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關係中強烈的愛與恨

2020-12-14 陝西法制網

糾纏的「共生」狀態

每樁婚姻中,多少都會看到一點「敵對共生」的影子。由於這種情形相當普遍、殺傷力極強,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這種狀況。

我們常見夫妻倆在工作場合各自與人相處都沒有問題,但在婚姻關係中,問題就層出不窮。

為什麼分開時一切正常,在親密關係中卻有強烈的愛與恨呢?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是可以理解的。原來雙方把過去在「原生家庭」中沒有解決的心理情結,帶入現在的婚姻關係中。

婚姻有如一幅圖畫,夫妻兩人躺在床上,床頭靠著牆,各人頭頂的牆上掛著自己父母的肖像,四位父母,都睜眼在看著這對夫妻。不管父母是否健在,他們不可避免地仍影響這樁婚姻。

處在「敵對共生」關係中的夫妻,往往很敏感。雙方劍拔弩張,任何小事都會引起強烈的衝突。他們經常唇槍舌箭、彼此傷害,天天活在痛苦的煎熬裡,然而在心理上,卻又處在「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共生」狀態,一方面叫苦連天、彼此怨恨,另一方面又離不開對方。

一般來說,「敵對共生」的夫妻有下列十點心理特徵。

1.彼此缺乏健康的心理界限。

兩人的情緒感染力很強,一方不笑,另一方就情緒不好,覺得另一半在生自己的氣。在一起出入的場合,看音樂會時丈夫打瞌睡,或妻子在人前講錯話,對方都會覺得是奇恥大辱,痛恨配偶丟了自己的面子。

2.潛意識中,雙方都要求對方與自己完全一樣。

要求對方與自己有一樣的感受、意見與想法,一樣的價值觀與做事方式。兩人的差異會使彼此覺得難以忍受,令他們的「自我感」與「共生感」受到威脅。

兩人一起看電影或聽演講, 若丈夫不喜歡妻子所喜歡的部分(反之亦然),就會因此發生強烈的爭執,甚至覺得對方是故意反對自己、傷害自己。

3.雙方都沒有安全感。

愈是缺乏自信的人,愈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在甜蜜的「共生期」,雙方都沉浸在美夢之中,為了要得到對方的愛,自己也願意先付出愛。一旦關係穩定,有「敵對共生」傾向的人,無法暫時放下自己的需要,先向對方付出愛,他們反而強求配偶要不斷地注意、讚美他,增加自己的自我價值感。

倘若得不到,就會以種種方式處罰、威脅配偶,挑起配偶的罪惡感。

4.雙方心理上皆有強烈的黑白二分法。

由於各自尚未完成整合「好客體」和「壞客體」的心理任務,而進入「客體恆定」的階段,因而很容易將配偶或其他較親近的人過度理想化,一旦失望,會過分醜化對方,認為對方心懷惡意。

5.「壞客體」投射

在「二分法」的心理狀態之下,「敵對共生」的夫妻很容易把自己人格中所不能接受的「壞客體」部分,投射到對方身上。結果,他們常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無法忍受的缺點。

例如,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某些事沒做好,而又遭到批評、羞辱等慘痛經驗的人,可能因此埋下「懼怕自己無能」的心理情結。有懼怕無能心結的人,即使配偶很能幹,只要有一點的無能,都特別敏感。例如見到配偶打破碗,或切菜割了手,會因此大發雷霆。因為,配偶的無能讓他想起自己人格中最不能面對的部分。

反之,人格愈成熟,愈能接納、面對自己人格陰影的人,就愈能對自己的缺點負責,故能繼續成長、改進。這樣的人,不需要遮蓋、壓抑自己不完美的部分,比較能真正地接納別人、愛別人。與這種能接納自己、人格成熟的人相處,令人覺得如沐春風。

6.濫用「投射」與「個人化」等心理自衛機能。

母親離家出走時,他邊流淚,邊喊道:「媽,您別走呀!」直到父親把他拉住,不許他再追。個案在與配偶衝突時,不知不覺地回到兒時的心理狀態,潛意識中誤把配偶當作過去拋棄自己的父母。

當配偶在此激烈的爭執中要離開時,無意中觸動了他們怕被拋棄的心理情結,引發了深藏在心中原始的、難以控制的情緒,導致激烈、難以理喻的行為。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一些心理傷害。因此,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特別脆弱的地方,心理學家把這些弱點稱為「心理情結」或「心理按鈕」

