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 Bottle探店報告:關於選址
時尚氣質與藝術氣息相結合的城區
我在東京,去遍了藍瓶子的所有分店,這家發源於舊金山的咖啡店,是第三波咖啡浪潮裡精品咖啡店的代表,從舊金山開到了紐約,而真正讓它火起來的城市,應該是東京。
藍瓶子的第一家東京店在清澄白河開業的時候,要排上幾個小時的隊才能買上一杯咖啡。其實藍瓶子的核心競爭力並不在於拿鐵的拉花有多精美,而在於致力於單品咖啡的手工感,這偏偏是日本咖啡文化裡最擅長的。虹吸壺、手衝、冰滴,當藍瓶子遇上東京,一切都如魚得水,順理成章了。
▲藍瓶子咖啡清澄白河店
東京藍瓶子的第一家店開在清澄白河,第二家店在南青山,第三家店在六本木,這三個地方正好是我在東京最喜歡的三個地方。一邊是清澄庭園,清澄長屋,另一邊又有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南青山緊挨著表參道,是東京時尚的中心,密集的分布著大牌建築設計師設計的大牌建築。
六本木是一個藝術氣息濃厚的地方,森美術館、黑川紀章設計的國立新美術館以及安藤忠雄的21_21 desigh sight都在六本木。所以藍瓶子通常會選在城市裡時尚氣質與藝術氣息相結合的區域。布魯克林、曼哈頓,同是這樣。所以當你找到一家藍瓶子,以它為中心的城市空間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藍瓶子咖啡的選址都很「聰明」,在融入日本的文化同時傳播自己的理念
Blue Bottle探店報告:關於裝修
一切細節都在告訴你,喝完咖啡趕緊走人
從路斯的「裝飾就是罪惡」,到密斯·凡·德羅的「少即是多」。建築的現代主義運動就主張摒棄一切矯飾。藍瓶子的東京分店由Schemuta Architeits設計。如果說藍瓶子布魯克林店靈感來源於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臥室,曼哈頓店靈感來自於美國作曲家伯特·巴哈拉赫的曲子。那麼藍瓶子東京店已經拋開了所謂靈感和矯飾,在設計中做減法,到最後只關於咖啡和咖啡師。
這樣的思路如果把控不好,很容易變成一個賣咖啡的場地而不是場所,但設計師和店主最終給予了這裡強大的氣場,巨大的吧檯和烘焙空間,很少的座位,沒有插頭,沒有wifi,一切細節都在告訴你喝完咖啡趕緊走人。
Blue Bottle探店報告:關於店員
讓咖啡師成為整個店的核心
吧檯佔據了藍瓶子大部分營業空間,這樣就保持了咖啡師與顧客間的開放的互動關係。讓咖啡師成為整個店的核心。店員的顏值都很高,長相似乎都有點相似,身著不同顏色的牛仔襯衫,統一又不單調,兼具時尚感,和整個店的裝修相得益彰。店員的英語都很棒,絕對不是日本英語,服務熱情周到,與整個店性冷淡、殺氣大的裝修形成了巨大反差,加深了對店的體驗感。
Blue Bottle探店報告:關於出品
單品與日式咖啡是核心競爭力
一切做減法減到只剩咖啡本身,一切都回歸味覺。店裡都是頂級的意式咖啡機的牌子La Mazzoco Synesso、Slayer、Kees-spirit,動輒十多萬。意式咖啡機雖然昂貴,但其實單品更貴,日式的虹吸、手衝、冰滴都是費時,耗人工的成本。就如其網站所描述。
使用烘焙48小時的咖啡豆。
慢咖啡,每杯咖啡耗時5分鐘。
日式咖啡的致敬者:如冰滴、虹吸。
致力於單一咖啡產地(Single Origin)。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單品與日式咖啡還是藍瓶子的核心競爭力。藍瓶子的創始人寫的《The Blue Bottle Craft of Coffee》的書裡面,同樣展現了他對單一產地咖啡豆的偏愛,而不是那些焦的分不出爹媽的拼配豆。
且不說單色調與斑斕色調哪個更美,但這逼裝得就很到位。所以這裡的意式咖啡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喝,拉花也很一般。意式咖啡除了正常的拿鐵,摩卡之外也有gibralter和mauhiato,意式豆同樣也有單一產地的選擇。
也試了一個類似於磅蛋糕的甜品,風味很突出,但是缺少口感,之前創始人寫的樹上有瑪德琳的,但是三家店都沒發現。同時出售新鮮烘焙的豆子。布袋、咖啡杯等周邊。
雖然在東京的其他咖啡店裡喝多比藍瓶子好喝的咖啡,但藍瓶子最難能可貴的是三家分店的出品都在水準之上。咖啡師感覺都很棒,而且每家店都個性不同但是都讓人喜歡,星巴克推出的臻選店真的還差得很遠。所以跟其他東京的各種牛逼的小咖啡店比起來,還是最愛藍瓶子。
想了解更多關於咖啡的內容可以看看《你不懂咖啡》哦~
讓我們一起走進一個只屬於咖啡的世界!
轉載自公眾號想開一個店
文章經授權轉載
你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好的鼓勵!
快讀慢活
一切自閱讀開始
歸結於「慢」一點的生活
陪伴大家一起
發現生活的真意
成就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