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題名!平遠這座低調小樓見證一段光復史

2020-12-26 騰訊網

平遠縣東石鎮麻塘村有一座建造規模不小的客家圍龍屋,當地人稱「落擔祖」,是當地濟南堂林姓族人的開基祖屋。該屋右側有一座形似鎖頭(過去的須鎖)的小樓,如今,這座破舊的小樓已很少人說得出它的名字,至於它曾經的榮耀 ,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前不久,熱情的樓主人林昭廉帶筆者進入樓內參觀,解開了筆者對它的猜想之謎。

被歷史塵封的精巧與高貴

這座破舊的小樓有個豪氣的名字「奪錦樓」,坐西向東,兩層結構,每層有一廳四間兩廊,底層大門開在東廊,大門上方建有木構架的觀景陽臺,陽臺與二樓房間有門道相通,陽臺外側安裝著刻畫精美的木窗門。整座樓結構緊湊精巧,布局合理,現可看到的完好的樓體為休閒待客區,設有客廳、書房、休息室等。

奪錦樓外景

據說,該樓大門上方原掛有樟木橫匾,上刻「奪錦樓」三個大字,門兩邊掛有豎匾,上刻對聯「奪春重發草,錦上又添花」,字體為行書體,為近代詩人、愛國志士丘逢甲題寫。那時該屋主人與丘逢甲為遠親,兩家常有來往。可惜這幾塊匾在「文革」動亂年間被燒毀!後頭西端原有與休閒待客區相連的生活區樓房,如今已被拆毀,只可看到多間房屋的牆頭。

樓內的構造設置與常見的普通民居木樓沒多大不同,能顯示原屋主人高貴身份的是樓梯用麻石條砌築,樓上客廳吊頂天花板上繪的是只有官職人家才有的彩色虎皮紋圖案,另在房內還有一張古老精美的「欄板眠床」。

林昭廉說,這樓內的設置裝飾原來是非常講究的,樓棚欄杆間鑲嵌的屏風上雕刻或繪有山水花鳥彩圖,客廳兩邊牆上掛有多幅名人字畫,但這些在後來都被毀!最時尚的要數該樓當時設置有上下層管道相通的衛生間,這在當時是很少見到的。

族譜記下主人的家業興旺

據奪錦樓現主人林昭廉所述以及筆者所查有關資料可知,這座別致的小樓建造者為當地林姓十八世的林興祿,建造時間大致在清光緒至民國年間。林興祿,號子卿,別名汝成。他能有這麼厚實的家底建造這麼一座別致的小樓,得從他的父親林德義談起。

據當地林姓族譜記載,林德義,年輕時用上輩留下的薄資經營商業,因「為人誠樸有信用,商業日盛而資財益豐」,時逢同治年間太平軍殘部經過當地,致當地鄉間地廣人稀,林德義便廣置田產,不數年,田連阡陌,成了富家。但他好施予,嘗捐巨金助公益事,如鄉中託官陂石橋的建造、縣城中孔廟之重建等。

林德義的後代更是用好父親留下的積蓄,繼續經營起祖業來,並使家業不斷壯大,尤其是四子興祿,擴買鄉間及鄰鄉的田地,出租讓人耕種。當時鄉內有「大柘姚德勝,東石林子卿」之說,可見林興祿財富之豐厚!他經營妥善,還繼承了父親樂善好施的傳統,「凡邑中慈善事業,無不樂捐資助,對於學校,尤為熱心」。於賑捐案援例授光祿寺署正銜,加級誥封資政大夫,同時,其祖父、父親亦誥贈資政大夫,祖母、母親則分別誥贈和晉封為二品夫人。入民國後,又捐資興學賞賜嘉祥章,前充家鄉義方學校校長,亦勤慎任事。他當時家業興旺,這座奪錦樓應是在這個時期建造起來的。

