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以動物命名的效應與定律

2020-12-13 奎先達坂西

作者/沈子友

生活在現實社會和大自然中,周圍的事物紛繁複雜,千變萬化。通常是由某種人或動物的行為或作用,往往會引起其他人或事物產生相應的因果反映或連鎖反映,從而形成一種特定的現象或規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效應、定律、法則,它們中與人有關的往往被冠以人名,與動物有關的則冠以動物名。相比較而言,以動物命名的效應、定律、法則,似乎顯得更為形像、生動,給人以更加直觀的感受和啟迪。為此,收集、整理了以下九種:

《蝴蝶效應》

南美洲亞馬遜雨林中一隻蝴蝶偶爾振動一下翅膀,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的一句名言。後來被引伸到社會領域,便成為著名的「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就是說,初始條件下的微小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可能會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巨大的連鎖反應。牽一髮而動全身,有時甚至會導致不可預料的事情發生。

《青蛙效應》

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滾燙的熱水鍋裡,由於受到強烈的外部刺激,它會迅速的跳出鍋外。如果把一隻青蛙放進冷水鍋裡,慢慢地加溫,它會慢慢地適應水溫的變化而不會立即跳出鍋外,隨著水溫的逐漸提高,最終的結局是被煮死。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這就是上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所進行的著名的「青蛙試驗」。

青蛙效應,強調的便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這一效應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會引起人們的警覺,而容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警覺。因此,未雨綢繆,居安思危,保持危機意識,應是我們從中領悟的真諦。

《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的想辦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經過種種努力,絕大多數沙丁魚還是中途窒息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例外,能使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他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他在沙丁魚中放入了一條能吃魚鯰魚。

鯰魚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到處亂竄。而生性好靜的沙丁魚發現了這樣的「異己分子」,自然緊張加速遊動。這樣鯰魚在裡面起到了攪拌作用,船內缺氧的問題迎刃而解,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即有壓力才有動力。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

《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也稱「從眾效應」。

羊群本是一種分散的個體組織,平時會左右衝撞在一起。然而,一旦其中一隻行動了,其它的就會毫不猶豫地跟上來,不管前面是什麼。

後來,人們用它來比喻一些企業和個人的市場行為,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即個體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像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鱷魚法則》

鱷魚法則,也叫「鱷魚效應」。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試圖用手去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和手,你愈掙扎,就被咬的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比喻在股市交易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方向,必須立即止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在任何僥倖。

《刺蝟法則》

刺蝟法則的意思是,兩隻睏倦的刺蝟,因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他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想湊到一起。這樣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金蟬定律》

蟬,其幼蟲要先在暗無天日的地下生活三年(有一種美國的蟬,要在地下生活17年),忍受各種寂寞和孤獨,依靠樹根的汁一點點長大。然後,在一個晚上破土而出,悄悄地爬到樹上,一夜之間蛻變成知了。然後期待太陽升起的那一刻,它就可以飛向天空,衝向自由。

這就是金蟬定律。其意思是,在同樣的條件下,人拼到最後,拼的不是運氣和聰明,而是毅力。

金蟬定律,與荷花定律、竹子定律,是著名的三大成功定律。它告訴我們,成功需要厚積薄發;成功需要做好基礎準備和規劃。

《鴨子定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水面上的鴨子,是悠閒安逸遊動的。但如果你潛入水下,便會發現它的鴨蹼一直在拼命地划動,沒有一刻的停歇。

優雅需要底氣,華麗需要實力。那些漫不經心的輕鬆與自在,不過是短暫的錯覺。唯有不斷努力,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諦,這就是鴨子定律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生活要像水中的鴨子,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烏鴉定律》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烏鴉和鴿子同住在一片樹林裡。有一天,烏鴉準備離開,向好友鴿子告別。

鴿子問:「你為什麼要搬走?」烏鴉回答:「其實我也不想搬走,但這裡的人對我太不友善了。他們嫌我叫聲難聽,不歡迎我留下來,我真的待不下去了。」

鴿子沉思良久,對烏鴉說了這樣一番話:「朋友,你如果不改變自己的聲音,那麼你無論飛到哪裡,都不會有人歡迎你。」——這,就是烏鴉定律!

