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臺北的錢櫃KTV曾經是大陸KTV行業的開創者和領頭羊,自1995年大陸首家分店在上海開張,它便使「K歌」這種娛樂形式走進了城市的各個角落,而「去錢櫃唱歌」一度也是都市青年們的重要娛樂和社交方式。
近幾年,錢櫃KTV在大陸市場上的業務量大幅縮減,錢櫃門店從原先的十七家驟減到三家,僅剩的三家店有兩家在上海,這兩家店錢櫃也在轉賣中。
未來錢櫃在中國大陸地區只會留下北京惠新東街一家門店,而這家店也只是作為辦公地點,可以說,一旦上海的兩家店賣出,在大陸KTV行業叱吒了20年的錢櫃將正式退出大陸市場。
1995年1月,大陸第一家錢櫃KTV入駐上海靜安寺。在那時,人們對卡拉OK的認識還停留在讓普通人望塵莫及的夜總會上,而錢櫃的到來則打破了這一格局。雖然當時錢櫃的消費也很高,每小時數百元的包廂費用,加上酒水則可能達到上千元。儘管如此,這種新穎的休閒方式依然受到熱捧。
一名在錢櫃工作了二十年的員工這樣形容當時的場景:「靜安店開業後,生意異常火爆,大廳熙熙攘攘如菜場一般,尖峰時段連等位都等不到。」
從上世紀90年代起,曾經高大上錢櫃迅速徵服了中國七零後八零初一代人,都市裡不知有多少人的青春往事與錢櫃有關?那時,晚上活動總是先去吃飯,然後錢櫃,碰到情侶唱歌唱了吵架,然後還要在復興公園裡安慰。這幾乎成為一個時代中上海青年標準的活動流程。
2004年,錢櫃復興公園店開業,絕對是「高大上」的所在,他們家店裡的影像不會發抖、高低音絕不變質、正版歌曲和昂貴器材保證了高質量的消費享受。當然,它的價格「並不可愛」,所以,當時除了公司活動之外,普通小白領去消費,應該是要掐著時間算的,沒有收入的大學生更是只能眼饞。
那個時候的復興公園錢櫃絕對是各路明星的出沒聖地,在你隔壁包房的很可能就是陸毅正在和好友K歌。
在那個時代,在復興公園的Park97或官邸喝一杯,再到錢櫃高歌幾曲或去Richy熱舞一番,然後在凌晨的公園裡徜徉散步,就是很多上海小資青年頗為「高大上」的夜生活樣本。
上海是一座神奇的大都市,不知不覺間,身邊時尚地標就發生了興替和切換,起起落落。;漸漸地,你發現曾經的「高大上」越來越親民;漸漸地,你發現上海又有了更潮的所。2006年以後,大陸的KTV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大小KTV如雨後春筍一般拔地而起。尤其當2008年後團購興起,使得唱K花費大大降低,迎合了年輕的80後、90後,而一直走高端路線的錢櫃在這方面完全沒有優勢。而此時「錢櫃政變」又正好發生在這個當口上。
錢櫃創始人劉英
2008年,原董事長劉英被三位股東聯合「逼宮」下臺,錢櫃易主練臺生。練臺生的經營思想與劉英完全不一樣。為了縮減成本大幅關店裁員,降低了產品和服務質量。
以前,錢櫃的貴是出了名的:2、300一個小時的價格。但其他KTV,例如好樂迪、臺北純K、大歌星以及一些本地品牌的KTV,歡唱3小時只需要1、200的消費。錢櫃不得不也推出各種「歡唱」活動,但它除了繼續讓自己收入減少之外,毫無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市場已經變了,但錢櫃就好像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情。
那些錢櫃的忠實消費者們,已經成長了——簡單來說,他們開始有自己的家庭、小孩,事業也進入了穩定期。他們不再需要那麼多聚會,也不再需要夜夜笙歌……但在練臺生縮減成本的時候,它忽略了培養新的消費者。
而且,各種APP也出現了。只要他願意,在任何地方,用手機就能與朋友們一起K歌。就算出門,有各種針細分市場的酒吧、會所……哪怕是去K歌,他們也有更多的選擇。而錢櫃停滯不前,直到2013年才開始網上訂坐的服務。
2014年4月,開張10年的錢櫃復興公園店關門歇業。不少消費者指出,10年前這家錢櫃確實時髦,音響效果好,裝修也豪華,但10年過去了,新開KTV都用觸控螢幕的點歌系統了,這裡還在使用遙控器點歌。一位資深麥霸在點評時犀利地批評說,去錢櫃盧灣店唱K,但發現曲目很少,兩三年前的《No-body》還在新歌排行榜裡,最後就只能老歌新唱,十分掃興。
從2014年開始,錢櫃——這個過去夜裡最好的去處就開始關店。2014年4月,錢櫃復興公園店正式關門歇業,同年,錢櫃靜安店也默默退出,2008年,它在中國內地市場總共有18家店,但到了2015年,它只剩下3家了。上海2家,並且這兩家也在轉賣中。
錢櫃的時代,終究還是要結束了,如同一代人的青春,也終將會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