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畢卡索、康定斯基
表現主義大師的情感釋放
整理編緝_《大眾美術網》 文章來源_網絡
▼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表現主義首先出現於美術界,後來在音樂、文學、戲劇以及電影等領域得到重大發展,最初出現是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馬蒂斯畫展上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一組油畫的總題名,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別。
表現主義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否定現實世界的客觀性,反對藝術的目的性。藝術家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而是對客觀形態進行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以此強調表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象化的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主題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國外的表現主義藝術大師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蒙克、畢卡索和康定斯基。愛德華·蒙克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現主義畫家、版畫複製匠,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他的繪畫多以生命、死亡、戀愛、恐怖和寂寞等為題材,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簡潔概括誇張的造型,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他的畫風是德國和中歐的表現主義形成的前奏。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其主要作品有《吶喊》、《馬拉之死》、《吸血鬼》等。《吶喊》又名稱《尖叫》 ,這幅畫是表現主義繪畫著名的作品。畫面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紅色的背景源於1883年印尼喀拉喀託火山爆發,火山灰把天空染紅了。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裡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蒙克自己曾敘述了這幅畫的由來:「一天晚上我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雲被染得紅紅的,像血一樣。「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仿佛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1907年,蒙克從達維特的《馬拉之死》一畫中受到啟迪,以印象派慣用的模糊化效果,藉此主題平鋪兩人之間關係。題名為《馬拉之死》。故事講了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馬拉在處決路易十六後遭遇女刺客刺殺。此畫他作了兩個稿子,彼此在細節上略有差異,但構圖上基本一致。這是蒙克在精神分裂以前的作品,就其作品動機來看,蒙克這時對於性吸引、暴力和死亡的主題感興趣。畫家此時的精神也已瀕於崩潰的境地。女吸血鬼專心吸血弄得臉頰上沾滿血跡,而男人因為失血過多昏迷,或是已經死了,自然垂在女人的懷中。即使理解可以改變,但畫面中人物那種溫暖的感覺還是揮之不去,似乎在用一種暖性的、有愛的成分的感覺表現冷酷的狀態,表現死亡,從而更加突出吸血鬼的殘忍,她可以享受般的吸允著一個將死的人的血,可見其吸血鬼的毫無人性的本質。用唯美的畫面表達壓抑、血腥的涵義,這也許只有精神病人蒙克才能想到,讓人們看到這幅畫由溫馨慢慢轉為不安,而後恐懼,不得不說這是一幅極佳的作品。巴勃羅·畢卡索畢卡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畫家、雕塑家。法國共產黨黨員。是現代藝術的創始人,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主要代表。畢卡索是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深遠的藝術家,是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天才。這幅畫作於1932年,能夠說是畢卡索對肉體與肉體的愛的最圓滿的表現。線條輪廓勾勒女性人體,並置於一塊紅色背景前,女人肢體沒有作更大剖析稍作誇大劃分,顏色也極端單純。作品是畢卡索平面派描畫女人形象和新古典派作風相分離的產物,是形象極端自在性--線條和顏色自在組合的傑作.。畢卡索用最簡單的繪畫表現出了一個在夢境和理想中的少女,他共同的表現手法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和思想自在性。這幅乍看之下視覺感官錯亂不堪的作品,在靜態二維平面上表現了同一段時間內發生的多個場景,實現了一般情況下只有電影才能夠呈現的動態效果。時至今日,它依然是所有視覺工作者膜拜的圖騰,祈願和平的象徵。他於1907年創作的《亞威農少女》是第一張被認為有立體主義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它不僅標誌著畢卡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這幅畫在以後的十幾年中竟使法國的立體主義繪畫得到空前的發展,甚至還波及到芭蕾舞、舞臺設計、文學、音樂等其他領域。《亞威農少女》開創了法國立體主義的新局面,畢卡索與勃拉克也成了這一畫派的風雲人物。瓦西裡·康定斯基瓦西裡·康定斯基(格里曆1866年12月4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於俄羅斯的畫家和美術理論家。康定斯基與彼埃·蒙德裡安和馬列維奇一起,被認為是抽象藝術的先驅,但毫無疑問,康定斯基是最著名的。他還與其他人共同成立了一個為時不長但很有影響力的藝術團體--"青騎士"。康定斯基的繪畫售價曾近一千五百萬美元。索羅門·古根海姆美術館是康定斯基作品的最大藏家之一。瓦西裡·康定斯基是現代藝術的偉大人物之一,同時也是現代抽象藝術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奠基人。他在1911年所寫的《論藝術的精神》、1912年的《關於形式問題》、1923年的《點、線到面》、1938年的《論具體藝術》等論文,都是抽象藝術的經典著作,是現代抽象藝術的啟示錄。代表作品有:《構成第十號》、《帶有弓箭手的風景》、《藍色之山》等這是康定斯基偉大的「構成」系列的最後之作,也是相當特別的一件作品,因為康丁斯基使用了很少用到的黑色當背景。而這實驗使畫中的主題有了華麗的璀璨感,繽紛飛舞的小色塊,更使它充滿了歡樂的幻想氣氛。而這幅作品之創作與二次大戰爆發同年,其實正表達出康丁斯基對殘酷無情戰爭的一種反諷。在這幅《帶有弓箭手的風景》中色彩是那麼鮮活靈動、奪人眼目,強烈擴展的色彩張力使場景本身的構型被弱化,乍一看幾乎分辨不清。由色彩拼綴而成的畫面似乎要努力擺脫描繪空間和造型的目的。實際上,這幅作品的創作時間距離康定斯基第一幅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抽象作品《即興》只有短短的幾個月時間,也正是他思考和醞釀寫作他的第一部關於抽象藝術的重要理論著作《論藝術的精神》的時期。一戰爆發後,穆特和康定斯基的關係也隨之破裂,穆特離開了德國,而康定斯基則獨自回到俄國。戰爭期間,穆特一直在斯德哥爾摩等待戰爭結束後與其會合,而康定斯基卻通過信件終止了兩人的情侶關係。這對穆特造成了極大的感情傷害,她在藝術中釋放著悲傷的情緒。在愛恨交織的情緒中,穆特度過了餘生。直到去世之前,她一直居住在穆爾瑙,那個充滿回憶的地方。大眾美術網 特邀顧問
陳朝生 陳海寧 李小澄 陸曉翰 陳森
整理編緝_雪梨減
本文/圖片 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轉載請註明來源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本號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