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風作浪的章惇:想要追廢宋英宗的皇后,認為宋徽宗輕佻不可為君

2020-12-16 梨白愛歷史

大家好,我是梨白,不是「磚」家,一枚歷史愛好者。本文原創,盜文必究!

無論我們將芒果衛視評價的多麼「爛俗」,她每年還是會推出一檔火遍大江南北,讓我們一邊吐槽一邊追著的綜藝,今年就該是《乘風破浪的姐姐》。

姐姐們都很美,也很強,然恪守異性相吸原則的我還是更關心興風作浪的哥哥們,於是乎就找到這麼一位特別能「作」的「哥哥」,他就是北宋歷史上頗有爭議的改革家,章惇

誰還不是一個青蔥少年

章惇,祖籍福建,出身世家,父親章俞曾官至職方郎中,後辭官。《宋史》記載,章惇豪爽俊秀,博學善文。

可之後描述的一件事情難免認為他是一個有才華但性格高傲和乖張的人。怎麼回事呢?章惇和侄子章衡一起進京趕考,結果出來之後,章衡狀元及第。因為自己沒考過侄子,章惇以此為恥,就辭去了皇上任命官職的詔敕,然後回家準備再考。最終,他再戰科舉考試,以一甲第五名的成績高中。

他少年的英雄事跡可不止這些,這次是和北宋的國民男神蘇軾的故事。章惇和蘇軾二人結伴遊南山,到了仙遊潭,潭下是萬丈絕壁。章惇邀請蘇軾在絕壁上題字,蘇軾不敢,章惇便依借潭上橫木走了過去,將繩子拴在了大樹之上,順著繩子下潭,在石壁上留下了「蘇軾、章惇來」五個大字。

影視劇中的蘇軾兄弟

蘇軾是什麼人梨白就不多加贅述了,總之就是灑脫中帶著幾分桀驁不馴,就這麼一個人面對著對自己超「狠」的章惇都驚了,他評價章惇「他日必能殺人」。章惇不解,蘇軾說:「能自己左右生命的人,就能殺人」!這便是章惇,一個恃才傲物,桀驁不馴以及對自己都能下得去手的人!

成也王安石,敗也王安石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開始變革,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十分賞識章惇的才能,便委任他為編修三司條例官,加官為集賢校理、中書檢正,自此章惇成為了改革派的中堅力量,也是王安石的有力臂膀。

王安石

了解宋朝歷史的人,多少對王安石有些了解,剛正不阿、手段強硬,不是什麼人都能入他的眼,便是對大才子蘇軾,他也是瞧不上的,卻唯獨對章惇「愛」得深沉,有例為證。

當年宋廷經制南、北江少數民族,宋神宗便委任他為湖南、北察訪。少數民族的民眾早就對他們頭領的剝削不滿了,早就謀劃歸順宋廷,章惇被派去解決此事。不知道是覺得自己人高藝膽大還是咋的,他招募了兩個流放的人員去安撫有歸順之心的少數民族民眾,卻不曾想這兩人上不了臺面,還姦淫蠻族婦女,最終被少數民族酋長殺死,於是宋發兵攻討,因此兩江騷動。

章惇

本來是去解決問題的,卻不曾想激化了矛盾,神宗就懷疑章惇陽奉陰違。王安石看愛將不被信任就急了,告誡章惇不要輕舉妄動,卻不曾想章惇骨子裡那股「狠」勁兒實時爆發了,他竟然用三路兵馬平定戰亂。隨著少數民族酋長等人的移動,章惇趁勢南下。轉運副使蔡燁上奏宋神宗,表示這件事應該從長計議,神宗便將此事委任給了他。王安石一看有人要「截胡」,截得還是愛將的胡,就和蔡燁爭論不止!後蔡燁攻下少數民族地盤,王安石認為其搶了章惇的功勞,就對他行了「薄賞」,反倒是因用人不當和一時衝動惹禍的章惇被提升修起居注。

宋神宗

之後因為變法中遇到阻撓,為了讓變法順利實施,宋神宗就將保守派的眼中釘、肉中刺王安石貶了,只求順利變革。王安石「倒」了,章惇卻被留了下來,還被宋神宗接連提拔,成為了堅守改革陣地的中流砥柱。

