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縣東石鎮麻塘村有一座建造規模不小的客家圍龍屋,當地人稱「落擔祖」,是當地濟南堂林姓族人的開基祖屋。該屋右側有一座形似鎖頭(過去的須鎖)的小樓,如今,這座破舊的小樓已很少人說得出它的名字,至於它曾經的榮耀 ,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前不久,熱情的樓主人林昭廉帶筆者進入樓內參觀,解開了筆者對它的猜想之謎。
被歷史塵封的精巧與高貴
這座破舊的小樓有個豪氣的名字「奪錦樓」,坐西向東,兩層結構,每層有一廳四間兩廊,底層大門開在東廊,大門上方建有木構架的觀景陽臺,陽臺與二樓房間有門道相通,陽臺外側安裝著刻畫精美的木窗門。整座樓結構緊湊精巧,布局合理,現可看到的完好的樓體為休閒待客區,設有客廳、書房、休息室等。
奪錦樓外景
據說,該樓大門上方原掛有樟木橫匾,上刻「奪錦樓」三個大字,門兩邊掛有豎匾,上刻對聯「奪春重發草,錦上又添花」,字體為行書體,為近代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題寫。那時該屋主人與丘逢甲為遠親,兩家常有來往。可惜這幾塊匾在「文革」動亂年間被燒毀!後頭西端原有與休閒待客區相連的生活區樓房,如今已被拆毀,只可看到多間房屋的牆頭。
樓內的構造設置與常見的普通民居木樓沒多大不同,能顯示原屋主人高貴身份的是樓梯用麻石條砌築,樓上客廳吊頂天花板上繪的是只有官職人家才有的彩色虎皮紋圖案,另在房內還有一張古老精美的「欄板眠床」。
林昭廉說,這樓內的設置裝飾原來是非常講究的,樓棚欄杆間鑲嵌的屏風上雕刻或繪有山水花鳥彩圖,客廳兩邊牆上掛有多幅名人字畫,但這些在後來都被毀!最時尚的要數該樓當時設置有上下層管道相通的衛生間,這在當時是很少見到的。
族譜記下主人的家業興旺
據奪錦樓現主人林昭廉所述以及筆者所查有關資料可知,這座別致的小樓建造者為當地林姓十八世的林興祿,建造時間大致在清光緒至民國年間。林興祿,號子卿,別名汝成。他能有這麼厚實的家底建造這麼一座別致的小樓,得從他的父親林德義談起。
據當地林姓族譜記載,林德義,年輕時用上輩留下的薄資經營商業,因「為人誠樸有信用,商業日盛而資財益豐」,時逢同治年間太平軍殘部經過當地,致當地鄉間地廣人稀,林德義便廣置田產,不數年,田連阡陌,成了富家。但他好施予,嘗捐巨金助公益事,如鄉中託官陂石橋的建造、縣城中孔廟之重建等。
林德義的後代更是用好父親留下的積蓄,繼續經營起祖業來,並使家業不斷壯大,尤其是四子興祿,擴買鄉間及鄰鄉的田地,出租讓人耕種。當時鄉內有「大柘姚德勝,東石林子卿」之說,可見林興祿財富之豐厚!他經營妥善,還繼承了父親樂善好施的傳統,「凡邑中慈善事業,無不樂捐資助,對於學校,尤為熱心」。於賑捐案援例授光祿寺署正銜,加級誥封資政大夫,同時,其祖父、父親亦誥贈資政大夫,祖母、母親則分別誥贈和晉封為二品夫人。入民國後,又捐資興學賞賜嘉祥章,前充家鄉義方學校校長,亦勤慎任事。他當時家業興旺,這座奪錦樓應是在這個時期建造起來的。
當時,興祿家族有這二品官銜,加上這座樓又建在當時縣州連接的官道旁,所以,常有達官貴人到此拜訪樓主人,奪錦樓成了他們常臨的「驛站」。
木製令籤筒見證平遠光復史
參觀時,筆者無意中發現,在一個堆有不少雜物的客廳角落處,有一個過去縣州府公堂上才有的木製令籤筒!現在還能見到此物,很讓筆者驚訝。問及林昭廉,他說他小時候就見到了,那時,筒內還插放著標有「搜」「捕」之類字眼的令籤,他還常與小夥伴拔出來玩。當時廳內還擺有一張據說是花梨木做的縣衙案臺,但也是在那動亂的年代被燒毀。至於這令籤筒和案臺從何而來,林昭廉說他也不清楚。
眠床欄板上的古詩
筆者此後一段時間常想著這個問題,直至有一天偶爾翻閱到當地名人林菊秋的史料後,算是找到了答案。
林菊秋,與林興祿同村,他們兩家相距不遠。據了解,兩人為同庚,均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出生,從小兩人常在一塊玩耍學習,成年後還結成客家農村特有的「同年」。林菊秋為丘逢甲學生,後赴日本留學,入宏文師範速成科,回國後,在家鄉積極舉辦新學,貢獻頗大。1911年,武昌起義後,各地紛紛宣布獨立,脫離封建清王朝統治,9月26日,平遠在嘉應軍政府的安排下,由林菊秋任總指揮,帶領各地來的軍民30多人未放一槍奪取了當時的平遠縣城仁居,縣令被遣返回鄉,平遠得以光復。後菊秋還任潮循道尹署教育實業課長、江門鹽務查緝所總辦和平遠公安局長等職。晚年鄉居直至去世。
據上述材料可推想到:林菊秋帶隊光復平遠後,縣衙內的物件成了廢置物,隨後惜物的興祿得此信息,便將這些物件搬來當家具使用。當初運來的物件應該還有其他,只是多被燒毀,現僅存這不起眼的令籤筒。
如今,這座破舊的小樓已很少人說得上它的名字,至於它曾經的榮耀 ,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撰文:林東 賴榮強
見習編輯:肖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