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法國的標誌性食物,不能不提可頌麵包。
優雅女神奧黛麗·赫本,在電影《蒂芙尼的早餐》中,一手拿著可頌,一手端著咖啡,站在珠寶店櫥窗前邊吃邊看的鏡頭,舉手投足中透出法國淑女的優雅。當然,也顯示出法國人對於可頌麵包的痴迷。
可頌,由法語單詞croissant音譯而來,也因形似牛角/羊角而被稱為牛角包/羊角包。用法語發音讀出來是啥樣呢?準備好了嗎?來1,2,3:「垮喪~」
Oui oui, c'est bien! Now you sound like a Parisian! 現在讓我們來嘮嘮這美好的食物——「垮喪」 (這麼看來,翻譯成「可頌」果然是更優美一些啊~)
作為一款經典的酥皮面點,可頌麵包已經流行了400多年,如今仍舊是無數人的心頭愛,包括親親,也是愛它愛的深沉。各式花樣百出的網紅甜點,來了又走,一次次的甜蜜攻勢,也撼不動可頌麵包在親親心中的地位。這種純粹的美味會繼續讓人們迷戀到下一個四百年。
一個上好的可頌麵包應該具有豐富的層次。酥脆的褐色表皮泛著光澤,輕輕一碰便會簌簌地散落下來,輕薄的表皮破碎,發出令人愉悅的「嚓嚓」聲。外表挺闊,但稍用力按壓,麵包就會乖巧地塌下去,像一片柔軟的鵝絨枕頭。與表皮的油酥薄脆不同,麵包內部卻是無比柔軟輕巧的。層層疊疊的氣孔帶來輕盈的空氣感,每層都薄如蟬翼。
如果從中間整齊切開,會呈現一個好看的乳白色橫截面,氣孔呈螺旋狀向外延伸,將麵包撐成一個飽滿的形狀。合適的黃油比例和烘焙溫度將水分牢牢地鎖在了麵包內部,保持了溼潤軟糯的口感。
一口咬下,由酥脆過渡到柔軟的豐富口感,瞬間會帶給你愉悅。黃油的醇厚奶香,搭配麵粉的清甜麥香,互相烘託到了極致。這一刻,不需要懂得任何烘焙技藝,你的本能就會知道,這是個工藝頂尖的好麵包。親親每次吃到外酥裡柔的可頌麵包,都會邊吃邊開心地搖頭晃腦,大腦很難抑制住這股開心勁兒,身體語言誠實地大喊著:「好吃好吃!」
傳說可頌麵包起源於奧地利(並不是法國哦,意不意外?)。1683年,來自土耳其的奧斯曼軍隊企圖佔領維也納,但久攻不下。於是他們心生一計,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打算開鑿一條通往維也納城內的地道。他們叮咚的挖鑿聲被連夜工作的麵包師們聽到,於是麵包師們迅速報告給奧地利軍隊,使得奧斯曼軍隊計劃泡湯。此後,維也納的麵包師們紛紛將麵包做成奧斯曼帝國軍旗上的彎月形狀,以紀念他們發現敵軍計謀,保衛城池的壯舉。這款酥皮面點在奧地利很快地流行開來。
在18世紀,甜點狂魔·絕代艷后——瑪麗·安託瓦內特(Marie Antoinette)皇后,將這款麵包引入法國,從此可頌便成為了法國的標誌性面點之一。
可頌除了淡鹹味的原味,還有巧克力可頌、糖粉可頌、以及杏仁片可頌等經典口味。在甜點師們的創新下,也有了Nutella口味、抹茶味、果醬夾心、乳酪夾心等等甜點。拿可頌麵包來做三明治也是親親特別喜歡的一種形式:將可頌切開一刀,放入生菜、火腿片、奶酪和蛋黃醬,就是一份超滿足的三明治簡餐啦!
如果你在巴黎吃早餐,一定繞不過可頌。最基礎的法式早餐,就是一份可頌麵包加一杯咖啡。升級版會再加一些黃油、果醬,一份新鮮水果或一杯鮮榨果汁,幾片奶酪或一杯酸奶。早餐不吃的過飽,身心輕巧地漫步在巴黎的街頭,然後開始期待美味的午餐。這就是一個完美的夏日清晨啊~
簡單的可頌麵包,卻十分考驗麵點師的技術。製作的工序複雜耗時,需要重複摺疊開酥以及冷藏,比較講究的做法甚至需要3天時間。黃油的溫度,擀麵的力道,發酵的時間,醒面的溫度以及烤制的火候,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嚴謹的態度和敏銳的觀察力。許多面點大師,用多年經驗和反覆實驗,才能找到自己心中最完美的可頌配方,創造出自己的recipe。
只有新鮮烤制、用料優良的可頌,才能呈現外酥裡嫩的層次感。超市裡那種袋裝的,或是一些麵包店做出的那種軟松松的牛角包,可不是Croissant的正確打開方式哦~這裡貼出一個法國面點主廚的可頌教程,喜歡下廚的小廚仙們可以跟著做起來哦,自己烤出來的一定最香!
(題外話:西點師真的是非常嚴謹的職業!親親曾經去專業的西點學校學習過一些baking課程,真切地體會到了這個行業的嚴謹態度,瑞斯拜!小夥伴們感興趣的話,我們下次專門聊聊這段經歷啦~)
這麼誘人的麵包,寫的親親都饞啦,去覓食嘍~
小夥伴們,我們下期見~
原創文章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合作請聯繫:cathyz9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