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卷八,衄血

2021-02-22 黃元御醫學研究

衄血三

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1 尺脈浮者,木陷於水,鬱動欲升也,升而不能,則尺脈浮也;故乙木下陷而行其疏洩之令也。木主五色,入土為黃,木氣下陷,而賊脾土,土色為黃,則目睛暈黃,木行疏洩,肺金失斂,則衄未止;溼邪已退,木氣上升,則暈黃去,雲霧去而天光現,故目睛慧了,故知衄今止。

  尺脈浮,是木陷於水之義,木陷疏洩,故衄未止。木陷賊土,故目睛暈黃,脾陷不升,故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則知木氣升達,而不陷洩,故知衄止。衄為上洩,而尺脈浮,知仍是下寒格陽,陽逆上盛而上洩,病是動氣,而衄是血也。

按;對比學習脈象,尺脈浮者,是為木陷於水也,欲升而不能;尺脈弦者,是為木陷於水也,此為陽減陽陷之象。尺脈沉而見一浮者,此為滑象,木氣欲升,陽氣來復之象。354頁脈法三十八,少陰脈微滑,緊之浮名也,沉則緊,升則浮,沉而欲升則脈見滑象。

2 衄血之病,總由於土溼,土溼而陽明不降,則辛金上逆而失收斂,此就是陽氣上洩,陽洩氣動而衄血,衄是為血,而實為陽洩,陽氣不降而上洩之義。太陰不升,則木陷而行其疏洩。此是下寒溼盛,木氣不升,則血沉陷瘀而木疏洩也。

論;黃師言,其原總由於土溼,又言悉由中氣之敗,是一定之理。這此是黃師總結出來的定理,依據這些定理,臨證會有辯證準則。從陰陽大論,又有總結出的定理,如火不敵水,陽不敵陰,又有陽貴陰賤,陽主陰從,陽易衰而陰易盛,還有陽明之燥永不敵太陰之溼,又有陽明腑實唯陽明傷寒有之,餘下皆陽明之陽虛,故中虛必溼寒,作為中醫的陰陽之定理,則傷寒辯證時,從陰陽大論,不在混亂,有理論可依,也就是這些病都是傷寒病,所以先師之經典之作以《傷寒》命名,我們最起碼知道這些都是傷寒病,也會對陽浮假熱有新的認識。知道都是傷寒病理,以六經之理,從中氣入手,則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一點一點積累,就會解決更多亡血的病理與治法。學完仲景,學完黃師,就能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全科中醫師。中醫那麼多流派與大師,直到今天,卻沒有一個能扛起中醫復興的大旗。問題就出在理論體系不對,對疾病的認識與治療,沒有積累,也就沒有傳承。

衄血四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1 從春至夏衄者,屬太陽也;太陽為表中之表(陽之表開),太陽主開,春夏陽升,太陽開則裡氣達於表,皮毛不開,氣鬱內壅,氣衝則衄此為太陽傷寒,皮毛竅閉,衛氣內鬱,不能外洩,上衝鼻竅,營血外衄也,血出則衛洩也。(觀太陽篇,二十三,四,五條則知)

從秋至冬衄者,屬陽明也;陽明為表中之裡,陽明主合(陽之裡合),秋冬陽降,陽明合則表氣藏於裡,陽明不合,氣逆不藏,血溢則衄。此為內傷雜病,土溼胃逆,所謂肺氣失斂而衄血,就是陽氣上盛而外洩,氣洩而見血衄也。虛勞內傷之義。

論;此太陽外感之衄與陽明陽虛,陽洩不合之衄。陽明七十三之衄,餘按外寒表閉之解,雖在陽明,表寒之束,陽明之衄,也因太陽。

2 本篇是論外感之衄與內傷之衄,以時令區分太陽外寒之閉,陽明內寒失藏。衄有外寒內傷,但皆在陽經陽絡。皆為陽氣外洩。太陽之衄,衄血而衛洩也,陽明之衄,衄是血而陽洩失藏也。傷寒衄血,獨在陽明與太陽二經。太陽外感之衄血病,與陽明內傷之衄家。



