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懸停,蜂鳥我是服氣的,但蝙蝠有多努力你知道嗎

2021-02-08 物種日曆

說起脊椎動物裡的懸停高手,大家可能最先想到蜂鳥。它們可以將長長的喙扎進花裡,撲稜著翅膀保持身體在半空中紋絲不動,擺出一副定心凝神吃到飽的姿態。

慢鏡頭下吸食花蜜的蜂鳥。圖片:Lentink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其實,除了蜂鳥,脊椎動物裡還有另外一群鮮為人知的懸停高手——食蜜蝙蝠。不同於大多數人心中「吸血鬼」或「捕蟲高手」的印象,這類蝙蝠更偏愛甜甜的花蜜。它們會飛到花朵前,把臉埋進花裡,快速地伸縮舌頭舔食花蜜。食蜜蝙蝠和蜂鳥一樣,飲蜜時能通過扇動翅膀,使身體懸停在花朵旁不動

懸停在空中的食蜜蝙蝠。圖片:Glenn Barle

一邊是蜂鳥輕盈的羽翼,另一邊是蝙蝠薄薄的皮膜。這兩種質感和結構完全不同的翅膀,居然能實現相似的懸停效果。那麼,它們的發力機制是否相同?哪種翅膀的懸停效果更好、更省能量呢?為了探討這些問題,來自史丹福大學的博士生裡弗斯·英格索爾(Rivers Ingersoll)等人來到了哥斯大黎加。這片屬於新熱帶界的土地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蜂鳥和食蜜蝙蝠。研究者們使用高解析度空氣動力學測力臺(裝有3D高速攝像裝備),對蜂鳥和蝙蝠的懸停行為進行了分析。研究者們發現,蜂鳥振翅的上下、前後幅度十分對稱,整個振翅周期,翅膀扭轉角度和伸縮幅度也較小,優雅輕鬆地完成了懸停過程。受力分析圖顯示,蜂鳥翅膀運動時平均傾斜7°,比較接近水平面,因此獲得的淨升力幾乎垂直於水平面,可以有效地抵消自身重力。

分析蜂鳥振翅時所產生的力。圖片:R. Ingersoll, et al. / Science advances(2018)

蜂鳥振翅時所產生的力(放慢100倍)。圖片:LentinkLab研究者們又給蜂鳥出了點難題:他們改變了花朵的角度。靈動的蜂鳥依然能通過調整身體和頭部姿態,保持翅膀和水平面的夾角基本不變(因此獲得的淨升力也基本不減),輕鬆應對不同角度開放的花朵。

蜂鳥通過調整姿態,輕鬆應對不同角度開放的花朵。圖片:R. Ingersoll, et al. / Science advances(2018)

食蜜蝙蝠的動作顯然要誇張許多。由於在抬升翅膀時,來自空氣的阻力向下,抬翅獲得的升力較少。蝙蝠便減短了抬翅時間,整個振翅周期也不對稱(有種猛烈抬起又慢慢放下的感覺)。

分析食蜜蝙蝠振翅時所產生的力。圖片:R. Ingersoll, et al. / Science advances(2018)

蝙蝠振翅時所產生的力(放慢100倍)。圖片:LentinkLab

由於拍打翅膀幅度特別大,蝙蝠受到的空氣阻力也變大了。聰明的蝙蝠用了兩種方法來應對這個問題:

1. 減少阻力。蝙蝠在抬翅時,猛地將翅膀收縮35%(如下圖D),減少「扇風」面積,有效降低了向下的阻力。


2. 利用阻力。蝙蝠懸停時,扇翅角度比蜂鳥大得多。因此翅膀在下落期間,受到斜向上的阻力,其中一部分阻力能用來抵消重力,頗有「借力打力」的意味。

其中藍線為蜂鳥,紅線為蝙蝠。圖片:R. Ingersoll, et al. / Science advances(2018)

如此看來,在「尋蜜」道路上,蜂鳥和食蜜蝙蝠選擇了完全不同的進化策略。蜂鳥肢體演化出了專門的功能:前肢(翅膀)用來飛翔,後肢(爪子)用來栖息。而蝙蝠前肢和後肢要同時用來撐開翼膜,這可能是它在抬翅時,獲得升力較小的原因。於是它們演化出了更大的翅膀「扇出」更多升力,來減少振翅次數和能量損耗。總之,蜂鳥在本輪對決中更勝一籌。可憐食蜜蝙蝠這麼努力,懸停效率還是沒有趕上蜂鳥。