改革讓章惇扶搖直上,可用我們老祖宗的話說「物極必反」,宋神宗縱有一腔整頓山河的心,無奈沒有好身體,英年早逝,而章惇的起伏人生才剛開始。

欲廢隔輩兩代皇后,言趙佶不可為君

宋哲宗上位時還是個九歲的孩童,由他的祖母高氏「垂簾聽政」。不同於宋神宗大刀闊斧地改革,太皇太后高氏是個「保守派」,在她的印象裡祖宗的基業還是得祖宗的禮法來制約。廢除了神宗年間的大多變法條例,還啟用了保守派領袖司馬光,截止到這裡保守派和變革派的分歧真的就直接上檯面了。

宋哲宗

這個時候,章惇為樞密院事。《宋史》記載,「章惇和蔡確詐稱有定策功。確被罷,章惇不安,就駁斥司馬光所改的役法,達數千言」這也是為什麼宋後人詬病章惇為奸相的原因認為他為己私排除異黨,公私不分。章惇倒是慷慨激昂了,可實際掌握權力的高氏不這麼認為,她依然按照司馬光的建議施行。然後章惇就衝到了高氏面前爭辯,想想《清平樂》中宋朝臣子覲見和神仙吵架的那股子勁兒,再加上章惇又是個敢說的,總之「其語甚悖」,惹高氏大怒,被貶汝州,之後「七八年間,數為言者彈治」。

哲宗打小就崇拜他的父親宋神宗,並且認可王安石變法。在他未掌權時就已經對高氏廢除改革的措施不滿了,小皇帝親政後,做的前幾件事情之一便是把章惇召了回來,準備恢復變法。

這個時候《宋史》記載,這個時候的章惇作為改革派的領袖開始「反撲」了,先是啟用自己人,排除、貶斥保守派大臣,製造冤獄,最後甚至將主意打到了宋哲宗祖母高氏的頭上,言高氏輔政其間,「老奸禍國」宋哲宗再對高氏有意見,也不敢有這種想法,畢竟高氏對他不薄,且「不孝」這頂帽子太大了,遂斥責了章惇。

章惇

連自己生命都敢左右的人,又怎麼敢輕易放棄,章惇先是讓人傳出神宗臨終前高氏想支持另外的兒子成為皇帝,而不是孫子又吹風哲宗的孟皇后為高氏所立,且聯合內宮以巫蠱之事廢后;果真,宋哲宗內心動搖,但他的嫡母向氏、生母朱氏出面力爭勸說,才將其內心的怨憤化之。章惇為首的改革派卻還是不退讓,要「追廢」高氏,直到哲宗說出「卿等不欲朕入英宗廟乎?」這樣的狠話。

宋徽宗

如果在《宋史》的奸相篇章惇還做了點好事的話,那便是宋哲宗去世後,太后向氏欲立當時為端王的趙佶為皇帝,章惇曾斷,「端王輕佻不可為君」。然在宋朝文人唯一認為章惇做對的這一點卻沒有按照他的「劇本」走,然後北宋滅亡了。

梨白有話說

章惇真的就如《宋史》所言的那麼不堪嗎?梨白認為未必。首先,《宋史》為元人所撰寫,其中的事情也是聽宋人描述所得,章惇所主張的變法觸犯了宋朝上層階層的利益,他的手段又比較強硬,很多人對他很不齒,所記錄之言未必客觀;其次,我認為像王安石那樣剛正不阿的人不會看重一個奸佞之輩的;最後,所有人不得不承認的是章惇在宋對遼、西夏方面是功不可沒的!

影視劇中的高氏

和高氏的忍讓、割地賠款態度不一樣,章惇對敵國的來犯態度極其強硬他主導聯合于闐先後出兵西夏、吐蕃,收復失地,開疆拓土,將西夏驅逐到沙漠為界,是「弱宋」在軍事方面不多的高光時刻!

