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的修持,必須以般若正見為總持。在六度中,般若如眼目,能引路,不入歧途,直趨菩提。若無般若正見,六度中的五度,外道亦有。比如布施,持戒,禪定等等,外道並不缺乏,關鍵是沒有了正見,外道多有偏頗及不究竟。比如外道的戒律,有些苦行者,終生禁慾,一生保持某個動作,全身塗滿泥灰,認為是消業,臨終往生梵天,這些皆是妄想所致。
我在很多學佛圈裡,看到不少人修行法門換來換去,就像走馬觀花一般。比如今天看到某個大悲咒感應錄很精彩,於是發心修大悲咒;過幾天看到準提百無禁忌,於是又修準提……一山望著一山高,終無所成。
當然,法門換來換去,浮躁不堪,這本身是沒福報的表現。按說為腎水不足,心火熾盛。
據我的觀察,世間的工作事業、或者出世的修行法門中,有這麼一個規律,把一件事做極致了,你就是頂尖人物。
臺灣的見如法師,一生專修孔雀法成就。有個師兄整天只修一部法華經,修到常夢中與觀世音菩薩溝通,預知未來的水平。這些例子很多。
有個朋友修一個法門前,常搜索各種感應錄來增強信心,這初學者的心態自然很正常。但是如果以此來增加信心,明顯不足,發心不足,道心自然不堅固。
我上次修一個法門,剛修幾天就感應到母親的冤親債主匆匆離開了,也幫他人除了非人障礙。後來我便知道,當我們修法時,我們的親人朋友自然得到利益幫助。
我修的這個法恐怕目前沒多少人修,我也不看別人的感應,還是以善知識為本,而且以經典為師,以法為師。因為我覺得別人的感應不是大相應,而且何必以別人的感應來增加自己的信心,而不是自己的感應來增加別人的信心。
我現在逐漸覺得修行是一生的事,如果學佛是為了治病、消災、求財等目的,必有得失心,得失心一重,必然患得患失。修一個法門沒有效果時,就會動搖信心。
自然,修法可以增息懷伏,這可以積累福報資糧。但是如果真學佛,修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證悟、入三摩地、斷生死、出輪迴,長期燻修定慧,這方名真修行。否則以妄想心,證道者無有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