人們早就注意到了蜂鳥和蝙蝠的飛行方式,這啟發了迷你仿生飛行器的製作。2011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投資AeroVironment公司,研發出了納米蜂鳥

AeroVironment公司研發的納米蜂鳥。圖片:DARPA

這款納米蜂鳥翼展160毫米,重量還比不上一節5號電池。它能被遠程遙控,並配有偵查攝像機,飛行和懸停能力都十分出色。它小巧的身形可以在狹窄空間中穿行,完成搜索救援、環境監測等工作。仿生蝙蝠微型飛行器也很有特色。2017年,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協作科學研究實驗室,研製仿生蝙蝠飛行器:骨架為輕巧的合金材質;機翼採用矽基薄膜,與傳統覆蓋織物相比,矽基薄膜具有更好的摺疊、拉伸性能,模擬了蝙蝠翅膀皮膜的特性,可以適應不同風力環境。比起龐大、吵鬧的重型無人機,這款仿生蝙蝠飛行器在執行任務時,對人們影響會小很多。

仿生蝙蝠微型飛行器的主要結構。圖片:A. Ramezani, et al. / Science Robotics(2017)

如此看來,史丹福大學關於蜂鳥和蝙蝠的研究,不僅深度挖掘了兩種動物的懸停機制,也為此類仿生飛行器的製作提供了更多思路。以後的演化道路上,食蜜蝙蝠的懸停效率能否提高,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如何提升仿生飛行器的各項性能,就是我們人類可以努力的事情啦。(編輯:Yuki)