烏鴉定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改變自己的缺點,而一味地選擇逃避,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時常反省自己,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並及時改正,這才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2020.12.9於泉城濟南

作者簡介:沈子友(心繫遠山),山東莒縣人,大專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體轉業至中鐵十四局黨務部門工作。愛好文學,喜歡讀書,有多篇文學作品在報刊和各大網絡平臺刊發。

編輯:李勳修《青煙威文學創作苑》

相關焦點

  • 八大動物效應 學會做「鴨子」的人才是人生贏家
    運動員學習獵豹的起跑姿勢,科學家根據蝙蝠仿製盲人探路儀,建築工參考動物鱗甲建造屋頂瓦楞。此類事例不勝枚舉。除了模仿動物的表象,其實有很多心理學上的動物效應更值得我們研究。懂得一些動物效應也許可能讓我們的生活或者職場更加如魚似水。
  •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羊群效應、二八定律……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塗,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塗。5羊群效應頭羊往哪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哪裡走。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 生活中你不得不知道的心理學定律和效應!
    阿倫森效應指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表現為:人們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增加的人或物,而不喜歡那些自己的喜歡、獎勵、讚揚不斷減少的人或物。巴納姆效應星座性格其實是一種「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指當你面臨一個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時,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進去。
  •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值得收藏.
    一個組織中,如果始終有一位「鯰魚式」的人物,無疑會激活員工隊伍,提高工作業績。沒有距離感,領導決策過分依賴秘書或某幾個人,容易使智囊人員幹政,進而使這些人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利,最後拉領導幹部下水,後果是很危險的。兩相比較,還是保持一定距離好。
  • 《墨菲定律》:4大心理學效應,教你洞悉人性的本質
    我們經常談論墨菲定律。今天,我無意中翻了本書《墨菲定律》,發現除了墨菲定律之外,作者還寫下了許多定律和法規,清楚地說明了在生活上、學習上和工作上存在的許多問題。今天來說下這4個最重要的法則和效應是不是能夠解決你現在的一些困惑呢?
  • 《墨菲定律》「成功法則」 第一章蘇東坡效應 個人泛讀
    我讀的是 楊建峰 編著的《墨菲定律》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之一網上看了不少關於墨菲定律的異議,說是「負能量定律」等等,但既然買了這本書,就讀一下,不管是不是負能量,書籍是進步的階梯 總是沒錯的,多讀一本書就會多沉澱一些東西
  • 《墨菲定律》:不可不知的4個法則和效應,人生路上有方向不迷茫
    平時我們常說墨菲定律,今天無意中翻起了《墨菲定律》這本書,發現除了墨菲定律,作者李原還寫到了很多定律和法則,清晰地解釋了我們生活、學習工作中存在的很多問題,是一本可以啟迪智慧、改變命運的枕邊書。簡單來說說其中最重要的5個法則和效應,這些是不是能夠解決你現在的一些困惑呢?
  • 真香定律,聚光燈效應……這本書剖析行動裡日常微妙的心理學秘密
    暢銷書作者書魚就用一本《真香定律》,揭開了日常而微妙的心理秘密的神秘面紗。全書涵蓋71個定律、效應和法則,一邊講我們熟悉的故事,一邊剖析我們費解的心理。比如馮小剛所拍的電影《芳華》中,把髒活累活都包攬到自己身上的劉峰,他會無私地把進修的名額讓給別人,會吃大家都不吃的煮爛了的餃子,但他卻不懂貝勃定律,不知道做99次好人之後,他的好已經被大家認為是理所應當。所以劉峰被大家稱讚的老好人,但真正遇到麻煩的時候,卻沒有人願意站出來為他說話。
  • 最常見的十八個定律和效應,看看你有沒有遇到
    木桶定律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高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啟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生存,都是依靠各種各樣的技能,而這些技能就是人生的『木板』。首因效應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啟示:無論面試,見客戶,都要想要自己需要呈現給別人的第一印象,這可能會給你接下來的工作帶來很大的收益。
  • 《高效能思維》讀書筆記之六:1篇法則、2個定律、3個效應
