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新書
人民衛生出版社
作者:宮振甲
小16開精裝
字數:372千字
宮振甲先生長期從事中醫皮膚科診療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不斷的實踐探索中,提出了皮膚病定位辨治新方法:結合皮膚病視之可見、觸之可及的特點,融入三焦、經絡學說,三焦為橫,經絡為縱,縱橫定位,明確歸屬,同時運用升降、歸經理論,精準指導選方遣藥。
本書案例豐富、按語詳實,理法方藥自成體系,是宮振甲先生心血結晶,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皮膚體表疾病最大的特點是視之可見、觸之可及。怎樣才能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將皮膚部位辨證方法應用於臨床呢?十年來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
若要根據皮膚部位進行辨證施治,首先要對人體的體表作一個量的定位。
人與天地相應,人體的表面如同地球的表面。地球的表面可以根據縱橫交叉的經緯兩條線來確定不同的位置。人體也需要橫豎兩條線來確定體表部位。此線古已有之,即三焦和經絡。三焦從上到下,把人體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可以作為劃分人體表面的橫線。經絡大多數是上下循行,可以作為人體的縱線。縱橫兩條線相互交叉,像地圖一樣把人體劃分成很多區域,根據不同部位的特點來辨證施治。
《內經》中最早提出並論述了三焦辨證理論,發展至清代溫病學派,已日趨完善。經絡辨證更是司空見慣,為歷代臨床醫家所喜用。本書把二者縱橫交叉結合起來應用,使原有的三焦辨證與經絡辨證有了新的擴充和發展,形成了一種新的辨證方法。這種辨證方法特別適用於體表部位疾病的辨證施治;而且簡便、快捷,重視體徵,可以為中醫標準化、系統化、數位化以及人工智慧化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此外,縱橫定位思維方法對於治療中醫其他科疾病,也有一定的借鑑作用。著者多年來應用三焦經絡定位辨證方法治療疾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今不揣淺薄,奉獻給同道。
本書根據《內經》、歷代醫家有關部位治病的經驗以及經絡三焦的理論和臨床實踐,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總論。著重論述經絡、三焦基礎理論及三焦經絡縱橫部位辨證的原理和方法。
第二部分:醫案。按從頭至足的順序,把人體分為59個部位。各個部位先引用《靈樞》中關於該部位的經絡、三焦所屬,然後編輯古今醫家有關經絡、三焦治療的醫案近200例,舉案說明三焦經絡縱橫辨證的具體運用,所選醫案均保持原貌。案後評述各醫家的辨證思路、用藥經驗及編者對此案的學習心得。選取著者的臨床醫案70餘例,案後敘述診療思路,供讀者參考。有幾處部位暫無相應皮膚病醫案,姑且附錄內科、外科醫案並分析醫家的治療思路作為治療皮膚病的示範。
第三部分:藥物。著重論述每味中藥的性味、歸經、三焦所屬。先引用各醫家有關藥物的性味歸經論述,再加以分門歸類。其目的是將藥物縱橫定位,方便部位治療。
第四部分:方劑。以三焦為綱,以經絡為目,把所選取的方劑按寒、熱、虛、實編排,使臨床上可以準確、迅速、方便地選取方劑,並進一步說明該方劑的三焦、經絡歸屬依據。
明·汪機曾說:「不知我者,謂我狂妄,其知我者,謂我坦夷,噫!顧我所行,未必盡合於道也,然造次克念,惟求無愧於心歟。」我雖不能與汪機先生相提並論,但心情是一樣的。
一個新的辨治方法需要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地修正,歷經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我只不過是拋磚引玉,望同道能夠發揚光大,使皮膚部位辨證方法和其他辨證方法一樣廣泛地運用於臨床疾病的診療中。
特加感謝國醫大師禤國維先生、名老中醫徐宜厚先生對本書的大力支持,並為本書作序。感謝徐曉迪醫師在本書編輯整理方面及圖片設計方面所作的大量工作。感謝宮本京老師在本書圖片方面所作的大量工作。感謝書中所選醫案的作者,述評中如有曲解之處,敬請諒解。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大連市人民政府資助,國家級名中醫師承導師、大連市中醫醫院副院長石志超主任中醫師對本書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此一併感謝。
限於本人學識水平,不當之處,恭請行業同仁給予批評指正。
靳某,男,33歲,2007年5月18日初診。
