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三髒一腑,補脾胃之氣、潤肺陰、滋腎固精,益三髒之氣陰,減糖

2020-12-23 淏先生說養生

俗話說「藥農進山見草藥,獵人進山見禽獸」,這是每一個人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因此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一樣。就以食材而言,在吃貨看來,只有好吃與不好吃之分,而在中醫文化的傳承者看來,很多都是養生之物,其益處各異。

在常見的食材中就不乏很好的養生之物存在,比如有一種食材可做菜可養生,能養三髒一腑,補脾胃之氣、潤肺陰、滋腎固精,益三髒之氣陰,還固精氣、減糖。

這種養生之物就是山藥,在《山海經》中就有關於山藥的論述,《神農本草經》將其稱之為「薯蕷」,而陸遊的詩句「久緣多病疏雲液,近為長齋煮玉延」,其中「玉延」就是山藥的別名。

山藥早在《神農本草經》就歸到「上品」,說它「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還提出經常用山藥養生則「耳目聰明,輕身,延年」;《本草綱目》記載山藥「益腎氣,健脾胃,化痰涎,潤皮毛」。

《景嶽全書》中提到「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主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化義》中說山藥的特點是「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主肺虛久咳,何其穩當」。

因為山藥是食材,又能養生,而且深得古今學者的推崇,所以古籍中的論述很多,現代把山藥的益處歸納為「益氣養陰,補脾肺腎,減糖」,而實際的養生方法與益處可以分為四個方面闡述。

一、用山藥養生可以補脾。

脾胃之所以被譽為「後天之本」是因為所有的營養物質都需要經過脾胃的消化與吸收,從而化生氣血,所以也脾胃被譽為「氣血化生之源」。對脾胃來說,脾氣尤為重要,因為脾氣是推崇脾胃運化的動力,除了脾氣的虛弱,脾陰不足也適合用山藥養生。

1.脾胃氣虛、運化無力,從而出現神疲乏力、不愛吃飯、大便不成形甚至稀薄的表現,這時候用山藥不僅能健脾益氣,而且略微有緩和洩瀉之功,所以單用山藥養生,再加白糖調味即可。

如果是脾虛而且伴有溼氣,從而大便稀薄、洩瀉,養生可用山藥、人參、白朮、茯苓,用以健脾益氣、除溼;如果脾虛而不愛吃飯、沒有力氣、大便稀薄,養生可用山藥與人參、白朮配伍,以健脾益氣。

脾是運化水溼的臟腑,脾氣虛弱則容易造成水溼的積聚,從而有腫的亞健康,可以用山藥、扁豆、陳皮、大棗益氣健脾以助水溼的代謝。

如果脾胃氣虛且伴有氣滯,除氣血的表現之外,還出現氣滯的表現,特點是肚子感覺脹、呃逆,養生可用山藥、枳實、陳皮、砂仁,補脾胃之氣的同時行氣通滯。

2.如果是孩子的脾胃虛弱,從而不愛吃飯並且瘦弱,可用山藥與灸甘草、雞內金、焦白朮同用,一健脾開胃消食;如果孩子僅是脾胃虛弱,飯量並沒影響,但是消瘦,可用山藥與白朮、茯苓、山楂、麥芽同用,以健脾消食。

3.脾主運化水溼,婦人的水溼過大會有帶下的亞健康,這類人養生可用山藥與白扁豆一起吃;這一類人如果帶下赤白,可用山藥、海螵蛸、生龍骨、生牡蠣、茜草同用。

這類人如果脾虛伴有溼熱,特點是帶下黃稠,可用山藥與黃柏、車前子、芡實、白果同用;如果脾虛伴有肝氣鬱滯,不僅有脾虛的表現,還有情致的不暢,容易煩躁、發脾氣,可用山藥、白朮、人參、柴胡、白芍同用。

4.長時間脾陰的不足則容易口唇的乾燥、消瘦並且沒有力氣、不愛吃飯、肚子中感覺脹、大便稀薄、煩熱而且睡眠不好,可用山藥、白扁豆、蓮肉同用,用以健脾養陰。

二、用山藥養生可以補肺氣、滋肺陰。

山藥的特點是既可以補肺氣,又能滋肺陰,所以肺氣的虛弱、肺陰不足,從而表現為虛勞、無力、咳逆而喘、沒有痰或者痰少而黏稠,養生可用山藥、白朮、玄參、牛蒡子同用。

如果是肺腎兩個臟腑的陰不足,則容易腎不納氣,從而咳喘並且氣短,養生可用山藥、熟地黃、山茱萸、五味子同用,用以滋腎、益肺、納氣;如果脾肺兩個臟腑的陰不足,則不愛吃飯、勞咳,養生可用山藥、薏苡仁、柿餅霜同用。

