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間行駛,電子警察補光燈閃得人眼花?成都部分區域已改造!
紅星新聞 2020-12-17 07:50
夜間行車,你注意過道路監控補光燈嗎?有沒有覺得它影響視線?近日,有市民投訴稱,夜間道路監控補光燈光太閃,影響視線。紅星新聞記者在成都不少街道發現,道路監控、電子警察補光燈既有常亮式,也有爆閃式,這些補光燈大多設置在道路路口、高速進出口的位置。
一方面是城市公共安全需要,一方面是市民覺得光太閃的投訴,有沒有辦法解決?記者了解到,成都部分區域的電子警察已經使用了弱光補光燈,還有的區域關閉了卡口監控的爆閃式補光燈。
▲道路上的電子警察補光燈亮度不盡相同
爆閃式補光燈太刺眼
駕駛員稱偶爾會流淚
張黎(化名)去年搬進御景臺小區,但沒想到,小區西門正北下街上的的監控補光燈卻讓自己晚上回家時有點困擾。
「監控攝像頭旁邊的爆閃燈只要有車經過就會閃,白天還好,沒什麼感覺,冬天天黑得早,晚上回家經過時,爆閃的燈光讓周圍看上去白花花一片,如果此時有人過馬路就很危險。」記者在正北下街看到,張黎所說的監控正好位於道路中央雙黃線的虛線附近,常有車輛從此處掉頭、拐彎,由於道路中央沒有護欄,也有周邊小區居民從這裡橫穿馬路。
除了市區道路監控,爆閃式補光燈還分布在繞城高速的進出口位置。上下班走繞城高速的吳蕾(化名)認為,卡口處的補光燈常讓她眼睛不舒服。「每個卡口都有,我猜可能是記錄駕駛員信息的,要把我的臉拍清楚。爆閃的補光燈很刺眼,偶爾會流淚。」
吳蕾的猜測在高新區公安部門的一份成都市網絡理政社會訴求平臺的回覆中得到了證實:目前,市區範圍內安裝的補光燈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由交警部門和公安部門安裝的,可以通過補光燈形狀加以區分,方形常亮式補光燈多由交警部門設置;圓形爆閃式補光燈多由公安部門設置。
和吳蕾抱有同樣看法的駕駛者不在少數,「路兩邊的樹越來越茂盛,路燈的效果沒以前好了,如果不開補光燈的話可能拍不清楚。」家住成華區的呂先生表示,自己也經常遇到這類補光燈,「聽說上海已經有微光電子警察了,如果能普及的話應該可以讓夜間行車更安全。」
成都部分區域已關閉爆閃式補光燈
改造為低亮度補光燈
爆閃補光燈對人眼有危害嗎?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了解到,爆閃補光燈和相機閃光燈類似,人們在拍照時也會直視閃光燈,對正常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危害,部分眼睛較為敏感的人可能會流淚,目前針對閃光燈對人眼的危害還沒有太多論證或研究。
記者通過成都市網絡理政社會訴求平臺反映電子警察、監控補光燈過亮的問題。成都市交管局回復稱,考慮到採光和信息採集的精確度,電子警察補光燈的設置有其必要性。成都市公安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局網安大隊也回復稱,目前安裝的監控補光燈均符合國家標準,至於爆閃燈對駕駛員夜間行車造成的影響,未來新裝或升級時會考慮市民的建議,但前提是符合標準且達到效果,即能夠採集清晰圖像。以高新區為例,高新區公安部門已經在全區關閉了公安卡口爆閃式補光燈。
記者通過政府信息公開渠道了解到,目前成都市共有超過兩千隻電子警察,既有從車尾拍攝的,也有從車頭拍攝的,這些電子警察大多配有常亮式補光燈。其中,市區範圍內有不少常亮式補光燈已經改造為低亮度補光燈。
《交通技術監控成像補光裝置通用技術規範》(GAT1202-2014)中,對脈衝方式補光裝置,即爆閃型補光燈的技術標準做出規定,補光照明區域內光照度應均勻、無暗區;在距離補光裝置20m處,基準軸上的有效光照度應小於等於4000lx,點亮時間應小於等於2ms;在製造商標稱的補光區域內,有效光照度應大於等於基準軸上有效光照度的50%。
▲繞城高速入口處的監控補光燈
專家:環保相機大規模應用尚有難度
中國城市公共運輸協會安全應急分會副秘書長劉思告訴記者,監控補光燈分為頻閃、常亮、爆閃3大類。常亮型功率一般為20瓦,爆閃型能在瞬間達到200瓦,會致人眼產生盲區。目前道路上多用頻閃監控補光燈。
「由於監控杆較高,距地面距離較遠,在昏暗和夜晚條件下,需要通過補光燈來提高環境亮度,獲取清晰的監控畫面和圖片。不少補光燈確實存在『晃眼』的情況,用專業術語講,就是光汙染。周圍昏暗、亮度集中,駕駛員可能會在短時間內看不清,可能造成行車安全隱患。」
劉思坦言,目前的監控設備技術還有賴於補光燈,「晚間記錄交通事件主要依賴監控設備,而目前的攝像機在夜間要拍清車型、車牌、顏色等,確實是需要達到一定的照度,才能捕獲很好的圖像進行數據處理。矛盾的是,人的眼睛看黃光很舒適,但攝像機是補光的色溫越高,也就是光照越白越亮,拍的就更清楚。國家標準只對照度作出規定,但符合技術要求的照度,在司機的直觀感受上可能並不舒服。」
國內已經有城市針對電子警察補光燈光汙染的問題採取關閉或降低補光燈功率的措施,2019年11月,北京市交管部門調整了一批監控補光燈的亮度。
劉思表示,這樣的處理治標不治本。「國內已經有較為環保的交通卡口監控方案。環保相機基於人眼仿生學原理,採取雙探測光傳感技術,利用紅外爆閃替代白光爆閃,在微光環境下,無需外加環境補光燈,也能獲得與白光爆閃相同的監控效果。」
劉思告訴記者,國內已經有廠商開發出這種產品,比如海康威視在2018年推出了環保相機產品。「因為人眼對紅外爆閃幾乎『無感』,所以能有效解決普通白光爆閃燈給駕駛員夜間行車帶來的眼部不適問題。環保相機已經在我國一些地區的設備升級、改造中有所應用。」
但劉思也強調,目前環保相機還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應用,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補光燈+攝像機的道路監控模式很普遍,升級換代涉及的裝備數量規模龐大。很多設備是近年新裝,還未到不升級不行的地步;二是相較於傳統的道路監控產品,新型環保攝像機的技術門檻較高,研發、生產的企業受產能和成本所限,使用方採購的難度也不小。」
紅星新聞記者 鄭然 實習記者 王培哲 攝影報導
編輯:譚希責任編輯: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