衄血三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1 尺脈浮者,木陷於水,鬱動欲升也,升而不能,則尺脈浮也;故乙木下陷而行其疏洩之令也。木主五色,入土為黃,木氣下陷,而賊脾土,土色為黃,則目睛暈黃,木行疏洩,肺金失斂,則衄未止;溼邪已退,木氣上升,則暈黃去,雲霧去而天光現,故目睛慧了,故知衄今止。
尺脈浮,是木陷於水之義,木陷疏洩,故衄未止。木陷賊土,故目睛暈黃,脾陷不升,故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則知木氣升達,而不陷洩,故知衄止。衄為上洩,而尺脈浮,知仍是下寒格陽,陽逆上盛而上洩,病是動氣,而衄是血也。
按;對比學習脈象,尺脈浮者,是為木陷於水也,欲升而不能;尺脈弦者,是為木陷於水也,此為陽減陽陷之象。尺脈沉而見一浮者,此為滑象,木氣欲升,陽氣來復之象。354頁脈法三十八,少陰脈微滑,緊之浮名也,沉則緊,升則浮,沉而欲升則脈見滑象。
2 衄血之病,總由於土溼,土溼而陽明不降,則辛金上逆而失收斂,此就是陽氣上洩,陽洩氣動而衄血,衄是為血,而實為陽洩,陽氣不降而上洩之義。太陰不升,則木陷而行其疏洩。此是下寒溼盛,木氣不升,則血沉陷瘀而木疏洩也。
論;黃師言,其原總由於土溼,又言悉由中氣之敗,是一定之理。這此是黃師總結出來的定理,依據這些定理,臨證會有辯證準則。從陰陽大論,又有總結出的定理,如火不敵水,陽不敵陰,又有陽貴陰賤,陽主陰從,陽易衰而陰易盛,還有陽明之燥永不敵太陰之溼,又有陽明腑實唯陽明傷寒有之,餘下皆陽明之陽虛,故中虛必溼寒,作為中醫的陰陽之定理,則傷寒辯證時,從陰陽大論,不在混亂,有理論可依,也就是這些病都是傷寒病,所以先師之經典之作以《傷寒》命名,我們最起碼知道這些都是傷寒病,也會對陽浮假熱有新的認識。知道都是傷寒病理,以六經之理,從中氣入手,則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一點一點積累,就會解決更多亡血的病理與治法。學完仲景,學完黃師,就能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全科中醫師。中醫那麼多流派與大師,直到今天,卻沒有一個能扛起中醫復興的大旗。問題就出在理論體系不對,對疾病的認識與治療,沒有積累,也就沒有傳承。
衄血四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1 從春至夏衄者,屬太陽也;太陽為表中之表(陽之表開),太陽主開,春夏陽升,太陽開則裡氣達於表,皮毛不開,氣鬱內壅,氣衝則衄此為太陽傷寒,皮毛竅閉,衛氣內鬱,不能外洩,上衝鼻竅,營血外衄也,血出則衛洩也。(觀太陽篇,二十三,四,五條則知)
從秋至冬衄者,屬陽明也;陽明為表中之裡,陽明主合(陽之裡合),秋冬陽降,陽明合則表氣藏於裡,陽明不合,氣逆不藏,血溢則衄。此為內傷雜病,土溼胃逆,所謂肺氣失斂而衄血,就是陽氣上盛而外洩,氣洩而見血衄也。虛勞內傷之義。
論;此太陽外感之衄與陽明陽虛,陽洩不合之衄。陽明七十三之衄,餘按外寒表閉之解,雖在陽明,表寒之束,陽明之衄,也因太陽。
2 本篇是論外感之衄與內傷之衄,以時令區分太陽外寒之閉,陽明內寒失藏。衄有外寒內傷,但皆在陽經陽絡。皆為陽氣外洩。太陽之衄,衄血而衛洩也,陽明之衄,衄是血而陽洩失藏也。傷寒衄血,獨在陽明與太陽二經。太陽外感之衄血病,與陽明內傷之衄家。
註解傷寒加金匱,先九十一本,出版後五折回饋老客戶
感謝分享,點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