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為何變成消費主義的照妖鏡?

2020-12-13 砍柴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520 也變成了情人節,很多人聽到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玫瑰、米其林餐廳、紅包、禮物。

商場走一圈,各種圍繞著情人節的宣傳活動撲面而來,好像不花點錢就對不起女朋友似的。

但是口袋比腦袋還乾淨的我,已經買不起禮物了。

想了一下最近半年,我沒有給阿姨買過任何禮物,但我們感情依舊好的很,我覺得我找到了真愛。

錢包告訴我:還是富婆好。

在我追到阿姨之前,我的前前前女友總是告誡我:越是漂亮的女孩子越會騙人。

我的前前女友總是告誡我:那些跟你講一年其實有 14 個情人節的姑娘,都不是什麼好人。

我的前女友總是告誡我:如果你再找女朋友,儘量上半年找。

下半年:六一,七夕,中秋,國慶,重陽,雙十一,平安夜,聖誕,復活節,感恩節,元旦,春節,元宵節,年過的晚一點,還能趕上情人節。

追女孩子,開銷太多了。

回憶起我的那些花兒,時常感動於她們對我的那種純粹和體貼,也感慨於消費主義對節日的異化。

似乎每一個節日都變成了消費節。

都說近代最成功的營銷是鑽石,但我覺得愛情才是,因為愛情,衍生出了無數的消費場景,巧克力,玫瑰和鑽石,還有那些一年到頭數不盡的 " 人造 " 情人節,都是這個頭號消費 IP 的衍生物。

每個角色,都是錢包的天敵。

2 月 14 號是一年的 14 個情人節之一,也叫聖瓦倫丁節,據說,這個節日原本是為了紀念歐洲中世紀一位叫做瓦倫丁的修士,他在當時嚴酷的 " 禁欲主義 " 的阻撓下,仍舊勇敢的去追求愛情,這似乎應該是一個悽美剛烈的愛情故事。

但是誰能想到,這個所謂的自古以來的西方 " 傳統節日 ",其實是一個賣賀卡的公司創造出來的泡泡。

上世紀 20 年代,一家做聖誕賀卡的公司,在聖誕節快結束的時候,仍舊有很多庫存沒賣出去。

新年過完,就沒有人會買賀卡了,怎麼辦呢?

他們得找到一個讓人們消費賀卡的理由。

在翻遍了各種古典名著後,他們找到了聖瓦倫丁的故事,這個故事中,有聖人,有愛情,更重要的是也有卡片。

商業的邏輯完美閉環。

於是,一個忠貞不渝,以死相爭,不可考證的悽美愛情故事,就被炮製出來了。

隨後,賀卡大賣。

嗅到商機的各路商人,聞風而動,花商,糖果商,酒店餐飲不約而同的開始大肆宣傳。

於是送鮮花,送巧克力,喝葡萄酒,一個又一個 " 情人節傳統習俗 " 就被創造了出來。

這段虛構的羅曼史,也堂而皇之的撐起了西方一個重要的 " 傳統節日 "。

愛情絕對是我們當今社會一個變現能力最強的頭號 IP。

七夕,元旦跨年夜,聖誕節,平安夜都成為了情人節的變種,被荷爾蒙驅趕著的情侶們爭先恐後的,在這些消費符號裡 shopping,互訴衷腸,約會,送禮物,燭光晚餐。

不管什麼日子,都可以變成一場你儂我儂的消費狂歡。

消費主義高舉著華麗的幌子歌頌著愛情。

商業,利益和資本,總是擁有讓人難以想像的力量。

母親節剛過,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母親節的創辦者非常後悔創立了這個節日,甚至在她的後半生一直在和那些藉此營銷的商人作鬥爭。

母親節的背後,藏著一個與消費主義抗爭的故事。

母親節,原本是一個向我們生命中最特殊的女性致敬的節日,它的創辦者是一個叫做 Anna Jarvis 的普通美國女性。

她一生未嫁,也沒有子女,她的母親是一個為女性權利奔走一生的人,曾經在南北戰爭中,組織守在後方的媽媽們,救治了無數在前方受傷的戰士,在爭取女性權益和推動衛生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了紀念她的母親和無數女性做出的貢獻,Jarvis 一直為此奔走,希望建立一個 " 母親節 ",把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推廣成一個法定假日。

