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倫倫、陳偉南等為韓山書院揭牌。
韓山書院一瞥。
清末的韓山書院及周圍環境之一(潮州市博物館黃舒泓提供)
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年間,潮州在6年裡先後建起了兩座書院,史載「潮二書院,他郡所無,文風之盛,亦所不及也」。其中,韓山書院是如今的潮汕乃至嶺東地區最早的書院,也是據可查資料顯示為繼東莞的力瀛書院之後廣東古代的第二間書院。
韓山書院在1903年改制改名為「惠潮嘉師範學堂」,後來再幾經更名,最後成了今天的韓山師範學院——這所坐落在韓江畔、韓山上、韓文公祠邊的高等學府,於百餘年後,提倡並推動「重光」了韓山書院。
10月28日,韓山書院的「重光」,已經不僅僅是對一座名存實亡的舊書院名稱的「重生」——在現任韓山師範學院校長林倫倫看來,更將是教育模式的「重生」。除按照舊制聘設「山長」一職之外,韓山書院還請來多名學界翹楚作為顧問和聘請研究員——800年後,韓山書院重新開講育人。●文/圖 許端陽
韓愈之後山水姓韓
如果要選出一位在歷史上對於當今潮汕地區影響最大的人物,相信「文起八代之衰」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應該是深孚眾望。現在的潮州市,有韓江、韓山、韓堤、韓文公祠等名,凡冠「韓」字,皆是為紀念韓愈在潮——也正因為此,有「不虛南謫八千裡,贏得江山都姓韓」的讚譽。
韓愈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寫道:「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819年正月,唐憲宗下旨打開皇家寺院法門寺供奉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浮屠塔,接指骨入長安供奉。韓愈上書《論佛骨表》,力勸皇帝莫迎指骨,而是將其「投諸水火,永絕根本」。韓愈諫迎佛骨一事令皇帝震怒,險被處以極刑,後經眾臣勸諫,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
韓愈從到任到離任,在潮州的時間其實不到8個月。而潮州,在當時中原人看來是「蠻夷之地」,雖已開化,但是距離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帶較遠,文化教育普及率偏低。
韓愈擔任潮州刺史時,政績可概括為「驅除鱷魚,釋放奴隸,重興州學,發展農業」,其中兩件尤為現在的潮州人所稱道,其中之一頗有傳奇色彩,傳說韓愈書寫《祭鱷魚文》消除了韓江上禍害百姓的鱷魚災害。當然了,當時鱷魚禍害的這條江原名「惡溪」,韓愈走後才改名叫做韓江。
不過,韓愈帶給潮州最大的影響是振興了當地的教育。韓愈到來此地,建立了一批學堂,大興文化教育。相傳,韓愈找來了潮汕有名的秀才,如趙德等,和他一起辦學,並將自己在潮的所有俸祿幾乎全部投入辦學,從此好學崇文之風大盛。
南宋末年,當時潮州府大概7萬戶,但那時潮州人參加科舉的考生超過萬人,足見韓愈蒞潮後文風大盛的景象。
思韓之故 而有書院
而正是在南宋年間,在原來潮州城南郊外的韓文公廟邊建成了一所書院,名曰「韓山書院」。
書院制度始於唐宋,在宋理宗時期朝廷大力褒獎宣講理學的書院,地方官府也遍設書院。聲勢所及,潮州也在淳祐三年(1243年)創辦了韓山書院,書院由地方最高行政長官——知州倡設,與州學並行不悖。
韓山書院創辦6年後,另外一所元公書院也在潮州創辦。「韓山書院是潮州府乃至整個嶺東地區歷史上最早興辦的書院」,據韓山師範學院林倫倫校長介紹說,韓山書院是在原韓文公(昌黎伯)廟遺址上新建的。當時書院並不在湘子橋東筆架山麓韓山師院今址,也不在今城南小學址,其遺址在今潮州市南郊的蔡隴村地名「聖者亭」處。經過歷代的搬遷,後來才搬到現在韓文公祠的地址。
據潮州宋元年間的方志《三陽志》記載,韓山書院「外敞二門,中峙講堂,匾題『城南書莊』,後為祠,匾題『泰山北鬥』,祀韓愈,配祀趙德;兩廡設由道、行義、進學、勤業4齋,倉廩庖湢井廁俱備,撥田畝山地為廩士之費。設洞主1員,郡守為之;山長1員,郡博士為之;堂長、司計各1員,齋長4員。齋生額20名。春秋各課試1次,內容為『四書』講義。春秋各祭祀1次。」
可以說,在淳祐三年由當時的知州鄭良臣主持修建的韓山書院在當時的教學環境比較優越,並有政府撥給的土地作為收入來源,共20名學生。而且由當地官員兼任「洞主」,聘請賢能擔任「山長」,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兩個季節以「四書」為內容進行考試。同時,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書院也承擔著供祀韓愈的職能。所以在潮州當地,有「潮人以思韓之故,而有廟祀,而有書院,匾以韓山」的說法。