當時,興祿家族有這二品官銜,加上這座樓又建在當時縣州連接的官道旁,所以,常有達官貴人到此拜訪樓主人,奪錦樓成了他們常臨的「驛站」。

木製令籤筒見證平遠光復史

參觀時,筆者無意中發現,在一個堆有不少雜物的客廳角落處,有一個過去縣州府公堂上才有的木製令籤筒!現在還能見到此物,很讓筆者驚訝。問及林昭廉,他說他小時候就見到了,那時,筒內還插放著標有「搜」「捕」之類字眼的令籤,他還常與小夥伴拔出來玩。當時廳內還擺有一張據說是花梨木做的縣衙案臺,但也是在那動亂的年代被燒毀。至於這令籤筒和案臺從何而來,林昭廉說他也不清楚。

眠床欄板上的古詩

筆者此後一段時間常想著這個問題,直至有一天偶爾翻閱到當地名人林菊秋的史料後,算是找到了答案。

林菊秋,與林興祿同村,他們兩家相距不遠。據了解,兩人為同庚,均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出生,從小兩人常在一塊玩耍學習,成年後還結成客家農村特有的「同年」。林菊秋為丘逢甲學生,後赴日本留學,入宏文師範速成科,回國後,在家鄉積極舉辦新學,貢獻頗大。1911年,武昌起義後,各地紛紛宣布獨立,脫離封建清王朝統治,9月26日,平遠在嘉應軍政府的安排下,由林菊秋任總指揮,帶領各地來的軍民30多人未放一槍奪取了當時的平遠縣城仁居,縣令被遣返回鄉,平遠得以光復。後菊秋還任潮循道尹署教育實業課長、江門鹽務查緝所總辦和平遠公安局長等職。晚年鄉居直至去世。

據上述材料可推想到:林菊秋帶隊光復平遠後,縣衙內的物件成了廢置物,隨後惜物的興祿得此信息,便將這些物件搬來當家具使用。當初運來的物件應該還有其他,只是多被燒毀,現僅存這不起眼的令籤筒。

如今,這座破舊的小樓已很少人說得上它的名字,至於它曾經的榮耀 ,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撰文:林東 賴榮強

