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讓家長、老師、孩子都無比頭疼的一門學科。
為了不讓孩子在上小學後,數學被落下,於是很多家長都決定讓「笨鳥先飛」,早早的帶著孩子做數學啟蒙。
但是,很多家長都並沒有搞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數學啟蒙」,掉入了誤區當中,家長勞心勞力,孩子也痛苦萬分。
誤區一:認為數學是智力衡量的標準
孩子如果小時候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數學天賦,就認為孩子智商高。
孩子什麼事情完成的好都歸結於他智商高,而不是他的努力,他的思維。
如果孩子對數學的理解能力平平,家長就認為孩子不是很聰明。
那麼家長勢必會把這種負面情緒在不知不覺中傳達給孩子,孩子也會產生消極想法。
認為我學習不好,是因為我笨。
這樣失去了更新自己能力的動力,容易固步自封。
誤區二:認為數學啟蒙就是數數、背乘法口訣表
無論是數數還是背乘法口訣表,家長的這一行為都是在把數學從生活中剝離出來。
孩子只是在死記硬背,孩子並不理解這些數字背後的意義。
有多少孩子,能夠流利地從1數到100,但是拿出一串葡萄問孩子這是多少個,孩子卻回答不出來。
《指南》中也明確提出,要讓孩子「理解加和減的實際意義」,這裡面「實際意義」這4個字才是重點。
斯坦福的數學教育學教授Jo Boaler說「越強調死記硬背,孩子就越不願去思考數字和數字間的關係,因而難以發展出數感。」
並且Jo Boaler的團隊還針對2000個孩子展開調查研究,最終研究表明,很多數學低能力學生都是很早開始死記硬背數學運算公式和口訣,由此失去了理解和靈活運用數字的能力。
到最後,數學思維能力很差,數學成績只能是平平。
數學並不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需要孩子思維靈活。
在她的著作《這才是數學》一書中,她也曾說道數學是研究規律的學科,是一門充滿藝術美感與創造性的學科。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做好數學啟蒙才是真正對孩子有利呢?
1、家長先要放下對「數學」的偏見
家長不要把「數學很難」的思維帶給孩子,讓孩子還沒有嘗試數學,就先入為主的認為數學很難。
2、要把「數學」放在生活中
孩子的思維形成是這樣的:
動作思維(0-3歲)——形象思維(4-6歲)——抽象思維(6歲以後)
所以說,想要給孩子做好啟蒙,就一定要用具體的故事和實物解釋公式和數字背後的意義。
比如讓孩子理解「5」這個含義。就要告訴孩子「5」代表5個房子,5輛汽車,5朵雲……
讓孩子理解5-1=4就要告訴孩子,5個房子拆掉1個,就剩4個;5輛汽車開走1輛,就剩4個;5朵雲,飄走1朵,就剩4個。
3、要讓孩子明白長短、大小、分類、排序等概念
數學啟蒙從來不只有背乘法口訣表、計算加減法,這只是一部分。
真正的數學啟蒙,是在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而分類歸納、圖形認知、空間想像力等才是對孩子數學思維的培養有幫助事情。
《德國好奇狗陪你學》就是一套幫助孩子做數學啟蒙的遊戲書。好奇狗遊戲團隊的領軍人物曾經更是一名小學老師,所以對孩子的心理特徵把握的非常精準。
這13冊當中一共包含了數學啟蒙中要用的7大類思維的遊戲,分別是記憶力、運算能力、分類歸納、圖形認知、邏輯思維能力、空間現象力、歸納演算能力。多個方面幫助孩子充分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整套書都是以一隻好奇狗角色貫穿全書,通過講故事、做遊戲的方式來提升孩子的各項數學思維能力好玩有趣,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這一套書一共13冊,逐步增加難度。書籍中包含了200張貼紙每次拿貼紙作為獎勵特別管用。
讓孩子在玩中提升數學能力。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內容。
如果你對「數學啟蒙」有什麼見解,或者是有什麼好的書單推薦,都可以在下方留言!
這裡是小婷老師育兒觀,幫你挖掘最有意思,最有科學依據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