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我的錯……」——抑鬱患者為什麼總是習慣過度自責?

2021-02-13 樹洞媽媽青少年心理成長工作坊

我們都知道,在親密關係中動輒責備對方,很容易導致關係的破裂。


但是,我們不知道,一個人如果遇事總愛責備自己,認為自己犯下了錯誤,什麼都做得不好,把責備的利劍,每每向自我砍殺,一樣會招致伴侶不滿,親密關係緊張,和不歡而散的。

一個遇事總愛習慣性地批評自我,把問題都歸到自己身上的人,說明他有一種態度,就是他對自己極端地不滿。

對自己極端不滿的人,表面上態度誠懇,向伴侶認錯,暫時平息了伴侶的怒火,甚至讓伴侶感到愉快。

但是,他會持續不斷地對自己進行糟糕的評價,展開自我批評。

而大多數的情況下,這種批評採用內心對話的形式,不讓伴侶聽到。由於不被別人聽到,不存在社會輿論的譴責,他的內心對話,往往以極其殘忍的方式向自我開炮,如:「你這個蠢豬,真讓人噁心!」「可憐蟲!」「失敗者,沒人稀罕你!」

在親密關係中,如果一個人殘忍地責備自己,卻努力去善待伴侶,等於在自我與伴侶之間,人為地劃出了一條鴻溝。鴻溝產生許多「什麼也不說」的隔閡,使伴侶以及他自身,都體驗到了孤立和疏離。

也許彼此還愛著,可伴侶不了解他的感受。近在咫尺的愛人,仿佛愈來愈遙遠。最終,摯愛的心變得冰涼。親密與激情,不再上演。

他的認錯,不是美德,而是一種病態的自責。

一旦養成這種自責的習慣,他的自我很容易體會到不勝任感和不安全感,而陷溺在不勝任不安全的負性體驗中,他又會加倍地自責,從而形成了自我苛責的惡性循環。

一個人產生這種過度自責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在於童年時批評式的父母。

我們的許多家庭,父母往往試圖通過批評的手段,來控制他們的孩子。父母提供給孩子的,不是溫暖與支持,而是不斷地批評。

批評式的父母,無形中扮演了「好警察」與「壞警察」的雙重角色。「好警察」獎勵那些可取的行為,「壞警察」懲罰那些不可取的行為。父母以此把孩子,塑造成他們期望的樣子。

當母親或者父親使用嚴厲的批評,作為管教孩子的工具時,孩子感到了對懲罰的恐懼,和對父母的不信任。

遲早有一天,孩子會發現,只有自己做到完美,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可是人無完人,所以父母對自己的批評,終究無可避免。

既然,生活中總要不斷地受到父母的批評,那麼,孩子不如先發制人——假定批評是有用的和必要的,然後仿照父母批評自己的方式,發動對自己的批評。

在父母批評自己之前,孩子開展了自我批評,把父母批評的原版,翻版為孩子高仿真版的自我批評。

這種自我批評的方式,是孩子自然的反應,和對自我的保護。因為當父母的言語攻擊,僅僅重複了孩子對自己所說的話時,其殺傷力就減弱了。

孩子率先進行自我批評,至少讓父母的批評顯得有點「無短可揭」,好像孩子在對父母說:「我已經知道我錯了,我很糟糕,請你們就不要再說難聽話了吧。」

這種防禦性的姿態,源於動物不想被排斥和放棄的天生願望,是基本的生存本能。

據說在狗族中,即使按照規矩,領頭狗要先進食,但是那些被其惡聲相吠的狗狗,只要露出肚皮,仍能獲得食物。

這些露出肚皮的狗狗,把自己放在屈從者的位置,自貶自損,仿如進行了自我批評。由此,它們獲得了殘羹冷飯的獎賞,和處於安全的環境。

既然只要滿足了強者對弱者的批判,弱者就可以獲得獎賞和安全,那麼弱者,何必一定要等待強者來批判?不如自己提前行動,更方便!

