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自責的人:拯救別人,掏空自己

2021-02-10 張德芬空間

作者 | 周周

來源 | 三點一彎鉤(sandianyiwangou)

不知道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一件事明明沒有ta的問題,ta也會和自己扯上關係。

身邊有人愁眉不展,ta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哪句話說錯了,家裡有人生病了,ta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引起的;

甚至於只要領導在會上批評人,ta都會主動對號入座,認為自己是頭號應該承認錯誤的人

我們知道適當自省是健康的,但像他們這樣過度了就會很累

因為自省的背後是苛責,當一個人每天都在苛責和愧疚,他的自我一定是緊繃而無力的,繼而活在消極無望之中。

 

我們稱這樣的人叫做自責型人格,他們活在昨天的錯誤中,也沉溺於對自己的苛責裡

渾然不覺當我們放下自我攻擊後,會活出另一番自在的天地。

 

我的朋友小溪就有過被自責捆綁的經歷。

自責型人格心理邏輯:都是我的錯

 

小溪是我前同事,第一印象是她很勤快,第二印象是喜歡攬責任。有一次部門開會說上個月業績懈怠了,要大家調整狀態迎頭趕上。

其他人都知道是因為有國慶長假,加上很多同事連休了年假,導致堆積了很多的工作。

而小溪的邏輯卻不同,她認為是自己發高燒休了一天病假,導致影響了整個團隊工作的進度

於是在開完會的一周內,小溪每天都最晚回家,說是要多做一些工作作為彌補。

 

甚至,鄰桌同事說悄悄話了,她就猜想他們在討論自己,繼而言行更加謹慎,生怕做了不好的事情又得罪了誰。

 

按理說這樣一個處處謹慎的人應該很受歡迎的,結果正好相反,正因為她戰戰兢兢的狀態,同事們都不敢靠近她,生怕一不小心又「傷害了」她。

 

工作上如此,感情上更甚,小溪對男友的好簡直登峰造極。

自己收入比男友高,但為了減輕男友奔波之苦,她主動租住在男友單位附近,一下班就做起了男友的保姆。

不僅如此,男友因遲到被扣工資了,小溪居然認為那是因為自己沒給男友設鬧鐘導致的……

 

在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下,男友卻迅速移情別戀了,原因是:你讓我覺得自己是個窩囊廢。

而小溪卻再度啟用自責型邏輯:一定是我做的不好,他才會喜歡上別人

 

此後的小溪又在幾段無疾而終的戀情中翻滾了好多年,而隨著各種失敗經歷的累積,那種不配得,不夠好的愧疚感烙印到了她的骨子裡。


自責型人格,都有個被否定的童年

弗洛伊德說: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攻擊自己,除非他經歷過不斷被否定被攻擊的童年

小溪出生在一個偏心的家庭,父母特別重男輕女。

用小溪的話來說,自己的地位連家裡的一隻貓都不如,貓還可以經常賴在媽媽懷裡撒嬌,可自己只有幹活和被罵的份。

不光如此,她還是弟弟的保姆,只要父母出門,就要求她在家裡照顧弟弟。等父母回到家發現弟弟哭過,或不舒服了,小溪就會遭到訓斥甚至打罵。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小溪,耳邊從未響起過欣賞和讚美,而是無止境的否定和指責,起先她會質疑父母的用意:

為什麼在你們眼裡,我就是這麼不好呢?

但可怕的是,她還沒有積累到質問的勇氣,心裡卻已經內化了父母的攻擊。

長大以後,她仍舊延續了兒時的模式:


一邊拼命的幹活換取存在感;


一邊頻頻回頭,試圖修正各種錯誤來換取心裡的安寧

另外,由於兒時父母邊界不清,讓她在很多時候跨越姐姐的角色,做起了弟弟的臨時母親。

導致成人以後,這種照顧他人需要的責任意識,發展到了病態的地步。

大攬狂包,毫無底線,直到把自己掏空了才罷休。

 

而諷刺的是,正是她這樣不求回報的付出,卻嚇跑了身邊的很多人,導致她在各種關係中屢屢受挫。


停止自我攻擊,放下做拯救者的執念

 

小溪在找我聊到她的困擾的時候,已經到了嚴重失眠的地步,像個驚弓之鳥一般的敏感和脆弱。

我問她發生什麼事情了,她說:一切都糟糕透了。

自己肺炎剛剛好,

老母親又生病了,

兒子在學校和人打架了,

老公升職沒戲,整天在家裡唉聲嘆氣……

 

「我好難過,我感覺自己一事無成,什麼都沒有做好」,小溪又開始了她的自責模式。

我回答說:

好在你媽媽有你爸爸照顧,

你努力服藥把肺炎治好了,

你兒子打架沒有把人打傷,

你老公年底還有一次晉升機會……

 

我很平靜的描述著這些,小溪眼睛一亮:你覺得我不需要回去照顧媽媽?不需要給學生家長道歉?不需要再多做些什麼,重振老公的信心?

