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行頭介紹

2020-12-26 騰訊網

京劇行頭以華麗著稱,且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不同的裝扮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地位,同時也彰顯著不同的角色定位,毫無疑問,看懂京劇的行頭會讓我們對於京劇藝術本身有更深入地理解!

京劇服裝的統稱,包括蟒、靠、帔、褶、盔帽、靴鞋以及所有的服飾配件,按類別分置於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和盔頭箱等行頭箱內。是以古代日常生活服裝為基礎,依角色身分和行當來穿著,而不受時代、地域和季節限制;沒有為了某一個角色特別設計的服裝,而是有一套在很多戲裡都能通用的服裝。

(1)蟒

蟒:傳統戲曲中龍袍、蟒袍的簡稱模仿明代蟒衣製成。在明代,蟒衣是皇帝的特賜品。其樣式為圓領大襟、大袖、長及足,滿身紋繡:上為雲龍,下為海水。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較短,繡龍鳳,為后妃、貴族婦女所穿。一般說來,皇帝穿黃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紅蟒為貴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藍蟒;年輕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長者服古銅色或香色(茶褐色)蟒。無論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圍玉帶。

(2)官衣

官衣:模仿明代文武官常服「團領衫」而製作。樣式與蟒同,圓領大襟,無滿身紋繡,只在胸前和後心有方形補子各一塊,上繡仙鶴等飛禽,顏色有紫、紅、藍、黑等。依官階大小分別,宰相、國老等著紫色,巡按、府道等著紅色,知縣等著藍色,黑色則為驛丞門官穿用,又稱素服。女官衣較男官衣稍短,顏色有紅、秋香色2種。紅官衣為一品夫人穿用,也作為傳統的結婚禮服。

(3)褶子

褶子:由明代斜領「大袖衫」經過藝術加工而成。是京劇舞臺上用途最廣、裝扮形式最多、最為常見的袍服類服裝。分男褶子和女褶子兩類。褶子和從前人們穿的長衫類似而特別肥大,和尚領,袖子尢其闊。旦行的褶子為對襟,略短。褶子如繡有飛鳥、蝴蝶、花卉等圖案的稱為花褶子;沒有刺繡的稱為素褶子。

(4)帔

帔:模仿明代披風、經過加工而成。有男帔和女帔之分。繡有團龍團鳳圖案的黃帔,為皇帝、后妃、公主所穿;繡有鶴、鹿、牡丹、花卉等圖案的帔,為宰相、重臣、紳士、夫人、小組等人物所穿;狀元登科和新婚拜禮時穿大紅繡花帔;一般文人學士只穿素帔。男、女帔均為大領、對襟、穿袖;男帔較長,女帔至膝並配有裙子。

(5)開氅

開氅:式似男褶。用金、銀繡或五彩線夾金繡猛獸,金碧輝煌。分團花開氅和獸類開氅。生角多用團花開氅,淨角多用獸類開氅。式樣大襟,大領,闊袖,袖口綴水袖,寬腰,長至足,左右開衩,腋下硬立擺,袖口及四周衣緣鑲波浪形闊邊。

(6)靠

靠:又稱「甲」。有男靠、女靠兩類。傳統戲中武將的裝束。圓領、緊袖、長及足,分前後兩片,上下及兩肩繡鱗紋或丁字紋,中部靠肚略闊,硬裡、凸起,繡虎頭紋或龍紋,背間有一虎頭形的背虎殼,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兩塊護腿,為靠牌。靠有軟、硬兩種,軟靠不用靠旗。依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和臉譜區分靠的顏色。女靠自腰及足綴有彩色飄帶數十根,胸前加護心鏡。

(7)抱衣抱褲,侉衣侉褲

抱衣抱褲:亦名「豹衣褲」、「英雄衣」、「夜行衣」。由衣、褲組成。英雄義士、綠林好漢的輕便衣。穿扮時胸部揹絲絛,腰際扎鸞帶或束帶板。

侉衣侉褲:亦名「英雄衣」。由衣、褲組成。式樣圓領大襟,窄袖,束袖口,袖長齊腕,衣長齊臀。

(8)箭衣

箭衣:模仿明式箭衣製成。圓領、大襟、馬蹄袖或敞袖,前後開衩齊腰,長及足。用於戲曲舞臺則上自皇帝、高級將領,下至一般武士,綠林人物皆可穿用。分龍箭(上繡龍紋、下繡海水)、花箭(上繡團花)、素箭。龍箭為皇帝及高級將領穿用;花箭為一般武將穿用;素箭有黑、藍等色,為公差、老軍穿用。

(9)偏雜服裝

(10)盔帽

盔帽:多用紙板、鐵紗底塗動物膠、油漆或貼金、銀箔,點翠,裝絨球,綴光珠等製成。盔帽按人物身份、性別、年齡等的不同而分別使用。

(11)靴鞋

靴鞋:傳統戲曲常用的高幫或長幫的鞋。種類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頭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頭,底厚二、三寸,黑緞面,白底,為生、淨角色穿蟒、官衣、靠等作莊重威嚴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為醜扮官員、文人穿用。快靴半高腰,薄底。虎頭靴前端飾有虎頭紋,多為武生穿用,便於開打。

