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520 也變成了情人節,很多人聽到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玫瑰、米其林餐廳、紅包、禮物。
商場走一圈,各種圍繞著情人節的宣傳活動撲面而來,好像不花點錢就對不起女朋友似的。
但是口袋比腦袋還乾淨的我,已經買不起禮物了。
想了一下最近半年,我沒有給阿姨買過任何禮物,但我們感情依舊好的很,我覺得我找到了真愛。
錢包告訴我:還是富婆好。
在我追到阿姨之前,我的前前前女友總是告誡我:越是漂亮的女孩子越會騙人。
我的前前女友總是告誡我:那些跟你講一年其實有 14 個情人節的姑娘,都不是什麼好人。
我的前女友總是告誡我:如果你再找女朋友,儘量上半年找。
下半年:六一,七夕,中秋,國慶,重陽,雙十一,平安夜,聖誕,復活節,感恩節,元旦,春節,元宵節,年過的晚一點,還能趕上情人節。
追女孩子,開銷太多了。
回憶起我的那些花兒,時常感動於她們對我的那種純粹和體貼,也感慨於消費主義對節日的異化。
似乎每一個節日都變成了消費節。
都說近代最成功的營銷是鑽石,但我覺得愛情才是,因為愛情,衍生出了無數的消費場景,巧克力,玫瑰和鑽石,還有那些一年到頭數不盡的 " 人造 " 情人節,都是這個頭號消費 IP 的衍生物。
每個角色,都是錢包的天敵。
2 月 14 號是一年的 14 個情人節之一,也叫聖瓦倫丁節,據說,這個節日原本是為了紀念歐洲中世紀一位叫做瓦倫丁的修士,他在當時嚴酷的 " 禁欲主義 " 的阻撓下,仍舊勇敢的去追求愛情,這似乎應該是一個悽美剛烈的愛情故事。
但是誰能想到,這個所謂的自古以來的西方 " 傳統節日 ",其實是一個賣賀卡的公司創造出來的泡泡。
上世紀 20 年代,一家做聖誕賀卡的公司,在聖誕節快結束的時候,仍舊有很多庫存沒賣出去。
新年過完,就沒有人會買賀卡了,怎麼辦呢?
他們得找到一個讓人們消費賀卡的理由。
在翻遍了各種古典名著後,他們找到了聖瓦倫丁的故事,這個故事中,有聖人,有愛情,更重要的是也有卡片。
商業的邏輯完美閉環。
於是,一個忠貞不渝,以死相爭,不可考證的悽美愛情故事,就被炮製出來了。
隨後,賀卡大賣。
嗅到商機的各路商人,聞風而動,花商,糖果商,酒店餐飲不約而同的開始大肆宣傳。
於是送鮮花,送巧克力,喝葡萄酒,一個又一個 " 情人節傳統習俗 " 就被創造了出來。
這段虛構的羅曼史,也堂而皇之的撐起了西方一個重要的 " 傳統節日 "。
愛情絕對是我們當今社會一個變現能力最強的頭號 IP。
七夕,元旦跨年夜,聖誕節,平安夜都成為了情人節的變種,被荷爾蒙驅趕著的情侶們爭先恐後的,在這些消費符號裡 shopping,互訴衷腸,約會,送禮物,燭光晚餐。
不管什麼日子,都可以變成一場你儂我儂的消費狂歡。
消費主義高舉著華麗的幌子歌頌著愛情。
商業,利益和資本,總是擁有讓人難以想像的力量。
母親節剛過,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母親節的創辦者非常後悔創立了這個節日,甚至在她的後半生一直在和那些藉此營銷的商人作鬥爭。
母親節的背後,藏著一個與消費主義抗爭的故事。
母親節,原本是一個向我們生命中最特殊的女性致敬的節日,它的創辦者是一個叫做 Anna Jarvis 的普通美國女性。
她一生未嫁,也沒有子女,她的母親是一個為女性權利奔走一生的人,曾經在南北戰爭中,組織守在後方的媽媽們,救治了無數在前方受傷的戰士,在爭取女性權益和推動衛生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了紀念她的母親和無數女性做出的貢獻,Jarvis 一直為此奔走,希望建立一個 " 母親節 ",把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推廣成一個法定假日。
康乃馨,是 Jarvis 母親生前最喜歡的花,也一直是 Jarvis 宣傳母親節的符號。
母親節的推廣之路並不順暢,最初,很多國會議員都反對把它作為一個法定節日。
但是看到商機的花卉行業加入進來,成為了幕後推手,開始了對母親節的運作。
終於,1914 年,美國時任總統威爾遜正式將每年 5 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
隨後,母親節開始被劇烈的商業化,這也成為了 Jarvis 一生中最具有諷刺意味的轉折點。