本文來自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iScientist@guokr.com

相關焦點

  • 論懸停技術,蜂鳥我是服氣的,但蝙蝠有多努力你知道嗎
    蝙蝠便減短了抬翅時間,整個振翅周期也不對稱(有種猛烈抬起又慢慢放下的感覺)。蝙蝠振翅時所產生的力(放慢100倍)| LentinkLab.由於拍打翅膀幅度特別大,蝙蝠受到的空氣阻力也變大了。聰明的蝙蝠用了兩種方法來應對這個問題:1. 減少阻力。
  • 懸停在城鄉的蜂鳥
    王利剛以前負責對外經貿大學(以下簡稱「貿大」)的快遞收發,整日泡在校園,吃飯去食堂,生病了去校醫院,熟悉每棟教學樓和每間辦公室,知道哪裡有沙發、哪裡有熱水、哪裡夏天涼快。有的老師找不到同事電話,他翻翻手機,「我這有」;遇到糾紛,就找法學教師請教。當他離開北京,孩子出生時,朋友圈有100多位老師點讚。
  • 一個美麗的誤會,它是蛾還是蜂鳥?講出你的答案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最近,在秦嶺山間拍攝植物時,偶然發現了這麼個小東西,圓圓的眼睛,長長的喙,饞豆大小,雙翅煽動迅速,嗡嗡嗡的懸停在花前,忽而前進,忽而後退,忽而又「倏」的轉身飛走。飛行技術高超,身姿曼妙輕盈,這難道不是蜂鳥嗎?咦,但它真的是蜂鳥嗎?跟隨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撞臉」蜂鳥的蟲蟲 它們竟然有110多個品種
    小豆長喙天蛾(蜂鳥鷹蛾)張挺 攝夏秋兩季,稍加留意,時常能在陝西各地花草茂盛的地方,看到一種蠶豆大小的動物,有著長長的喙,雙翅煽動迅速,嗡嗡嗡地懸停在花前,忽而前進,忽而後退,忽而轉身飛走。如此高超的飛行技術,身姿曼妙輕盈,這難道是蜂鳥?蜂鳥是雨燕目蜂鳥科動物的統稱,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小鳥類。17世紀中葉,人們首次發現蜂鳥,至今已經發現了大約有335種。最大的巨蜂鳥體長僅20釐米,體重不足20克,最小的吸蜜蜂鳥體重只有2克。
  • 貪心又聰明的刀嘴蜂鳥
    然而,對奇形怪狀的動物有所了解的人一定會心平氣和地發表看法「這不就是刀嘴蜂鳥嘛,只不過恰巧長得和人一模一樣。這有什麼好奇怪的,你們真是圖樣圖森破,少見多怪。」所以,為了讓觀眾老爺們不再手腳顫抖、大驚失色,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那個怪人變身之前的原型物種——刀嘴蜂鳥。
  • 動物趣談:尋找中國「蜂鳥」!
    進入4月,城市公園的花壇旁總會有細心的遊人發出這樣的驚呼——有種體形極像蜂鳥的小精靈在花叢中時而懸停,時而後退,將長長的嘴巴伸進花心吸吮花蜜。然而,蜂鳥只生活在美洲。我們所見到的「蜂鳥」,其實是一種身體強壯、色彩豔麗、飛行靈活的蛾類——長喙(huì)天蛾。
  • 有4個拍攝建議,拍攝出好看的蜂鳥照片
    全世界最小的鳥你知道是什麼鳥嗎?它就是蜂鳥,蜂鳥每秒拍打翅膀的次數為15至80次,在高速拍打翅膀的過程中它不僅可以向前飛,還可以向後飛或者懸停在空中,蜂鳥的動作非常迅速,如果你是攝影師,也喜歡拍攝小鳥,那麼拍攝蜂鳥將是很有挑戰的主題,這要比其他鳥類更難拍,想學拍鳥,就可以參考下面4個方法和意見。
  • 越來越多的工程師而不是動物學家,研究蜂鳥的飛行秘密
    在群芳吐蕊的花叢中,一隻小鳥翩翩而來,在一朵紅花前戛然而止,它不是落在枝權上,而是像直升機似地懸停在空中,利用修長的喙,小心翼翼地採食花蜜, 然後又了無痕跡地悄然而去。這裡,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過,鮮花依舊怒放,就連葉兒上的露珠也未曾因這鳥兒的造訪而抖落。
  • 廈門這個小區的美 被亞洲蜂鳥惦記上了【組圖】
    他在這裡認識了許多鳥類,紅嘴藍鵲、灰喜鵲、小白鷺……細數有幾十種。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今年亞洲蜂鳥來得比往年多,無論在哪個角落都能聽到它們「唧唧唧」的叫聲。 近日,海峽國際社區讀書會舉辦了一場和「蜂」戲「語」話環保活動,100多名業內人士和業主歡聚一堂,暢聊亞洲蜂鳥為何如此青睞海峽國際社區。
  • 明日方舟:「燧石」原型和元素考據,蜂鳥、地畫與拳擊
    它們具有性二型的特點(性二型:指雌雄異體有明顯的外觀差別,人們能夠以此判斷性別),雌鳥比雄鳥大許多。雄性蜂鳥通常會擁有更多的羽色和羽飾,而雌性蜂鳥則體積更大、隱蔽色也更多。燧石在自己的檔案中所說:「我是我們部族最高大強壯的戰士!」這正是符合了蜂鳥中雌鳥大於雄鳥的性二型特點。
  • 世界上最小的鳥——蜂鳥