康乃馨,是 Jarvis 母親生前最喜歡的花,也一直是 Jarvis 宣傳母親節的符號。

母親節的推廣之路並不順暢,最初,很多國會議員都反對把它作為一個法定節日。

但是看到商機的花卉行業加入進來,成為了幕後推手,開始了對母親節的運作。

終於,1914 年,美國時任總統威爾遜正式將每年 5 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

隨後,母親節開始被劇烈的商業化,這也成為了 Jarvis 一生中最具有諷刺意味的轉折點。

美國的花卉行業開始大力宣傳康乃馨的各種佩戴方法,還趁機在母親節這一天提高售價,牟取暴利。

製造賀卡和糖果的商人也迅速出動,推出了很多定製的禮品,用廣告輪番轟炸著美國人民的神經。

過度的商業化,讓 Jarvis 覺得母親節失去了原本的珍貴意義。

1902 年,她開始呼籲大家不要在母親節當天購買康乃馨和禮物,並公開反對那些曾經支持她創辦母親節的商會,甚至還對花卉行業提起了訴訟。

1923 年,她攪黃了費城糖果零售業聯盟的母親節大會。

1925 年,她搞砸了一個在母親節籌集善款的慈善活動,並因此被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她先是用前半生創辦了母親節,然後又用後半生與之對抗,像極了親手打開潘多拉魔盒的潘多拉。

大幕一旦拉開,注入了資本意志,就開始擁有了頑強的生命力,在美國風靡起來的母親節,緊接著也在全世界流行起來,並迅速的演變,本土化,商業化。

母親節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全世界的人都在用鮮花,禮物,甚至各種奢侈品,來表達著對媽媽的愛,每年數十億的消費也由此產生。

與此同時,Jarvis 也一直和那些利用母親節營銷的資本家打官司,幾十年的時間耗盡了她的積蓄,最終破產。

Jarvis 和商業化力量的鬥爭,徹底的失敗了。

這個用後半生來維護母親節純粹的女性,眼睜睜看著母親節在商業化的道路上,頭也不回的狂奔而去。

1948 年 11 月 24 日,84 歲的 Jarvis 孤身一人,雙目失明,身無分文,在療養院去世。

諷刺的是,那個收留她的療養院的費用,最後竟然是那些她曾經最不屑的鮮花糖果商人們付的。

法國哲學家鮑德裡亞在他的《消費主義》中提到了 " 消費主義 " 的內在邏輯:

消費不僅體現在物質文化上,更體現在文化含義上,消費體現個人身份,消費的是它們的符號象徵意義。

如今似乎每一個節日都變成了商家們的促銷日,商家們極盡體貼溫柔之能事,不斷的灌輸:

伴侶工作很辛苦,你的生活不容易,她的情感不順心,你需要被呵護,你需要被理解。

最後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來吧,買買買吧!

包包口紅可以消解你的一切痛苦,禮物和紅包可以表達你的一切感謝,鑽石和黃金可以見證最長久的愛情。

一波和又一波的消費主義大潮衝刷著人們的認知。

Roland Marchand 曾在《宣傳美國夢》中提到:

消費主義讓身處底層的人感覺,雖然生活問題重重,但是仍舊有 " 擁有 " 美好生活的方法:也就是和那些 " 上層 " 人一樣消費。

攀比,模仿奢侈的消費,讓躋身上層變成了一個看起來可行的操作。

被消費主義裹挾的大眾,似乎總是對於廣告和產品上的那個 logo,懷著無限的認同和敬意,那是一種代表更上層,更高級的符號和價值理念。

似乎只要我們買了它,接受了這種生活方式,就也成為了更 " 上層 " 的那種人。

這是 " 消費主義 " 對當代人群的價值觀清洗。

17 年的時候,有一個非常熱的微博,一個直男問:七夕送女朋友什麼禮物比較好,200 塊錢以內?

有一些高贊的回覆迫不及待的發出了屬於消費主義時代的吶喊:

200 塊,不如送她一個自由。

這些評論簡直就是句句扎心,淋漓盡致的演繹出了消費主義下的薄涼。

其實,消費是沒問題的,但是把消費當成一種主義,就成了問題。

一年 12 個月,我們有了不止 14 個情人節;一年 365 天,我們恨不得拿出 300 天來促銷和狂歡,而且都是以愛之名。

有些人開始高呼著要給一切標上價格,有些人低吼著打開錢包要買走所有,原本一些純粹的東西,正在慢慢流逝。

以前,我也是個中二的文青,也時常對世界有一些不知深淺的臆測,那個時候很喜歡讀韓寒,我記得在《1988 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裡有這樣一段話:

