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鏡頭下吸食花蜜的蜂鳥。圖片:Lentink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其實,除了蜂鳥,脊椎動物裡還有另外一群鮮為人知的懸停高手——食蜜蝙蝠。不同於大多數人心中「吸血鬼」或「捕蟲高手」的印象,這類蝙蝠更偏愛甜甜的花蜜。它們會飛到花朵前,把臉埋進花裡,快速地伸縮舌頭舔食花蜜。食蜜蝙蝠和蜂鳥一樣,飲蜜時能通過扇動翅膀,使身體懸停在花朵旁不動。懸停在空中的食蜜蝙蝠。圖片:Glenn Barle
一邊是蜂鳥輕盈的羽翼,另一邊是蝙蝠薄薄的皮膜。這兩種質感和結構完全不同的翅膀,居然能實現相似的懸停效果。那麼,它們的發力機制是否相同?哪種翅膀的懸停效果更好、更省能量呢?為了探討這些問題,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博士生裡弗斯·英格索爾(Rivers Ingersoll)等人來到了哥斯大黎加。這片屬於新熱帶界的土地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蜂鳥和食蜜蝙蝠。研究者們使用高解析度空氣動力學測力臺(裝有3D高速攝像裝備),對蜂鳥和蝙蝠的懸停行為進行了分析。研究者們發現,蜂鳥振翅的上下、前後幅度十分對稱,整個振翅周期,翅膀扭轉角度和伸縮幅度也較小,優雅輕鬆地完成了懸停過程。受力分析圖顯示,蜂鳥翅膀運動時平均傾斜7°,比較接近水平面,因此獲得的淨升力幾乎垂直於水平面,可以有效地抵消自身重力。分析蜂鳥振翅時所產生的力。圖片:R. Ingersoll, et al. / Science advances(2018)
蜂鳥振翅時所產生的力(放慢100倍)。圖片:LentinkLab研究者們又給蜂鳥出了點難題:他們改變了花朵的角度。靈動的蜂鳥依然能通過調整身體和頭部姿態,保持翅膀和水平面的夾角基本不變(因此獲得的淨升力也基本不減),輕鬆應對不同角度開放的花朵。蜂鳥通過調整姿態,輕鬆應對不同角度開放的花朵。圖片:R. Ingersoll, et al. / Science advances(2018)
食蜜蝙蝠的動作顯然要誇張許多。由於在抬升翅膀時,來自空氣的阻力向下,抬翅獲得的升力較少。蝙蝠便減短了抬翅時間,整個振翅周期也不對稱(有種猛烈抬起又慢慢放下的感覺)。分析食蜜蝙蝠振翅時所產生的力。圖片:R. Ingersoll, et al. / Science advances(2018)
蝙蝠振翅時所產生的力(放慢100倍)。圖片:LentinkLab
由於拍打翅膀幅度特別大,蝙蝠受到的空氣阻力也變大了。聰明的蝙蝠用了兩種方法來應對這個問題:1. 減少阻力。蝙蝠在抬翅時,猛地將翅膀收縮35%(如下圖D),減少「扇風」面積,有效降低了向下的阻力。
2. 利用阻力。蝙蝠懸停時,扇翅角度比蜂鳥大得多。因此翅膀在下落期間,受到斜向上的阻力,其中一部分阻力能用來抵消重力,頗有「借力打力」的意味。
其中藍線為蜂鳥,紅線為蝙蝠。圖片:R. Ingersoll, et al. / Science advances(2018)
如此看來,在「尋蜜」道路上,蜂鳥和食蜜蝙蝠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進化策略。蜂鳥肢體演化出了專門的功能:前肢(翅膀)用來飛翔,後肢(爪子)用來栖息。而蝙蝠前肢和後肢要同時用來撐開翼膜,這可能是它在抬翅時,獲得升力較小的原因。於是它們演化出了更大的翅膀「扇出」更多升力,來減少振翅次數和能量損耗。總之,蜂鳥在本輪對決中更勝一籌。可憐食蜜蝙蝠這麼努力,懸停效率還是沒有趕上蜂鳥。AeroVironment公司研發的納米蜂鳥。圖片:DARPA
這款納米蜂鳥翼展160毫米,重量還比不上一節5號電池。它能被遠程遙控,並配有偵查攝像機,飛行和懸停能力都十分出色。它小巧的身形可以在狹窄空間中穿行,完成搜索救援、環境監測等工作。仿生蝙蝠微型飛行器也很有特色。2017年,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協作科學研究實驗室,研製仿生蝙蝠飛行器:骨架為輕巧的合金材質;機翼採用矽基薄膜,與傳統覆蓋織物相比,矽基薄膜具有更好的摺疊、拉伸性能,模擬了蝙蝠翅膀皮膜的特性,可以適應不同風力環境。比起龐大、吵鬧的重型無人機,這款仿生蝙蝠飛行器在執行任務時,對人們影響會小很多。仿生蝙蝠微型飛行器的主要結構。圖片:A. Ramezani, et al. / Science Robotics(2017)
如此看來,史丹福大學關於蜂鳥和蝙蝠的研究,不僅深度挖掘了兩種動物的懸停機制,也為此類仿生飛行器的製作提供了更多思路。以後的演化道路上,食蜜蝙蝠的懸停效率能否提高,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如何提升仿生飛行器的各項性能,就是我們人類可以努力的事情啦。(編輯:Yuki)本文來自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iScientist@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