每個人都有幾個不同強度、主要的「心理按鈕(或心理情結)」。例如有人平時好好的,一旦被冤枉,就情緒激動、不能自已。

有一個個案在「心理按鈕」被引發時,甚至渾身發抖、呼吸困難。另一個個案某人在家排行老二,從小是安靜的「乖乖」,因此被哥哥弟弟搶去許多好處。長大後他主要的「心理按鈕」就是恨別人不公平,佔他便宜。

偏偏他的妻子就是一天到晚觸發他「心理按鈕」的人。因為她在成長的過程中,常被重男輕女的父親輕視,只有批評,沒有鼓勵。她的「心理按鈕」是長大後要找位白馬王子,天天注意、讚美她,說她能幹,滿足她當「天之驕女」的心理需要。

從心理學來說,如果她的丈夫真能如此滿足她,她便能漸漸得到醫治和有安全感,從而也能主動給予丈夫所需要的愛。

但正如大多數「敵對共生」的夫妻一樣,彼此都只想得到愛,卻缺乏主動去愛對方的能力。婚後,這位妻子撒嬌、耍賴,硬要把錯的說成對的,潛意識中要測驗丈夫是否把她當「天之驕女」,真的寵愛她、重視她。

可是,當她要求特殊待遇,卻又不能先滿足丈夫的需要時,無意之中觸發了丈夫痛恨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按鈕,同時,丈夫也觸發了她希望做「天之驕女」任性、被寵的心理情結。

「敵對共生」的夫妻經常情緒高漲、過度敏感。於是你不笑便等於你恨我,一方嘴角輕輕一翹,另一方就認為你在嘲笑我、侮辱我,一方問「這件衣服在哪裡買的?」另一方會立即怒斥;「你才是一天到晚亂花錢!」一方只要眼珠向上一翻,或稍有不耐煩的神情,就可能觸發對方心中的「地雷」,引起一場大戰。在白熱化的衝突之中,這類夫妻在心理上可能退化到向對方吐口水、揪頭髮、丟東西、用鋒利的指甲抓對方,甚至拳打腳踢。

有一個個案,妻子在劇烈衝突中想離開現場,卻被丈夫猛力按在牆角,不許她離開,直到她雙手青腫暈倒。另一個個案,丈夫奪門而出,妻子卻緊追不捨,在他開車上路時,竟以身體擋在車前,非與他周旋到底。

7.心理按鈕

在心理退化狀態中,潛意識裡誤以為配偶是自己的父母或是主要的扶養者。

其實兩人會互相吸引、彼此相愛,並不是偶然的,正如中國古諺云:不是冤家不聚頭。

8.認為自己是無辜的一方、是婚姻關係中惟一的「受害者」。

這樣的個案,臨床上幾乎都有公式可循:通常雙方都振振有詞,認為錯全在對方。「要不是他(她)如何不好,我的日子就會快樂多了。」

稍微成熟的一方會說:「我承認自己也有點錯,但都是他(她)引起的;我只有錯百分之一,但他(她)要負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責任。」然後,多半要治療者去改正對方。

9.缺乏「同理心」

缺乏「同理心」的夫妻,無法站在配偶的立場,正確地了解對方的感受。通常他們的認知過程有問題,容易曲解配偶的言行,只感受配偶如何傷害自己,卻沒意識到自己的刀子嘴和其他的言行也傷了對方的心。

當對方遭受攻擊,開始辯護時,這樣的反應往往又成為對方迫害自己的證據。

10.只有「你輸我贏」的觀念

在這類夫妻的心中,只有「你輸我贏」的觀念。所以他們在衝突中會拼命想要贏過對方。但是,他們無法理解,如果夫妻中任何一方輸了,兩人就都輸了的道理。

變「敵對」為「連合」

心理學家指出,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創傷越大的人,婚後進入「敵對共生」狀態的機率愈高。

「敵對共生」是心理上未能離開父母的典型現象。這些來自父母、原生家庭與成長經驗的「心理情結」,會影響他們完成「合」與「一」的心理任務。越能了解、面對自己殘存「心理情結」的人,便越能與配偶「連合」,二人成為「一體」。nlp心靈開門者 心理分析家