這樣的旅行在我年少時曾經幻想過無數次,夜晚的國道裡,我帶著自己夢寐以求的女子,開著自己夢寐以求的車,去往未知旅程的終點。

未知旅程怎麼會有終點。

旅途上沒有疲勞和困意,我們聊著電影和音樂,穿越群山和叢林,最終停在一泓無人的湖水旁邊,有一個沒有任何經濟頭腦的人開的酒店,乾淨便宜。

它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稀有,但是希望你我在以後的日子裡仍舊可以擁有。

來源:牛頓頓頓

相關焦點

  • 七夕情人節?你是怎麼被消費主義洗腦的
    七夕,又是怎麼成為消費主義的營銷噱頭的? 相傳,牛郎織女的傳說大概出現在西周時期,最早的時候是紀念牛郎織女相會,但在後世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織女成為這一節俗的主人。 但乞巧節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漢代,那時候,參與節日活動的主體,也就變成了女孩們。
  • 購買鮮花是消費主義嗎?
    如果你不知道精緻生活,那網紅告訴你,渴了就喝星巴克,碰到網紅美食一定要打卡試吃,同事都有的首飾和包包一個都不能落下,想去哪個地方就馬上訂機票,說走就走…如果你不知道情人節應該幹什麼,那麼消費主義告訴你,要有儀式感,送玫瑰花,浪漫的愛要表達出來,如果各種產品文案都在宣傳:520,愛他,就要買買買。
  • 為何日本女性要在情人節贈送巧克力
    風月堂米津松造公開發售巧克力時,仍採用手工製作,成本下不來,價格天上飄,大眾消費不起。其次,風月堂米津松造急於求成,沒有制定合適的宣傳策略,產品名短時間內不定變換,引發混亂。最早刊登在《郵便報知新聞》上的廣告中巧克力寫作「ショコラート」,刊登在《假名讀新聞》的廣告中則用名「貯古齡糖」,一個月後的《東京日日新聞》廣告中又變成了「豬口令糖」。
  • 消費主義盛行,為何後浪卻開始熱衷摳門文化?
    這與平常的認知不同,在這個消費主義的盛行的時代,《後浪》裡光彩耀人的年輕人變成了苦心經營精打細算的歐巴桑,赤裸裸的展示了當代年輕人的浮世繪。 年輕人真的太窮了 去年11月13日,尼爾森在北京發布了《2019年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
  • 為何平安扣是玉石的照妖鏡
    清後期這種玉璧的形式才發生了變化,才漸漸變成了小型玉璧,這個我個人分析和當時清代的國力財力有很大的關係,這個東西畢竟就是宮廷所用,所以用這些東西就會消耗財力,再加上當時材料的缺失導致了這種玉璧的外觀變化,這種情況可以參考當時的山子(玉雕擺件工藝中的一種)的變化就是知道為何了。從了清代後期過後,小型玉璧的形式就漸漸地像平安扣上慢慢靠攏了。
  • 錢是婚姻的照妖鏡
    再有一次,小馮叫了一份酸菜魚外賣,老公對著100元的外賣單大喊大叫:「太奢侈了!真的養不起了!」老公說,你以前挺節儉的,現在怎麼這麼敗家?小馮特委屈,是你說養我的,養不起又怪我太能花。當即整頓自己,準備重返職場。談戀愛時羞羞答答,覺得談錢傷感情。但婚姻裡,談錢無可避免,這不是愛不愛的問題,而是現實和人性問題。
  • 美國消費主義文化如何獲得活力
    書名:《欲望之地:美國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  作者:[美]威廉·利奇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鄭渝川  我們今天所說的時尚,從文化層面來說,誕生於近代的法國和義大利  在分期付款作為一種重要的金融、商業創新手段被引入消費後,中產階級顧客就有能力購買價格高昂的耐用消費品,包括鋼琴、家具、縫紉機,這也增加了百貨商店經營品類。再加上專業研究商業服務的專家對零售環境色彩、服務語言等給予指導,商店誘惑消費者的策略逐漸變得完整。
  • 為何是 MUJI?簡單設計其實不簡單!|無印良品|極簡主義|日本|jagda|...
    他的同行,設計師康斯坦丁•格裡克Konstantin Grcic就評價他說:「深澤直人有著能將複雜變成簡單、醜陋變成漂亮、陳舊變成嶄新的魔力,他可以親吻一隻青蛙而讓她變成公主。」而日本的現代零售業有百年歷史,老字號品牌眾多,年輕的MUJU為何能反超百年老字號們呢?這其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日本社會整體的消費趨勢發生了明顯變化。對此,日本作家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中做了詳盡論述,他把日本消費社會發展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少數人炫耀性消費時代,第二家庭消費時代,第三個人化消費時代,第四回歸理性、重視「共享」的消費時代。
  • 讓眾多品牌翻車的反「消費主義」到底在說什麼?
    在反消費主義情緒與運動這一點上,中國市場上的消費者越來越朝向北美發展 —— 在B站、豆瓣、小紅書三個重點平臺上,反消費主義的情緒和表達已讓人無法忽視。用戶溝通至關重要,而反消費主義的大眾心理值得所有想要避坑的品牌和代理商重視和研究。反消費主義到底反的是什麼?何種情況下品牌會被認為是在宣揚消費主義?反消費主義心理已大規模出現的證據是什麼?又因何會在當下的中國出現?
