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設計師何銳』一鍵關注
作者:朱潔Juliet
作者簡介:BBC中文網專欄作者。2011年留學英國,獲倫敦政經(LSE)本科和碩士學位,現在倫敦工作。自2011年起至今,為BBC中文網撰寫《留學日記》、《倫敦時尚》、《走進英國》等專欄。聯繫方式:juliet.j.zhu@gmail.com。微信公眾號ID:朱潔Juliet。
本文原載於BBC中文網。此文已獲作者授權。
英國的三季陰涼、盛夏短暫,一輪紅日能像莎士比亞說的那樣,將「不滿之冬」,照耀成「光榮之夏」。於是就有一類去處——或稱
溫室餐廳,也叫
花園食堂——它們捕獲陽光、孕育植物,用標本般持久的新鮮、精心規劃出的野趣,讓食客忘返。在一個初夏的傍晚,第一次去牛津的Gee’s餐廳。從寬敞主街轉入一道狹長的露天走廊,一側是淺色的木桌長椅,另一側則有蔥鬱的花草盆栽,依牆紅堆碧砌。走進溫室餐廳,透過玻璃的落地窗,暮色入目,天空像少女心一樣,淺藍濃橙深紫地變幻不停。餐廳主打地中海菜系,配以新舊世界的酒單。帶我去的人說漢堡不算飽滿多汁,草莓意式奶油布丁也來得太遲;但坐在通透的玻璃房子裡,看窗外風起雲動,心情就是那麼輕盈。鄰桌一對年輕男女,看起來像是初次約會,目光「叮」地一聲碰撞後又輕輕閃躲;盤裡食物的味道,也是嘗不大出的吧,只是
舉目向外看時,眼中就有奼紫嫣紅開遍,就有天高地遠的未來。後來在盛夏時節,帶著經久不見的家人,又去吃過一次午餐。盆栽裡的紅色花瓣洋洋灑灑,修剪成球的樹苗好似油畫。我們坐在露天的木桌長椅旁,午後的陽光透過玻璃器皿、玻璃窗牆,給盛夏心情留下悠長剪影。倫敦西南的里奇蒙(Richmond),以大片公園聞名,冬天裡草木依依,讓人遐想林深處是否還有鹿影。一路輾轉過去,身邊綠意濃起來,倫敦鬧市的喧囂則靜下去。最後穿過一條極狹窄的夾牆小徑,就來到Petersham Nurseries溫室餐廳。走進大院,各色農家物具擺設隨意,帶來富足的鄉村氣息。萬聖的南瓜還未及撤下,聖誕的花環已編織起來。新雨後院子裡泥土溼潤潤的,混著青草味。院中一座座溫室花棚,或為茶室、或為店鋪,各有不同,引人探尋。溫室餐廳的主廚是米其林星級廚師,《Vogue》美食編輯Skye Gyngell。餐廳桌間擺放著的小棵檸檬樹,青青墜果;插在小醋瓶裡的鬱金香,迎寒綻放;房梁上懸掛下來的聖誕彩球,映出人影。四處色彩分明,催動來客的食慾。佳餚未上,已讓人目不暇接。餐廳若訂不上,則可在茶室小憩。深秋初冬,茶室裡人氣剛剛好,不少復古裝扮的老奶奶,閒來品茶,有群聚、有獨坐。溫室裡暖和,窗外冬日的寒氣進不來,趴在窗玻璃上,形成半透明的霧面;偶爾有凝露沿著斜玻璃緩緩流淌下來,露出一道格外明亮的陽光。茶室外能買得的新鮮蛋糕,入口溼潤,低糖有機,自產自銷。就著身邊融融綠意,覺得不像在冬天。一份糕點一杯茶,斜窗邊閒坐,曬曬英國冬天轉瞬即逝的午後陽光。
附近莊園裡勞作的大叔,提著農具經過;系圍裙的紅髮女孩端著碗碟,陽光映照在小雀斑上。客人在慵懶陽光裡坐乏了,起身去遠處長桌上拿鹽糖小罐,長發偶然被棚子裡植物枝椏挽住;不知名的小野鳥飛進來,停在木桌上,用尖嘴整理亮色羽毛.看著這些,覺得有種「採菊東籬」的意味,淡淡升騰起來。英國初春與晚冬逃不過漫長糾葛,你中有我、讓人疑惑。這個時節倫敦街頭蕭索,難見一點飽滿的綠,各種前皇家公園裡,也只有一叢叢瘦黃的陸水仙。在巴比肯藝術中心,卻藏著一個熱帶植物溫室;熱帶溫室裡,可以點一份三層架子的傳統下午茶。巴比肯是全歐最大的跨藝術中心,循環上演戲劇、畫作、音樂、電影、舞蹈的盛事,也是倫敦交響樂團的大本營。配上優越的地理位置,堪稱倫敦的藝術心臟。鮮有人知的是,巴比肯三樓是全倫敦第二大的溫室,種有兩千多種熱帶植物,池子裡遊著熱帶魚。在一個乍暖還寒的周日,看完一場喜歡的展,然後走進溫室,來一份溫暖的下午茶。下午茶是英國人的傳統,他們從最下層的鹹味三明治、中層的司康餅沾草莓醬奶油、吃到最上層一口一個的甜品,另有香檳開胃、茶水解膩,消磨完一下午,身心也染上熱帶濃情。倫敦各大酒店下午茶,配有鋼琴師、侍者衣履精緻,然而未免有千篇一律之感。這裡則不大一樣。食客大都是看展聽戲的間隙來休憩,身上自帶藝術氣息;桌邊棕櫚葉、鶴望蘭環繞三層茶架,
好似大航海時代的英國軍尉,在千裡之外舉辦了社交茶宴。不知不覺日落又早,讓人意識到新一年夏去秋來。不過坐落在英國各處大大小小的花園食堂,將陽光留住、綠意留住,讓「光榮之夏」迴響在四季中。
敞開懷抱
就一定會與所有美好相遇
設計師何銳微信公眾號:herui1688
與你一起擁抱美好人生
點下方「閱讀原文」 有更多驚喜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