    、3個效應。今天學習3個效應,既首因效應、投射效應和刻板效應。首因效應是指「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該文先是通過3個故事的描述,再來分析如何「成功打造第一印象」。3個故事分別是:第一個是古代的奇才自薦被拒。《三國演義》中鳳龐統起初準備效力東吳,於是去面見孫權。
  • 為什麼刷車後總會下雨·「墨菲定律&孕婦效應」可以解釋
    內容概述:墨菲定律概念解析,刷車周期與孕婦定律,不同區域下雨的天數。「每次洗完車就會下雨」,這種詭異的現象到底是因為點子背還是因為人太衰……然而這不是老天爺有事沒事捉弄汽車用戶,而是自己【太在意】。類似的經歷相信大部分車主都遇到過,個人也是不例外的;然而越來越懶了之後,一年平均兩次的刷車似乎就再也沒有遇到過這種事情了——學會忽視墨菲定律即可。
  • 《墨菲定律》掌握愛情保鮮的秘籍:示弱效應,讓您的婚姻越來越好
    02其實一對戀人越被父母反對越相愛也是有科學的心理原因的,這種現象叫「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父母越是反對,越是激發人的 逆反心理,拼命的反抗,戀愛的的激情也越來越強烈。很多時候,一對不被父母看好的戀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最後反倒會自然分手。
  • 「心理知識小課堂」最有趣的心理效應墨菲定律
    嚴格意義說,墨菲定律不是一種心理學效應,是一種數學推理,由愛德華·墨菲提出,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墨菲定律主要內容有四個方面: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 墨菲定律:你喜歡誰或者不喜歡誰,都是上天註定,無法改變
    電影的名字被字面翻譯為「動物烏託邦」。這是在所有哺乳動物共存的世界中,似乎他們都可以和諧共處,但是卻又存在著矛盾。主角都是動物,但它們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很好的比喻。影片中的動物因其自身的種族特徵而容易被貼上標籤:兔子應始終保持膽小,因此主人公朱迪出任警察後一直在各地受到質疑。尼克狐狸天生善良,但是每個人都認為狐狸天生狡猾,所以大家拒絕信任他。然後他真的成了騙子。
  • 從孟德爾遺傳定律研究動物森友會中的花卉雜交!
    本篇文章會從高中學過的『孟德爾遺傳定律』入手,從根本上解決動物森友會中,花卉雜交的問題。這是因為動森中不同顏色的花朵雜交出稀有異色花的機制,是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這裡不得不說一句任天堂的作品確實良心)
  • 生活中常見的六種心理效應
    塔瑪拉效應初入職場時,有沒有人提醒過你,要多做事、少說話?為什麼很多「過來人」都要給新人這樣的忠告呢?這是因為,言多必失,一不小心說錯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塔瑪拉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熱切的期望和讚美具有超乎尋常的能量,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思想,激發人的潛能。當一個人得到他人的信任與讚美時,會變得更加自信和自尊,從而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原動力。為了不讓對方失望,會更加努力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盡力達到對方的期望。
  • 決策中常見的心理效應學習指導
    1.二八定律(帕累託定律):帕累託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2.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
  • 電磁感應定律內容_電磁感應定律提出者和發現者
    電磁感應定律內容   電磁感應定律也叫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電磁感應現象是指因磁通量變化產生感應電動勢的現象,例如,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裡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產生的電流稱為感應電流,產生的電動勢(電壓)稱為感應電動勢 。
  • 墨菲定律是個什麼鬼?當媽的竟然都最怕它
    ( 注 : 墨菲定律,一種心理學效應,於1949年由美國人愛德華·墨菲提出。大意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唉,我知道了,墨菲定律就是怕什麼來什麼唄!等等,說好的換頻道呢?怎麼滿腦子還是娃、娃、娃。但確實,育兒路上滿滿的都是套路墨菲定律啊。。。
  • 你所不知道的心理學效應—— 曝光效應
    這其實是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我們把這種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叫做曝光效應。廣告營銷也利用了這個效應,如拼多多這些廣告,就是利用傳播媒介,使其頻繁的出現在大眾視野,打響品牌,讓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它;明星經常通過社交媒體發布自己的動態也是這個原因,一方面是為了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一方面也是為了保持高曝光率,從而吸引自己的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