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兩天就過年了,大家又要準備開始曬出過年帳單了。在去年春節過後,知乎上有網友曬出了一張天價過年帳單,花銷高達兩三萬元,大額支出卻基本都是紅包,於是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緊接著,大家也都紛紛曬出了自己的過年帳單,儘管用途各不相同,但有一點不變的是紅包是其中最大的支出。
有孝敬父母的紅包,自然也有包給小孩子的紅包,這就讓無數剛出社會的青年感到壓力很大。不過,當被問到既然壓力大那麼為什麼還要回去的時候,有個網友給出了一句經典回答:因為那是家,別的都只是住的地方而已。
說到紅包支出大,在歲末年初之際,一張"全國壓歲錢地圖"在網上流傳火熱。根據地圖顯示,在廣東地區的壓歲錢平均水平僅為50元,被網友調侃為"遭小孩嫌棄,被大人追捧"。在這個普遍富裕且"紅包"習俗悠久的地區,為什麼壓歲錢反而這麼少呢?因為老廣東人認為"派利是"講求的是"意頭"(心意),而不是金錢數額。所以在廣東,紅包更像是一種美好的祝福。
派紅包已經是我國流傳已久的春節習俗,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祝福。然而,在近幾年某些地區的攀比之風卻日益濃重,搞得不少剛出來社會的青年苦不堪言,派完紅包連半年的工資都沒了。但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廣東地區,紅包則顯得要更單純一些,5元、10元、20元的紅包在廣東最為流行。一些退休老人即便包個1元、2元的紅包一樣派得開開心心,晚輩也不會有什麼抱怨,照樣恭敬地說一句"恭喜發財"。
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產業研究所主力謝開來表示,不以紅包謀錢、不以紅包謀事是廣東紅包的初心。紅包是包含兩種意義的,分別是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社會意義通常是指其經濟價值及人情往來,而文化意義則指其祝福、關懷等象徵意義,在廣東地區人們把紅包的文化意義看得比社會意義更重一些。
在廣東的某些地區,甚至還有紅包"剪一角"的習俗,意思是晚輩收到紅包剪下一角示意已經收到祝福,至於紅包則原原本本退回。還有些地方有掃樓的習俗,第一個復工日未結婚的同事要向已經成家的同事討"利是",單身的人成群結隊,熱熱鬧鬧地給每個辦公室拜年。當然,這些習俗現在已經比較少見了。
說完文化的方面,我們該來說說紅包的經濟價值了。在福建,紅包的平均金額高達3500元,這可以說是一筆不小的金額了,而福建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不過3萬多一些。可以說是派幾個紅包,一年工資就沒了不少。這也導致不少人說過年不想回家,但大多都只是說說而已。
在網上也有不少80後的父母留言,表示孩子在壓歲錢的問題上,簡直是奮起捍衛自己的利益。當然,也有比較認真的父母表示,親戚朋友給孩子的壓歲錢應該歸父母所有,畢竟父母也給了別人孩子壓歲錢的。
然後孩子和父母之間的紅包爭奪戰就打響了,在以往派紅包都是現金紅包,父母"收繳"紅包相對容易,然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現在的孩子甚至會跟親戚說:"紅包轉微信吧,這個方便。"從現金紅包到虛擬紅包,父母別說要收繳了,就連要監管孩子到底收到了多少紅包也變得困難了不少。
那麼過了一個年之後,一些還沒成熟的孩子就紛紛成了"千元戶",有些紅包多的甚至成為了"萬元戶"。這些小小的"富翁"通常又會怎麼處理他們的財產呢?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而這個引導根據年齡層的不同也有所不同。在0到8歲的幼兒期間,父母應該代為掌管壓歲錢,但是也應該列清明細,等孩子會算術、寫字的時候去觀看,讓孩子形成了明確的金錢觀。
到了8歲之後,孩子開始形成金錢觀和私有概念,他們會認為壓歲錢就是自己的錢,要怎麼用自己的事。在這個階段,父母應該將壓歲錢交給孩子一部分,同時教導他們如何進行消費。
因為過年紅包的習俗,在年初,往往遊戲和玩具的銷量都會略微提升一些,這是因為那些拿著紅包錢的孩子都按捺不住,紛紛去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其實不是什麼壞事,孩子對紅包錢有自由支配權,但是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既然他用自己的錢買了,爸爸媽媽就不會再出錢幫他買更多的了。培養孩子一種自己想要的東西要靠自己去得到的概念。
同時父母還應該教導孩子,不要嫌棄別人給的紅包太少,這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而且嚴格來說,壓歲錢是一種贈予,屬於不勞而獲,誰都沒有資格去嫌棄別人的贈予。這是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說完孩子的事,再來說說父母、青年的事。很多人抱怨過個年給完紅包,幾個月的工資就沒了。在這裡小編想給各位說一下,量入為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千萬不要因為好面子而包太大的紅包,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給就好,畢竟最重要的是包含在紅包裡面的心意。
隨著微信和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現在還流行起了過年在微信群裡搶紅包的活動。這通常都是親戚們在群裡樂呵樂呵的事情,但是今年卻出現了不少所謂的紅包乞丐,他們在群裡或朋友圈要求別人發紅包,這是必須要抵制的。對此,大家家鄉都封多少的紅包呢?歡迎在文章底下留言,曬出大家的新年帳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