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入者 具非家珍
一篇悟真 千裡參聖
說來也妙,與常春山人在終南山打過同參,當時同吃同行個把月光陰,說長不長,卻甚為難得,那會正是冬季出家眾禪七,大家在鉗錘中熬過了四個七,降伏了疼痛難耐的腿子,常春山人正當此時空降堂內,坐我旁邊,成了我的臨單道友,一日晚間,與他在架房打了照面,搭了句話,問我怎麼參,我搖搖頭,雙目相對,互相提攜。自次後面三七日中,皆不曾講話。直至解七,各歸故裡。
後來,得知他一直在打理自家書院,八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前不久他帶著書院的學生來西安參學,正好我從大理匆忙趕回,短暫的時光裡相處了兩天,我內心甚為慚愧,未能周顧大家,卻依然欣慰,大概緣於在常春山人身邊有一些謙卑的好學生,亦或是我們同參道友聚會共處,別有洞天。
匆匆一會,臨別前我寫一個句子:「此一相逢,更無別離,制心當處,是為圓滿。」與同參道友們共勉。
後,一夜晚,偶夢正在山房寫字,周圍有幾位訪客我並不認識,時有一人見我寫字,便走近圍觀,說他在成都做文玩,要我給他寫一個「真」字,我開玩笑說「真字」寫不出來。就那就這個「悟」吧,他說就這個,我邊調墨邊說紹雲老和尚給我寫「悟」字的故事,才寫完這一字,就被鬧鈴叫醒了,醒來我在禪凳上坐起,想起一句古話「世人皆欲悟真,而悟之不真非悟也,真之不悟非真也。今即字義解明之,悟者,覺也、求也;真者,實也、正也。夫人知之也,豈知悟真二字書義亦深乎?」便於當日給常春山人發消息,讓安排兩天時間給我,我想講分享一下紫陽真人的《悟真篇》,正好給上次大家來參學一個圓滿的句號。很快,同參給我安排的妥妥的,處理完瑣事,首次入川,直奔書院。
晚間抵達,常春山人招呼晚飯,並細緻入微的介紹了書院,儘管我沒有問書院名字的由來,但在我心裡已經給它定義了一番,甚為明了。
「吾與日月參光,彼教所言耳根圓通亦此意,耳順之謂聖。《說文》:參,商星也。《說文》:聖,通也。」
就這樣,晚上我熄燈後躺下來,感受著成都溼潤的空氣瀰漫在書院的夜晚,眼前看到到投在窗前的一點光,似千百年前一位老人俯在案前挑起的燈燭,細緻入微的寫出了《悟真篇後序》:
「……奈何凡夫,緣業有厚薄,性根有利鈍,縱聞一音,紛成異見,故釋迦、文殊所演法寶,無非一乘,而聽學者,隨量會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後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見聞此篇,則知伯端得聞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也。如其習氣尚若餘,則歸中下之見,亦非伯端之咎矣。
時,元豐改元戊午歲仲夏月戊寅日,張伯端平叔再序。」
真人今此一寫,時隔三年,是為後序,叮嚀囑咐後學,為道當如屢薄冰,亦要手眼一處。
不覺中,又秒睡,明早起,為來人解說日月,於書院目前參聖。
待續
庚子年十月廿四晚 於參聖書院 拙山 小記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