歷遭劫難 堅持辦學
在韓山書院的辦學過程中並非一番風順,而是面對著重重的劫難,甚至一段時間內書院蕩然無存。但幸運的是,韓山書院仍然在數百年來地方官府的支持下得到多次重建搬遷,但一直將文教事業延續到近代。
最早在1269年,也就是興學之後不到30年,韓山書院的建築基本結構已經「不堪負荷,搖搖欲墜」,當時的潮州通判林式之得知這一情況後,在前方與元軍戰事吃緊、後防盜寇騷擾、官府應接不暇之際仍然「自出俸金40兩」進行修繕。
9年之後,元軍的戰火便燃燒到潮汕大地,地方力量與其殊死戰鬥,書院受到戰火殃及,講堂、廟宇及附近的亭臺都被破壞,可以說是蕩然無存。所幸在六年之後,韓山書院又在元朝政府的幫助下重建起來,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在戰後社會動亂之際,能夠先行恢復書院規制,已屬不易。
1331年夏天,韓山書院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得以擴建,擴建後的書院祠堂、廟宇、講堂、齋舍、廚房、倉庫一一具備,「宏偉壯觀,遠比以前為勝」。但可惜的是,擴建的書院卻在1352年遭遇的一次大火中再次遭到毀滅性破壞。
直到1366年的冬天,在元朝將亡之際,一位西夏人那木翰出任潮州路總管。他「著意恢復書院建制」,並把書院遷至城裡,也就是韓山師範學院林倫倫校長所言「今城南小學址」,書院在該處興學直到清初。
清康熙30年,書院又搬新址,搬到「湘子橋東筆架山麓韓山師院今址」,並改名為「昌黎書院」。後於雍正10年,又改回「韓山書院」。這時的韓山書院已經是惠潮嘉道屬書院,成為惠州、潮州、嘉應州地區的最高學府之一。
書院山長 有丘逢甲
書院的山長是歷代對書院講學者的稱謂,一般聘請有識之士擔任。
在韓山書院的歷史上,最為當今所熟知的山長當屬寫下「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的愛國詩人丘逢甲了。
丘逢甲祖籍嘉應州鎮平(今廣東蕉嶺),出生於臺灣,1889年己丑科同進士出身,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到臺灣臺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在臺灣的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
1895年4月,清政府同日本籤訂《馬關條約》,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5月23日,丘逢甲擔任臺灣義勇軍統領,率當地民眾武裝抗日。不過由於抗日力量勢單力薄,抵抗未能奏效,丘逢甲1895年秋內渡廣東。
1897年,丘逢甲受潮州知府李士彬的邀請,出任韓山書院山長,掌教書院。但據記載,因為丘逢甲在書院推行新學而遭到舊勢力的抵制,在同年底「憤而辭職」。
此後,丘逢甲還曾掌教過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1901年,丘逢甲在汕頭籌辦了嶺東近代第一所新式學校——嶺東同文學堂。
1903年,韓山書院改名為「惠潮嘉師範學堂」,開始以西方新式教育方式辦學,成為全國第一批、廣東省第一所專門培養師資的學校。歷經數次更名,成為今天的韓山師範學院。
百歲饒老 榮譽山長
2015年10月28日,韓山書院「重光」揭牌儀式在韓山師範學院西區舉行,與此同時,剛過百歲誕辰的饒宗頤教授以及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創會主席陳偉南先生被聘為韓山書院的榮譽山長。
韓山書院的「重光」,是由韓山師範學院的學校領導林倫倫等人在2014年設想並提出的,得到許多校友的擁護和支持,並由韓師校友管喬中、張湘等出資,在原校史館的基礎上修建的。
在百餘年後,韓山書院這塊將近800餘年的招牌得到了「重光」。談及此事,韓山師範學院校長林倫倫表示:「今天的『重光』,是讓一座已經名存實亡的舊書院『重生』:一是名稱上的重生;二是教育模式的重生。」
韓山書院常務副山長李偉雄介紹說,韓山書院先期開展「國學與嶺東人文研究」系列學術活動,通過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以講座、論壇、學術沙龍等形式,融合潮學與客家學,推動嶺東人文這一獨立、完整的文化地域概念研究。接下來還將資助海內外專家學者就國學、書院、嶺東人文精神內涵及價值、嶺東人文名家個案等進行課題研究。
除傳統國學課程之外,「重光」後的韓山書院的亮點還在於嶺東人文研究。林倫倫表示:「韓山書院提倡嶺東人文,一是基於在明清、民國時期就存在的區域歷史文化的事實;二是有鑑於1991年底潮汕一分為三以後,行政分割、資源破碎化以後現象而重新提出來的,旨在提倡以寬廣的胸懷謀劃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大事業,而不是互相守住有限的資源,自為夜郎。」百歲饒老 榮譽山長
