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農業「三產」融合 打造大灣區「中央大廚房」

2020-12-15 讀創

「預計每年可提供農產品流通服務約500萬噸,實現農產品流通額約300億元。」11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動工活動在博羅縣舉行,標誌著當地開始打造大灣區產供銷一體化農產品現代流通樞紐。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位於博羅縣泰美鎮,總投資約50億元,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集農產品交易、倉庫配送、加工冷凍、展示展銷、電子商務、信息發布、檢驗檢測、進出口代理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現代化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當前,我市正力爭將該項目打造成大灣區的「中央大廚房」,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注入全新因子。

打造大灣區產供銷一體化農產品現代流通樞紐

記者從項目動工活動現場了解到,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規劃用地1500畝,建成後預計每年可提供農產品流通服務約500萬噸,實現農產品流通額約300億元,帶動周邊農戶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0萬戶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國家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的動工,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部省合作重點項目,下一步將面向大灣區城市群,依託供銷一張網,著力發揮供銷系統聯農帶農組織優勢和經營服務網絡優勢,打造大灣區產供銷一體化農產品現代流通樞紐,成為執行供應港澳質量標準、提供全程通關服務的綠色安全農產品供應基地,成為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大市場的聯農帶農助農樞紐,成為承接糧食、凍肉等政策性儲備任務的重要農產品應急儲備和保供穩價中心。

為什麼會落戶惠州?據介紹,惠州是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發展空間大,生態環境優,空港、海港、高鐵等綜合交通網絡發達,農業資源豐富。項目選址可充分發揮供銷系統服務「三農」的獨特優勢,開展農產品批發交易、精深加工、智能冷鏈物流配送,還可拓展經營領域,進行科技研發、多產業融合,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可以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是供銷社行業優勢與惠州地緣優勢的完美結合。

作為項目的落戶地,博羅縣泰美鎮對此充滿期待。「泰美鎮將藉助基地這一平臺打造全產業鏈發展融合模式。」該鎮相關負責人說,從建設種植基地,到農產品加工製作,到倉儲智能管理、市場營銷體系打造,再到農業休閒、鄉村旅遊、品牌建設、行業集聚等,該鎮將一步步規劃,形成全產業鏈,做好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市場服務業「三產」融合。

加快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

記者了解到,智能冷鏈物流配送是該項目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一期項目總投資10億元,擬建設100畝冷鏈配套設施,規劃4座總建築面積5.28萬平方米的可調溫綜合性冷庫,以及1.32萬平方米的配套設施,總庫容量8萬噸。項目建成後,能夠形成8萬噸冷庫冷藏規模及20輛可調配冷藏車輛的運輸配送能力,具備年處理農產品40萬噸以上規模。項目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倉儲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帶動農產品交易額60億元以上。

「今年受疫情影響,農業冷鏈這一塊的短板尤為凸顯。冷鏈對生鮮農產品特別是果蔬行業發展太重要了,項目的動工建設讓我們萬分期待。」博羅縣雷公象山果蔬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說,作為當地的重要農產品,荔枝銷售在「大年」時往往受到很大衝擊,希望有加工或者冷藏保鮮等配套服務設施。

博羅是農業大縣,也是珠三角地區的主要蔬菜產地。博羅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供應基地項目的動工建設將為博羅乃至全市的冷鏈配送及儲存等帶來全新面貌,給博羅現代農業發展帶來新氣象。

加快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有利於減少農產品產後損失,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溢價能力,促進農民穩定增收。今年6月,全省推進廣東供銷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幹網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提出建設「1個中心+2個區域網+3個運營平臺」。全省會議結束後我市隨即召開貫徹落實會議,強調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推動我市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該項目建設將為我市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注入新動能。記者了解到,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正是「2個區域網」中「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產地網」的重要內容。我市在貫徹落實會議上要求,要迅速摸清全市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類型、分布、儲存能力、運營狀況等;評估論證全市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需求量、功能布局,結合省裡的布局安排,提出符合惠州實際的建設方案,並引導現有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

推動重大項目快速落地加快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的建設彰顯了「惠州效率」和「惠州速度」。在短短6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從籤約到動工的各項工作。

這是我市項目大幹快上的一個縮影。近2年來,投資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投資56億美元的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等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紛紛落戶我市,位居中國民企第三、四位的正威集團、恆力集團今年也落子惠州。記者了解到,正威項目已於10月28日動工建設,恆力集團項目擬於近期開工。其中,正威項目從洽談對接到正式動工,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創造了博羅引進建設單體投資超百億項目的最快速度。

我市一直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舉全市之力,努力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提供更優的服務,全力支持配合項目建設,跑出項目建設的「惠州速度」。這源於我市探索出了一套以企業為中心的工作方法,一套推動重大項目快速落地、加快建設的惠工作機制。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的建設亦是如此。目前,該項目已被列入市裡「修路抓項目、提效抓隊伍」的18項重點工作之一,並已成立了項目專班。接下來,我市將集中力量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力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成為全國供銷系統的一個標杆項目。

