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朱莎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24日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3月25日上午1點30分,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40萬例,達到407485例,全球死亡病例達18227例,疫情已波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衛組織已經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流行病。
中國古代將傳染病稱為瘟疫、疫癘等,最早記錄於《素問·本病論》:「民病瘟疫早發,咽嗌乃幹,四肢滿,肢節皆痛。」近年來SARS、甲流、伊波拉等,包括此次的新冠肺炎都屬於瘟疫範疇。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經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雖然每次瘟疫都會奪走無數人的生命,但這並沒有給中華民族帶來毀滅性的災難,也沒有阻擋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那麼,在中國古代,沒有現代醫學知識,沒有消毒液,沒有高大上的設備,沒有防護服,甚至沒有口罩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預防瘟疫的呢?
一、設立隔離病坊
公元2年,青周大疫,平帝詔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可見當時是由政府安排宅房作為隔離醫院,用以治療瘟疫患者。軍隊中打仗時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離開來以防傳染。唐朝時,還有佛教會設立的「病人坊」用於隔離麻風病人,內有僧人為患者治病,相當現代的慈善機構。由此可見,古人很早就開始使用隔離的方法,切斷瘟疫的傳染源,阻止疾病的傳播。
二、注意飲食衛生
秦漢時期的《漢律》規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提倡注意飲食和個人的衛生,不食用變質的菜飯。孫思邈也告誡人們:「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停冷食之」。元代醫家還建議保持口腔清潔,指出:「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中國很多地區至今還保持著古代傳下來的預防保健習慣,如上海人的冬季進補,廣東人的中藥煲湯,南方的端午節飲菖蒲和雄黃酒等習慣,很多都同預防瘟疫有關。
三、扶正固本祛邪
《內經·素問·刺法論》記載,黃帝曰:「餘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難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染易者」?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黃帝內經》是中醫的奠基之作,這段話也是中醫預防瘟疫的理論指導。後世醫家針對瘟疫的預防基本上都是圍繞「養正氣闢邪氣」的指導思想展開。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前期不少醫護人員被感染,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臨床工作壓力大,饑飽失常,過度勞累,導致正氣偏虛,邪氣來湊。
四、佩戴避瘟香囊
古人認為,疫毒是一種偏性極強的邪氣,可以用藥物的偏性來克制疫毒的偏性。古人將藥物製成香囊(香袋)或服器(如護膝、口罩、坎肩等)佩戴於身上,或懸掛於門戶、帳前用來預防疫毒感染。民間曾有「戴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本次疫情爆發以來,各地中醫院紛紛自製避瘟香囊,馳援武漢或者其他一線工作人員的新聞,屢見報端。義大利疫情吃緊,我國傾力相助派人捐物,其中2萬枚防疫香囊也在醫療資源明細之列,足以說明其重要的實用價值。
五、艾草燻蒸避瘟
晉朝時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提到:「斷瘟疫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佳也。」古人非常重視趁未病時艾灸,以避免感染疫毒。除了傳統艾灸穴位以增強機體抵抗疫病能力外,艾葉燻蒸在防疫應用也十分廣泛。艾灸不但可用於治療,亦可用於預防。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艾草主要成分為揮髮油、黃酮類和鞣質類等,具有廣譜的抗細菌、抗真菌以及抑制病毒能力。此次新冠疫毒以溼為主,或兼熱,或兼寒。若能灸足三裡,使脾胃中焦氣機健旺,溼濁得化,疫毒自然不能傷人。
六、宣傳疫病知識
封建時代普通人十分缺乏科學常識,對疫病了解不足,疫病一旦爆發,容易引起民眾的恐慌,所以及時地宣傳疫病的防治知識顯得尤為重要。當時官府會編纂頒行簡便易用的方書,刻錄於木版或石條上,在村坊、交通要道公示,方便人們閱讀和口口相傳,這樣對防止疫情蔓延更為直接有效。比如宋朝政府就曾大量印發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老百姓大力傳播預防疫病的常識。
中國古代對於瘟疫還採取了許多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綜合預防治理,例如種痘術、服用避瘟專方、藥浴、塗抹法等。千百年來的抗疫實踐證明一些古老的防疫方法至今仍行之有效,在今天依然指導著我們對抗各種疫病。最近對新冠肺炎的預防又一次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隨著社會文明和科學發展的不斷進步,人類對付瘟疫的辦法愈來愈多,手段也逐漸提高,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類的生活質量和壽命明顯升高。但是,切切不要忘記,瘟疫向人類的進攻從來沒有停止過,瘟疫不時還會伺機發動反擊,而不時出現「道高一尺,魔高一尺」的情景,所以我們永遠走在「防疫」的路上。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趙菊香、同濟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 朱全剛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