美國的花卉行業開始大力宣傳康乃馨的各種佩戴方法,還趁機在母親節這一天提高售價,牟取暴利。
製造賀卡和糖果的商人也迅速出動,推出了很多定製的禮品,用廣告輪番轟炸著美國人民的神經。
過度的商業化,讓 Jarvis 覺得母親節失去了原本的珍貴意義。
1902 年,她開始呼籲大家不要在母親節當天購買康乃馨和禮物,並公開反對那些曾經支持她創辦母親節的商會,甚至還對花卉行業提起了訴訟。
1923 年,她攪黃了費城糖果零售業聯盟的母親節大會。
1925 年,她搞砸了一個在母親節籌集善款的慈善活動,並因此被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她先是用前半生創辦了母親節,然後又用後半生與之對抗,像極了親手打開潘多拉魔盒的潘多拉。
大幕一旦拉開,注入了資本意志,就開始擁有了頑強的生命力,在美國風靡起來的母親節,緊接著也在全世界流行起來,並迅速的演變,本土化,商業化。
母親節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商業機會,全世界的人都在用鮮花,禮物,甚至各種奢侈品,來表達著對媽媽的愛,每年數十億的消費也由此產生。
與此同時,Jarvis 也一直和那些利用母親節營銷的資本家打官司,幾十年的時間耗盡了她的積蓄,最終破產。
Jarvis 和商業化力量的鬥爭,徹底的失敗了。
這個用後半生來維護母親節純粹的女性,眼睜睜看著母親節在商業化的道路上,頭也不回的狂奔而去。
1948 年 11 月 24 日,84 歲的 Jarvis 孤身一人,雙目失明,身無分文,在療養院去世。
諷刺的是,那個收留她的療養院的費用,最後竟然是那些她曾經最不屑的鮮花糖果商人們付的。
法國哲學家鮑德裡亞在他的《消費主義》中提到了 " 消費主義 " 的內在邏輯:
消費不僅體現在物質文化上,更體現在文化含義上,消費體現個人身份,消費的是它們的符號象徵意義。
如今似乎每一個節日都變成了商家們的促銷日,商家們極盡體貼溫柔之能事,不斷的灌輸:
伴侶工作很辛苦,你的生活不容易,她的情感不順心,你需要被呵護,你需要被理解。
最後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來吧,買買買吧!
包包口紅可以消解你的一切痛苦,禮物和紅包可以表達你的一切感謝,鑽石和黃金可以見證最長久的愛情。
一波和又一波的消費主義大潮衝刷著人們的認知。
Roland Marchand 曾在《宣傳美國夢》中提到:
消費主義讓身處底層的人感覺,雖然生活問題重重,但是仍舊有 " 擁有 " 美好生活的方法:也就是和那些 " 上層 " 人一樣消費。
攀比,模仿奢侈的消費,讓躋身上層變成了一個看起來可行的操作。
被消費主義裹挾的大眾,似乎總是對於廣告和產品上的那個 logo,懷著無限的認同和敬意,那是一種代表更上層,更高級的符號和價值理念。
似乎只要我們買了它,接受了這種生活方式,就也成為了更 " 上層 " 的那種人。
這是 " 消費主義 " 對當代人群的價值觀清洗。
17 年的時候,有一個非常熱的微博,一個直男問:七夕送女朋友什麼禮物比較好,200 塊錢以內?
有一些高贊的回覆迫不及待的發出了屬於消費主義時代的吶喊:
200 塊,不如送她一個自由。
這些評論簡直就是句句扎心,淋漓盡致的演繹出了消費主義下的薄涼。
其實,消費是沒問題的,但是把消費當成一種主義,就成了問題。
一年 12 個月,我們有了不止 14 個情人節;一年 365 天,我們恨不得拿出 300 天來促銷和狂歡,而且都是以愛之名。
有些人開始高呼著要給一切標上價格,有些人低吼著打開錢包要買走所有,原本一些純粹的東西,正在慢慢流逝。
以前,我也是個中二的文青,也時常對世界有一些不知深淺的臆測,那個時候很喜歡讀韓寒,我記得在《1988 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裡有這樣一段話:
這樣的旅行在我年少時曾經幻想過無數次,夜晚的國道裡,我帶著自己夢寐以求的女子,開著自己夢寐以求的車,去往未知旅程的終點。
未知旅程怎麼會有終點。
旅途上沒有疲勞和困意,我們聊著電影和音樂,穿越群山和叢林,最終停在一泓無人的湖水旁邊,有一個沒有任何經濟頭腦的人開的酒店,乾淨便宜。
它似乎正在變得越來越稀有,但是希望你我在以後的日子裡仍舊可以擁有。
來源:牛頓頓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