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昌(1823年-1882年),字禹生,又作雨生,號持靜,客家人。出生於廣東豐順縣湯坑圩金屋圍,落籍於廣東揭陽。清朝軍事家,政治家,洋務運動主要人物。
鐵樹掛錦袍清末愛國政治家丁日昌,出生在豐順湯坑石碑街上的一家中藥鋪裡。因為他家距離湯坑八角井不遠,小時候,就常常和小夥伴到八角井旁邊玩耍,或到鐵樹旁邊的一條小溪上捉小魚小蝦。
一日,丁日昌和小夥伴在小溪裡捉魚蝦,越捉越有趣,竟然忘記了回家吃午飯。丁日昌的母親在家裡早已把午飯做好,一直等到過午後,還不見兒子回來吃飯,心裡很是焦急,只得走出家門,到八角井那裡去找丁日昌。
不料,丁母她剛走出石碑街的一條小巷口,遠遠就望見在井邊的鐵樹上,掛著一件金光閃閃的錦袍。丁母覺得十分奇怪,這一帶還沒有人在朝廷當大官員,為什麼會有一件錦袍掛在鐵樹上呢?丁母走上前去一看,原來鐵樹上掛著的是自己兒子的上衣呢。丁母再走到鐵樹旁邊小溪岸上一看,只見兒子光著膀子,正和小夥伴們歡歡喜喜地在小溪裡捉魚。丁母不由暗暗地想道:難道這就是自己兒子將來會當大官的「吉兆」?事後,丁母把看見「鐵樹掛錦袍」之事告訴丈夫。丁父從此認真教育丁日昌努力攻讀詩書。丁日昌長大以後,果真當上了大官。因此,「鐵樹掛錦袍」也就成為豐順湯坑一帶的民間傳奇了。
解潮州之圍丁日昌13歲失怙,賴母黃氏紡織為生。20歲入邑庠(秀才),因家境貧寒,是年在赴潮州應試途中,飢餓昏厥於揭陽新墟(今屬揭東)樹下,幸遇一好心農婦相救。
入邑庠後一年(21歲)即補廩生(即有政府每月補貼糧食的讀書人)。由於丁日昌勤奮好學,甚得老師青睞,由潮州府教授馮奉初介紹,有機會拜元惠潮嘉道李璋煜,與縱談時事。丁日昌侃侃而談,對答如流,李大加賞識,嘆為「不世才」,即延為幕僚(幕府官)。
丁日昌24歲之秋,初次赴廣州參加鄉試,名落孫山。27歲秋月,再次赴試,再次落第。自23歲至32歲近10年間,丁日昌處於落魄低微階段,時而在湯坑結廬設帳,時而在潮州馮奉初幕中作些校對書卷之類雜事,時而閒居揭陽或往返於揭穗之間,時而在惠州幕府中幫閒。
1854年7月(其已32歲),三合會吳忠恕率會黨二萬餘人,分七路圍攻潮州府城。為解潮州之困,丁日昌急募湯坑鄉勇三百多名組成救援隊,駐潮州韓山書院。9月18日凌晨,丁日昌率隊自筆架山渡菱角地,攻擊吳忠恕駐東路之部,生擒亂匪百餘人,遂解潮州之圍。
因立此功,1857年,丁日昌由廩貢生造海南瓊州訓導。昱年秋,又朝廷降旨,以「潮州軍功」改任江西萬安縣縣令,由此初見其發跡之端倪。
妙考丘逢甲臺灣中西部苗慄縣銅鑼灣有一位幼童,名叫丘逢甲 (祖籍廣東嘉應州鎮平縣,1864年—1912年)。丘逢甲天資聰穎,敏慧好學,6歲能詩,7歲能文。縣太爺推薦其到臺南府考試。丘逢甲的父親考慮孩子年幼,天氣炎熱,道路漫長,小道坎坷,就打起精神背著丘逢甲上路。兩天後,丘逢甲與父親到達臺南市,丘父仍背著逢甲要進考場,守衛考場的衙役不放進。丘父掏出縣衙門的推薦信。守衛的衙役大吃一驚,這個苗慄縣令真怪,要小孩上府應試,於是攔住丘逢甲不讓進考場。雙方因此爭鬧起來。
恰巧主考官丁日昌巡撫來到考場,衙役向丁日昌稟報。丁日昌仔細瞧了瞧丘逢甲,又看了丘父遞來的赴考公函,他沉默一會,故意操著濃濃客家口音用國語向丘逢甲說:「什麼,幼童也來應試,真是:甲年逢甲子。」
丘逢甲也操起客家口音宏亮地回答:「丁歲遇丁公。」因為他剛才一見丁日昌,就想起縣太爺臨走時吩咐,丁巡撫來臺主考,系客家的朝命大官,也就故意用客家話回對妙聯。丁日昌一聽暗自驚奇,立即批准丘逢甲進入考場,同時安排丘父住在府裡客房歇腳。
丁日昌認真審閱每位考生的試卷,對丘逢甲的文章大為讚賞。考試結果,丘逢甲榮登金榜之首。丁日昌又想,苗慄縣的才童是否死背古文詩詞,要當面再考考丘逢甲。宴會後他要丘逢甲寫出一百首《臺灣竹枝詞》。第二天清早,丘逢甲果然寫好臺灣竹枝詞百首,而且字體端正遒勁,詞句雋永。丁日昌十分高興,稱讚丘逢甲頭腦靈活,頗有文學功底,對這位「小老鄉」喜愛有加。丁日昌想:丘逢甲昨天對句時對客家話,今日想現場再聽聽丘逢甲唱山歌,看看他見物編歌本領。突然,丁日昌站了起來,親自向丘逢甲敬茶,丘逢甲有禮貌地接了茶杯,小聲唱道:
食杯茶仔磧蕊花,丁公愛花更愛儕;四海亻厓兜同句話,客家人來是一家。
丁日昌大喜:「精彩,唱出亻厓個心裡話。你能唱一首臺灣山歌嗎?」
丘逢甲微微點頭,隨即唱道:
誰人拿屎攪泥沙,唔系我叔就我爺;怨得豐順做唔對,出個子孫打採茶。
交往不徇私丁日昌在新亨鎮有一故交,名叫陳鴻吉,在鎮北黃藤巷開設—間「鴻吉香鋪」。丁大人不論是下鄉察訪,或是往返湯坑老家,順路經過香鋪時,經常進鋪談敘。而陳鴻吉每逢上城,也必到溝角丁公館拜謁丁大人,兩人過從甚密。
有一次,丁大人駕臨鴻吉香鋪,鴻吉嘆氣對他說:「大人,我有一筆數千元巨款,被人拖欠多年,至今無法收回,你看怎麼辦?」
丁大人答道:「俗雲『賒時桃園結義,討時三請孔明。』如是富有而存心賴帳者,還須耐心催討;倘若貧窮而無法還債者,則應諒情減赦,切莫逼人太甚。」說罷,告辭而去。
那知自此之後,丁大人經過鋪前時,再也不曾停轎小敘了。陳鴻吉甚為疑慮,不知因何得罪了他。有一日,陳鴻吉專程往丁府詢問此事。丁大人回答說:「故交何錯之有?只不過丁某平生最忌親友借我之名,仗我權勢向人討錢索債。當時你對我談及被人欠債一事之後,我恐人家怕我為你出頭討債,故而暫不到你鋪談敘,以避其嫌,非有別意,請莫胡亂猜疑!」陳鴻吉聞之如夢初醒,欽佩丁大人不肯仗勢欺人。
文字整理:林玉瑩
漫畫:丘建平
編輯:朱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