「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要想到「螃蟹」有毒的結果,王安石、章惇是北宋變革的踐行者,也是敢於吃螃蟹的人,更是不懼成敗、不懼爭議的人。

梨白承認章惇性格某種意義上存在「狹隘」、「狠辣」,卻不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奸臣,畢竟改革沒有錯,對敵也有功,只是他的手段過於鐵血。北宋中期因為改革的問題,朋黨之爭已經凸顯,這個問題不是章惇想逃避就能逃避,別人在他被貶的七八年間也沒放過他。至於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希望以後會有更多的史料來豐滿這個千年前宰執的形象,讓我們了解一個更加真實的他。

我是梨白,不是「磚」家,只是歷史愛好者,喜歡就請關注我。如果問題請指教,我會虛心受教。

參考書籍:

《宋史·卷四百七十一》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繫刪除,萬分感謝!)

相關焦點

  • 昭慈聖獻皇后孟氏:兩廢兩立兩度垂簾,不計前嫌兩度救國
    ,後因孟氏的冊立,被追贈為太尉。宋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垂簾稱制的太皇太后高氏頒下旨意,將孟氏冊封為皇后,為了提高孟氏的身份,高太皇太后還將原本沒有官職的孟氏之父孟在封為崇儀使、榮州刺史,就連孟氏的母親王氏也被封為了華原郡君。高太皇太后如此抬舉孟氏母族,足以見其對於這位孫媳婦有多滿意。她自信並固執地認為自己為皇孫選擇了一位賢內助。
  • 靖康之恥,宋徽宗的皇后遭金人的牽羊禮,晚節不保
    宋徽宗的兒媳婦,因為受不了女真人的侮辱,選擇了自殺,投井自盡。而宋徽宗自己的老婆鄭太后,則是為了活命和 宋徽宗一起來完成了這項極為侮辱的牽羊禮。鄭太后的人生也算是多坎坷了,哪曾想老了還要受這等侮辱,到最後晚節不保。鄭氏原是官宦之家,又生的漂亮,宋徽宗很是喜歡,等到宋徽宗的原配皇后病逝後,鄭氏立馬就成了第二個皇后。
  • 竟讓北宋皇后羞憤自殺
    靖康之亂,金兵南下,九皇子趙構倒是渡江南逃跑路去了,剩下的宋徽宗和宋欽宗以及萬餘宗室子弟大臣盡皆被擄掠而去,史稱靖康之恥。金人有一個所謂的牽羊禮,就是讓人赤裸上身,披著羊皮,跪地請降,這麼一個受降儀式,金人把宋徽宗一群人擄走,讓包括皇后、后妃在內的一干人等,全部去行這個牽羊禮。
  • 支持變法的王安石、章惇等官員,為何會成為古代史家眼中的奸臣
    但是,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的大臣大多被列入奸臣傳,王安石本人的負面評價也非常多。那麼,支持變法的王安石、章惇等官員為什麼會成為後世眼中的奸臣呢?這與參與王安石變法的投機者蔡京有關。蔡京與王安石、章惇的合作蔡京是北宋後期的宰相,書法家。
  • 宋徽宗的「自畫像」丨私享藝術
    圖中五色鸚鵡(學名「華麗吸密鸚鵡」,產於東南亞),頭頂、眼後為黑色,頸部前端為紅色,頸部後方為白色,背、翅、尾、腿為青色,腹部羽毛為橘黃色,共計青黃赤白黑「五色」。在道家的陰陽五行中,青黃赤白黑「五色」代表了五個方位,亦象徵天下之義。宋徽宗是道教的狂熱崇信者,故《五色鸚鵡圖》中有其特定的道教情結在內。
  • 靖康之恥的「牽羊禮」,這「禮」當真厲害,宋徽宗的皇后因它自殺
    每當提到歷史當中的靖康之恥時,大家都會想到宋朝的徽欽兩帝,當初宋徽宗跟宋欽宗兩位皇帝跟一幹皇族淪為階下囚,其過程,其恥辱簡直讓人難以想像。北上的路上,徽欽二帝除了要忍受北方惡劣的天氣和嚴寒之外,更要忍受金兵的殘酷折磨。宋徽宗在其皇帝「任內」,重用奸相蔡京、宦官童貫等,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國力懸殊之下,優待俘虜就是個笑話。
  • 北宋亡於宋徽宗的花石綱——窮盡了民力,敗亡了江山
