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唐詩,仿佛具有穿越時間的魅力。每每讀罷,掩卷閉目,腦海中頓時泛起古戰場的殺伐之聲、頓感一股蕭瑟的邊塞之風撲面而來。
實際上,越是好詩,越具有開放的想像空間、多重的闡釋性。正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樣,如果詩歌的解讀者換成石油人,那麼,又是另一番壯闊的景象了。
「青海」如果是油田,大煙囪噴出「長雲」;「孤城」是技術人員的研究所;「黃沙百戰」是一代代石油人的奮鬥,「穿金甲」是往更深處勘探;「不破樓蘭終不還」,則具有多重內涵:
可以是發現新油礦,可以是一項技術闖關,還可以是「清潔油品行動」的勝利,因為我們畢竟不希望「長雲暗雪山」,而是要「白雲蔚藍天」。
早在80多年前的抗戰烽火歲月,我們的老一輩石油人,就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為國家奉獻清潔的油品而努力了。
1939年,玉門油礦的一個鑽井
七七事變後,抗戰全面爆發,我國嚴重依賴進口的石油被日本封鎖,於是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決定開採玉門油礦。
1938年冬,石油地質學家孫建初率領8個人的駱駝隊,到玉門老君廟勘探油田。大家渴了就吃雪,餓了就啃凍得梆梆的乾糧,走了四天,終於在一處河床裡發現了流淌著的原油。
同行的石油採煉專家嚴爽,帶來了蒸汽動力頓鑽、德國旋轉鑽機,打下了第一口油井。雖然是淺層油,但是抗戰時期「一滴汽油一滴血」,大家都十分珍惜。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大家又打了幾口油井,打到第四口時,出現了井噴,雖然大火把機器都燒光了,但證明了石油蘊藏量非常豐富。
緊接著,8號油井井噴更大,把地面噴塌了才止住。原來德國的鑽機沒有防噴裝備,人沒法在井噴時關閘門,於是就從美國進口自動遙控防噴裝備。
可是要先運到印度,再從滇緬公路經跨喜馬拉雅山的駝峰航線運輸,等運到地方,零件都不全了,造成了很大的損失。最後大家拼湊出兩部能用的。
駝峰航線上的運輸機
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大家還開了30多口油井。
煉油的機器沒有,就自己做。沒有分餾塔,就想出個創意,用水泵把水從河底打到山上;沒有柴油機發電,就焊上兩口大鍋自己煉;利用溫度不同出油不同,竟然依次煉出了煤油、柴油和汽油!
當然,冷卻用的水沒有溫度計量水溫,是大家用手去試的。
時不我待,大家就用土法煉油。等到美國的機器運到了,抗戰都勝利了。
由於是土法煉油,所以每天每口油井只能煉1000多桶。運油的大卡車還要在路上消耗三分之二,比如說運3桶到重慶,到地方就剩下一桶了。
雖然產量少,但是油品非常好,汽油的硫磺含量非常低,不必處理就能直接用了。也減少了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汙染物排放。在抗戰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老一輩石油人的生態保護意識竟然如此之很強。
老一輩石油人還有一個創意的環保之舉,就是用植物油煉輕油。這也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的例子,結果即清潔了油品,還保護了森林。
原來,抗戰時期日軍封鎖,造成國外的汽油進不來,國內的植物油出不去,四川軍閥劉湘便要砍伐森林。石油化學家金開英在南京做實驗,發現植物油可以煉輕油,便急赴四川開辦植物油煉油廠。
經過金開英團隊的研發,不光桐樹油,各種菜油都可以煉,可以出來汽油、煤油和柴油。由於不用觸媒,自然分解,再蒸餾,沒有不必要的化學成分參與,所以非常清潔,油品特別好。
當被問到還有什麼油能煉的時候,金開英自豪地說:「除了醬油,什麼油都可以。」
這就是老一輩石油人的底氣。
老一輩石油人沒有條件,創造出條件,還保證了清潔油品,早早樹立起生態環保意識。如今,我們在技術發達、各方麵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要在清潔油品行動中取得勝利,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也要繼承老一輩的精神,具有「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底氣!(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