  • 你是如何被消費主義洗腦的?識破消費主義陷阱看這篇就夠了!
    消費主義的盛行,讓暫時沒有實現高配能力的年輕人,提前過上了高配生活。 消費主義讓身處底層的人們感覺,雖然生活問題重重,但是仍舊有「擁有美好生活的方法「 年輕就是要對自己好,買喜歡的東西。 作為一個年輕的時尚青年,怎麼能沒幾雙AJ?
  • 再讀《一雙絲襪》,我讀懂了女性主義和消費主義背後的自然主義
    也有批評家從消費主義或消費文化對人物的影響和操控這一角度展開探討。《一雙絲襪》發表於1896年,講的是一位下層階級的中年母親薩默斯太太,意外得到15美元,於是她一連幾天都在盤算著如何為子女們添置衣物。但是當她到了商場後,一雙絲襪喚起了她的購買慾望。
  • 消費主義背景下經典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另外,也提醒我們反思英語廣告語言折射出的消費主義,理性地、辯證地看待消費主義。 【關鍵詞】消費主義;廣告;廣告英語;語言特點 一、引言 在消費主義時代,廣告不僅是消費主義滋生的催化劑,而且也是消費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
  • 讓眾多品牌翻車的反「消費主義」到底在說什麼?|TREND
    在反消費主義情緒與運動這一點上,中國市場上的消費者越來越朝向北美發展 —— 在B站、豆瓣、小紅書三個重點平臺上,反消費主義的情緒和表達已讓人無法忽視。用戶溝通至關重要,而反消費主義的大眾心理值得所有想要避坑的品牌和代理商重視和研究。 反消費主義到底反的是什麼?何種情況下品牌會被認為是在宣揚消費主義?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消費主義的又一茬韭菜
    52元的轉帳截圖,也跟著變成了520、5200、520000。其實,作為一個趣味性的玩梗,情侶和朋友之間藉此互相打打趣也挺不錯。畢竟,適當的儀式感有時候可以給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然而,這些事一旦用力過度,就會適得其反。我們不反感「秋天第一杯奶茶」的話題,但反感被「捆綁」參與的方式以及頻次。
  • 在中國,女性「超A」風格的崛起會變成消費女權主義嗎?
    再早時,Olay還用了一種更直接的「女權主義廣告」形式推廣Pro X系列,廣告拍攝一名女性乘坐著一輛火車,途徑的每個站點都代表了她人生中的某個階段,但在「婚姻」這個車站到達之前,她下車了。然而,「女權主義」廣告熱潮並沒有解決實質性的問題,一些女權主義者仍面臨著當今社會日益嚴厲的質疑聲。
  • 【脈動】逃離朋友圈—資本促進的符號消費主義及其背後隱藏的迷思
    至此,消費成功與符號捆綁,我們便來到了一個以符號為源驅動力的消費主義社會。       在符號消費主義社會中,消費的終極目的是對於地位和名望的追求,而這種追求則是以差異化的符號價值為基礎的。消費品的商品形式已經讓位給符號形式,符號的交換甚至比商品的交換更有意義。當符號的意義成為商品的核心形式,商品直接扮演了意指的作用,即商品超出了它本身的物質性而帶著某種信息或者含義。
  • 每天都想花完300塊,消費主義是如何套路我的?
    以前我從來不承認自己掉進了消費陷阱,但最近的一件事,卻讓我開始反省,消費主義,為何會讓我們不停地買買買。 我如醍醐灌頂般驚醒,是啊,我到底在幹什麼,這不就是我最痛恨的消費主義嘛。 花錢並不難,難得是如何才能控制住自己不花錢,而消費主義就是抓住了下面幾點,讓我們不停的買買買。
  • 消費無罪:消費狂潮背後只是無盡的欲望嗎?
    隨著雙十一、618,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乃至年中慶,年尾慶等各種促銷活動的普及,中國社會可以說陷入了消費的狂潮。堆積如山的快遞,刷新紀錄的成交額,以及電商越來越高的利潤,種種奇觀讓很多人感嘆,這一屆年輕人,太消費主義了。
  • 買買買買買,消費主義真能讓人快樂?
    這是因為對於我們不理解的需要,昂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適當的解決辦法。「消費」的本意是物品的耗盡或消耗,到了17世紀它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不再意味著浪費或毀壞,而是變得更正面、更有創造力了。學者們認為,購買物品和服務不僅能滿足個人的需要,還會擴大市場、使國家變得富裕。英國哲學家休謨說:「消費各種商品,用於點綴和享受,這有益於社會。
  • 「月光族」和「精緻窮」的背後,都是商家的消費主義陷阱
    雖說我們的每一筆網購消費,都直接或間接地為我國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增長做出了貢獻,但不能否認的是,在堪稱天文數字的消費金額背後,反映出的是許多國人都有衝動消費的習慣。可以說,從「剁手」到"吃土",中間只差你的一次衝動消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