見習編輯:肖夢婷

相關焦點

  • 辛亥革命中的丘逢甲:更名改姓與清廷決裂
    孫中山、同盟會南方支部都認為,應當採取武力進逼和策反清廷地方官員並舉的策略,以加速實現廣東的光復。因此,同盟會除了在外府州縣發動起義以造成包圍廣州之勢外,還為以和平方式光復廣州積極開展了工作。而在這一工作中,丘逢甲起了旁人難以替代的作用。
  • 徐博東:丘逢甲與辛亥革命
    這是丘逢甲獨立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同時也是潮汕地區出現的第一所新式學堂,意義重大。  關於創辦該學堂的宗旨,丘逢甲在《創設嶺東同文學堂序》中說得很清楚:「國何以強?其民之智強之也;國何以弱?其民之愚弱之也;民之智愚烏乎判?視其學之有用無用判之也。」
  • 抗日護臺——丘逢甲
    這其中,民國後第一位臺灣省籍議員、愛國志士、卓越詩人、教育家丘逢甲便是傑出代表。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回臺於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或許在他心中,教書育人、將眼光投在年輕人身上,比在官場上往來逢迎,伴隨一個行將老朽的王朝走向終點,要輕鬆明快得多。他曾言:「義勇青年,國之元氣也。興國革新,有賴於斯。」  1895年4月17日,戰敗的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島激憤,丘逢甲堅持反對並組織義軍反抗。
  • 丘逢甲的詩有哪些?丘逢甲的詩詞全集48首
    近現代詩人丘逢甲,丘逢甲,字仙根,又字吉甫。晚清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誌士。歲暮雜感 - 近現代·丘逢甲一曲昇平淚萬行,風塵戎馬厄潛郎。民愁競造黃天說,歲熟如逢赤地荒。七貴五侯金穴富,白山黑水鐵車忙。寺僧是日大陳設,送座香茗僧親煎。引諸善女向燈拜,佐以梵嫂禮則虔。禮成酌酒酒如泉,水陸並設羅腥羶。為緣首者有加籩,玉山醉倒春風顛。惟緣有簿掌出納,有書記僧職則專。張姑李妹籤名氏,揭榜大字書朱箋。年年此會勞女伴,如鹿女應朝金仙。寺門伐鼓聲淵淵,日斜會散如秋煙。前村歸前後村後,香雲擁護燈光旋。千家百家兒女語,燈前醉倦郎應憐。是時寺僧更笑樂,禪床富擁銀銅鉛。夜昏佛燈冷無焰,群僧醉飽方高眠。
  • 臺胞投書: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的現實意義
    還記得孩提時代,我對於臺灣光復這段日子印象非常深刻,因為每年的「臺灣光復節」都會放假,家人也都會跟我講述臺灣光復那段歷史的點點滴滴,老一輩人跟我聊著聊著更唱起「張燈結彩喜洋洋,勝利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臺灣光復不能忘 ,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的《臺灣光復紀念歌》。但是,今日的臺灣,還有多少鄉親記得臺灣光復呢?
  • 史海鉤沉:于右任和丘逢甲的交誼
    丘逢甲(1864—1912)中進士後棄官回臺從教。甲午戰起,籌建義軍,謀保臺灣,事敗後內渡大陸粵東祖籍,由贊助康梁變法維新,進而支持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於、丘兩人地處南北,以舉人、進士身份投入時代洪流,為謀求中國民主共和與國家領土主權之完整統一及民族復興的大業而奮鬥終生。這兩位歷史人物的活動在近現代中國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世人對他們的交往知之甚少,雖作過一些解讀,但大都語焉不詳。
  • 陳曉平:丘逢甲、林仔肩與同文學堂族群衝突
    作為抗日英雄、著名詩人,丘逢甲為文學史學者所追捧,對丘逢甲的研究也產生了不少成果,但所謂「丘逢甲創辦汕頭嶺東同文學堂」這個結論則是錯誤的。錯誤的形成,跟丘逢甲的「自我封聖」有關。他離開汕頭同文學堂是與林仔肩衝突所導致的,在後來的文字裡面絕口不提林仔肩的首創之功,有意地把自己放在創始人位置上。
  • (辛亥百年)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中新社梅州10月9日電 題: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塗永平  廣東蕉嶺文福鎮逢甲村雖偏隅一角,但每天熱鬧非凡,海內外遊客紛至。因為這裡是著名愛國志士、傑出詩人和教育家丘逢甲的故鄉。  丘逢甲生命的最後十年正值辛亥革命時期,在這場偉大的變革中,他敢為人先,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 鐵樹掛錦袍、妙考丘逢甲…來認識下不一樣的丁日昌
    丁母覺得十分奇怪,這一帶還沒有人在朝廷當大官員,為什麼會有一件錦袍掛在鐵樹上呢?丁母走上前去一看,原來鐵樹上掛著的是自己兒子的上衣呢。丁母再走到鐵樹旁邊小溪岸上一看,只見兒子光著膀子,正和小夥伴們歡歡喜喜地在小溪裡捉魚。丁母不由暗暗地想道:難道這就是自己兒子將來會當大官的「吉兆」?事後,丁母把看見「鐵樹掛錦袍」之事告訴丈夫。丁父從此認真教育丁日昌努力攻讀詩書。丁日昌長大以後,果真當上了大官。
  • 逢甲村:愛國情懷今猶在 情牽兩岸聚培遠
