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如日中天的高端KTV錢櫃如今在大陸僅剩下5家店,相比於44家的好樂迪、100多家的麥樂迪,可謂奄奄一息。這顯然不是用大環境不好、限制三公消費之類的理由就可以自慰過去的。雖然高端品牌往往是經濟下滑最尷尬的承受者,一方面須維持高端形象、另一方面又不敢輕易放下身段去降成本、降售價、做營銷,從而一再錯失自救時機釀成悲劇。縱觀國內外高端品牌發展史,能活過1個以上經濟周期的共性特點通常有:1、好日子時不得意忘形、常持危機意識;2、用鼎盛期賺的錢積極布局中端品牌或多元化投資或純粹攢脂肪;3、冬天來臨時一方面能夠務實、決然地斷臂自救,另一方面仍需積極創新。錢櫃恰恰在這三點上都走錯了棋,只能落得個從錢櫃到錢袋、直至剩下個小紅包的窘境了。
行業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年輕人現在喜歡線上團購線下消費的狀態,雖然團購客戶只佔到好樂迪日常客流量的3%左右,但必須融入到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中去。
11 年前,還在北京廣播學院(現在的中國傳媒大學)讀書的張翔每周都會和朋友去幾次錢櫃 K 歌,運氣好的時候還能在 VIP 包間看到趙薇、王菲。「當年前半夜錢櫃,後半夜 MIX,然後吃早餐」——這幾乎是他去錢櫃的一套標準流程。「當年睡死嗨死喝死在朝外錢櫃的日日夜夜仿佛就在昨天,」至今向《好奇心日報》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張翔還不免感慨「當年的錢櫃真他媽的火,天天晚上沒包間,各種明星藝人亂入……」
張翔口中的朝外錢櫃是錢櫃北京朝外店,2001 年 10 月開業,是錢櫃進入北京的第一家門店。即便在當年,錢櫃下午檔的人均消費也在 50 至 80 元,晚間檔每小時 100 元起。王徵算是它的第一批顧客之一,他告訴《好奇心日報》,當時錢櫃裝修和音響檔次高出其他 KTV 很多,而且首推免費冷熱飲品,最多達到 32 種。「高中畢業後,同齡人都玩麥樂迪時,我已經是錢櫃的常客了」,話語中透露著一種驕傲。
對於@雲洋闖天下(微博名稱)來說,那時每次在錢櫃唱完 High 完,他都要去沸騰漁鄉吃頓水煮魚,這種消費方式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潮流,用現在的話說,那也是高逼格的一種。
可是現在錢櫃不行了。
2 月 1 日,錢櫃北京朝外店最後一天營業。這已經是近兩年內,這家來自臺灣老牌經營量販式 KTV ,繼首體店、雍和宮店之後在北京關的第三家門店了。其它城市的經營狀況也都很糟糕,1995 年 1 月,錢櫃在內地開出的第一家門店上海靜安店,包括之後同樣有地標性意義的盧灣店也都已相繼關門,現在只剩下浦東店、徐匯店和普陀店。至此,錢櫃在內地的門店已從 2008 年的 18 家驟減至 5 家:上海 2 家,深圳 2 家,北京 1 家。
圖1:錢櫃朝外店關店通告
這個對於內地 KTV 行業來說具有標杆意義的品牌,就這麼沒落了。
其實整個 KTV 行業都面臨著挑戰。在張翔的印象中,自從 2006 年國家規定「每日凌晨 2 時至上午 8 時,娛樂場所不得營業」,KTV 就慢慢開始走下坡路了。「那時候半夜想去唱歌,得偷偷走小門進錢櫃,人就沒以前多了。」據統計,2006 年北京共有歌舞娛樂場所 1100 餘家,80% 的迪廳營業時間在 2 時之後,而錢櫃、麥樂迪等量販式 KTV 均是 24 小時營業。
同時不斷上漲的租金以及系統更新成本都讓老牌 KTV 品牌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好樂迪(全國)企劃部負責人孫董蘭告訴《好奇心日報》,其實 KTV 行業並沒有像傳說中的那樣好經營,除了面對上千萬的籌備資金,還有隨著市場需求更新硬體設備以及系統軟體的投入,包括不斷攀升的高昂租金以及人事成本,KTV 行業有著不成正比的投資回報率。
KTV 入行簡單,但要形成連鎖企業並持續經營並不容易。已經進入內地市場 17 年的好樂迪目前在中國也只有 44 家直營店,主要在一線城市。成立於 2001 年的本土品牌麥樂迪因依靠加盟店的擴張方式,目前在全國有 100 多家門店。
一家知名 KTV 的經理也曾表示,目前老牌 KTV 的經營狀況都不大樂觀。隨著大量普通量販式 KTV 出現,同質競爭不斷加劇,與此同時房租等經營成本卻在不斷上升。「房間不能太小,太小就顯得不上檔次,再加上大廳、休息區什麼的,房租壓力很大。」另外一家知名 KTV 的管理人員也曾抱怨,5 年時間裡自己的門店房租上漲了 40%,人員薪金福利成本上漲了 20%,歌曲版權費的支出也不斷增加。在這種情況下,KTV 整體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
