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不是「磚」家,一枚歷史愛好者。本文原創,盜文必究!
無論我們將芒果衛視評價的多麼「爛俗」,她每年還是會推出一檔火遍大江南北,讓我們一邊吐槽一邊追著的綜藝,今年就該是《乘風破浪的姐姐》。
姐姐們都很美,也很強,然恪守異性相吸原則的我還是更關心興風作浪的哥哥們,於是乎就找到這麼一位特別能「作」的「哥哥」,他就是北宋歷史上頗有爭議的改革家,章惇。
誰還不是一個青蔥少年
章惇,祖籍福建,出身世家,父親章俞曾官至職方郎中,後辭官。《宋史》記載,章惇豪爽俊秀,博學善文。
可之後描述的一件事情難免認為他是一個有才華但性格高傲和乖張的人。怎麼回事呢?章惇和侄子章衡一起進京趕考,結果出來之後,章衡狀元及第。因為自己沒考過侄子,章惇以此為恥,就辭去了皇上任命官職的詔敕,然後回家準備再考。最終,他再戰科舉考試,以一甲第五名的成績高中。
他少年的英雄事跡可不止這些,這次是和北宋的國民男神蘇軾的故事。章惇和蘇軾二人結伴遊南山,到了仙遊潭,潭下是萬丈絕壁。章惇邀請蘇軾在絕壁上題字,蘇軾不敢,章惇便依借潭上橫木走了過去,將繩子拴在了大樹之上,順著繩子下潭,在石壁上留下了「蘇軾、章惇來」五個大字。
蘇軾是什麼人梨白就不多加贅述了,總之就是灑脫中帶著幾分桀驁不馴,就這麼一個人面對著對自己超「狠」的章惇都驚了,他評價章惇「他日必能殺人」。章惇不解,蘇軾說:「能自己左右生命的人,就能殺人」!這便是章惇,一個恃才傲物,桀驁不馴以及對自己都能下得去手的人!
成也王安石,敗也王安石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開始變革,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十分賞識章惇的才能,便委任他為編修三司條例官,加官為集賢校理、中書檢正,自此章惇成為了改革派的中堅力量,也是王安石的有力臂膀。
了解宋朝歷史的人,多少對王安石有些了解,剛正不阿、手段強硬,不是什麼人都能入他的眼,便是對大才子蘇軾,他也是瞧不上的,卻唯獨對章惇「愛」得深沉,有例為證。
當年宋廷經制南、北江少數民族,宋神宗便委任他為湖南、北察訪。少數民族的民眾早就對他們頭領的剝削不滿了,早就謀劃歸順宋廷,章惇被派去解決此事。不知道是覺得自己人高藝膽大還是咋的,他招募了兩個流放的人員去安撫有歸順之心的少數民族民眾,卻不曾想這兩人上不了臺面,還姦淫蠻族婦女,最終被少數民族酋長殺死,於是宋發兵攻討,因此兩江騷動。
本來是去解決問題的,卻不曾想激化了矛盾,神宗就懷疑章惇陽奉陰違。王安石看愛將不被信任就急了,告誡章惇不要輕舉妄動,卻不曾想章惇骨子裡那股「狠」勁兒實時爆發了,他竟然用三路兵馬平定戰亂。隨著少數民族酋長等人的移動,章惇趁勢南下。轉運副使蔡燁上奏宋神宗,表示這件事應該從長計議,神宗便將此事委任給了他。王安石一看有人要「截胡」,截得還是愛將的胡,就和蔡燁爭論不止!後蔡燁攻下少數民族地盤,王安石認為其搶了章惇的功勞,就對他行了「薄賞」,反倒是因用人不當和一時衝動惹禍的章惇被提升修起居注。
之後因為變法中遇到阻撓,為了讓變法順利實施,宋神宗就將保守派的眼中釘、肉中刺王安石貶了,只求順利變革。王安石「倒」了,章惇卻被留了下來,還被宋神宗接連提拔,成為了堅守改革陣地的中流砥柱。
改革讓章惇扶搖直上,可用我們老祖宗的話說「物極必反」,宋神宗縱有一腔整頓山河的心,無奈沒有好身體,英年早逝,而章惇的起伏人生才剛開始。
欲廢隔輩兩代皇后,言趙佶不可為君
