腰椎叫腎俞穴,平第四腰椎叫大腸俞穴,平第一骶椎叫小腸俞穴,平第二骶椎叫膀胱俞穴。距脊旁開三寸是第三行經脈,魄門對應肺俞,故肺藏魄;神堂對應心俞,故心藏神;魂門對應肝俞,故肝藏魂;意舍對應脾俞,故脾藏意;志舍對應腎俞,故腎藏志;膏盲俞對應第四胸椎。
膂:是指脊骨兩旁隆起的肌肉組織。足少陰腎和與其相表裡的足太陽膀胱經脈循膂而行。
腋:腋是指肩之下,脅之上緣,俗稱肐肢窩。手太陰肺的經脈與經筋入於腋,手太陽小腸的經筋結於腋,足少陽膽的經筋行於腋,心包絡的經脈抵於腋。
脅肋:脅是指腋下到肋骨盡處的統稱,肋骨是指脅部的條狀骨,總稱為脅肋,又叫作胠。足厥陰肝和與其相表裡的足少陽膽之經脈布於脅,手厥陰心包絡經與經筋挾脅,足太陰脾的經筋結於肋,足厥陰肝的經脈布於肋。
季脅:是指脅下的小肋骨,俗稱軟肋。手太陰肺的經脈抵季脅,足少陽膽的經脈與經筋乘季脅。
秒:是指脅下無有肋骨的空軟之處,足少陽膽的經脈乘於秒。
腰骨:是指脊骨第十四、十五、十六椎,即第二、三、四腰椎的合稱,是尾骨以上之骨。其形中凹、上寬、下窄,方圓二、三寸許,兩旁有四孔,下接尾骨上際。足少陰腎的經脈入腰,足太陽膀胱的經脈抵於腰。
胂:是指腰下兩旁,髖骨以上的肌肉群。
臀:是指胂下尾骨旁隆起肥滿的肌肉組織。足太陽膀胱經脈貫於臀,其經筋結於臀。
尻:在腰骨以下,指第一骶椎至第五骶椎的五節之骨。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各有四孔,其骨的形狀是內凹如瓦,長四至五寸,上寬下窄,其最末一節更小,尤如人參蘆一般,叫作尾閭,又名骶端、橛骨、窮骨,位置在肛門後,在其骨上外兩旁形如馬蹄狀,附著兩髁骨上端,髁骨俗名叫骻骨。足少陽膽之經筋結於尻。
肛:是指大腸的下口。肛門與直腸相接,直腸與大腸相接,大腸與肺互為表裡,在肺氣充足的情況下才能保證大腸傳導功能的正常。
下橫骨、髁骨、楗骨:下橫骨在少腹的下面,其形如蓋,故叫蓋骨;在其骨左右兩個大孔上二分,出向後之骨首形狀尤似張開的扇子,下一寸左右附著於尻骨的上面,形狀象馬蹄狀的叫髁骨;下兩分出向前的骨頭末端似楗柱,其在臀內,叫作楗骨,與尻骨呈鼎足之勢,是坐姿時的主骨,女性稱交骨。骨面叫作髖,俠髖形狀如盆之凹陷處叫作機,又叫髀樞,與股之髀骨相接,這就是環跳穴處,所以環跳穴處有五個名字。
醫理窮源丨人體中醫解剖部位與經絡關係(一)
醫理窮源丨人體中醫解剖部位與經絡關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