編輯 /小一

來源:你好京劇

相關焦點

  • 京劇班唱崑曲、蘇繡行頭……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裡這些細節...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聚焦國粹京劇,主題曲中引用崑曲《牡丹亭》唱段點亮片頭,京劇《貴妃醉酒》《霸王別姬》等更是在劇中驚豔亮相。劇中一些細節則引發網友討論:主人公商細蕊對行頭要求極高,不惜重金置辦蘇繡戲服;遇到喝倒彩、砸場子,臺上演員「八風不動」堅持唱完,兩位主角也因此相互賞識……這些劇情真實嗎?幕後有沒有什麼說法?
  • 鬢邊不是海棠紅,劇中京劇行頭不至於美,國粹京劇看完意猶未盡!
    相信大家和我一樣有沉迷於劇中商老闆或嬌俏婉轉或嫵媚風情的戲裝扮相,話不多說,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劇中的京劇行頭,傳統戲曲中角色所穿戴的服飾統稱為行頭,包括服裝,鞋靴以及隨時飾物等我們今天主要聊聊這部劇的服裝方面,京劇的服裝是較為固定化,程式化的,從服裝的制式來看,京劇服裝基本為明朝樣式,一直沿襲至今,從穿戴的規矩來看,京劇服裝的穿戴遵循身份
  • 戲服裡有大文章:從京劇行頭看國粹風華
    2020年,適逢京劇誕生230周年,由尹正、黃曉明主演的戲曲題材影視劇《鬢邊不是海棠紅》也重回螢屏,掀起一番熱潮。它將全部視角集中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平梨園,通過描繪一群因戲聚集在一起的人物眾生相,重現了民國時代的梨園風華,全方位地呈現了京劇之美。
  • 文旅探訪報告|京劇體驗館·看傳統京劇如何引動時尚新潮流
    稍待片刻之後場館的解說員走過來,給大家講解京劇相關知識,以及場館內的展品介紹。需要注意的是,體驗館中約半個小時會有一次講解,不想聽可以自由參觀,沒聽夠的話可以跟著下一波人再聽一次。講解的第一站就是正對大門的戲臺,這個戲臺是根據真正的戲劇舞臺建造,而戲臺旁邊的戲服也是真正的演出服裝。
  • 唱念做打華服妝發,陌陌直播間上演京劇國粹
    要展現京劇舞臺上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除了依靠演員功底,考究的「行頭」也必不可少。12月22日的「京彩薈萃」戲曲直播季直播間,為手機屏幕前的票友們揭秘京劇造型的技巧和魅力,展現京劇「行頭」背後的故事。  至此,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主辦的「京彩薈萃」戲曲直播季正式落下帷幕。
  • 自學成才的京劇演員李宗義
    宗義從小受到音樂的薰陶,這對於他後來愛好京劇以至成為專業演員是不無關係的。李上小學時,遇上了一個愛好唱京劇又會拉胡琴的同學,二人志趣相投,經常在一起拉拉唱唱。所學的唱段主要來自留聲機,有時也溜進戲院裡去聽蹭戲。在李家不遠,有一家收音機修理店,店主人發現了這兩個小戲迷,為了招攬生意,便讓他倆在課餘時間到店裡的麥克風前演唱幾段京劇,藉以吸引顧客。宗義幫了修理店的忙,自己也受到了鍛鍊。
  • 為什麼我們稱京劇是國粹?你真的明白嗎?
    1:京劇舞蹈 京劇的舞蹈藝術是在歷史的長河裡沉澱形成的,無論是古裝戲的柔美瀟灑,還是現代戲的剛勁挺拔,它的表現力都是無可替代的,通過京劇那設計精美、能夠展現各個時代特色、及感情色彩的漂亮的行頭服飾的襯託,將演繹人物的劇情背景和心理心態表現的淋漓盡致,讓觀眾盡情享受京劇美學帶來的視覺衝擊和心裡震撼。
  • 「微京劇」裡學成語,娃娃也能讀懂戲曲美
    今天上午10點,沉寂了許久的瑜音閣裡迎來了2020年首批觀眾,他們並非資深戲迷,也不是京劇愛好者,而是很多剛剛開始認字的小朋友。「瑜音社」拿來款待他們的是最新創作的「微京劇」《坐井觀天》,短短28分鐘的表演,讓小觀眾在理解成語的同時,感受到京劇之美。
  • 花費百萬收藏戲曲行頭 非遺傳承人拍紀錄片共享傳統手藝
    一根特製的鐵絲穿過鍍白的小玻璃球,再綴上紅豔豔、蓬鬆鬆的絨球,安裝好最後一串珠須,一頂京劇武行的盔頭就成活兒了。片子的主角叫霍耀武,他有個身份——「盔帽箱製作與管理技藝」傳承人。這部關於戲曲盔頭製作的紀錄片在7月3日殺青,用時整整一個月。幾年前的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他要將全部技術和要點,向行內行外公開、共享。   「以前有流派之爭,有師門之分,往往傳承著就有可能失傳。
  • 觀《梅蘭芳·蓄鬚記》:京劇照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10月2日下午,作為2020紫金文化藝術節重點劇目,廣受好評的京劇原創劇目《梅蘭芳·蓄鬚記》在荔枝大劇院再度上演。京劇《梅蘭芳•蓄鬚記》的戲核是選擇——利刃懸頂下的選擇,是智慧、是氣節,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今天下午的荔枝大劇院觀眾非常多,喝彩聲、叫好聲不絕,南方觀眾對於京劇也是愛的。不能登臺,對於梅蘭芳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一段獨白足以說明。「我多想拍彩拍紅貼花鈿,鶯啼雁啼伴胡琴;我多想迎風拂雲出素腕,水袖翩飛著舞裙」。