 

「對呀,你不是神,你也不是任何人的拯救者。」那麼,她該如何走出自責型的內在模式呢?

放下自戀,回歸自我

 

自責的人最顯著特徵是沒有他人和自我的邊界。所以最重要的,是學會放下自戀,回歸自我。

他們的內在都有個虛胖的自我,而這個虛胖的部分,就是用愧疚和自責來填充的。

 

所以,如果要回歸健康自我,首先要放下對他人無底線負責的執念。

 

佛家曾說,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的事。因此,像小溪這樣的人,就需要卸下兩個負擔,將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都放一邊。

比如:

孩子在學校打架:先和老師溝通事情的原委,再根據情況給孩子相應的引導,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去學校道歉。

 

母親生病:問清母親的病情,酌情去探望而不是一聽到生病就恨不得飛到母親身邊直到她痊癒。

老公的升職:一方面看他的能力,一方面看老天成全,都不是小溪能左右結果的。

如此,小溪就解放了很多的精力,來關注自己了。

 

其次,建立自我肯定的習慣。沒有被表揚和肯定的人,都有顆乾枯的靈魂。若想讓靈魂鮮活起來,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建立自我肯定機制。

 

我常鼓勵我的讀者進行每日自我鼓勵打卡,從搜羅過往光榮歷史開始,到記錄每日的小成績,把所有的進步和亮點匯總起來。

每天看,每天讀,直到在潛意識固化這些信息:我是優秀的,我是美好的,我是被愛的……

 

弗洛姆曾說,每個人都好似一顆種子,而肯定和鼓勵就是讓種子茁壯成長的空氣和水。

因此,一個童年裡不被肯定的人,若想獲得鮮活的生命質量,就要學會給自我澆灌陽光和水分

當陽光成片照耀,當雨水成了滋潤靈魂的溪流,我們內在溼冷的部分就會變得溫暖,舒展,我們的生命就會充滿力量。

最後一點,是關注當

 

在暢銷書《心流》中說,世界上真有消除痛苦的捷徑,那就是全心全意的貫注於當下,達到物我一體的狀態。

 

自責型人格的人習慣活在被錯誤構建的過去,因此懊悔不已。

那麼改變的模式就是讓注意力向前跨一步,並對自己說:今天比過去更重要

 

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當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當下的事情,無論是工作還是運動,抑或是簡單的睡覺,都會提高效率和質量,還會讓人有幸福愉悅的感覺。

再見到小溪是一年以後,她的狀態讓我很意外,不僅沒有了過去心神不寧的狀態,臉上還有了少見的光澤。

她說:

自從每天持續記錄自己優點以後,變得自信多了。

除了工作和家庭,她還開闢出了自己的小天地,栽種花草,以及定期和家人去旅遊。 


當不再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取價值,自然也就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責任和付出,也更有精力關注自己

事情就是如此美妙,當她的自我被照顧到了,整個人就變得鬆弛又舒展了,而在她的積極影響下,周圍的一切都在悄然向好的方面發展。

於是小溪說:關注當下的感覺真好

 

我想這不僅是她的心得分享,更是送給所有自責和愧疚者的人生贈言。


作者 | 周周,心理諮詢師,用愛和智慧去理解生活,微信公眾號:周周的茶話會(ID:zhouzhoudechahuahui)

