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可以不喜歡與你不一樣的人,但是你沒有權利去傷害他們。
01前言
還記得2018年蔡依林和五月天一起在舞臺上唱的《玫瑰少年》這首歌嗎?這首歌還獲得了2019年年度金曲獎。
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舞臺中,這首歌再次出現,讓更多人知道了這首歌的創作背景,那個感動無數人的玫瑰少年是多麼讓人遺憾。
玫瑰少年的原型就是曾經因為舉止像女生,卻被同學嘲笑、甚至扒褲子,最後將自己生命定格在15歲的葉永志。
因為葉永志我們知道這個世界看待別人眼光的狹隘,因為蔡依林、五月天以及無數為玫瑰少年感到難過並且發聲的人,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依舊是能夠包容的。
02玫瑰少年幸福的童年
1985年,臺灣一個鄉村的普通家庭裡,陳君汝生下了自己的兒子,還給兒子取名為葉永志。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然而令陳君汝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孩子的生命會定格在15歲。
葉永志雖然是一個男孩,但是他卻十分乖巧懂事,其他同齡男孩正在玩各種遊戲,但是葉永志卻對這些男孩喜歡的事物不感興趣,反而會幫助母親做家務,喜歡炒菜收拾家務。
除了這些,葉永志性格也很像一個溫柔的女孩,他能夠體諒母親的辛勤勞作,會在母親累的時候主動幫母親捶背捏肩,會在母親幹完活之後做好飯菜。
因為葉永志的貼心,鄉親都對陳君汝說:「又這麼好的兒子,你都不用生女兒了」
誰都不曾想到這句話在以後會要了葉永志的命。
03玫瑰少年的與眾不同不被接納
葉永志小學時候過得無憂無慮,因為那個時候孩子分辨不出男女性別差異,所以即便是葉永志表現出溫柔一面也不會被人質疑。
等葉永志進入國中後,就是他噩夢的開始。
進入國中時期的葉永志開始慢慢發育,同時期的男孩女孩也在後天的環境中凸顯了兩性的差異性。
兩性之間的差異不僅僅是性別上的差異,外在、愛好、舉止之間也有存在著差異。
也正是這些外界規定的涇渭分明的差異帶給葉永志悲劇。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性格、外在、愛好、舉止等都是後天培養的,這些是沒有固定標準的,所謂男生喜歡藍色、女生喜歡粉色這些都是人為制定的標準,在一些人看來違反了這些標準就會被視為異類。
葉永志也不例外,在那個兩性教育缺失的年代,葉永志說話尖細,走路扭捏、手指翹蘭花指會被視為異類,會被同齡男性視為娘娘腔。
人都是喜歡抱團,在團體內發現異己,就會採取行動,要麼將這個人改變為同類,要麼對這個人產生暴力傾向。
這些男生看不慣葉永志,會是不是欺負他,比如讓葉永志幫他們寫作業,如果葉永志不服從男同學就會對他拳打腳踢。
葉永志也不敢,因為怕這些人報復,所以就幫他們寫作業,人都是欺軟怕硬的,葉永志越是不敢反抗,那些欺負他的人就越是要得寸進尺。
而老師的否定更是助長了這些欺負他的人的囂張態度。當老師看到葉永志「反常」的舉動後,甚至建議葉永志去看心理醫生。
這個舉動讓葉永志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認為自己是正常的,為什麼會去看心理醫生?
幸好心理醫生話讓陳君汝安心下來,心理醫生表示如果有人覺得小永志不正常,那就是這些人不正常。心理醫生的這些話就像一個鎮定劑打在陳君汝身上。
04
可是葉永志的悲劇還是沒能夠倖免。
這些欺負他的人開始變本加厲欺負他,甚至會在葉永志在廁所的時候強行讓他脫褲子,對葉永志「性別驗證」,每天圍觀葉永志成了這些人家常便飯的事情。
而葉永志在這樣一群人的圍觀下,心理防線漸漸垮了。
陳君汝知道兒子的事情後將這件事情反映給學校,學校也同意葉永志提前五分鐘下課去廁所。
也正是因為這特殊的5分鐘,更加讓其他人認為葉永志「有問題」,葉永志在這五分鐘上廁所的時候,其他學生會跟著溜出教室,然後在廁所對他進行人格侮辱。
2000年,葉永志15歲那一年,葉永志在上了自己最喜歡的音樂課之後,像以往一樣提前五分鐘去廁所,然而這次卻沒有再回來了。
05玫瑰少年的離世喚醒眾人
葉永志被發現時,嘴角和鼻子都在留血,倒在廁所一邊。而老師卻在警察來之前就把血跡清理乾淨,然後送去醫院。
法醫表示葉永志是因為心臟病去世的,可是陳君汝知道自己的孩子一直都是健康的,每年都要做體檢,根本沒有心臟病,所以陳君汝開始為孩子申訴。
這位沒有人脈沒有錢的農村婦女憑藉著自己對兒子的愛,一直在為自己兒子申訴,還遇到了跟自己兒子同樣遭遇的人,陳君汝開始加入平權運動中,為這些人發聲。
葉永志的悲劇出現之後,臺灣相關部門開始重視兩性教育,還出臺了玫瑰少年的系列書籍,規定了校園霸凌的一些懲罰制度。而造成葉永志悲劇的三位涉事人也被判刑。
葉永志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性別平等法律,換來了無數人對跨性別者的寬容,而葉永志卻永遠離開我們,成為了永遠的傷痛。
我們很多人都用「娘娘腔」「假小子」來羞辱與自己不同的人,然而這些人才是真正做自己,才是在打破傳統單一男性女性的角色。
社會多元化發展需要更多人有一顆包容的心,自己不喜歡不要強求他人喜歡,自己不喜歡不要扼殺別人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