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11月28日下午,在2020觀傳媒大型年終秀《答案》現場,圍繞《中國金融開放會引來華爾街之狼嗎?》一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教授繼張之驤司長、丁一凡教授發表主題演講,認為目前中國的金融開放正當時,我們應該對未來的金融市場充滿信心。
【文/姚洋】
很高興來到觀傳媒參加活動。
我非常贊同兩位前輩的觀點,金融開放的的確確要防範風險。但是我想做金融就是有風險,如果沒有風險,那就不用做金融了。所以我在這裡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金融開放,我個人覺得是正當時,是可以再一次用開放促進國家發展的改革。
簡單地回顧一下我們國家金融的發展,想一想我們今天處在什麼樣的位置,是有益的。在上世紀90年代末之前,中國的金融基本上是沒有改革的,我們只不過是開始做一些商業銀行。那時候銀行全是國有的,金融也都是國有的。
即使是我們嚴控風險的情況下,金融領域的風險依然越積越大。90年代末, 尼古拉斯·拉爾迪 (Nicholas Lardy),美國一位非常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寫了本書,指出中國的銀行體系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了。為什麼?如果看它們的資產的話,基本上是完全的資不抵債。
所以我們在90年代末之後,就來了一場非常宏大的整個銀行體系的改革,那次改革是非常成功的。成立了四個資產管理公司,主要為了把不良資產剝離。做完之後,我們經歷了10年的高速增長。
但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新時期要以創新為主體,創新靠什麼?不能靠銀行,銀行天生保守,不願意把這個錢給創新的人去冒險。銀行代表我們這種普通的儲戶,是非常保守的。
那這個事要誰來做?要直接金融來做,就是說市場金融來做。
所以從12年開始,我們就開始搞這個不叫改革的改革,叫影子銀行。影子銀行的大發展時期,也是直接金融增長最快的時期。當然這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市場良莠不齊,特別是P2P,暴雷的非常多。P2P本來應該是提供一個平臺,讓投資者和資金使用者直接見面,但它搞成了資金池,最後出現很大的問題。
到18、19年我們開始去槓桿,開始整頓,那麼去槓桿整頓對不對?方向絕對正確,繼續這麼搞下去金融風險太大了。但是去槓桿去得太快太忙,措施太嚴厲,去到最高峰的時候,我們直接金融的佔比只有5%了,我們曾經達到30%以上,去槓桿後只有5%了。
這一年多恢復了一些,到了20%,但是遠遠不夠。劉鶴副總理最近寫了一篇文章,關於金融下一步改革,他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力發展直接金融。因為創新型的國家,必須要搞直接金融。
但現在這樣一個經過去槓桿之後的金融監管體系,我覺得是不適應搞直接金融的。在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尋找一個金融監管的新的平衡點。那麼引進外資,即外國的這些金融機構到中國來做,恰逢其時。
當然前面兩位前輩講的風險問題存在,我感覺主要是遊資問題。這些遊資進入中國,然後跑出去。但是我們要搞的金融開放,實際上不是對遊資的開放,應該是對國外金融機構的開放,他們來到中國,促進中國的改革,促進我們金融重新尋找一個平衡,這一點是更重要的。
因為時間關係我不詳細展開,我自己也不是金融專家,但是我相信我們所走過的路,過去幾十年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開放來促進我們國內的改革,就像我們當年加入WTO一樣。我想起當年加入WTO的時候,也有一個激烈的討論,是不是引狼入室,是不是狼要來了?有些人在討論前本來是朋友,結果因此分道揚鑣。
我們這次討論金融開放也是一樣,是不是華爾街的狼又來了?我覺得不會。為什麼?除了遊資問題之外,金融是本地化屬性極其強烈的一個行當。外國企業進來之後,可能會佔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想把我們這麼龐大的金融全給替代了,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基本上是沒有的。
我想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是AIG。AIG是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08、09年美國第一個救的企業就是AIG。為什麼呢?因為美國40%的家戶跟AIG多多少少都有關係,它是一家巨型的保險公司。
在座的可能不知道AIG是上世紀30年代在上海成立,後來搬回美國去的。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了,AIG重新回到中國,把它原來在黃浦江邊的總部一塊錢重新賣給上海市政府,換取AIG在中國獨立持牌,所以它是個獨資的保險公司。這是中國的第一家,這些年它做下來,做得還可以,但是對我們的衝擊幾乎是0。
我們能看到現在中國這些好的保險公司,像平安,都是90年代之後發展起來的。順便說一下,平安在世界500強裡排第28位,沒有受到在保險業開放後的影響,為什麼?因為這些外資企業不可能像我們本土企業那樣去做。就像我們的銀行每個轉角都有一家儲蓄所或者分行,平安搞保險業,是僱一大堆人做保險銷售員,然後挨家挨戶地去推。
但是由於文化的影響,對法律的熟悉程度,還有對員工的管理態度等很多的問題,外資企業不可能像中國公司做得那麼好。所以我們的開放能夠促進國內的改革,但是根本不用去擔心說,外資、遊資能像狼一樣把我們的金融完全給摧毀掉。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