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這個世界上有且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可是,生活的真相是什麼?又如何認清?這些其實都不能一概而論。我只知道,每一個人活著,都有其與自己相處的方式。
而這些方式,無所謂好或不好,只有適合或不適合。這個道理,一直到我讀了《人生海海》才真正想明白。
作者麥家耗時8年,完成了這部作品。他以自己的故鄉為背景,用一句閩南方言「人生海海」貫穿全書,道盡人生況味。人生如大海,沉浮不定;同時,大海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它可能隱藏著危險,同時也可以給每個人帶來寶藏。只要你學會與它相處,也一樣能順著起伏的波浪,到達心安。
小說裡,主人公上校有著傳奇而又矛盾的一生。他聰慧無比,無論做什麼,都能在人群中脫穎而出。這麼一個人,上過戰場、當過軍醫,即使被免職回村,也在村中享有極高的威望。但同時,村裡人對他充滿好奇,大家總是想方設法窺探上校有沒有「男人最重要的東西」和肚皮上刺青的字。
肚皮上刺青的字之於上校,是一種恥辱。這個恥辱像心魔一樣魘著他,最後甚至把他逼瘋。而上校瘋了之後,他身邊與之相關的人,則選擇了不同的生活狀態。這些人的生活狀態,更是從側面映射出不同人與自我相處的方式。
下面,我將從上校、父親、林阿姨、老保長、少年的前妻和少年這幾個主要人物,來了解人們與自己相處的幾種方式:
苛刻自己,為過往贖罪——父親、林阿姨
父親是上校的好兄弟,曾經為上校鞍前馬後,兩個人經常如影隨形。
可把上校逼瘋,與爺爺的告發脫不了干係。從那以後,一家人受盡指責,家人死的死、散的散,最後剩下父親一個人守著老房子,為爺爺當年的行為「贖罪」。他始終覺得,像他這樣的人,配不上好生活。
父親算是一個「低自尊」的人,他一直活在上校的光環下。上校聰明、高大、英俊,父親愚笨、矮小、平庸。上校無論學什麼,都能把父親比下去。年輕的上校,在事業上更是順風順水,名利雙收,與之相比,父親則顯得差太多了。
在旁人眼裡,與其說父親和上校是好朋友,倒不如說,他像上校的「小跟班」。他把上校看作這世界上最高尚的存在,同時也在心裡,滋生出一絲他自己也不曾察覺的自卑。所以當爺爺為了名聲告發上校的時候,傷害的不僅僅是上校,更傷害了父親的信仰。他不能接受信仰被家人毀掉,因為這是不可原諒的。
林阿姨則與父親完全相反,她屬於「自尊過高」的一類人。她原來生活在一個殷實的家庭裡,卻因為戰爭,失去所有家人。為了記住仇恨,並且報仇,她每天用刀在竹子上畫「叉」。
陰差陽錯中,她認識了上校,並傾慕於他。可後來因為誤會,她認為遭到上校「玩弄」,於是在自尊心的驅使下,林阿姨向上級舉報上校,害他丟了官,失去一切。所以上校瘋掉後,林阿姨覺得自己曾經對不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跟上校綁在一起,哪怕再苦再累,她也不能丟了他。
這兩個人的一輩子,都活在贖罪當中。這是典型的活在過去,他們沉浸在過去的自責中出不來。
他們覺得,反正我已經是罪人了,所有的苦果就由我來承擔吧。對於他們來說,只有一直為過去贖罪,才會心安。
前塵之事不可追,安於現狀——上校、老保長
上校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物。瘋掉之前,他因林阿姨的告發,丟了官職賦閒在家。可卻從沒有見他有任何頹喪之感,反而每天看報、嗑瓜子、養貓。在村裡,他到處治病救人,幫助了很多村民。因為自信,他平時連走路也是昂首闊步,從容淡定的。
瘋掉以後,他只有7、8歲小孩的心智。但儘管如此,他還是每天都很開心,並且因為專心致志,養出了村裡最一流的蠶寶寶。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瘋掉是自我保護的方式,上校選擇瘋掉,也就是選擇遺忘前塵傷痛。遺忘傷痛後的上校,每天臉上都是「陽光燦爛」的,儼然一副活在當下的模樣。
老保長是個「老不正經」,他名聲不好,嘴裡整天說些下流話,罵罵咧咧的。村裡很多人對他頗有微詞,但他從不在意。他曾經擁有讓人羨慕的家產,卻因為好賭,把所有資產輸個精光。
可儘管遭受如此大的變故,也沒有讓老保長產生任何心理落差。他反而每天安適悠閒,到處遊蕩。哪怕說起自己的往事,他也像個局外人,旁聽者一樣,除了幾聲搖頭嘆息,就沒有更多留戀和可惜了。
大概對於他來說,生活的窘迫,也是因為自己而貪婪造成的,懊惱追悔一點用都沒有,還不如活在當下。所以他總是一副睥睨人生的樣子,無論身處何地,都能大口吸菸、大口飲酒,以及勾搭女人。
老保長和上校都屬於曾經有過輝煌人生的人,他們是自信的。自信的人,在面對人生苦痛的時候,都不會沉淪在負能量當中,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應對風險。無論是窮困潦倒的老保長,或者是瘋掉的上校,他們與自己相處的方式,都是活在當下。
明知生活苦,卻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前妻和少年
少年因爺爺告發上校,被迫遠逃西班牙的時候,遇到前妻。前妻是個不幸的人,失去家人後,她孤身一人來到異國他鄉,做著低下的工作。但在生活的困苦中,她從來沒有失去希望,反而努力存錢,為自己開了一個油條小攤。
同時,她的樂觀也影響了少年。後來,他們相愛了,婚後,前妻為了讓生活過得更好,把家人留給她的項鍊賣了換錢,買回來一輛舊車。可最後,那車也要了懷有6個月身孕的前妻的生命。
在生命最後一刻,前妻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她希望丈夫能堅強地活下去。她一直用一句「人生海海」鼓勵少年,讓他不要放棄生的希望。
也正因為前妻一句「人生海海」,少年一直努力活著,並學會從生活中尋找更好的機會。他從曾經靠著撿垃圾為生,一直到靠著垃圾發家致富。待到功成名就的時候,他終於與過去的傷痛和解,真正享受生活。
可能對於很多人來說,小說裡的少年,大概是與自己相處最正確的方式吧,不念過去,活在當下,不畏將來。但其實,我覺得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最好的自我相處方式,只要能讓自己安心,任何相處方式都是正確的。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地抹掉過去的傷痛,努力地把注意力放在現在的生活中,努力地對未來抱有希望。但其實努力,本身就是很痛苦的,它帶著強迫的性質。
強迫自己忘記傷痛、強迫自己原諒一切、強迫自己快樂,最終都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憊。就像皮球一樣,受到擠壓的力度越大,它就反彈得越徹底。還不如順其自然,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自我相處方式。
所以到了最後,我不想去評判任何一個人在經歷傷痛後的生活方式。我只會覺得,他們的現狀,就是最好的選擇。
父親和林阿姨在他們認為的「贖罪」中,找到了安心;上校和老保長忘卻前塵,一朝有酒一朝醉;前妻和少年,哪怕背著空空的行囊,也要踏著漫天星光,努力向前,任何一個人,其實都生活在他們在適合的方式下。
人生海海,我們不知道別人曾經經歷了什麼。但唯一可以知道的是,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心懷悲憫,心懷理解。如此一來,當面對自己生活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就像你讀到了這裡,命運已經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了你與這本書的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