相關焦點

  • 又愛又恨是不是特別好的夫妻關係?_澎湃新聞-ThePaper
    X 又愛又恨是不是特別好的夫妻關係如果把最甜蜜時期的親密關係比擬為母嬰關係,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的觀點頗有洞察力。他提醒母親們要承認自己對於嬰兒的恨:恨嬰兒對自己的折磨、恨嬰兒不能滿足自己的願望等等。承認對另一個人有愛的部分,也有恨的部分,是我們面對現實的一個重要的步驟。
  • 夫妻關係中的蹺蹺板
    在婚姻中,夫妻之間的感情要是一直達不到一個平衡點,就會形成一方太強一方過弱的蹺蹺板關係,如得不到改善,那麼有一方會失去尊重和平等的權利,最後這種不平衡的壓抑和不認同感,會讓婚姻最終分崩離析。夫妻之間只有相互尊重,擁有平等話語權,婚姻才是比較理想和諧的。今天的案例,告訴我們一個婚姻中比較真實也很現實的道理:家庭中誰佔主導地位,誰更有話語權。
  • 由愛生恨是怎麼回事?
    經常會在報紙網站等媒體上看到類似「XXX求愛不成,因愛生恨將對方殘忍殺害」這樣的新聞,不得不感慨愛不僅會「生痴生念」也一樣會「生嗔生恨」,得不到後不惜玉石俱焚,親手摧毀心愛的人。莫非愛恨只在一念之間,由愛生恨的人究竟是痴情還是薄情?一、愛恨同源愛可謂人類情緒體驗中最強烈的一種。從心理學上講,愛是我們對他人的一種心理能量的最大調動,當被調動起來的能量突然失去了釋放的對象,就會體驗到強烈的空虛、絕望、痛苦、憤怒、悲傷,而在這種心理狀態下常會做出失控行為。研究證明:愛和憤怒在大腦中是聯繫在一起的。
  • 「愛極生恨」的真相解析
    在與他人構建的社會關係,如母子、夫妻、知己、朋友、同學、同事等等,越是親密的關係,愛恨越是輾轉其中,其韻味難以咂摸清楚。所謂「愛極生恨」,「愛之深,恨之切」,就是形容這種情況的。那麼,這種親密關係為何發展得如此極端化呢?「愛極生恨」的真相或原因是什麼?筆者試著解析一下。
  • 夫妻相處之道:相親相愛,也「相恨相殺」
    01作為世間因緣最深的、相處時間最長的、真正休戚與共的一段關係,夫妻關係是很難處理的一種關係.雖說夫妻是親密的愛人,可是越親密的愛人,問題也是越多的。因為兩個獨立的個體生活在一起,朝夕相處幾十年,要不斷地磨合,在磨合過程中問題就出現了。正是因為這些問題,離婚的現象越來越多。不過說真的,誰不想和一個人相伴到老呢?很多夫妻在婚姻上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有很多夫妻卻一輩子相親相愛。
  • 鋼子老師:情感中的愛與恨
    情緒在心理學上的意義是:身心照料、孤獨和關係、自體與環境的交互過程。愛與恨是情感的兩極。愛一個事物,就會恨一個事物。愛的本意是我恰好需要你,你出現;恨來自於我害怕在我恰好需要你時,你不出現,或者你在不恰好的時候出現。所以,這世界上恨要比愛多一些,難受要比舒服多一些。    愛與恨的根本是:愛與恨都是幻想的結果。
  • 感情不只愛與恨,因愛生恨更要不得!
    愛的反面不是恨有時我們對一個人恨意滿滿恰恰是因為我們潛意識裡依然想藉助這份恨意和對方連接感情不只愛與恨也許TA們並非不知道,只是恨意難平,恨意遮蔽了理性的雙眼。實際上,「恨」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情感,和愛一樣。有時我們對一個人恨意滿滿,恰恰是因為潛意識裡,我們依然希望藉助這份恨意與對方連接。一個曾經的愛人,突然變成了陌生人或仇人,哪個更容易接受?
  • 愛的反面不是恨
    恨最終傷害的是自己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在分手後,53%的人希望前任過得不如自己;而42%的人則表示,曾有過報復前任的想法。為什麼這麼多人想報復前任?難道Ta們不知道報復最終一定會反噬到自己身上嗎?也許他們並非不知道,只是恨意難平。有一位女孩給我連發了數十條私信。原因是男朋友突然提分手,她怎麼問也問不出分手的理由。
  • 老師專欄 愛與恨
  • 佛說夫妻,聖經說夫妻,紅塵中真實夫妻狀況:夫妻,到底是什麼?
    也就是說,夫妻之間,本來就是一種緣分,也是一種債務關係,無論我們是因為緣分而來,還是因為討債而來,夫妻之間的關係都是一種因果關係。所以,在我們的眼中,我們看到的我們身邊周圍的夫妻爭吵、打鬧是一種普遍現象,甚至我們把夫妻和婚姻總結成為「沒有不爭吵的夫妻」。
  • 人為什麼會因愛生恨?
    而如果對方給我們帶來的感受足夠強烈或持久,就可能讓我們對對方產生「動機」。(Rempel& Burris, 2005)。但愛與恨仍然是兩種不同的動機。我們會因為對方本身的特質就產生愛,比如因為對方美麗、有趣、智慧等。也有可能是因為對方和我們的關係,比如對方讓我們感覺良好 (Francia& Sharman, 2017)。
  • 由愛生恨的心理邏輯:對他人依賴得不到滿足,會產生相反行為