孩子與批評式的父母在一起,內化了父母批評者的形象,形成了他的自我批評的內在防禦。

另外,美國心理學家聶夫進行了一項針對美國、泰國、臺灣的跨文化研究,發現遇事傾向過度自責的情況,在儒家文化圈內更為盛行。

在這項研究中,臺灣人自我責備的得分最高,泰國最低,美國居於中間。

研究同時顯示,臺灣地區儒家倫理盛行,所以更加讚賞自我批評的方式,因為儒家文化的理想是修身克己,重要的是滿足他人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

所謂克己,是指一個人不可以任性地為所欲為,而要能夠克制自己,戰勝自己。

《論語·顏淵》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說,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他,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就能達到仁的境界了。

這裡的「禮」即「理」字,就是要恢復到合理化。孔子心目中的合理化,是「周禮」的要求。

儒家「克己復禮」的信念,形成了中國人以獻身社會、放棄自我為榮的文化。人們在為家庭、親友和社會奉獻自我時,並非體會到痛苦,而是感到了自豪。這種觀念在我們父輩的身上,尤為明顯。這也引發了中國人特有的心身疾病,即喜好自我批評,對自我過度苛責。

從小,父輩被教育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對待自己嚴苛,對待別人寬厚。這種教育的後果,一則是不把自己當「人」,而是當成未來「高尚的人」。

結果把自己與他人分裂為兩類:一類是需要不斷用鞭子抽打的「自己」,一類是需要無比仁慈對待的「他人」。

但是,無論是「己」還是「人」,我們都是人類,是喜歡被溫柔對待、渴望憐惜、需要同情的一個人。

不把自己當人的悲劇,在於後來,高尚的人沒當上,連正常的人都不是了。

另一則後果,則是把嚴苛地對待自己,等同於嚴苛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是「己」的產物,屬於「己」的類別。所以,父母把他們抽向自我的皮鞭,抽向他們的孩子。在他們的心目中,這屬於「嚴於律己」的範圍。

