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
生活在現實社會和大自然中,周圍的事物紛繁複雜,千變萬化。通常是由某種人或動物的行為或作用,往往會引起其他人或事物產生相應的因果反映或連鎖反映,從而形成一種特定的現象或規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效應、定律、法則,它們中與人有關的往往被冠以人名,與動物有關的則冠以動物名。相比較而言,以動物命名的效應、定律、法則,似乎顯得更為形像、生動,給人以更加直觀的感受和啟迪。為此,收集、整理了以下九種:
《蝴蝶效應》
南美洲亞馬遜雨林中一隻蝴蝶偶爾振動一下翅膀,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的一句名言。後來被引伸到社會領域,便成為著名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就是說,初始條件下的微小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可能會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巨大的連鎖反應。牽一髮而動全身,有時甚至會導致不可預料的事情發生。
《青蛙效應》
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滾燙的熱水鍋裡,由於受到強烈的外部刺激,它會迅速的跳出鍋外。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冷水鍋裡,慢慢地加溫,它會慢慢地適應水溫的變化而不會立即跳出鍋外,隨著水溫的逐漸提高,最終的結局是被煮死。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這就是上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所進行的著名的「青蛙試驗」。
青蛙效應,強調的便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這一效應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會引起人們的警覺,而容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警覺。因此,未雨綢繆,居安思危,保持危機意識,應是我們從中領悟的真諦。
《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的想辦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經過種種努力,絕大多數沙丁魚還是中途窒息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例外,能使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他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他在沙丁魚中放入了一條能吃魚鯰魚。
鯰魚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到處亂竄。而生性好靜的沙丁魚發現了這樣的「異己分子」,自然緊張加速遊動。這樣鯰魚在裡面起到了攪拌作用,船內缺氧的問題迎刃而解,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即有壓力才有動力。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
《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也稱「從眾效應」。
羊群本是一種分散的個體組織,平時會左右衝撞在一起。然而,一旦其中一隻行動了,其它的就會毫不猶豫地跟上來,不管前面是什麼。
後來,人們用它來比喻一些企業和個人的市場行為,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即個體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鱷魚法則》
鱷魚法則,也叫「鱷魚效應」。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試圖用手去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和手,你愈掙扎,就被咬的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比喻在股市交易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在任何僥倖。
《刺蝟法則》
刺蝟法則的意思是,兩隻睏倦的刺蝟,因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他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想湊到一起。這樣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金蟬定律》
蟬,其幼蟲要先在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三年(有一種美國的蟬,要在地下生活17年),忍受各種寂寞和孤獨,依靠樹根的汁一點點長大。然後,在一個晚上破土而出,悄悄地爬到樹上,一夜之間蛻變成知了。然後期待太陽升起的那一刻,它就可以飛向天空,衝向自由。
這就是金蟬定律。其意思是,在同樣的條件下,人拼到最後,拼的不是運氣和聰明,而是毅力。
金蟬定律,與荷花定律、竹子定律,是著名的三大成功定律。它告訴我們,成功需要厚積薄發;成功需要做好基礎準備和規劃。
《鴨子定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水面上的鴨子,是悠閒安逸遊動的。但如果你潛入水下,便會發現它的鴨蹼一直在拼命地划動,沒有一刻的停歇。
優雅需要底氣,華麗需要實力。那些漫不經心的輕鬆與自在,不過是短暫的錯覺。唯有不斷努力,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諦,這就是鴨子定律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生活要像水中的鴨子,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烏鴉定律》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烏鴉和鴿子同住在一片樹林裡。有一天,烏鴉準備離開,向好友鴿子告別。
鴿子問:「你為什麼要搬走?」烏鴉回答:「其實我也不想搬走,但這裡的人對我太不友善了。他們嫌我叫聲難聽,不歡迎我留下來,我真的待不下去了。」
鴿子沉思良久,對烏鴉說了這樣一番話:「朋友,你如果不改變自己的聲音,那麼你無論飛到哪裡,都不會有人歡迎你。」——這,就是烏鴉定律!
烏鴉定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改變自己的缺點,而一味地選擇逃避,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時常反省自己,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及時改正,這才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2020.12.9於泉城濟南
作者簡介:沈子友(心繫遠山),山東莒縣人,大專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體轉業至中鐵十四局黨務部門工作。愛好文學,喜歡讀書,有多篇文學作品在報刊和各大網絡平臺刊發。
編輯:李勳修《青煙威文學創作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