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行頭以華麗著稱,且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不同的裝扮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地位,同時也彰顯著不同的角色定位,毫無疑問,看懂京劇的行頭會讓我們對於京劇藝術本身有更深入地理解!
京劇服裝的統稱,包括蟒、靠、帔、褶、盔帽、靴鞋以及所有的服飾配件,按類別分置於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和盔頭箱等行頭箱內。是以古代日常生活服裝為基礎,依角色身分和行當來穿著,而不受時代、地域和季節限制;沒有為了某一個角色特別設計的服裝,而是有一套在很多戲裡都能通用的服裝。
(1)蟒
蟒:傳統戲曲中龍袍、蟒袍的簡稱模仿明代蟒衣製成。在明代,蟒衣是皇帝的特賜品。其樣式為圓領大襟、大袖、長及足,滿身紋繡:上為雲龍,下為海水。有男蟒、女蟒之分。女蟒較短,繡龍鳳,為后妃、貴族婦女所穿。一般說來,皇帝穿黃色蟒袍;臣僚所穿,以紅蟒為貴重;性格粗豪者服黑蟒、藍蟒;年輕俊雅者服白蟒、粉色蟒;年長者服古銅色或香色(茶褐色)蟒。無論穿男蟒、女蟒,都要腰圍玉帶。
(2)官衣
官衣:模仿明代文武官常服「團領衫」而製作。樣式與蟒同,圓領大襟,無滿身紋繡,只在胸前和後心有方形補子各一塊,上繡仙鶴等飛禽,顏色有紫、紅、藍、黑等。依官階大小分別,宰相、國老等著紫色,巡按、府道等著紅色,知縣等著藍色,黑色則為驛丞門官穿用,又稱素服。女官衣較男官衣稍短,顏色有紅、秋香色2種。紅官衣為一品夫人穿用,也作為傳統的結婚禮服。
(3)褶子
褶子:由明代斜領「大袖衫」經過藝術加工而成。是京劇舞臺上用途最廣、裝扮形式最多、最為常見的袍服類服裝。分男褶子和女褶子兩類。褶子和從前人們穿的長衫類似而特別肥大,和尚領,袖子尢其闊。旦行的褶子為對襟,略短。褶子如繡有飛鳥、蝴蝶、花卉等圖案的稱為花褶子;沒有刺繡的稱為素褶子。
(4)帔
帔:模仿明代披風、經過加工而成。有男帔和女帔之分。繡有團龍團鳳圖案的黃帔,為皇帝、后妃、公主所穿;繡有鶴、鹿、牡丹、花卉等圖案的帔,為宰相、重臣、紳士、夫人、小組等人物所穿;狀元登科和新婚拜禮時穿大紅繡花帔;一般文人學士只穿素帔。男、女帔均為大領、對襟、穿袖;男帔較長,女帔至膝並配有裙子。
(5)開氅
開氅:式似男褶。用金、銀繡或五彩線夾金繡猛獸,金碧輝煌。分團花開氅和獸類開氅。生角多用團花開氅,淨角多用獸類開氅。式樣大襟,大領,闊袖,袖口綴水袖,寬腰,長至足,左右開衩,腋下硬立擺,袖口及四周衣緣鑲波浪形闊邊。
(6)靠
靠:又稱「甲」。有男靠、女靠兩類。傳統戲中武將的裝束。圓領、緊袖、長及足,分前後兩片,上下及兩肩繡鱗紋或丁字紋,中部靠肚略闊,硬裡、凸起,繡虎頭紋或龍紋,背間有一虎頭形的背虎殼,上可插四面三角形靠旗,腿部有兩塊護腿,為靠牌。靠有軟、硬兩種,軟靠不用靠旗。依劇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和臉譜區分靠的顏色。女靠自腰及足綴有彩色飄帶數十根,胸前加護心鏡。
(7)抱衣抱褲,侉衣侉褲
抱衣抱褲:亦名「豹衣褲」、「英雄衣」、「夜行衣」。由衣、褲組成。英雄義士、綠林好漢的輕便衣。穿扮時胸部揹絲絛,腰際扎鸞帶或束帶板。
侉衣侉褲:亦名「英雄衣」。由衣、褲組成。式樣圓領大襟,窄袖,束袖口,袖長齊腕,衣長齊臀。
(8)箭衣
箭衣:模仿明式箭衣製成。圓領、大襟、馬蹄袖或敞袖,前後開衩齊腰,長及足。用於戲曲舞臺則上自皇帝、高級將領,下至一般武士,綠林人物皆可穿用。分龍箭(上繡龍紋、下繡海水)、花箭(上繡團花)、素箭。龍箭為皇帝及高級將領穿用;花箭為一般武將穿用;素箭有黑、藍等色,為公差、老軍穿用。
(9)偏雜服裝
(10)盔帽
盔帽:多用紙板、鐵紗底塗動物膠、油漆或貼金、銀箔,點翠,裝絨球,綴光珠等製成。盔帽按人物身份、性別、年齡等的不同而分別使用。
(11)靴鞋
靴鞋:傳統戲曲常用的高幫或長幫的鞋。種類繁多,有高方、朝方、快靴、虎頭靴等。高方即厚底靴,高腰,方頭,底厚二、三寸,黑緞面,白底,為生、淨角色穿蟒、官衣、靠等作莊重威嚴打扮穿用。朝方底稍薄,一般為醜扮官員、文人穿用。快靴半高腰,薄底。虎頭靴前端飾有虎頭紋,多為武生穿用,便於開打。
編輯 /小一
來源:你好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