    蜂鳥的獨特性體現在他們出類拔萃的飛行本領,懸停能力尤為突出,絢麗多彩的體育體羽和普遍偏小的體型上。與花的特殊關係使蜂鳥在生態環境中擁有其他鳥所無法取代的生態位置,他們幾乎僅以高熱量的花蜜為食,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為他們所專食的植物授粉。
  • 有理想又有格局的星座,努力的像個蜂鳥一樣,張藝興也不例外
    蜂鳥其他鳥類一樣,蜂鳥需要拍打翅膀才能飛起來,但是他們微小的翅膀使他們工作起來比其他鳥類要辛苦得多。飛翔時兩翅急速拍動,快速有力而持久。頻率可達每秒50次以上。尤其是紫晶林星蜂鳥,每秒鐘能拍打80次。因此說蜂鳥是努力的動物其實一點也不為過,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和他們一樣努力的人,張藝興就是一個例子。
  • 相信我,你家小區花園裡的真不是蜂鳥
    懸停中高速振翅的黑長喙天蛾,遠看確實符合人們對蜂鳥的想像。圖片:aniruddha_singhamahapatra / inaturalist.org很多人會將這些敏捷機警的小飛行物誤以為蜂鳥,但蜂鳥只生活在美洲,亞洲是不太可能見到的,朋友圈小視頻裡的「蜂鳥」多半是日行性的天蛾種類,以長喙天蛾屬的成員居多,而黑長喙天蛾(Macroglossum pyrrhosticta )則是這其中最容易觀察到種類之一。
  • 如果不是嘴巴形狀太顯眼,它跟蜂鳥沒有區別!
    大自然是個神奇的存在,這裡生活的生物形態豐富到可以突破你的想像。在這其中有許多種生物明明不是"親戚"關係卻長得非常相似,有些則是通過刻意模仿強者來達到欺騙、恫嚇天敵的目的,有些則完全是進化過程中的巧合。
  • 蜂鳥鷹蛾光臨雲南通海
    8月22日下午,攝影愛好者黃先生在通海縣興蒙鄉百花巷內,看到花叢中有幾隻長相怪異的昆蟲在飛,這種昆蟲身形像蜜蜂,體長只有花生大小,背部前半段為土黃色,尾部為褐色,間雜白色。其翅膀像蝴蝶,和小鳥一樣的尾翼不停地擺動,發出清晰的嗡嗡聲,身體懸停在空中,在同一朵花上停留片刻,然後「嗡」的一聲飛到另一朵花上,速度非常快。頭上有兩根尖端膨大的觸角,約兩釐米長的喙管插入花中吸食花蜜,一眼看上去,就像「蜂鳥」的樣子。黃先生趕忙用相機拍下了這幾隻可愛的小昆蟲在花間逗留戲嬉的精彩瞬間。
  • 地球自轉時,直升機在空中懸停12小時後,會移動地球的另一邊嗎?
    >並且看到了地球的全貌以後,才真實地球是一個橢圓狀的球體,並且還是自轉的,16世紀的時候,哥白尼通過《天體運行論》為地球的運動做了有效的依據。地轉偏向力就是地球的自轉引起的,簡而言之就是地球運動所產生的分力,並且因為這些地轉偏向力的存在,就會使得有些地方出現季風,在某種程度上依然推動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同時這個地轉偏向力也會影響到熱帶低氣壓的移動,當然這些影響並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更多還是靠著幾何的作用,很多人曾經有過諸多的疑惑,那就是當一架直升飛機在空中懸停12個消失以後,
  • ​我家牆裡封了只蝙蝠
    「家裡有隻蝙蝠。」我告訴他。 「什麼?」大頭很懵。 「看!」我指指頭上又重新盤旋迴來的玩意兒。 經過一番上跳下竄的努力,大頭終於把蝙大爺趕到了客廳,再立馬關上了臥室門。又經過客廳裡一番努力,過不多會兒,大頭回到臥室報告戰狀:「被我打暈了,打開窗戶扔出去了。」
  • 韓國劇情片《蜂鳥》影評:試圖在現實尋找擁抱的蜂鳥
    儘管在釜山、柏林等影展就有受到肯定,但實在難以想像這部先前相對沒有獲得太多關注的獨立電影,不僅能在青龍獎入圍四項,最後更打敗幾乎橫掃的《寄生蟲》奪下最佳劇本,作為導演金寶拉的首部長片這確實不是件簡單的事。《蜂鳥》電影好看嗎?
  • 你心目中的「蝙蝠肌」第一人,是他嗎?
    如果問世界上有誰是蝙蝠肌?肯定好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李小龍的名字,毫無疑問李小龍的蝙蝠肌是眾人皆知的,在李小龍之後誰還敢說自己能練出他這種肌肉嗎?就連施瓦辛格也要佩服李小龍的肌肉,既然這麼少人能做到這一點,不必說練成蝙蝠肌肯定是很困難的事情了,通過什麼樣的練習能達到這樣的水平,或者說李小龍生前都做了哪些努力才能做到這一步,接下來我們就好好了解了解吧。官方給出的蝙蝠肌資料指的是手臂展開像蝙蝠翅膀的的背闊肌,很多喜歡健身的人雖然都有肌肉,但那卻不叫蝙蝠肌,像李小龍這樣的肌肉才能被稱為是標準的蝙蝠肌。
  • 無人機模擬器懸停訓練手冊
    注意此時通道打開以後飛機的前面會對著我們的屏幕方向,我們在控制搖杆進行懸停時注意升降舵相對於(前面懸停)思維將會進行反方向操作,在這裡一定要多練習逆向思維才能控制住飛機的穩定3.同理也是將飛機在很小的一個範圍內進行懸停,此時需注意在右邊懸停,我們的視角是在飛機的(右側),控制搖杆時方向與在(後面)的練習有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