除此之外,近幾年限制三公消費的政策接連出臺,和高端餐飲、白酒等行業一樣,KTV 業也受到了影響。對以年輕人、白領為主要消費人群的 KTV 並沒有太大波及,比如好樂迪全國日平均客流量超過十萬人次。而對於目標客群定位相對高端的錢櫃來說,則受到了較大的衝擊。
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出在錢櫃自己身上。
錢櫃最初的火爆,除了其高於同行的裝修水準、音響設備、以及吸引人的自助餐,娛樂資源的稀缺和 KTV 這種新鮮的休閒方式也是吸引大學生和年輕公司人的一個主要原因。但現在,僅朝陽門一帶,就有悠唐的「A GO GO」、日壇的音樂之聲、工體的糖果俱樂部等多家 KTV。《好奇心日報》記者在大眾點評上看到,這幾家 KTV 的人均價格在 57 - 81 元之間,且均參與團購活動。相比之下,人均 115 的錢櫃如今在設施、服務方面都沒什麼優勢可言,而且從不參與團購,這種端著往日的高姿態也讓其失去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圖2:好樂迪上海五角場店 Hello kitty 主題店
圖3:好樂迪線下活動
行業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年輕人現在喜歡線上團購線下消費的狀態,孫董蘭說雖然團購客戶只佔到好樂迪日常客流量的 3% 左右,但必須融入到年輕人的消費習慣中去。她把這稱之為是「接地氣」的經營策略。
一位自稱錢櫃前員工的網友在天涯上發帖稱,鼎盛時期的錢櫃每晚營業收入可達 50 萬以上,一年營收 2 億左右,利潤佔 3 成。而據最新報導,錢櫃在關張前夕每晚的收入只有 2 萬元左右。
這位前員工還透露,2008 年錢櫃發生所謂的「819 政變」,原董事長劉英被逼宮下位,改由練臺生主掌。此後,錢櫃在內地降薪、裁員,調高包廂價格,增加各種收費,在創新上止步不前,蘇州的培訓機構也取消了,「錢倒是省了,錢櫃沒錢賺了」。孫董蘭也向《好奇心日報》側面驗證了這種說法,「2008年,由於錢櫃內部的策略性調整不適應內地,所以造成業績不斷地走向下滑趨勢。對於錢櫃的現狀,可以說是偶然,也可以說是必然。」
據臺灣《今周刊》報導,練臺生接手錢櫃董事長後,為求快速降低成本,一上任就砍掉經理人薪水三到五成不等。隨後又接連關掉臺北市林森北路、西門町的旗艦店,嚴控成本,展現重質不重量的特性。但也因薪水砍得兇,導致部分核心幹部離職。在內地市場也是同樣的策略和手段。
這起人事鬥爭之後,錢櫃在內地市場表現出一種不思進取的狀態,除了維持原來的高價格,根本沒有了以前的高水準,錢櫃越來越落伍了。這幾年,很多顧客的一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錢櫃的自助餐取消了,歌曲更新慢,當年獨領風騷的設備、裝潢如今也顯得陳舊了。
而在 KTV 業,設備的更新必不可少。除了必備的無線麥克風,很多 KTV 都配上了立式麥克風,甚至屏幕也從液晶電視升級成了投影儀。根據好樂迪提供的數據,他們花在更新硬體設備以及系統軟體上的費用平均三年就要上百萬。為了和後起的 KTV 競爭,好樂迪 2010 年陸續翻新了門店,目前上海的 31 家門店都已經全部翻新。
「別的 KTV 都引進了新系統,重新做了裝修,我們卻一直沒有變化,於是就越來越落伍了。」錢櫃的一位管理人員曾透露,由於問題積重難返和管理層內鬥,錢櫃眼下早已成了行業裡的「落後案例」,租約到期只能關門大吉。
而像好樂迪這樣定位大眾消費的 KTV 也開始搶佔錢櫃的市場。孫董蘭表示 2010 年起好樂迪在翻新門店的同時,也開始拓展高端消費群,比如上海市中心的兩家門店重新裝修後風格更加精緻,主要針對的商務人士。而城市與城市,地段與地段之間的消費價格不同,上海住宅區附近和商圈內好樂迪人均消費相差在 100 元以內。
另外,孫董蘭從數據中發現,餐飲和酒水已經成為消費者店內的最大需求,近兩年的統計結果顯示它們佔到 40% 的比例。好樂迪由此也推出了各種酒水歡唱套餐以及生日派對布置等服務。
錢櫃員工劉若蘭觀察到,曾經受年輕人追捧的錢櫃,如今的消費主體仍是 5 至 10 年前來錢櫃的那一代人。「錢櫃?不是去唱歌的,我覺得那地方適合中老年人聚會。」上海 90 後鄭健對《好奇心日報》表示。
當年熱衷錢櫃的 70 後、80 後已步入中年,而 90 後的年輕人則傾向去那些性價比更高的 KTV,或者乾脆投奔了其他娛樂形式,如夜店、桌遊等。客戶群體的斷層,也是步入中年的錢櫃面臨的尷尬,而在吸引年輕消費者方面,我們並沒有看到錢櫃有多努力。
作為曾經的錢櫃粉,張翔已經「N 多年沒去過錢櫃了」,取而代之的是溫莎、音樂之聲等 KTV,因為「錢櫃沒有優勢了,價格還貴」。
一旦你不再是消費者覺得最好的選擇,他們就會拋棄你。一向如此。
(文章來源:投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