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我們一行數人騎摩託車,沿新鋪築水泥路面的山道登雙髻山。一路秋高氣爽,漫山林木蓊鬱,峽谷蕉茂菜綠,水庫碧波粼粼,清新空氣怡人身心。
雙髻山,因為風景優美幽靜,吸引著一 個個名人,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就曾經到此登臨賦詩。如追溯久遠,這裡又是佛教跡地。我們從峰下沿小徑至一巖洞,據《潮陽縣誌》載:「雙髻山即曾山。」「上有巖日寶峰巖,石屋天成,深廣八尺,也為大顛舊跡。」那麼在一千 多年前, 中原禪宗九代傳人大顛和尚就已行腳於此了。細觀洞壁,有摩崖石刻數處,為「(宋)紹聖乙亥歲( 1095)開」、「(宋)政和丙申歲(1116)歲重開頭陀」、「( 元)至正丙午( 1366)重興住持元清記」及明成化十七年(1481)、民國十六年( 1927)僧人鐫石銘記5幅,記錄了這裡巖寺興廢歷史。相傳至明代,此處便改名為曾山古寺了。而且僧人不僅於巖洞修禪且建寺,今曾山古寺依山建築寺廟數座,其J匾「曾山古寺」是清代乾隆年間金浦人氏官為湖北安襄鄖兵備道的鄭之僑題字。寺於峰下之平坡,綠樹遮蔭, 曲徑通幽,風光如畫。
雙髻山由於環境幽靜,列朝士子也曾到此潛心攻讀,這裡有「雙峰書院」舊址。原書院有房屋六間,今巖石尚有倒塌三間的楹孔。據說明朝峽山人氏宮至大理寺卿的周光鎬以及金浦的鄭紹傑先後曾到這裡讀書。清代金浦的鄭安道、鄭光治與華陽遊姓少年也曾來此致志學習而先後登第。清光緒鄭佐卿捐資修葺書院,聘請棉城舉人陳宗翼到此任教,有十幾名少年到此就讀。登山到此遊覽,對探討潮陽教育史也有一定裨益。
從曾山古寺再往上攀登,便至雙髻峰頂。《潮陽縣誌》記:「雙髻山高數百丈,周圍數十裡,為近縣山之特秀,航海者率望此以為準。」清代詩人鄭安懷《登雙髻山望海》詩中有:「高峰聳雙翠,桀然雲氣屯。登臨山背盡,白8手可捫。縱目杳無極,空光蕩心魂。風聲搖天外,怒浪長淵奔。」今日登峰,因海門灣建起大閘,內海已是波浪不驚,南望練江如帶,山下的國道324線汽車來往如梭。城鄉已崛起樓字座座,河山田園如畫,美景目不暇接。因而引來汕頭、潮陽、海門等眾多遊客到此登高望遠,飽賞秀色!更令人流連忘返!
#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