  • 章回小說家張恨水:聽戲、看戲……對京劇那是真愛啊
    章回小說家張恨水:聽戲、看戲……對京劇那是真愛啊 2020-10-22 15:22:02 參與互動   張恨水 對京劇那是真愛啊
  • 原創京劇《梅蘭芳·蓄鬚記》講述一代京劇大師的家國情懷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記者張漫子)60多年前,京劇大師梅蘭芳返鄉祭祖演出,泰州「萬人空巷看梅郎」。近日,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京韻悠揚,原創現代京劇《梅蘭芳·蓄鬚記》晉京連演兩場,讓數千名北京市民感受一代京劇名家的民族氣節與家國情懷。
  • 同王珮瑜一起|臺上看戲,臺下觀文:京劇「瘋狂動物城」
    戲衣上的動物古人常用鳥獸的形象來裝飾衣冠,這也體現在了戲曲的行頭裡。很多飛禽走獸都被冠以吉祥的寓意繡於戲服之上。京劇《打金磚》 李少春飾劉秀京劇《武松打虎》 蓋叫天飾武松不過,大部分時候,這些動物朋友只出現在臺詞裡,或是以簡單的道具代替。
  • 京劇郵票這樣收藏會更有趣
    而京劇,被譽為中國國粹的代表,京劇裡蘊含著我們這個古老國度的某種與生俱來的氣質,融合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和精華。如今京劇早已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我國郵票上的京劇內容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京劇臉譜京劇臉譜,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特殊的化妝方法,是廣大戲曲愛好者非常喜愛的一門藝術。京劇臉譜色彩十分講究,看上去五顏六色的臉譜品來卻巨細有因,決非僅僅為了好看。不同含義的色彩繪製在不同圖案輪廓裡,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
    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攝  當日,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在臺北舉行記者會,特別邀請京劇名家李寶春與知名主持人于美人對話,介紹劇目特點。  李寶春說,此次再度演出的三場傳統京劇劇目,加入了對人性更全面、細膩的詮釋。「觀眾看戲時,接受的角度不同了,作為創作者,我們也會在設計上有所改變,劇情不再只是簡單的善惡有報,也會注重體現人物性格的複雜性、完整性。」
  • 中國傳統文化,京劇藝術的發展,京劇美學原則
    本文乃作者小章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首先,以對比作為美學原則,是程派京劇藝術的劇目、劇情和人物塑造的需要。或者說,是劇目、劇情和人物塑造的需要造就了程派京劇藝術的對比這一美學原則。人們常說, 程派善於表演悲劇。其實,這個說法並不確切。
  • 長沙哪裡可以看京劇演出?長沙京劇演出劇場-半趣齋
    屬於傳統藝術的破冰冒春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又會是是傳統藝術們百花齊放的時候而現如今除了漢服文化、相聲文化的大熱外還有一些比較小眾或者無人問津的傳統藝術今天老半帶大家見識下它們的風採我國影響力最大的戲曲劇種——京劇相對於其它的文化傳統藝術京劇從200多年形成至今
  • 「百年風雲 一世浮沉」——京劇《大宅門》在臺北演出
    新華社臺北5月19日電(記者李建華 劉剛)北京京劇院打造的精品京劇《大宅門》,17日至19日在臺北戲劇院連演三天,再現濟南府「花魁」楊九紅與京城百草廳少東家白景琦悽美的愛情故事。  電視劇《大宅門》熱播十幾年而歷久不衰。
  • 各地知青的「行頭」
    1969年盛夏末,我們被確定分配到北大荒的學生,每人發了一身「行頭」,包括黃棉衣、黃棉褲和一件綠色棉大衣。還被正式告知:皮帽和棉鞋到東北後再發。在當時布票、棉花票實行配給的匱乏年代,能白給這些東西,對子女即將背井離鄉的家長們是個安慰;對無知的遊子來說,都理解為是他老人家、黨中央、組織、地方政府(革委會)給予知青的「溫暖」。
  • 當藏戲「遇見」京劇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成立60周年,在紀念活動的專場藏戲音樂會上,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三重唱選段作為壓軸節目再次被搬上舞臺。這不僅是一部開闢了京劇、藏戲兩種傳統戲曲藝術同臺演出先河的經典劇目,它的背後還凝結著漢藏兩個劇團在十六年間結下的深厚友誼。「它體現出的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張治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