宋哲宗上位時還是個九歲的孩童,由他的祖母高氏「垂簾聽政」。不同於宋神宗大刀闊斧地改革,太皇太后高氏是個「保守派」,在她的印象裡祖宗的基業還是得祖宗的禮法來制約。她廢除了神宗年間的大多變法條例,還啟用了保守派領袖司馬光,截止到這裡保守派和變革派的分歧真的就直接上檯面了。
這個時候,章惇為樞密院事。《宋史》記載,「章惇和蔡確詐稱有定策功。確被罷,章惇不安,就駁斥司馬光所改的役法,達數千言」,這也是為什麼宋後人詬病章惇為奸相的原因,認為他為己私排除異黨,公私不分。章惇倒是慷慨激昂了,可實際掌握權力的高氏不這麼認為,她依然按照司馬光的建議施行。然後章惇就衝到了高氏面前爭辯,想想《清平樂》中宋朝臣子覲見和神仙吵架的那股子勁兒,再加上章惇又是個敢說的,總之「其語甚悖」,惹高氏大怒,被貶汝州,之後「七八年間,數為言者彈治」。
哲宗打小就崇拜他的父親宋神宗,並且認可王安石變法。在他未掌權時就已經對高氏廢除改革的措施不滿了,小皇帝親政後,做的前幾件事情之一便是把章惇召了回來,準備恢復變法。
這個時候《宋史》記載,這個時候的章惇作為改革派的領袖開始「反撲」了,先是啟用自己人,排除、貶斥保守派大臣,製造冤獄,最後甚至將主意打到了宋哲宗祖母高氏的頭上,言高氏輔政其間,「老奸禍國」!宋哲宗再對高氏有意見,也不敢有這種想法,畢竟高氏對他不薄,且「不孝」這頂帽子太大了,遂斥責了章惇。
連自己生命都敢左右的人,又怎麼敢輕易放棄,章惇先是讓人傳出神宗臨終前高氏想支持另外的兒子成為皇帝,而不是孫子;又吹風哲宗的孟皇后為高氏所立,且聯合內宮以巫蠱之事廢后;果真,宋哲宗內心動搖,但他的嫡母向氏、生母朱氏出面力爭勸說,才將其內心的怨憤化之。章惇為首的改革派卻還是不退讓,要「追廢」高氏,直到哲宗說出「卿等不欲朕入英宗廟乎?」這樣的狠話。
如果在《宋史》的奸相篇章惇還做了點好事的話,那便是宋哲宗去世後,太后向氏欲立當時為端王的趙佶為皇帝,章惇曾斷,「端王輕佻不可為君」。然在宋朝文人唯一認為章惇做對的這一點卻沒有按照他的「劇本」走,然後北宋滅亡了。
梨白有話說
章惇真的就如《宋史》所言的那麼不堪嗎?梨白認為未必。首先,《宋史》為元人所撰寫,其中的事情也是聽宋人描述所得,章惇所主張的變法觸犯了宋朝上層階層的利益,他的手段又比較強硬,很多人對他很不齒,所記錄之言未必客觀;其次,我認為像王安石那樣剛正不阿的人不會看重一個奸佞之輩的;最後,所有人不得不承認的是章惇在宋對遼、西夏方面是功不可沒的!
和高氏的忍讓、割地賠款態度不一樣,章惇對敵國的來犯態度極其強硬!他主導聯合于闐先後出兵西夏、吐蕃,收復失地,開疆拓土,將西夏驅逐到沙漠為界,是「弱宋」在軍事方面不多的高光時刻!
「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要想到「螃蟹」有毒的結果,王安石、章惇是北宋變革的踐行者,也是敢於吃螃蟹的人,更是不懼成敗、不懼爭議的人。
梨白承認章惇性格某種意義上存在「狹隘」、「狠辣」,卻不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奸臣,畢竟改革沒有錯,對敵也有功,只是他的手段過於鐵血。北宋中期因為改革的問題,朋黨之爭已經凸顯,這個問題不是章惇想逃避就能逃避,別人在他被貶的七八年間也沒放過他。至於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希望以後會有更多的史料來豐滿這個千年前宰執的形象,讓我們了解一個更加真實的他。
我是梨白,不是「磚」家,只是歷史愛好者,喜歡就請關注我。如果問題請指教,我會虛心受教。
參考書籍:
《宋史·卷四百七十一》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