那些被父母「嚴於律己」教育大的孩子,到了他們的親密關係中,依然用那嚴苛的鞭子,完成父母狠命的抽打。

只是這次,鞭子不再需要父母來揮舞,因為孩子已經學會了,自我批評。

——文章轉自中育心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抑鬱症患者朋友總是每天情緒低落的想哭?
    根據前期我在某乎刷到還有近期抑鬱諮詢的重度抑鬱症患者朋友經常性感到頭皮發緊發麻,起床後頭重腳輕的頭暈頭疼,這是為什麼呢?
  • 拯救荒野裡的抑鬱患者
    到了中後期,他沒了自殺的勇氣,睡覺之前總是安慰自己,「不管怎麼樣,多活一天再說吧,明天再想這個問題,先睡覺。」他每天翻來覆去、昏昏沉沉地至少睡15個小時,沒有任何動力去做任何事情。整整半年,他沒有工作過,也很少接觸家人之外的其他人,以前隨時能背起背包去全世界旅行的人,如今不敢出門,不敢坐計程車、地鐵和火車。「如果沒有我的妻子和女兒,我一個人無法穿越抑鬱症的荒野,活著回來講述我的故事。」趙向陽說。
  • 心理學:一周總有那麼幾天感覺自己無用,是不是抑鬱了?
    抑鬱的人總是傷害自己傷得越來越深。抑鬱是一種武器,但是這件武器不是向外刺去,砍傷他人。抑鬱的人會砍傷自己,並讓你覺得痛苦,這就是變得抑鬱的方式。抑鬱的狀態是一個人的攻擊性全部指向自身的一種狀態。抑鬱的人把自己封閉在一個自己製造的世界。所以這也反映了自己在成年人期間時常將自己的心理機制退行到孩子時期,所以大部分神經症的問題都是反映出來患者在自己的肛欲期沒有處理好關係,造成了創傷。習慣自我攻擊的人,家人、朋友都在乎,卻唯獨不關心自己。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特別「懶」?
    1 抑鬱的患者對人生沒有期待,看不到希望、焦躁不安、嗜睡這些都是他們逃避現實的手段,患有抑鬱症的朋友經常會有逃避行為,比如沉默網絡、過度消費等。2 還有很多抑鬱的朋友會走兩個極端,要不就是食慾大增,在很短的時間內體重暴增,他們不知道怎麼處理情緒,把吃東西當成麻痺自己和發洩的一種方式。
  • 抑鬱和焦慮有什麼區別?又抑鬱、又焦慮該怎麼辦?
    我老婆自從懷孕以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總是覺得很慌張,一會心情大好一會又極度的沉悶,有時候像吃了興奮劑一樣,有時候又很安靜,整個人的情緒變幻無常,朋友說可能是患了焦慮症,可我看著像抑鬱症,請問她到底是焦慮還是抑鬱呢?
  • 抑鬱症患者的反思:抗拒抑鬱情緒就是聚焦抑鬱痛苦,越抗拒越痛苦
    在抗擊抑鬱症的那段時間,我真切地感受到,當我越抗拒抑鬱情緒,越抗拒那些讓我覺得自己失敗的事情,越抗拒那些讓我覺得深受打擊的事情時,我的抑鬱症狀就越嚴重,抑鬱的痛苦就越深。我對執念的理解與感悟(2)03 為什麼越抗拒抑鬱越感覺痛苦因為當你去抗拒抑鬱情緒,當你去抗拒那些讓你產生抑鬱情緒的事情的時候,其實你是在聚焦抑鬱情緒
  • 抑鬱患者容易發脾氣就是雙相障礙嗎?
    很長時間以來,我在門診工作中發現了一個很值得商榷的臨床現象,有很多抑鬱症患者告訴我Ta以前之所謂被診斷為「雙相障礙,即雙相情感障礙」,是因為自己變得很容易發脾氣,當我再追問「除了發脾氣這一個問題,你的醫生有沒有告訴你其他符合雙相障礙的表現?」,答案往往是「沒有」。甚至連很多患者和家屬也自認為容易發脾氣就是雙相障礙。
  • 心理學:如果你總是動不動就哭,說明你是潛在的抑鬱患者
    因為抑鬱的人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否定自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況,哭個不停。那麼潛在抑鬱患者會有什麼表現呢?1、對生活失去興趣潛在的抑鬱症患者,會對生活失去興趣,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致,覺得沒有意思。這些對平常喜好喪失興趣的表現,都是高危潛在抑鬱患者的明顯表現。2、總是莫名傷感抑鬱的人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總會莫名的感覺到傷感,不受控制地流眼淚。日常遇到不好的事情,即使自己沒有做錯,也會將責任歸結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持久的陷在悲傷的情緒中。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總是過度正面的人?那些滿嘴負能量的反而沒問題
    黛比福特為什麼我家孩子這麼善良會有抑鬱症?為什麼我這麼好?會得抑鬱症。那些壞孩子反而沒問題,他們撒謊欺負人,背叛朋友,他們反而沒問題,為什麼得病的是我?在我做心理諮詢中會發現一種這樣的現象,很多抑鬱症患者的父母是情緒化的。有的甚至是嘮嘮叨叨,孩子不聽我話,就會又哭又鬧。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要推開愛ta的人?
