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明代心學集大成者,在王守仁逝世後五十四年,王守仁從祀孔廟,他與薛瑄、胡居仁、陳獻章一起成為明朝從祀孔廟的四位學者。王守仁的從祀,表明王陽明心學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王陽明心學後來還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歲,就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因為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明白了自己已經不是一腔熱血的青年,知道了自身的局限性,很多事情已經沒有精力再去做,所以這個時候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
古人說,「人到五十,人生過半」,也許這就是歲月的年輪帶給一個五十歲人的內心感悟。王陽明:一個人是否命苦,到了50歲的時候,就會一目了然,別不信。
1、人到五十,如果沒有穩定的收入,難免命苦。
一個人,如果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還沒有穩定的收入,這樣的人,就會活得比較卑微。一個沒有穩定收入的人,往往就沒有穩定的工作,他們為了生活,每天風裡來雨裡去的,為了溫飽的日子在不斷奮鬥。
當到了五十歲的這個年齡,如果沒有穩定的工作,也沒有穩定的事業,那麼,這樣的人,往後餘生,就要繼續為獲得基本生活條件而努力奮鬥。
人到五十,人的精力已經大不如以前,隨著年齡漸漸老去了,收入就會越來越少,人也就越活越感到卑微,這樣的人,下半輩子過得命苦,自然一目了然了。
2、你年輕時不肯吃苦,人到五十歲必然會命苦。
一個人的命苦,多半是自己的懶惰造成的。年少時貪圖安逸,不想努力,老了就要忍受空虛與「貧窮」。正在奮鬥路上的你,千萬不要怕吃苦。人生就是如此,小時不吃苦,長大了就會吃苦。
每一個笑看人生的人,都是在大起大落中悟出來的。吃過苦的人懂得珍惜,吃苦是一種磨礪,吃苦也是智慧,要想有好命就得從吃苦開始。
人生一路走下去,沒有誰可以一帆風順。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熬不過出局,熬過去就贏了。記住,沒有什麼捷徑能讓你出類拔萃,沒有那些艱難困苦是白白煎熬。
沒有經歷,就沒有成長,沒有傷害,就沒有堅強。苦,可以看透世態炎涼,多吃苦,未來困難難不倒,吃得苦中苦,方得福中福。
3、人到五十,如果身體疾病纏身,難免命苦。
人到五十,我們已經慢慢開始老了。這時候,我們的身體機能開始下降,如果我們不注意保重自己的身體,那麼,人到五十的我們,就很有可能被某些疾病之虎攻擊,陷入了某些疾病之中。
人到五十,如果我們的身體疾病纏身,那麼,我們的日子,就過得非常的寡淡無味。每天在病痛的折磨中,在心靈的煎熬中生活,我們自然難以開心顏,這樣的人,下半輩子過得命苦,自然一目了然了。
最後總結:
王陽明說:生活中每個人都想成為一個好命的人。可是想得再多,一個健康的心態來面對生活,最後只會走向苦命的行列。不要只會做白日夢,沒有實際行動。不要遇事總是往壞處想,沒有足夠的信心。
人生一切靠自己,就什麼都不怕。不要想著去靠別人,靠自己才是你最好的出路。人活著,自信很重要,寧願自大,也不要自卑因為相信自己,所以不抱怨生活,所以不懼任何困難。
相信自己,你可以戰勝一切困難;相信自己,即使失敗了,也有勇氣重新再來。如此,你的命一定不會差到哪裡去,一定會很好。
人的一生就該讀一讀王陽明
作家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的思想大多集中在「修心」上,即「心即理」也,同時也強調「知行合一」。這種思想對於現代人而言是很有意義的。
這本王陽明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明代理學的根本精神在陽明,陽明心學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體現王陽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傳習錄》。」
因此,要想了解王陽明的心學思想,這本帶有白話文翻譯的《傳習錄》,就是你的不二選擇。
另外,如果還想進一步了解王陽明的生平思想,那麼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傳》也有必要一讀。這不僅僅是王陽明的個人傳記,也是我們了解王陽明思想的重要途徑。
想要購買的朋友們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