三、用山藥養生可以滋腎固精。

山藥的特點是既能益腎之陰,又能滋腎氣,且有固澀精氣之功。這樣的說法很籠統,因為很多養生之物可以這樣形容,但是山藥的主要針對人群是腎陰虛弱、腎氣不固的兩類人。

1.腎陰不足容易有腰膝的酸軟、頭目的暈眩、晚上出虛汗的表現,這類人養生可用芍藥、熟地黃、山茱萸同用,以滋陰養腎。

如果是肺腎兩個臟腑之陰不足從而虛火旺盛,特點是身熱如有定時,分時間段的熱,且晚上出虛汗、耳內鳴響,甚至是精氣不固而滑,養生可用芍藥與熟地黃、知母、龜甲。

2.腎氣的不足則容易下元不固,從而小便頻頻甚至睡著以後尿床,精氣的不固,在男子則表現為有一些不能啟齒的亞健康,比如時間很短。這類人養生可用芍藥與益智仁、烏藥。

如果是腎氣虛損從而表現為頭中昏沉或暈眩、手足的冷、腿腳多酸且痛、不愛吃飯,這類人養生可用芍藥、熟地黃、巴戟天、懷牛膝。

如果是腎中不足而精關不固,從而睡夢中有精的滑出、心神不安,可用山藥與芡實、蓮子肉同用;如果脾腎兩個臟腑的虛弱,從而早上醒來就急著去廁所,而這每天當中也僅有這一次大便稀薄,養生可用山藥與蓮子、荔枝肉。

四、用山藥養生可以減糖。

糖分本是正常的營養物質之一,但是代謝不及就殘留過多,中醫文化稱之為「消渴」,消渴多與肺脾腎三個髒有關,雖然多表現為燥熱,但是陰虛是其根源,而且一般是氣陰兩虛為多。

山藥的特點是平而不燥,既能補脾肺腎之氣,又能養脾肺腎之陰,所以消渴屬於氣陰兩虛的人可用山藥與生黃芪、知母、葛根同用;屬於偏於內熱者可用山藥、石膏、麥冬、天花粉同用。

山藥雖然是食材,但是養生也不能多用,一般來說以15至30克為宜,如果是研磨稱粉後再吃,則是以6至10克為宜。

還有一點值得指出,那就是山藥滋陰的特點註定溼氣盛的人吃了增加水溼;山藥補氣的特點註定如果氣滯的人吃了則容易使氣更加瘀滯。這兩類人來說不是不能吃山藥,而是一般來說不能單獨用它養生,而是需要合理的搭配方式。

山藥即可以成為美味佳餚,也可以作為養生之品,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因此提到山藥的第一反應也不一樣,那麼提到山藥你先想到的是「好吃」還是「養生」呢。

