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母親節之際,都在提醒我們重視母親這個角色。
在現代生活中,母親扮演了多重角色——保潔、廚師、教師、醫生、司機......是丈夫的妻子,也是孩子的媽媽。
最關鍵的是,她們全年無休,時刻待命。
如果用工作的標準來衡量母親的價值的話,那每個月應該支付多少工資?
寶潔推出了一支母親節短片,名為《媽媽的工資》。在短片中,爸爸列出了媽媽的工資單,換算出的工資超出了預期範圍。
短片的開始是孩子給爸爸捶背後索要工資,並表示幹活就應該有回報。爸爸則表示自己工作賺錢辛苦,媽媽每天身兼數職從不要求回報。隨著鏡頭的切換,這裡就引出了媽媽平日的辛苦,把關注點放在媽媽身上。
此時電視裡播放了一條新聞,說按照最新法令規定母親作為一份日常工作開始帶薪,每個家庭必須按勞支付媽媽的工資,並號召全社會共同關注和解決母親的價值問題。
爸爸開始列清單計算,牙醫200、家務100、髮型師200......總共算下來的工資讓爸爸頭大。
「由於不少家庭支付不起媽媽的工資,這些媽媽離開了自己的崗位」,當父子倆聽到這則新聞時,忍不住擁抱痛哭。
「不要看電視了,洗手吃飯」,突然媽媽的一句話讓父子倆回到現實。驚醒後的二人也頓時醒悟了,爸爸搶過媽媽手中的抹布說著我來,老婆辛苦了;兒子給媽媽送上一幅畫,上面是畫著無數個零的工資支票。
媽媽眼裡有淚,嘴角帶笑是短片的感動之處。最後的文案:「算得清的日常,算不盡的愛」點明主題,給整支短片帶來了溫度。
看完短片後,給我帶來的不是感動,更多的是對現實問題的思考,這也正是寶潔投射現實的目的,呼籲每個家庭去正視問題。
01每個家庭成員日常給母親愛和理解
倡導合理的家庭分工
現實中有部分男性是大男子主義,他們認為女性在家庭的勞動付出是她們的本職,是理所當然的。甚至會覺得全職媽媽對家庭沒有經濟貢獻就等於沒有價值,只有賺錢才有價值。並且會賺錢讓他們在家庭中有一種優越感,從而輕視家庭女性。
就像寶潔這支短片所呈現的,兒子向爸爸索要勞動工資,爸爸就讓兒子體諒自己賺錢多麼辛苦,而媽媽的日常勞動付出就得不到重視和體諒。
而且在生活上他們也極度依賴女性,家務全讓女性承擔。短片中當媽媽離開自己的崗位時,爸爸就失去了可依賴的對象,瞬間抱頭痛哭。
用工資來衡量母親的價值才能喚醒家庭成員對母親勞動的重視,這是可悲的,卻也是無數個家庭的真實寫照。
家務不是任何一個人應盡的義務,而是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盡的義務。在做家務時更不要說是在幫誰做,因為家不是一個人的家,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有這份責任意識。
寶潔通過短片為母親發聲,呼籲爸爸、孩子在日常中給媽媽關愛和理解,倡導合理的家庭分工,共同承擔家中的責任。
「日常有價,母愛無價」,但無價不代表沒有價值。每一位媽媽不是真正的想要那份工資,而是想要在日常中與媽媽共同承擔家務。
同時,寶潔在表達愛上面,更支持行動派,因為行動遠比說話有力量。
02寶潔延續「愛在日常 才不尋常」
深刻洞察媽媽們的心理活動
從2018年開始,寶潔就圍繞「愛在日常 才不尋常」主題,展開節日營銷。從情感的角度出發,為母親節增添溫情燃劑。
在2018年寶潔推出短片《讓愛,不只在朋友圈》,子女在朋友圈為媽媽送上祝福,曬名牌包、轉發錦鯉、分享各種讚美雞湯,但媽媽用名牌包的次數跟見子女的次數一樣少,錦鯉再神奇也沒有子女守護在媽媽身邊來得實際。
寶潔正是洞察到了這一點,提出與其在朋友圈曬祝福,不如實際行動在日常表達愛。
2019年又推出短片《母親節的願望》,這次的創意手法是角色互換,讓爸爸體驗當媽媽的一天。片中的爸爸給孩子刷牙洗頭、做飯、洗衣、拖地......手忙腳亂狀況百出,幾近崩潰,而這辛苦的一天卻是媽媽的每一天。
很多男性以為全職媽媽每天在家做家務很輕鬆,只有真正的參與進來,才能體會到這份差事比在外面工作賺錢更累。
從「讓愛不止在朋友圈」到「爸爸體驗媽媽的日常」,再到今天的「給媽媽支付工資」,皆是呼籲子女和爸爸在日常中體諒愛護媽媽,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媽媽的愛,和媽媽共同承擔起家庭的事務。
在倡導愛在日常,合理分工的同時,我也鼓勵女性實現經濟獨立,不要永遠做全職家庭主婦。只有當女性保持經濟獨立時,在婚姻關係中才能找到平衡點,此時男女都為家庭做出經濟貢獻,在對等的關係中就能更有效的解決家務共同分擔問題。
寶潔的母親節營銷反映的都是現實問題,不是無關痛癢的煽情。倡導「愛在日常,才不尋常」,這是品牌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品牌的溫情之處,就憑這點就能觸發女性的情感共振,俘獲品牌忠實粉。
最後,祝所有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品牌營銷官
品牌營銷案例精選、熱點營銷事件挖掘、公關案例分析、優秀品牌廣告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