    最近有很多網友問我這樣兩個問題,由於時間的關係,一直沒有給大家及時回復,我今天就來回答一下這兩個問題:為什麼抑鬱症患者總是要推開愛他的人?他們是真心希望身邊的人就這麼走開嗎?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如果感覺文章對大家有所受益可以分享出去。
  • 為什麼得抑鬱症的人總是那麼想死
    抑鬱症自殺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抑鬱症患者經常過分沉溺於消極的思維中而無法自拔,也就是大腦裡不停地思考一些不好的事情,特別是自我攻擊、自責甚至自罪的想法,即思維反芻。患有抑鬱症的人當遭遇諸如考試失敗、離婚、喪親、戀愛失敗、晉升失敗、財產喪失、癌症、中風等負性生活事件之後,個體的思維經常停留在生活事件的影響之下,不斷地想:「為什麼是我?」「為什麼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或者是「如果總是這樣,我將不能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們反覆思考事件的原因、後果及其給自己帶來的感受等內容。
  • 「都怪我不好」 :自責是一種能力
    要不然呢,我告訴你不要自責,要去指責老公、要去指責父母、指責社會,那有什麼用嗎?他們能聽見嗎,聽得進去嗎,特別在發火那一刻,沒任何人在身邊,你總不會等到半個月之後去責怪別人吧。所以在那一刻,你只能怪自己,只能衝自己發脾氣,只能願自己沒控制住,給孩子帶來了傷害。也只有這樣才能從巨大愧疚感中跳出來,繼續生活。
  • 若常說3句話,或已是輕度抑鬱了
    他們的笑和快樂很多都是裝出來或者是一瞬間的,只是將快樂展現給別人看,內心深處還是很抑鬱,所以說性格開朗的人也會患上抑鬱症。經常說這三句話的朋友,或許已經是輕度抑鬱,重視起來。「都是我的錯」抑鬱症患者的內心很脆弱和敏感,會把什麼錯誤都自己背負,因此在心理學上會把抑鬱症患者稱為善良的人。
  • 為什麼愛笑的人也會得抑鬱,為你解答抑鬱症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就像許多「癌症」患者被自己過度驚嚇到(某些人可能會感到不舒服,當他們被診斷出患有癌症時,心理防禦線就會崩潰,然後迅速死亡。)人們,實際上,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戴上「抑鬱症」帽子後,他們的問題更加嚴重。因此,我希望您不要總是使用「疾病」或「疾病」來嚇自己。
  • 習慣自責的人:拯救別人,掏空自己
    身邊有人愁眉不展,ta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哪句話說錯了,家裡有人生病了,ta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好引起的;甚至於只要領導在會上批評人,ta都會主動對號入座,認為自己是頭號應該承認錯誤的人我們知道適當自省是健康的,但像他們這樣過度了就會很累。
  • 【德濟科普】抑鬱患者容易發脾氣就是雙相障礙嗎?
    很長時間以來,我在門診工作中發現了一個很值得商榷的臨床現象,有很多抑鬱症患者告訴我Ta以前之所謂被診斷為「雙相障礙,即雙相情感障礙」,是因為自己變得很容易發脾氣。 當我再追問「除了發脾氣這一個問題,你的醫生有沒有告訴你其他符合雙相障礙的表現?」,答案往往是「沒有」。
  • 親友抑鬱了,我該怎麼辦?
    在對抑鬱症患者觀察中發現,接受心理幹預的抑鬱症患者比一般護理的患者,焦慮和抑鬱的情況有明顯的改善。抑鬱症患者會表現出心境低落、自罪自責、焦慮煩躁、內感性不適、自殺想法、意志消沉等等,當這些情況發生,而醫生和諮詢師不能24小時出現在你面前。你可以做一些什麼?
  • 抑鬱將我關進了大腦的牢籠,我是如何從抑鬱的痛苦中掙脫出來的?
    我發現,當我放下我的抗拒,嘗試著去接受那些已經發生過的帶來的不好感受,嘗試著接受我自己的時候,我感受到的痛苦就越少。為什麼是這樣的?因此我意識我之所以如此痛苦,關鍵並不在於之前發生了那些事情,關鍵在於我為什麼要抗拒!02 我為什麼要抗拒我之所以抗拒,是因為我不想承認我自己,我害怕接受真實的自己。
  • 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抑鬱
    北大六院精神科主任醫生叢中曾經說過:抑鬱總是襲擊那些優秀的人才。因為他發現北大清華等名牌學校的孩子,自殺率比別的學校高。 美國統計學家內曼(Neyman)針對1020名90後美國公民的調查研究發現,超過80%的人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隨著學歷的增高而明顯減低。
  • 為什麼自稱抑鬱者越來越多?其中原因有這幾點
    但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愈加向好,所謂「飽暖思淫慾」,大家開始關注自己的精神生活,開始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有些人能通過思索這些問題找到人生意義,有些人則陷入「無意義」中,難免產生悲觀失望情緒——抑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