相關焦點

  • 廉價缺是「補養之長」,充盛氣血、元氣,益肺興脾胃,養筋,減糖
    養生就是提升自身的正氣,抵禦外邪,同時安頓臟腑,平息不協調而產生的「內亂」,作為一名中醫文化的傳承人,這讓我首先想到一種養生之物,它與人參齊名,廉價缺是「補養之長」,可以被譽為健康的「守城之官」,充盛氣血、元氣,益肺補肺,振興脾胃,養筋骨,減糖等六大益處是保障健康的基礎。
  • 三清丸學習十四補肝肺之陰,安五臟之功的沙參
    沙參沙參,味苦而甘,氣微寒。無毒。入肺、肝二經。治諸毒,排膿消硬,寧五臟,益肺補肝,止疝氣絞疼實神,散淫風瘙癢,除邪熱,去驚煩。可為君藥,但其功甚緩,必須多用分量為得。易老用代人參,乃過矣。說者論其能安五臟,與人參同功,又雲人參補五臟之陽,沙參補五臟之陰,皆不知沙參之功用而私臆之也。夫沙參止入肺、肝二經,諸經不能俱入也。既不能俱入,何以《本草》言其能安五臟。
  • 立夏之前,寒熱相博之際,如何洩心火、平肝火,養臟氣?
    肝木太過,克伐脾土入夏前夕,萬物升發之氣越來越旺,在五行相剋之中,春季屬木,肝主木,此時,肝木之氣過旺,必定會出現肝克脾土的現象,因此大家容易出現中焦(脾胃)虛弱的表現。脾主四肢肌肉,又主輸送水谷精微至全身,當脾胃功能失職,四肢百骸就會失去濡養,因此出現身體疲勞。
  • 中醫基礎理論髒髒關係詳解
    所以有「諸血皆運於脾」之說。3.神志活動:心藏神,在志為喜;脾藏意,在志為思。心「為臟腑之主,而總統魂魄,並賅意志……思動於心則脾應」(《類經·髒象類》)。五臟藏神,心為主導。人身以氣血為本,精神為用。血氣者,身之神。心生血而主血脈,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生血而又統血。血為水谷之精氣,總統於心而生化於脾。血之與氣,一陰一陽,兩相維繫,氣能生血,血能化氣,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
  • 卷之三 治一切氣
    如中焦虛痞,不攻擊,髒氣虛寒,不受峻補;或因病氣衰,食不復常,稟受怯弱,不能多食,尤宜服之。服育神養氣,和補脾胃,進美飲食。枇杷葉(去毛,盡塗薑汁,炙令香熟為度)薏苡仁(微炒)白茯苓(去皮)人參(去杜仲(去皮香沉香陳皮(去白,各三分)谷(微炒)檳榔(炒)丁香五味子(微炒)白豆蔻(微炒,去皮(微炒)半夏(湯洗七遍,草(炙,一兩半)上搗羅為末。
  • 臟腑之間的關係——髒與髒,腑與腑,髒與腑,五臟與奇恆之腑
    《吳醫匯講》說:「水不升為病者,調腎之陽,陽氣足,水氣隨之而升;火不降為病者,滋心之陰,陰氣足,火氣隨之而降。則知水本陽,火本陰,坎中陽能升,離中陰能降故也。」   病變:肺氣壅塞,失於肅降,可引起腑氣不通,腸燥便秘。若大腸實熱,傳導不暢,腑氣阻滯,也可影響到肺的宣降,出現胸滿咳喘。(三)脾與胃   脾與胃同居中焦,通過經脈的相互屬絡構成表裡關係,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
  • 五運六氣解方劑——牛膝木瓜湯
    每服四錢,水盞半,姜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食前服。治肝虛遇歲氣,燥溼更勝,脅連小腹拘急疼痛,耳聾目赤,咳逆,肩背連尻、陰、股、膝、髀、 皆痛,悉主之。本方為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六庚年的主方。六庚年歲金太過,燥氣流行,肝木受邪,火氣來復。臟腑病變規律:①金運之氣淫勝,與歲運相通應之肺金受病;②本髒所勝之肝木受乘而病;③本髒所不勝之心火來復而發病。
  • 最全面的脾胃升降詮釋
    脾氣虛弱,氣不升反而往下來,人的清陽之氣不能上煦於頭,就會出現不愛說話、臉色蒼白、頭暈的現象;中氣不足,脾的運化功能失職,就會表現為不愛吃東西,即使吃了也會腹脹。此外,中氣下陷,無力升舉,就經常會出現腹瀉、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等病症。補中益氣湯是治中氣下陷最好的方子,可找專業醫生進行辨證調養。
  • 想要「精氣神」,先要補五個漏洞!(附道家養「精、氣、神」方法
    養生就是養精、氣、神。現在的養生變成養身,成補身體了,補了很多,但都漏掉了。所以我們要先抓住這漏掉的窟窿在哪裡。一般來講,有五個:眼睛、耳朵、舌頭、鼻子、大腦的妄想。現在人很怕缺營養,其實人本來需要的能量是不多的,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漏掉了,用來運作欲望的妄想了,所以我們要先補漏。
  • 髒與腑、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由於髒屬陰,腑屬陽;髒為裡,腑為表,一髒一腑,一表一裡,一陰一陽,相互配合,組成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等臟腑表裡關係,體現了陰陽、表裡相輸相應的關係。一髒一腑的表裡配合關係,其根據有四:一是經脈絡屬,即屬髒的經脈絡於所合之腑。屬腑的經脈絡於所合之髒。二是結構相連,如膽附肝葉之間,脾與胃以膜相連,腎與膀胱之目有「系」(輸尿管)相通。
  • 《傷寒懸解》髒結死證與滑脈之解
