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每年可提供農產品流通服務約500萬噸,實現農產品流通額約300億元。」11月28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動工活動在博羅縣舉行,標誌著當地開始打造大灣區產供銷一體化農產品現代流通樞紐。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位於博羅縣泰美鎮,總投資約50億元,計劃用5年時間,打造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集農產品交易、倉庫配送、加工冷凍、展示展銷、電子商務、信息發布、檢驗檢測、進出口代理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現代化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當前,我市正力爭將該項目打造成大灣區的「中央大廚房」,為我市現代農業發展注入全新因子。
打造大灣區產供銷一體化農產品現代流通樞紐
記者從項目動工活動現場了解到,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規劃用地1500畝,建成後預計每年可提供農產品流通服務約500萬噸,實現農產品流通額約300億元,帶動周邊農戶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0萬戶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國家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的動工,是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部省合作重點項目,下一步將面向大灣區城市群,依託供銷一張網,著力發揮供銷系統聯農帶農組織優勢和經營服務網絡優勢,打造大灣區產供銷一體化農產品現代流通樞紐,成為執行供應港澳質量標準、提供全程通關服務的綠色安全農產品供應基地,成為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大市場的聯農帶農助農樞紐,成為承接糧食、凍肉等政策性儲備任務的重要農產品應急儲備和保供穩價中心。
為什麼會落戶惠州?據介紹,惠州是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發展空間大,生態環境優,空港、海港、高鐵等綜合交通網絡發達,農業資源豐富。項目選址可充分發揮供銷系統服務「三農」的獨特優勢,開展農產品批發交易、精深加工、智能冷鏈物流配送,還可拓展經營領域,進行科技研發、多產業融合,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可以說,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是供銷社行業優勢與惠州地緣優勢的完美結合。
作為項目的落戶地,博羅縣泰美鎮對此充滿期待。「泰美鎮將藉助基地這一平臺打造全產業鏈發展融合模式。」該鎮相關負責人說,從建設種植基地,到農產品加工製作,到倉儲智能管理、市場營銷體系打造,再到農業休閒、鄉村旅遊、品牌建設、行業集聚等,該鎮將一步步規劃,形成全產業鏈,做好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市場服務業「三產」融合。
加快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
記者了解到,智能冷鏈物流配送是該項目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一期項目總投資10億元,擬建設100畝冷鏈配套設施,規劃4座總建築面積5.28萬平方米的可調溫綜合性冷庫,以及1.32萬平方米的配套設施,總庫容量8萬噸。項目建成後,能夠形成8萬噸冷庫冷藏規模及20輛可調配冷藏車輛的運輸配送能力,具備年處理農產品40萬噸以上規模。項目達產後,預計可實現年倉儲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帶動農產品交易額60億元以上。
「今年受疫情影響,農業冷鏈這一塊的短板尤為凸顯。冷鏈對生鮮農產品特別是果蔬行業發展太重要了,項目的動工建設讓我們萬分期待。」博羅縣雷公象山果蔬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說,作為當地的重要農產品,荔枝銷售在「大年」時往往受到很大衝擊,希望有加工或者冷藏保鮮等配套服務設施。
博羅是農業大縣,也是珠三角地區的主要蔬菜產地。博羅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供應基地項目的動工建設將為博羅乃至全市的冷鏈配送及儲存等帶來全新面貌,給博羅現代農業發展帶來新氣象。
加快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有利於減少農產品產後損失,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溢價能力,促進農民穩定增收。今年6月,全省推進廣東供銷公共型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骨幹網建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提出建設「1個中心+2個區域網+3個運營平臺」。全省會議結束後我市隨即召開貫徹落實會議,強調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推動我市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該項目建設將為我市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注入新動能。記者了解到,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正是「2個區域網」中「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產地網」的重要內容。我市在貫徹落實會議上要求,要迅速摸清全市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類型、分布、儲存能力、運營狀況等;評估論證全市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需求量、功能布局,結合省裡的布局安排,提出符合惠州實際的建設方案,並引導現有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
推動重大項目快速落地加快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的建設彰顯了「惠州效率」和「惠州速度」。在短短6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從籤約到動工的各項工作。
這是我市項目大幹快上的一個縮影。近2年來,投資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投資56億美元的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等一大批重大產業項目紛紛落戶我市,位居中國民企第三、四位的正威集團、恆力集團今年也落子惠州。記者了解到,正威項目已於10月28日動工建設,恆力集團項目擬於近期開工。其中,正威項目從洽談對接到正式動工,僅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創造了博羅引進建設單體投資超百億項目的最快速度。
我市一直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舉全市之力,努力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提供更優的服務,全力支持配合項目建設,跑出項目建設的「惠州速度」。這源於我市探索出了一套以企業為中心的工作方法,一套推動重大項目快速落地、加快建設的惠工作機制。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項目的建設亦是如此。目前,該項目已被列入市裡「修路抓項目、提效抓隊伍」的18項重點工作之一,並已成立了項目專班。接下來,我市將集中力量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力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成為全國供銷系統的一個標杆項目。
專家觀點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發揮獨特優勢實現錯位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的建設奠定了惠州作為農產品供應粵港澳大灣區的來源地的基礎性地位。目前,全國正在加快建設以供銷社為載體的農產品供給體系,從而構建連接城鄉農產品的物流配送和生產供銷樞紐。惠州是粵港澳大灣區構建綠色農產品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營銷網絡的關鍵節點和重要示範區,對於推動惠州農產品加工和物流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大灣區正在致力於城市群建設,惠州的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建設無疑為推動灣區城市群融合發展提供了「惠州經驗」。
惠州需要思考與其他灣區城市相比,惠州在打造綠色農產品供銷基地上有何優勢,是在綠色農產品的供銷上有優勢,還是在構建一體化供銷樞紐上有優勢。如果明確了自身優勢,就可以與其他灣區城市實現錯位發展,充分發揮惠州的獨特優勢。建議惠州與相關城市在現代農業耕種技術和綠色農業發展環境建設等領域開展合作並實現錯位發展。
惠州農產品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惠州對現代農業和農產品加工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農產品產業鏈的成功打造離不開城鄉一體化建設。惠州應充分藉助製造業的基礎和優勢,充分把握農產品產業鏈建設的機遇,讓現代農業和製造業實現有機對接和融合發展,從而加快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的建設步伐。
來源: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劉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