註解傷寒加金匱,先九十一本,出版後五折回饋老客戶


感謝分享,點擊在看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淺注》原裝10卷3厚冊一套全
    竹紙大開本《金匱要略淺注》原裝10卷3厚冊一套全,清.陳修園撰,清光緒三十三年巴蜀善成堂刊刻。尺寸:24.0*15.5《金匱要略淺注》是清代醫學家陳念祖所撰的醫學著作。共十卷,刊於嘉慶八年(1803年)。書中六卷,將張仲景《金匱要略》諸方組成、功能主治、藥物劑量及煎服方法等主要內容,用歌訣形式編寫出來,重點突出,簡明扼要。
  • 《金匱要略》名方「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出處:《金匱要略》卷上,具有調和陰陽,潛鎮攝納之功效。、龍骨湯(《外臺》卷十六引《小品方》)、桂枝牡蠣湯(《聖濟總錄》卷九十一)、龍骨牡蠣湯(《廣嗣紀要》卷二)。  :《醫門法律》:用桂枝湯調其營衛羈遲;脈道虛衰,加龍骨、牡蠣澀止其清谷、亡血、
  • 《金匱要略》治療口渴12法
    在《金匱要略》中論及口渴的條文達50餘條,它不僅是後世治療渴證之典範,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本文將《金匱要略》中治渴分為十二種方法,希望大家在治渴中有著更多的思路。試論《金匱要略》治渴12法口渴是臨床常見症狀之一。在《金匱要略》中論及口渴的條文達50餘條,它不僅是後世治療渴證之典範,而且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
  • 金匱微言-血痺虛勞篇1
    故而以針行陽氣,使血脈得通,外邪得除,脈和則愈,此為血痺之輕症,其脈在寸、關可知,邪氣在表而病未深入,只需以針引陽氣。黃芪桂枝五物湯方證提及「陰陽俱微」,病深及陰分,衛陽不外固,邪氣深入,「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痺狀」。風痺與血痺區別在於氣血之多少,在盈在虧。
  • 《金匱要略》「一證二方」探微
    (《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篇》五)本條論述胸痺虛實不同的證治。胸痺為胸陽不振,痰濁水飲上居胸位所致,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胸悶、短氣,或胸痛徹背,背痛徹心,或見心悸、喘咳,舌苔白膩,脈弦滑等症。胸痺偏實證可用「胸痺三方」:栝蔞薤白白酒湯為治療胸痺的基本方劑,其辨證使用的關鍵是胸背痛、短氣。栝蔞薤白半夏湯主治胸痺而痰飲壅盛,胸部閉塞較甚之症。
  • 《金匱要略》烏頭湯
    烏頭湯方見於《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篇。原文:「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需要發揚,更需要傳承
    我看了一篇文章,他說的很有道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擔當的是指導初學者診病、用藥、處方的任務。用現在的話說,《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屬於那個時代的臨床學科。 在當今中醫臨床學科已經逐漸分化的情況下,《傷寒論》已經不再是臨床學科了。
  • 張仲景《金匱要略》論脾胃病的診治與方劑、中藥的註解
    《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另外一篇不朽的經典著作,也可以看做是《傷寒論》的雜病續集。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症為主,兼有外科、婦科及卒死急救、飲食禁忌等內容,是非常實用的一本醫學專著。《金匱要略》卷上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節選)漢·張仲景問(黃帝)曰:上工(大醫)治未病,何也?師(岐伯)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 《金匱要略》方歌之二,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今天咱們繼續來看下清代陳修園先生的《金匱方歌括》裡面總共有196首方歌,
  • 值得研究:傷寒與金匱中的脈象
    七、滑脈《傷寒論》中7次出現滑脈,所反映的都是熱證,有白虎湯證、小陷胸湯證、協熱利與熱盛下血。《金匱要略》中9次記載滑脈,其中8次為熱證,有承氣湯證、肺癰、腸胃實熱、風水化熱、下焦溼熱等。只有痰飲病篇「脈浮而細滑傷飲」一條,不能肯定是熱證。
  • 《金匱要略》:此方「解肌祛邪,潤燥養筋」,是筋脈失養的良劑
    瓜蔞桂枝湯是《金匱要略》中治療柔痙的方劑,以瓜蔞根加桂枝湯組成。柔痙是因外感風寒,過汗或誤下,耗傷津液,致筋脈失養所造成的。桂枝湯解肌祛邪,瓜蔞根(即天花粉)能滋養津液而潤燥養筋、舒緩筋脈,以治柔痙。關於痙證,是以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甚至角弓反張為主證的病證;《金匱要略》說:「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
  • 曾慶明教授經典醫案之鼻衄驗案
    1、病名與病機:鼻衄即鼻出血,中醫病名甚多,如紅汗(感冒後不出汗反鼻衄)、經行鼻衄(倒經)、血大衄(鼻血甚多)、腦衄(鼻衄多至從口鼻俱出)、鼻久衄(反覆發作,經久不愈)、虛勞鼻衄(臟腑氣血虛弱所致鼻衄)、太陽衄與陽明衄(《太平惠聖方,第四十七卷,鼻衄論》說「發從春至夏為太陽衄,從秋至冬為陽明衄」;熱病鼻衄、折傷衄(外傷引起的鼻衄)、(熱性病過程中發生的鼻衄
  • 《金匱要略》的辨證方法和臨床應用
    邀「知己」見證夢想的開始,和「好友」分享夢想的實現。我認為《金匱》的辨證方法就包括下面幾個:第一是整體觀的辨證方法,第二是臟腑經絡的辨證方法,第三是辨病和辨證相結合的辨證方法,第四是平脈辨證法,即以脈象來分析是什麼病的平脈辨證法,第五是鑑別診斷,《金匱》是很重視鑑別診斷的。
  • 金匱要略方論 卷下
    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婦人宿有症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症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下血者,後斷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當下其症,桂枝獲苓丸主之。
  • 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8
    痙溼暍病脈證治第二03【與才叔死磕《金匱要略》08】
  • 脾虛的第五個等級:脾不統血,黑便,經血多,按以下3個方法做
    從這一段我們就能看出脾與血的關係。脾主統血的生理功能,早在《難經》中就有記載,如「脾主裹血」即指脾氣能裹攝約束血液循行於經脈之中,使其不致逸出脈外而為出血。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中提出用黃土湯治療脾虛下血。明代張景嶽、清代唐容川也都明確指出了脾虛不能攝血,可致下血出血。
  • 《金匱要略》 防己地黃湯及醫案
    原文〈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 《金匱要略》的除溼方,巧妙化解,請學習
    本文理論依據:《金匱要略》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為什麼有些人的肚子,總會咕咕響。  請注意,我說的這個咕咕響,可不是在肚子餓的時候,發出的聲音。  我說的是,因為痰溼水飲,引發的聲音。  這麼說,你可能還是有些不明白。來, 我給你說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