相關焦點

  • 感悟人生的經典短句,讓人心疼自責的句子,第一句話就說中了自己
    我太患得患失所以我很怕是我做錯了什麼然後會陷入無限的假想和自責如果你還念及你我當初的情分就放下所謂的面子來跟我說你累了你讓我明白了所有的前因後果後我就會讓你走絕不拖延絕不留戀。3、 只要大方向是正確的就不必為自己難以避免的一些小錯誤而過分自責因為人總會犯錯4、 一語不合視若仇敵情緒如此多變我心怎堪煎熬?語不經意勿要多想更忌往壞裡想!我是真的愛你!
  • 「都是我的錯……」——抑鬱患者為什麼總是習慣過度自責?
    由於不被別人聽到,不存在社會輿論的譴責,他的內心對話,往往以極其殘忍的方式向自我開炮,如:「你這個蠢豬,真讓人噁心!」「可憐蟲!」「失敗者,沒人稀罕你!」在親密關係中,如果一個人殘忍地責備自己,卻努力去善待伴侶,等於在自我與伴侶之間,人為地劃出了一條鴻溝。鴻溝產生許多「什麼也不說」的隔閡,使伴侶以及他自身,都體驗到了孤立和疏離。
  • 《妙先生》誰能拯救你,除了自己,別人愛莫能助
    此時始作俑者的那人正是殺了自己親弟弟的那人,丁果為了轉移注意力,把那人的火蟬蛻打落在地。此時村民的注意力立馬發生了轉移,全部集中到了火蟬蛻,丁果師徒就此脫身而去丁果離開時,說了句耐人尋味的話:人總習慣追逐眼前小利,而忘記原本的目的。
  • 《習慣逃避》:如何拯救你的迴避型人格?
    她在《習慣逃避》一書中帶領我們從「習慣逃避」走向「刻意面對」,給我們呈現了一個重新打開世界的過程。害怕與別人發生衝突的人,本質上是害怕面對自己,以及害怕別人對自己有不好的評價。他們認為在人際交往中不應該惹別人生氣,如果讓別人不開心或讓別人對自己產生敵意,那麼一定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很多害怕與人發生衝突者的父母,往往也具有相似的行為模式。
  • 「都怪我不好」 :自責是一種能力
    諮詢期間會詳細和我訴說每個過程,比如孩子們是如何惹她生氣的,那天發生了什麼,自己又是如何忍耐的,又是怎麼承受不了的,直到爆發。爆發後總會內疚,然後就是徹夜難眠,責怪自己不該對孩子發火,接下來幾天會加倍補償,對孩子很有耐心。事實上,每位媽媽都有過像我來訪這樣的經歷,總在對孩子發火後開始譴責自己,然後加倍補償,然後繼續生活。
  • 大多數自責,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從輕發落
    每個人都有一段古典主義的過去,以現實主義的現在為代價。大多數自責,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從輕發落。最擅於「出淤泥而不染」的,是淤泥。人們要的不是電動車,也不是特斯拉,而是「另外」一種車。現實有一層緩衝墊,用來保護我們;反之,也給了我們一層蒙蔽。--所以,你若要接近真相,必須激進地面對「現實」。
  • 努力學會容忍別人的個性,尊重別人的習慣,並努力讓自己習慣
    每個人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個性不同,習慣不同,這也是決定個體自身特性的關鍵。佛法認為:眾生皆同,眾生皆不同。這就是指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是每個人又都是不一樣的。我們應當尊重他人的個性特徵和一個人習慣,切勿將自己的觀念強行加給他人,縱使看得到他人的缺點,也要懷著一顆包容的心去對待。
  • 獅子為別人遮風擋雨習慣了,也想找一個,把自己寵上天的人
    1,獅子座的人一向都是敢愛敢恨,他們覺得喜歡上一個人,並不是丟人的事情,而且獅子座在喜歡對方的時候,就會格外的佔有欲強烈,會希望對方的身邊除了自己,沒有其他的異性。而且獅子座還會不動聲色地在對方身上,貼上屬於自己的專屬標籤。
  • 過度依賴別人,就會失去自己!
    總是依賴別人的人,往往內心比較脆弱。他們往往特別看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會把別人看的比自己更重要,總是希望能得到別人的關注和認同。因此,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他們會下意識的去迎合別人、取悅別人,總是被別人的情緒所影響。 很多時候,他們也能意識到過度依賴的危害。
  • 中國最讓人羨慕的習俗:被折了角的紅包,能拯救多少上班族?
    如果說念書的學生最怕期末考試,小情侶最怕見家長,那麼上班族最怕的應該就是在工資剛到手的時候,別人突然遞過來一張紅彤彤的喜帖吧!畢竟在中國人的文化當中,很多婚宴場合那是必定要送紅包的,紅包包的太少,還體現不出你的誠意。
