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
安藤忠雄從小對建築產生濃厚興趣,早期以自學方式學習建築。
194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市。
1957年左右,開始練習職業拳擊。
1959~1961年,考察日本傳統建築。
1962~1969年,遊學於美國、歐洲和非洲。
1969年,創辦「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Tadao AndoArchitecture&Associates)。
1969年在大阪成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設計了許多個人住宅。其中位在大阪的「住吉的長屋(住吉の長屋)」獲得很高的評價。
1980年代在關西周邊(特別是神戶、北野町、大阪心齋橋一帶)設計了許多商業設施、寺廟、教會等。
1987年 - 擔任耶魯大學的客座教授。
1988年 - 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教授。
1989年 - 擔任哈佛大學的客座教授。
1990年代之後公共建築、美術館,及海外的建築設計案開始增加。
1995年 - 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
1997年 - 執教於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並擔任東京大學工學部教授。
2003年 - 從東京大學退休,轉任名譽教授。
2005年 - 獲得東京大學的終身特別榮譽教授。
2011年 - 擔任東南大學的客座教授。
作品有「住吉長屋」、「萬博會日本政府館」、「光之教會」等。從未受過正規科班教育,開創了一套獨特、嶄新的建築風格,成為當今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建築大師之一。1995年,安藤忠雄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他把10萬美元獎金捐贈予1995年神戶大地震後的孤兒。
1976年 住吉的長屋
在住吉的聯排別墅,是安藤忠雄建造的第一座房子,是他最好的設計之一。也是他建築哲學的奠基之作。
安藤用一個簡潔的混凝土體塊代替了那座年久失修的木結構建築。該建築位於市中心,為保證住戶的私密性,安藤利用在建築上中間設立一個庭院(兩端為房間),來建築帶來採光,同時也讓住戶能感受到自然的變化。
1983 六甲山集合住宅
六甲山集合住宅是安藤忠雄獲普立茲克獎的重要案例,從1983年起就在神戶六甲山,以坡度超過60度的集合住宅設計而聞名,順著陡坡融入長滿樹木的環境是他不改固有「自然與建築融合」出發點,而此一挑戰也讓他獲致世界性的令譽。
1989 光之教堂
若沒有光,公東教堂將只是冰冷的水泥空間。 生命亦是如此,若能以不凡之心,經營每一個平凡片刻, 恰如彩光,能使沒有生命的物件,變得神採非凡。
那種莊嚴而美麗,直搗人心的空間,能否用混凝土箱子將它表現出來 ,「光之教堂」 就是 在這樣的想法下誕生的。
在極少預算的限制下,因安藤忠雄的堅強意志力,「光之教堂」就此誕生。 他說:「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徹底凝視眼前叫作『影』的艱苦現實。
1992 直島當代美術館
美術館的主旨就是「在某一個場所經由時間來培育藝術」。
在這裡,藝術沒有被建築所束縛,而是超越內與外的界限,自由地獲取場所。同時,它也掀開了「特定的場所藝術」的新篇章。眾多藝術家們受邀為其進行創作,他們專為直島創作的作品在這裡得到了永久地展示。
2002 美國沃斯堡 現代藝術博物館
安藤忠雄的設計試圖在嚴酷的氣候條件下,創造一個沙漠綠洲,因此他首先從外部的水池和園林綠化設計開始著手。另外,還設計了隨處可見的天井,夾在玻璃和混凝土之間的狹窄空間,既是使放置展品的混凝土箱體的室內環境得以安定的過濾裝置,同時也起到了緩和各展室獨立性的作用。這是一個可供給人們休憩的空間,人們可以從水池反射的柔和光線中,欣賞對岸的綠蔭。同時針對金貝爾美術館井然有序的構成、以及具有柔和自然光線的展示空間,考慮用一種具有現代感的設計來繼承它的空間性。
建築由5棟平行排列的「箱體」為基本單位構成。「箱體」長短兩邊的比例與整個設計相呼應,全部採用混凝土和玻璃的雙重表層構造。考慮到酷暑盛夏的強烈日照,各棟建築全都設計了深深的挑簷。為了表現同樣也是展示空間主題之一的「光」,設計了兩種自然採光系統,既有賦予箱體空間以特性的高側光,也有透過聚四氟乙烯膜灑向屋頂的柔光。這個設計的創意在於,夾在玻璃和混凝土之間的狹窄空間,實際上它是使放置展品的混凝土箱體的室內環境得以安定的過濾裝置,同時也起到了緩和各展室獨立性的作用。
2016日本札幌「頭大佛」。
安藤將該作品作為一個景觀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外觀也會發生變化。在春天和夏天,這個地方充滿了翠綠的植物和充滿活力的薰衣草,而在冬季,公墓披上了厚厚的一層雪。
該設計試圖創造一個生動的空間序列,從外面是看不到整個雕像的,為了提高人們對雕像的期望,從穿過隧道長長的通道開始。
「年輕時代的旅行具有深遠的意義」
拿著打拳打來的獎金遊遍世界看建築
「一個人真正的幸福並不是待在光明之中。
從遠處凝望光明,朝它奮力奔去,
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時間裡,
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實。」
「追隨多數必然迷失自己。
只能不怕孤獨,繼續自己想做的。」
——安藤忠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