    個體再依賴某個人的行動中,總是希望得到某種滿足感。可能是愛,也可能是歸屬感。但是如果個體的依賴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滿足感時,就會感到失望,進而產生諸如攻擊、謾罵、詆毀等行為。那些原生家庭中的家暴行為,就很好的證實了這一觀點。無論是丈夫妻子間的暴力行為,還是父母子女之間的暴力行為,都是如此。戀人之間的由愛生恨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戀人之間的關係,通常是從愛開始,到恨為止。
  • 「我愛你」,「對不起,我也恨你」……
    在愛裡面,我們難免會有妥協、退讓和忍耐。這讓Yee君想到那句愛的箴言: 「愛是恆久忍耐」,道出了親人、戀人之間相處的真諦。還有那句傳播很廣的話:「即使再恩愛的夫妻,一生中也有五十次想要掐死對方的衝動。」這就是我們與人相處的狀態吧,不僅善惡在一念之間,愛恨也在一念之間。而從愛到恨的轉變,簡直猶如自天堂跌落地獄,從前所有溫存,都變成了冰冷的刀子。這個刀子在一瞬間的恨裡,足以令人傷心。
  • 說說「愛」和「恨」
    我喜歡的一種對關係的分類是這樣的,關係有三種「我愛你,我恨你,我想了解你!」著三種,都是「有關係」,別著急,慢一點兒,反過來說,「沒有關係」可以這麼解讀『我既不愛你,也不恨你,也不想了解你!」,「愛」和「恨」都是建立關係的動力。是的,你沒看錯,都是動力的一種,都只是動力的一種。一點點兒來,我愛你和我恨你,都是一種關係,「愛」當然是對的,不過「恨」也是對的,有點兒繞是嗎?
  •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元稹的恨是指什麼?
    其實題主的問題中,最令人思索的是「恨」這個字,這個人人有的恨是什麼意思呢?從元稹的三首詩中可以看出,這個「恨」中,有著詩人複雜的情感,包含著三重含義。一、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題目中的這兩句詩,出自《遣悲懷》第二首: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古詩詞中常有這種文法,前面設局,後面回答。
  • 女人對老公又愛又恨,怎麼辦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女人對自己的老公又愛又恨。這種複雜的態度往往弄得老公不知所措,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甚至,有時候自己怨恨老公的情緒還給老公和家庭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所以,女人就需要學會如何科學面對自己的情緒、情感和態度。
  • 佛說: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
    正如佛說: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在遇到傷害時,我們不要產生報復的心理,更不能採取報復的手段,要開闊心胸,提高自制能力,用寬容去化解一切怨恨。割除心中報復的毒瘤,我們才能活得輕鬆與快樂。從前,一個菜農在集市上趕集賣菜,有一個孩子走過集市,這孩子的父親就是菜農年輕時的仇人。
  • 原中的愛與恨——《呼嘯山莊》的內涵及啟迪作用
    原中的愛與恨——《呼嘯山莊》的內涵及啟迪作用(1)成長環境對人的影響。《呼嘯山莊》展示了荒原古堡中的愛與恨的畫面,在愛與恨的延伸中,人性九曲輾轉,愛與恨會在一瞬間轉變,也會在一瞬間回歸到原位,愛與恨成為故事的主旋律。情感是人類具有的寶貴物質,而情感是無形的依靠,是支撐人能夠存在下去的基礎和動力。在情感面前,人們都擁有自己的能力,愛所愛的人,為所愛付出一切。
  • 韓國電視劇《夫妻世界》的強烈心理戲劇,離婚關係的複雜展現
    但是,智妍佑在Go Ye-rim中添加了一個有意義的詞。「如果用刀切開,那就太好了。吃緊你的心。這不會像您想得那麼容易。我做到了。」 這是一段段落,涉及JTBC Geumto電視劇《情侶世界》中所包含的已婚夫婦之間關係的現實。就像割刀一樣,離婚似乎結束了,但永無止境。
  • 最好的夫妻關係,莫過於這一種
    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的相處中會越來越發現,兩個人之間任何的關係都是需要時間磨合的。世界上,肯定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而只有磨掉了彼此身上的稜角,進而求同存異,才能最終成就更好的關係。對於婚姻關係,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