  • 有人是防禦型,有人是自責型……老人的5種性格各有特點
    1.成熟型此類老人感覺自己一生收穫很多,較有成就感,也能理解現實,珍惜當下。他們既不為過去煩惱,也不為未來擔憂,順其自然不強求。通常情況下,成熟型老人待人接物讓人感覺舒服、明事理,周圍的人也願意和他們相處。
  • 心理學家:骨子裡自卑的人,幾乎不會拒絕別人,也不願意麻煩別人
    比如拒絕別人,會說這是不禮貌的,去麻煩別人,會認為這是不好的行為習慣,那問題真是這樣的嗎?難道這只是一個道德層面的問題嗎?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想說不盡然,這樣的心理和行為背後有很深的的心理反應需要我們「看見」。
  • 如果你日語沒學好,千萬別自責!原來這些文化習慣這麼多
    如果你日語沒學好,千萬別自責!原來這些文化習慣這麼多,我們知道日語的語法和表達方式是超越了一般思考的邏輯,日語沒能學好的原因太多了,主要是思想沒轉變,以下是小編對大家分享的學日語時的難點。2.日語的敬語、自謙語、鄭重語等全部使用,日本人一般一言不合的話就會馬上開始使用敬語。3.日語同音異義詞發音相同,而意思卻大不同,一個音有49個意思,恐怖嗎?!4.日語裡有孔雀、一匹魚、一杯章魚、一頭蝴蝶,看到了嗎?
  • 針灸能拯救失戀麼?
    最近聽到有首歌,叫《針灸》,真的將失戀的味道寫得淋漓盡致:「中意之物會舊 心愛之人會走  時間戳中我痛處準得好像針灸  無情的人分手 博愛的人將就  世界上卻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經歷的愛不朽 陪伴的人不留」失戀時,被斷聯時,感覺身體被掏空,情緒極度低落,甚至抑鬱到有那麼一瞬差點想不開。
  • 如何拯救自己
    因為有時候主宰成敗的不只是我們的能力,更多的是我們的情商,換句話說就是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一個人無論有多聰明,假如不能很好地調節或者是控制自己的情緒,負能量就會像谷底的藤蔓一樣,緊緊地纏住你的手腳,讓你所有的才華都無法施展。假如我們的人生陷入了谷底,那麼該如何拯救自己呢?
  • 寫給親愛的自己:愛別人就要先學會怎麼愛自己
    1  親愛的自己,要學會愛自己從今天起,讓自己平平淡淡的活著,學著愛自己,你是獨一無二的,做個最真實最快樂最陽光的自己。不要太在意一些人,太在乎一些事,順其自然,用最佳心態面對一切,因為世界就是這樣,往往在在乎的事物面前,我們會顯得沒有價值。永遠不要為難自己,比如不睡覺、不吃飯、難過、自責,這些都是傻瓜做的事。
  • 飯局不喜歡給別人夾菜,也不喜歡別人給自己夾菜的人,都是三類人
    對於夾菜這個行為,表面上顯得客氣,但卻是惹人嫌棄的,有些人不喜歡給別人夾菜,也厭惡別人總是幫自己夾菜,這樣的人基本都是這三類人:1、不喜歡被勉強的人。畢竟每個人口味和喜好不一樣,別人喜好吃的,不一定就合自己的口味。所以每當別人給自己夾菜或者是給別人夾菜,相當於一種強加於人。
  • 付出型人格,別人總把你當傻子!
    漸漸的就養成了也就是付出型人格,這種人格讓他在生活中變成了「奴隸」,「無條件無原則無底線」的去付出自己的所有,如果對方不滿意,立馬就陷入自責,「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我要怎麼做,才能讓她們開心起來,像以前一樣的對我好」職場中他就像一個「爸爸」一樣,他有求必應,甚至還會主動去幫忙,時間久了,人人就會習慣找你來幫忙是理所應當的,別人遇到什麼事情不想幹,就過來說幾句好話,委託他去做,但是得到的結果,就是變本加厲的讓他去幫她們做更多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工作還未完成,也得加班加點幫忙,但是之前從為拒絕過,但是有一次,聽到某些人在背後說他是傻楞子
  • 被分手後挽回大忌之:過度自責
    如果你剛分手不久,正準備挽回這段感情,建議你看看,自己是不是也陷入「過度自責」這個旋渦。每天沉浸在自責和後悔之中,覺得如果當初不是自己太任性,不是自己隨便發脾氣,不是自己胡亂猜疑感情就不會讓感情走向盡頭。
  • 強迫症:性格上總是太在意別人感受,長期鬱壓苦了自己
    02.做事太在意別人的目光和評價,顧及別人感受,所以做什麼都展不開手腳,自己很苦很累強迫症者的性格有委屈自己的一面,他們總覺得別人在留意他的言行,做什麼事都會放大別人的感受,若一件事於別人的感受來說不適,哪怕對自己有利,強迫症者大半也會放棄,這是懦弱的表現,也可能是完美主義的表現,即事情如果沒有按自己預想的情景出現,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