    丘逢甲故居是一座具有濃鬱客家特色的民居,由於他平生敬慕愛國詩人陸遊,故為新居取名「心泰平草廬」。這座房子裡處處體現了他高雅的志趣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如今已被打造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逢甲村的美麗景色也成為遊客探訪故居之餘的亮點。
  • 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面對日本侵略,立志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
    ---《送頌臣之臺灣》寫下這首詩的,不是別人,正是晚清詩人,抗日保臺志士丘逢甲。丘逢甲(1864——1912),臺灣苗慄人。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庵、嚴華子。丘逢甲的祖先本是廣東的客家人,因為當地人多地少,乾隆年間,其曾祖父丘仕俊這才遷到臺灣定居,到了丘逢甲這一輩,已經是第四代人了。經過世代努力,丘家得家境慢慢變好,其父丘元寶也成為了一名私塾教師。
  • 800年韓山書院迎「重光」 丘逢甲曾在此講學(圖)
    當然了,當時鱷魚禍害的這條江原名「惡溪」,韓愈走後才改名叫做韓江。  不過,韓愈帶給潮州最大的影響是振興了當地的教育。韓愈到來此地,建立了一批學堂,大興文化教育。相傳,韓愈找來了潮汕有名的秀才,如趙德等,和他一起辦學,並將自己在潮的所有俸祿幾乎全部投入辦學,從此好學崇文之風大盛。
  • 金甌無缺|在國博看了這個展,才體會到臺灣同胞對「光復」二字的...
    「在臺灣旅行的時候,感覺好像很多城市、鄉鎮都有一條光復路。今天參觀了展覽,我才體會到重回祖國懷抱的臺灣同胞對『光復』兩個字的深刻感情,以及他們對抗日戰爭作出的巨大貢獻。」日前,在國家博物館「金甌無缺——紀念臺灣光復七十五周年主題展」上,一位80後參觀者在受訪時表示。
  • 雙髻山,因為風景優美,吸引著一 個個名人,如,近代詩人丘逢甲
    雙髻山,因為風景優美幽靜,吸引著一 個個名人,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就曾經到此登臨賦詩。如追溯久遠,這裡又是佛教跡地。我們從峰下沿小徑至一巖洞,據《潮陽縣誌》載:「雙髻山即曾山。」「上有巖日寶峰巖,石屋天成,深廣八尺,也為大顛舊跡。」那麼在一千 多年前, 中原禪宗九代傳人大顛和尚就已行腳於此了。
  • 求學兩岸 臺中逢甲大學
    逢甲大學的命名是為感抗日英雄丘逢甲先生而創立的學校,1950年代由臺灣中部地方士紳與丘逢甲兒子丘念臺先生等人共同籌劃,學校於1961年正式成立,
  • 臺灣光復紀念日臺胞說——這一天,我們回到了祖國懷抱
    10月25日,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主辦,北京和平教育基金會、北京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協辦的「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線上展覽開通儀式暨學術座談會」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隆重舉行。    臺媒關注大陸高規格紀念臺灣光復節:強化「反獨促統」用意明顯    鑑往可知來!
  • 逢甲夜市 逢甲最好吃的都在這裡了!
    逢甲夜市是全臺灣最大的觀光夜市,要想一次性吃完它,幾乎沒有任何可能。相信每次大家來逢甲也都要在路上就開始糾結吃什麼,當你真正置身於逢甲夜市,這種煩惱又會被無限放大,畢竟人人都只有一個胃呀!關於網上的一些逢甲美食攻略,我們最後發現有很多都名不副實誒,比如XX豆腐就不太好吃(可是超多人推薦喔!) 我和我的小夥伴經過了幾個月的不斷試吃。最後終於得出這六家逢甲最最好吃的小吃。1.繼光香香雞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傑出代表有 丘逢甲、劉永福、抗日三猛(柯鐵虎、簡大獅、林少貓); 1895年5月20日,清廷令臺灣巡撫及大小官員回大陸。1895年5月25日,臺灣官紳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動下,組成了「永隸清朝」的「臺灣民主國」,抗擊日本侵略者。1895年5月29日,日軍從基隆之東澳底登陸後,開始犯下罄竹難書的暴行。
  • 臺灣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帶隊來我校訪問
    郝琦偉 攝影本網訊 3月7日下午,臺灣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帶隊來我校交流訪問,副校長龔元石會見。逢甲大學是19世紀50年代為紀念抗日英雄丘逢甲而建,設有工、商、理、建設、人文社會、信息電機、經營管理、金融八所學院,集成電路晶片、資訊與通訊安全、材料科學與工程、生質產氫、唐代研究為逢甲大學5大研究領域。目前,逢甲大學在臺灣省170多所大學中綜合排名第五,在空間信息技術方面具有較強的實力。龔元石代表學校歡迎李秉乾一行的到來,並介紹了我校的基本情況。
  • 史進單挑崔道成和丘小乙,能否打贏?
    但是史進讓他們失望了,這小子只對一件事感興趣,那就是習武練武。 史進的武功在梁山其實一直被忽略了,或者說他的武功被低估了。在梁山108將中,史進的武功實力絕對可以排進前二十。 當時在瓦罐寺的時候,他和魯智深聯手,把生鐵佛崔道成和飛天道人丘小乙打得毫無招架之力,最後直接把兩人給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