2015年10月28日,韓山書院重光揭牌儀式在韓山師範學院西區舉行,與此同時,剛過百歲誕辰的饒宗頤教授以及香港潮屬社團總會創會主席陳偉南先生被聘為韓山書院的榮譽山長。
韓山書院的「重光」,是由韓山師範學院的學校領導林倫倫等人在2014年設想並提出的,得到許多校友的擁護和支持,並由韓師校友管喬中、張湘等出資,在原校史館的基礎上修建的。
在百餘年後,韓山書院這塊將近800餘年的招牌得到了「重光」。談及此事,韓山師範學院校長林倫倫表示:「今天的『重光』,是讓一座已經名存實亡的舊書院『重生』:一是名稱上的重生;二是教育模式的重生。」
韓山書院常務副山長李偉雄介紹說,韓山書院先期開展「國學與嶺東人文研究」系列學術活動,通過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以講座、論壇、學術沙龍等形式,融合潮學與客家學,推動嶺東人文這一獨立、完整的文化地域概念研究。接下來還將資助海內外專家學者就國學、書院、嶺東人文精神內涵及價值、嶺東人文名家個案等進行課題研究。
除傳統國學課程之外,「重光」後的韓山書院的亮點還在於嶺東人文研究。林倫倫表示:「韓山書院提倡嶺東人文,一是基於在明清、民國時期就存在的區域歷史文化的事實;二是有鑑於1991年底潮汕一分為三以後,行政分割、資源破碎化以後現象而重新提出來的,旨在提倡以寬廣的胸懷謀劃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大事業,而不是互相守住有限的資源,自為夜郎。」
學生研修 需時一年
韓山書院已面向韓山師範學院大二、大三學生招收了30名「國學與嶺東人文研修班」的學生。最終,不僅有來自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與歷史文化學院的學生,也有來自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生命科學與食品科技學院的學生通過入學考試,進入研修班學習。研修班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共分為120個課時,歷時1學年,均為博士學歷以上的老師授課,授課內容包括國學經典導讀與嶺東人文研究講座等。同時,還有琴棋書畫等古代文人修身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學習。
「重振傳統文化教育。大學生的培養不光是文化知識的教育,更不僅僅是考試科目的成績優秀,重要的是『育人』,是一種綜合素質教育,或者說是高尚人格的培養。」林倫倫校長表示,採用書院式教育方法,教學國學與嶺東人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高尚情操和家鄉情懷,是一種很好的方法。未來書院還將進一步把國學與嶺東人文研修班提升為博雅班,加上一些新的哲學、人文社會科學和科技知識的教育,尤其是哲學思辨能力的培養。」
目前,韓山書院已經邀請到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龔鵬程教授,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古文字研究所所長陳偉武擔任韓山書院的顧問,並擬邀請對嶺東文化有研究的專家學者作為特約研究員,對專項課題進行研究。
韓山書院的顧問陳偉武教授表示,韓山書院為嶺東文化研究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舞臺,同時也是目前省內唯一一家以高校為依託而進行學術研究的書院。他看好將來的韓山書院可以與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相媲美。
名詞解釋
書院
據《中國教育史簡編》(毛禮銳主編):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它是以私人創辦為主。積聚大量圖書、教學活動與學術研究相結合的高等教育機構。
書院作為一種中國古代重要的教育機構,發端於唐而勃興於宋,雖然在各個時代的內涵與功能有所差異,但大多是士子讀書講學、家族聚書興教的地方,在唐朝多因官學廢弛而出現,作為國家文教衰微的補償。一般書院既教習儒家經典,又設立供祀孔子及其高徒的祠廟,集教學、藏書、供祀三個功能於一身,是介於官方與民間之間的非正式學習空間。
北宋時期,由於統治者重視「州學」,書院或被合併為州學或荒廢,境況慘澹。到了南宋,由於兵亂,書院又得到重視。隨著程朱理學在宋理宗時期奠定地位,在朱熹的推崇下,後經朝廷倡導,書院以「官學」的名義開始遍布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