    宋哲宗死時沒有太子,向太后認為哲宗的弟弟端王(宋徽宗)仁義孝順,應該繼承皇位。宰相章惇卻脫口而出:「端王輕佻,不可做天下人的君主。」自然,徽宗繼位後,這個眼光毒辣又口無遮攔的章惇被一貶再貶,抑鬱而終,北宋屈辱敗亡的大幕也自此拉開。
  • 獨不可為君的人,卻偏偏做了君主:即將滅國怎麼辦?傳位給兒子!
    多少年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他便是為政昏庸,但是在藝術領域造詣頗高的皇帝宋徽宗趙佶。宋徽宗是誰?宋徽宗趙佶出生於1082年,宋神宗的第十一個兒子,號宣和主人,是中國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是一個興趣廣泛的閒散王爺。1100年,他兄長宋哲宗病逝時無子,太后便傳位給了本與皇位無緣得趙佶,號宋徽宗,他在位統治政權25年,打著啟用新法的名義無惡不作,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崇信道教,自稱「道君皇帝」。
  • 靖康之變後,宋徽宗在金國遭遇如何?生育14兒女,還能種田寫詩
    靖康之變後,宋徽宗和兒子宋欽宗被抓往北方的關外,後來一直生活在金國,到死去也沒有回到南宋。宋徽宗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藝術皇帝",他書、畫、詩、詞都很精通,而且自成一派,無論是「瘦金體」,還是"花鳥畫"都享譽後世,直到今天,這位亡國之君的筆墨在拍賣市場上依然價值千金。
  • 藝術的天才,治國的昏君,北宋滅亡,宋徽宗要背大多的鍋?
    向太后推舉神宗趙頊第十一子、哲宗之弟端王趙佶為帝,雖有宰相章惇反對,認為「(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但終究勢單力孤,向太后得逞。趙佶入宮,即位於哲宗靈前,是為宋徽宗。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書畫皇帝,宋徽宗擅長書畫藝術,留下諸多傳世珍品,其獨創瘦金體書法,字體秀麗飄逸,無人能及。
  • 明英宗廢除了殉葬,為什麼還被批為明朝最差的皇帝?差點活成宋徽宗
    南宮復闢,對弟弟趕盡殺絕 為了穩定局勢,以與于謙為首的大臣重新擁立了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新一任的皇帝,而明英宗朱祁鎮被尊為太上皇。
  • 宋徽宗在金國連生了14個孩子,算待遇不錯,最終樂不思蜀?
    雖然宋徽宗成為了歷史上最悲慘的皇帝,自己的國家還沒有徹底的滅亡,而自己卻成為了真正的俘虜,自己的兒子,趙構已經不認他這個親爹了,還把想要救他的嶽飛給殺死了,所以他要是回到南宋的話就是非常的慘烈,但在金國的話,就算日子過得不怎麼樣,生活還是過得去的。
  • 宋仁宗與宋徽宗
    他當太子時,就很喜歡繪畫,尤其喜歡畫馬,宋人筆記載,「仁宗在春宮,閒時畫馬為戲,內臣多乞之」。他還擅長「飛白體」書法,「萬幾之暇,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神妙。凡飛白以點畫象物,而點最難工」。然而,仁宗皇帝不管在當時的書畫界中,還是在千年的書畫史上,存在感都非常低,可謂籍籍無名,幾乎沒有人留意他的書畫才藝。宋徽宗則不一樣,今天我們說起宋代繪畫與書法,總是繞不過宋徽宗。
  • 宋徽宗趙佶:中國瘦金體鼻祖
    二零零九年,宋徽宗唯一一幅流傳民間的作品寫生珍禽圖在拍賣會上,以六千萬元的價格成交。人們覺得他做皇帝不如他做畫家專業。大宋朝是一個藝術文化的黃金時代,科舉制度的完善,使得文官政治在北宋晚期達到了頂峰。朝堂之上的各級官員,同時也是詩人、書法家、畫家,他們掌握著社會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