專家觀點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發揮獨特優勢實現錯位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的建設奠定了惠州作為農產品供應粵港澳大灣區的來源地的基礎性地位。目前,全國正在加快建設以供銷社為載體的農產品供給體系,從而構建連接城鄉農產品的物流配送和生產供銷樞紐。惠州是粵港澳大灣區構建綠色農產品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營銷網絡的關鍵節點和重要示範區,對於推動惠州農產品加工和物流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大灣區正在致力於城市群建設,惠州的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建設無疑為推動灣區城市群融合發展提供了「惠州經驗」。

惠州需要思考與其他灣區城市相比,惠州在打造綠色農產品供銷基地上有何優勢,是在綠色農產品的供銷上有優勢,還是在構建一體化供銷樞紐上有優勢。如果明確了自身優勢,就可以與其他灣區城市實現錯位發展,充分發揮惠州的獨特優勢。建議惠州與相關城市在現代農業耕種技術和綠色農業發展環境建設等領域開展合作並實現錯位發展。

惠州農產品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惠州對現代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農產品產業鏈的成功打造離不開城鄉一體化建設。惠州應充分藉助製造業的基礎和優勢,充分把握農產品產業鏈建設的機遇,讓現代農業和製造業實現有機對接和融合發展,從而加快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的建設步伐。

來源: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劉建威)