    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髒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名曰髒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1 病有結胸,有髒結者,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髒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名曰髒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2 外感壞病之陽結與裡虛積寒之陰結。
  • 善治病者重視調氣,善調氣者重視調暢肝膽和脾胃之氣
    人體的生理活動,包括人體之氣與天地自然之氣的交通,臟腑之間的生克制化,精微物質的流布代謝,正氣對病邪的抵禦驅逐等,都依賴氣機的升降出入。外界病邪侵入人體以後,人體氣機首先要受到影響。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雖然是諸多臟腑功能的反映,也是由諸多臟腑功能所維持的,但其中肝膽和脾胃的功能尤其重要。這是因為肝膽是人體氣機出入的樞紐,而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 站樁治病病因解析之三:(氣)虛證之源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乃是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而伐其本,壞其身矣,悲哉、悲哉、悲哉!!!再看看黃帝內經怎麼說:《素問·六節藏象論》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 在南是美食,在北為中藥,因地而異,可滋養肺脾腎三臟腑,還減糖
    說了這麼多山藥的小知識,我們還是來看一看實際中對山藥的應用,山藥利於脾肺腎三個臟腑有能減糖,因此我們從七個方面逐一細細的講。一、山藥利於脾。脾胃之氣也叫作中氣,中氣不僅僅可以助脾胃,還有「提升」的特點,就是讓各個臟腑固定在本該存在的位置,如果中氣不足最常見的就是胃的下移,並伴有容易勞累的亞健康,這種亞健康可用山藥與薏苡仁、黃芪、黨參一起健脾益氣、昇陽舉陷。
  • 中醫之五運六氣(三)
    (二)陰陽通過分化為三陰三陽,不僅解釋陰陽在量化上的大小區分和陰陽之間離合轉化的表現形式;也可以說明陰陽在時間上的順逆進退和空間上具體的內外表裡。把天地形氣結合到三陰三陽中(五形將火為為君火和相火後與三陰三陽配對),初步可以解釋自然陰陽的動態規律,逐漸構建起五運六氣的理論框架。三,運氣與幹支(紀年)、節氣刻時的相應。
  • 說說固元八珍散---「抵抗力從愛脾胃做起」
    《黃帝內經》裡講「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亡」。那麼脾胃氣跟飲食的一個關係式什麼呢?個人的理解是:「味兒」在黃帝內經裡稱為「五味」,實際上凡屬於食物一類的東西都可以把他都歸納於「味」。 在《內經》裡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那麼這個「氣味合而服之」就非常非常有意思,這氣味兒到底起什麼作用?
  • 春節特輯 「雞」祥三寶——雞年的三位明星」雞「中藥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對雞內金進行如此闡釋:雞內金,雞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銅、鐵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積可知。(脾胃)居中焦以升降氣化,若有瘀積,氣化不能升降,是以易致脹滿,用雞內金為臟器療法。若再與白朮等分並用,為消化瘀積之要藥,更為健補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壯,益能運化藥力以消積也。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症瘕,久久服之,皆能治癒。
  • 氣始於冬至推薦冬日進補第一方:當歸生薑羊肉湯
    二候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動|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候,即我國農曆把一年分為四個季節、二十四個節氣和七十二侯。五日為一侯,三侯為一氣,六氣為一時,四時為一年。)
  • 氣血虛之人,易見內傷發熱,乾咳氣短日久瘦,瓊玉膏補肺脾腎
    其實在醫學上也可以這麼說,只有死人才沒「氣」,人要活著就得有一口氣。《莊子》裡早就談過這個問題:「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散則為氣,聚則成形。」我們平時常常說「氣」,肝氣、脾氣、正氣、血氣,這些到底都是啥玩意。人之一身叫人身之氣,可以簡稱人氣,和正氣是一個概念。是氣的最高層次,是所有氣的總稱。
  • 首發「穴性」真相:《羅兆琚針灸三書》選摘--穴義要旨
    缺盆—開胸降氣三裡—升氣降氣調中氣陷谷—調胃氣隱白—昇陽氣公孫—運脾氣三陰交—行氣降氣大包—行胸腹中諸氣神門—除心內鬱結之氣攢竹—宣洩熱氣天柱—理氣治氣亂於頭大杼—理氣道復溜—固衛氣布陰氣收腎氣通谷—理五臟之亂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