主訴:脖子後背丘疹粗糙瘙癢半年餘。半年前,因情志不暢,嗜食辛辣,頸部起少量丘疹,瘙癢。未經治療,因搔抓皮損逐漸增多,越抓越癢,且發展至背部、腰骶部,瘙癢無度,經久不愈。近一個月來因工作勞累和睡眠無規律、感冒等原因,症狀加重,全身瘙癢難忍甚至徹夜難眠。經某醫院皮膚科診斷為「神經性皮炎」。檢查:頸項部有10cm×15cm大片肥厚苔蘚狀皮損,表面粗糙,皮脊皮溝明顯,局部色較深。後背及腰骶部各有一塊手掌大類似皮損。伴有心情急躁,稍惡風寒。舌質淡紅,苔白,脈浮數。
證屬肝氣不舒,鬱久化火,風邪外襲,致足太陽膀胱經脈閉塞。治宜清肝瀉火,疏散足太陽經風熱。仿九味羌活湯之意,外解風寒溼邪,內清鬱熱。蒼朮15g,羌活10g,蒼耳子10g,防風10g,黃芩10g,生地30g,炙甘草10g,梔子10g,丹皮15g,當歸10g,赤芍10g,夜交藤30g,杜仲15g。5劑,水煎服。
二診:服3劑藥後頭面汗出,瘙癢減輕,不惡風寒。5劑後皮損變薄,已能入睡。舌脈同前。前方繼服7劑。三診:藥後皮損顏色變淡,瘙癢明顯減輕,腹隱痛,大便稀溏,前方減黃芩、梔子,加狗脊10g。四診:上方服7劑後皮損基本平復,癢止二便正常,僅餘色素沉著斑。三診方再服7劑以鞏固療效。
診療思路:項部屬上焦,多風熱火邪為患,治宜祛風清熱。項背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督脈之交,《靈樞》曰:足太陽之脈,從膂上出於項,邪氣中於項,則下太陽。又曰:頸中央之脈,督脈也。縱橫辨證,此證為內有鬱火,風邪外襲,內外合邪,致足太陽膀胱經脈鬱阻閉塞。因此選用具有解表散寒,兼清內熱的九味羌活湯為主方加減治療。雖然沒有出現督脈症狀,因病發於督脈,用藥時也應考慮,故加炒杜仲、狗脊溫陽通督。蒼耳子一藥,既能解表通竅止癢,又能走督脈,一藥多用。神經性皮炎大多與情緒浮躁有關,加用梔子、當歸、芍藥、丹皮,是為了清肝火,養肝血,止煩躁。用大量夜交藤鎮靜安眠止癢,屬於對證用藥。
主訴:頭皮白色鱗屑斑片瘙癢半年。2年前感冒發燒後,皮膚出現紅斑點,瘙癢。大連某醫院皮膚科診斷為「尋常性銀屑病」。經內外多種方法治療,病情得到控制。僅頭皮有少量斑片一直不愈。2個月前,因感冒,頭部皮損增多,瘙癢加重,外用藥膏治療不效。檢查:後頭枕部、頭頂至前額髮際滿布白色鱗屑斑,浸潤肥厚如牛皮,鱗屑多如米糠,抓痕累累。平日嗜酒,喜辛辣肥甘食物。
舌紅,苔膩稍黃,脈濡數。身體健康,無其他不適感。證屬素有溼熱,新感風寒,風寒引動體內熱毒,內外合邪,循足太陽膀胱經上行所致。治宜祛風、散寒、祛溼,疏通足太陽經脈,兼清內熱,方用九味羌活湯加減。
羌活15g,防風10g,麻黃10g,白芷10g,蒼朮15g,川芎10g,藁本15g,黃芩10g,生地30g,甘草10g,厚樸10g,陳皮10g,生薑10g,蔥白15g。7劑,水煎服。
囑其忌食酒肉肥甘、魚蝦發物。服藥後,發其汗,微微似欲汗出者為宜。要保證出汗時間2小時以上。
二診:服上方7劑後,頭身汗出,皮損處無汗,瘙癢減輕。上方再服7劑。無須再行發汗,隨其自然汗出即可。
三診:頭皮已不癢,皮損部變薄,汗出。上方減麻黃、生薑、蔥白,加當歸15g、白芍15g,14劑,水煎服。
四診:服藥近1個月,頭部皮損已經平坦,局部少量鱗屑,舌苔薄白,脈緩。上方減陳皮、厚樸。再服14劑以圖臨床治癒。
診療思路:病在上焦者,屬風火熱毒也。風善上行,火性上炎故也。後頭枕部屬足太陽膀胱經。銀屑病的兩次發病,都在感冒之後,說明外邪侵襲,束於足太陽膀胱經,是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皮膚色白不紅,為風寒溼邪,尚未化熱之象。病人平日嗜酒,喜食肥甘,舌苔膩黃,舌質紅,脈濡數,為內有溼熱鬱結。內外合邪,發為本病。九味羌活湯具有發汗祛風祛溼,兼清內熱的功能。加陳皮、厚樸,與蒼朮合用為平胃散,具有燥溼健脾行氣的功能,與黃芩同用,清體內溼熱。羌活為太陽膀胱經的引經藥。張潔古曰:巔頂痛,非藁本不能除。此足太陽經本經藥也。三診時由於病人已經汗出,為防止汗多傷陰,故減麻黃、生薑、蔥白等發汗藥,加白芍、當歸以斂汗補血。夏少農在《中醫外科心得》中介紹用四物湯加發汗藥治療銀屑病,此案也師其意。
查看更多雙創工作室圖書
登錄天貓山東杏林圖書專營店
歲月飄忽,名以書存
君子處世,樹德建言
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譬之於書,必有可觀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
盡心竭力,定不負卿
人民衛生出版社中醫雙創編輯工作室
致力於打造中醫原創圖書出版平臺,
願為每一位潛心學術追求真理的學者,
提供最真誠的服務。
通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潘家園南裡19號人民衛生出版社中醫雙創編輯室
郵編:100021
徵稿郵箱:xihusanren@163.com
聯繫電話:010—59787188
龍臺舊鄰,龍潭近友;
醫派淆亂,三緘其口。
相如衝冠,秦王擊缻;
高朋忽至,香茶美酒。
身守一隅,胸懷天下;
追慕高賢,附庸風雅。
花徑蓬門,獨夢漁樵;
曲水流觴,共詠長沙。
注:原「龍臺為鄰,龍潭為友」於20200519改。
冬涼夏暖已成過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