相關焦點

  • 惠州力爭建成大灣區「中央大廚房」
    近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動工活動在惠州市博羅縣舉行,標誌著當地開始打造大灣區產供銷一體化農產品現代流通樞紐。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位於惠州市博羅縣泰美鎮,規劃用地1500畝,總投資約50億元,計劃通過5年時間,打造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集農產品交易、倉庫配送、加工冷凍、展示展銷、電子商務、信息發布、檢驗檢測、進出口代理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現代化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 菏澤市鄆城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綠禾餐飲智能化中央廚房項目啟動
    綠禾這一項目的啟動,標誌著鄆城縣現代農業發展進入新層次,綠禾公司也實現了由一產向二產以及三產的全產業鏈發展新階段。據了解,綠禾公司是在鄆城縣南趙樓鎮甄莊村黨支部領辦農業合作社基礎上,成立的一家大型綜合現代化農業基地。擁有大規模多品種的生態有機瓜果蔬菜品種,為當地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揮了重大作用,並成為鄆城農業區域品牌好鄆來的第一批使用者。
  • 皇圖生態農業致力於打造大灣區有機安全食材行業標杆
    皇圖生態農業致力於打造大灣區有機安全食材行業標杆 2019年12月06日 15:09作者:網絡編輯:宏偉   在消費快速升級的當代,人們衣食住行的方式也隨之不斷變化
  • 西昌「中央大廚房」九月投入使用 服務市民一日三餐
    「我們在西昌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示範園區規劃建設『中央大廚房』的目的,就是力求解決西昌市各相關單位、學校及廣大市民一日三餐吃的問題,並且要保障大家吃得營養、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在示範園區即將投入使用之際,西昌農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西昌農投公司)董事長餘自鴻告訴記者。何為「中央大廚房」?
  • 紫金禪茶香飄大灣區
    在對口幫扶的契機下,紫城工業園實現了與灣區城市產城良性互動、深度融合,成為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重要承載地。這是龍華區對口幫扶紫金縣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目前,協助紫城工業園引進企業36家,實際投資額超128億元,切實推動紫城工業園形成以大統營科技有限公司抱團項目(投資13.8億元)、大陽電工新材料項目(投資10億元)等為主導產業的新電子、新材料園區。推動茶旅融合發展紫金縣出產的「紫金蟬茶」是當地一個特色品牌。
  • 丹灶鎮大金智地: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產城融合、宜業宜居
    在位於有為之鄉——丹灶鎮大金智地的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內,一棟棟高標準現代化廠房非常的「高大上」。位於丹灶鎮的粵港澳大灣區(南海)智能安全產業園。作為「國家安全產業示範園區創建單位」,這裡集聚了60多家高成長科技企業。未來引入優質企業進駐數量將多達300-500家。
  • 打造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桂城樣本」
    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向改革要動力,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現階段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既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抓手,又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拓展發展空間的強大動力。
  • 三產融合,竟能給農業農村帶來這麼大變化?
    王冬寶發現,一方面將規模農業、高效農業的景觀資源與旅遊融合,極大提升農業價值鏈;同時,藉助旅遊傳播力,又可以提高農業品牌的影響力。休閒農業這塊蛋糕已經越做越大。截止2019年底,全市休閒農業接待遊客達到2800萬人次,綜合收入超過85億元。根據《實施意見》,南京將要做精鄉村休閒旅遊業,到 2022 年,休閒農業綜合收入達 120 億元,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 從化區委書記:深化踐行綠色發展新理念,奮力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區
    ;中國電信粵港澳大灣區5G雲計算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平臺、智能家居產業集群,一批批戰略新興產業引領項目在從化快速成長……聚焦打造「專、精、特、新」產業平臺,加快創建花卉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紮實推進生豬、蛋雞等5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紮實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託廣東從化經濟開發區、新老溫泉一體化區域、特色小鎮等平臺載體,系統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持續鞏固拓展農村電商、訂單農業、定製經濟等富民興村產業,不斷豐富鄉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增收空間。
  • 夏茅客運站地塊將打造產城融合綜合體
    該站於10月1日起停止班車發班今年10月1日起夏茅客運站正式停止班車發班但停運後的汽車站變為招呼站繼續為周邊群眾提供客運出行服務如今,該地塊將迎來新變化擬打造成產城融合綜合體近日,夏茅客運站地塊控規性詳細規劃優化項目開始招標,將推進夏茅客運站地塊綜合開發,建成集交通、產業、居住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產城融合綜合體。
  • 寧波:一產「強身」二產「塑形」三產「注魂」
    寧波市今年以來堅持多主體培育、多要素髮力、多產業融合,深入延伸產業鏈,層層提升價值鏈,優化重組供應鏈,有力地推進一產「強身」、二產「塑形」、三產「注魂」,為鄉村產業興旺夯實基礎。  「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優」是寧波農業的特色。
  • 貼心服務促進產教融合——中央城區精準施策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側記
    貼心服務促進產教融合——中央城區精準施策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側記 2020-12-13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逛農業嘉年華去!|豐收|海大|粵港澳大灣區|金香蜜瓜|農產品|菜...
    03 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大篷車退役公交車變身「菜籃子」大篷車公交助農元素巧妙融合助力打造新型優質農產品售賣場景廣州名特優農產品慈善拍賣會鄉村文化藝術表演等活動集中展現廣州農業農村新發展和新成就各種好看、好玩、好吃、好購這裡全都有!
  • 推進大灣區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廣東工業大學微電子學院揭牌
    集微網消息,2020 年 12 月 5 日,大灣區集成電路產教融合人才培養高峰論壇暨廣東工業大學微電子學院揭牌儀式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廣東省科技廳高新處一級調研員雲丹平處長,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建設專家組組長嚴曉浪教授,東南大學首席教授、南京集成電路大學校長時龍興教授,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總經理丁輝文先生,北京華大九天軟體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偉平先生,廣東省集成電路行業協會會長、粵港澳大灣區半導體產業聯盟創會理事長陳衛先生,珠海全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丁然先生,廣東工業大學校長邱學青教授,
  • 超9大舊改披露!鴻裕源房地產喜提寮步11萬㎡產城融合發展區!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 中國房地產報東莞昨日(4月14日),東莞市農村(社區)集體資產管理網掛出一宗中標公告,確認東莞市鴻裕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中標成為寮步鎮石步村華怡產城融合類更新單元(編號:LBGX005)的前期服務商。
  • 共建輻射京津冀的「城市中央廚房」
    現場,譁啦啦與北京平谷區政府興谷經濟開發區也正式籤署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推進"二十二城"一號供應鏈項目的建成投產,共建服務於京津冀的"城市中央廚房",打造智能化的食品加工基地,做強平谷區涉農工業集群,發揮平谷區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的帶頭作用。
  • 農業銀行全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為落實好人民銀行等四部委《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精神,近日,農業銀行出臺《加強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進一步加大金融服務力度,全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方案》從提升跨境金融服務水平、提升金融創新服務能力、提升綜合營銷服務水平、提供差異化支持政策等四個方面,提出了17條具體工作措施,並明確任務目標、提出實施步驟、完善保障措施,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 會理縣:依託石榴現代農業園區打造農旅奔康快車道
    隨著漫山遍野種植的石榴規模倍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美麗宜居的綠色生態環境加快形成、「政產學研用」聯合體的作用發揮不斷增大,會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三農服務體系再發力、再規劃、再部署、再落實。應彰冠鎮地方幹群的迫切要求,專班組帶領會理三農服務體系結合前期開展試點示範的實踐經驗總結和反覆調研論證,經民主決議決策於2020年度再聚力打造彰冠鎮田園綜合體項目-張姑娘橋農旅景區建設項目。
  • 香港青年周文港: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穿針引線」
    「雖然我在香港出生,但我是廣東客家人,大灣區內地城市也是許多香港人的家鄉,我特別關注大灣區的總體發展。」他說。周文港祖籍是廣東。兒時他每年都會和家人回故鄉探親幾次。大學畢業之後,懷著濃厚的家鄉情結以及對內地發展的良好預期,他開始致力於為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穿針引線」。
  • 走進我們的小康生活|「三產融合」鼓了口袋
    「三產融合」鼓了口袋——近看永清土樓勝利村百姓生活新變化一樓客廳裡擺放著大沙發、大彩電,打開二樓陽臺的窗戶,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  劉強告訴記者,村街的變化翻天覆地,「以前下雨天得扛著自行車蹚泥水出門,現在村裡都是大馬路,開著自己的小轎車想去哪就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