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電器、衣服都不缺,還想著要下幾單?英國歷史學家弗蘭克·特倫特曼在《物品帝國》一書中說:「一個典型的德國人擁有1萬件物品。2013年,英國人總共擁有60億件衣服,平均每個成年人100件,其中四分之一從未被穿過。」
在現代社會,人們擁有的物品多了,人跟物品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在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社會,人們分為騎士和僕人,在19世紀人們分為資本家和工人,今天工作仍然很重要,但不再像過去那樣定義著我們。現在我們的主要身份不是戰士或工人,而是消費者。
我們都體驗到了,買買買讓人快樂,心理學稱之為購物療法,下單、收到快遞之前挺快樂,但這種快感持續不了多久,這叫快樂減退。得到一件東西的快樂是短暫的,期盼、籌劃購物的快樂卻比較持久。所以你要減少衝動購物,限制購買打折商品,儘可能把期盼的階段拉長。另外,多花錢來買時間,比如捨得花錢打車、買預製好的菜(叫外賣、下館子)。
我們不停地買,只是因為這是獲得短暫滿足的捷徑。要知道,「人都有欲望,其中有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是自然但不必要,有些既不自然又不必要。」德波頓在《哲學的慰藉》中說,快樂依賴於一些複雜的、與心理有關的事物,而對物質的東西的依賴相對少一些。「我們可能買了一輛吉普車,而在伊壁鳩魯看來,我們追求的是自由。我們可能買了一瓶開胃酒,而在伊壁鳩魯看來,我們尋找的是朋友。我們可能買了一件精美的浴衣,而在伊壁鳩魯看來,能使我們得到安寧的是思想。」既然昂貴的東西不能帶給我們特大的歡樂,為什麼對我們還有那麼強大的吸引力呢?這是因為對於我們不理解的需要,昂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適當的解決辦法。「消費」的本意是物品的耗盡或消耗,到了17世紀它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不再意味著浪費或毀壞,而是變得更正面、更有創造力了。學者們認為,購買物品和服務不僅能滿足個人的需要,還會擴大市場、使國家變得富裕。英國哲學家休謨說:「消費各種商品,用於點綴和享受,這有益於社會。在一個對奢侈品沒有需求的國家,人們會陷入懶散,失去人生的所有樂趣,變得對公眾無用,無法支撐其艦隊和軍隊。」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人的可支配收入出現大增長、消費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16和17世紀的中國明朝、17和18世紀的英國就有了消費社會。清朝詩人林蘇門描寫過揚州的情景:有錢人奢靡浪費,普通人模仿上層社會的宴席習慣。最新的女性時裝潮流是寬袖,袖口寬至1尺6寸,逐層鑲繡,分至五重。娛樂性藥物以前大部分人買不起,現在隨處可見。此外人們還養一些奇異的寵物。在很久以前,擁有過多物品通常被認為是一件壞事。《聖經》中說:「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所以直到18世紀,人們穿的衣服一直一成不變。炫耀性消費會受到懲罰。1574年,在倫敦,一名男子因為穿著一雙塔夫綢材質的襪子而被關進了監獄。大約150年後,在德國,一名女子因為使用不符合她階層身份的大圍巾而遭到高額罰款。但物品豐富的時代迅速到來。突然間棉花變得無處不在,它不僅比亞麻布便宜,還更容易清潔、染色。1725年,小說家笛福抱怨說:「很難從衣著上分辨誰是小姐、誰是侍女,侍女往往比小姐穿得還好。」特倫特曼說,城市的興起是引發消費文化的因素之一。一個村子只能吹噓它擁有一個鐵匠鋪和一位鐵匠,城市卻擁有整條街的商店。美洲的發現和海外貿易也大大增加了可購物品的種類,如咖啡、茶、巧克力、糖和菸草。在20世紀,人們購物的物品爆炸式增長,這並不是因為人們的佔有欲爆發,而是由於生產和貿易的進步。「在17世紀初,西班牙對中國貨物的進口受到了繁瑣的支付過程的限制,西班牙仍每年付給中國6萬公斤黃金,但如果他們有信用卡、貨櫃和網際網路的話,西班牙無疑會買得更多。」特倫特曼指出,人們不停地買,並不全是出於個人的選擇。政府在促進消費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央政府、統一的貨幣和度量衡促進了市場的整合。再者,政府本身是一個消費者,公民也消費它提供的服務。關於消費主義是否道德,在西方有兩個觀點針鋒相對的陣營。一方是進步主義者和社會民主黨人,他們認為購物、廣告、品牌和唾手可得的信貸把主動、正直的公民變成了被動、無趣的消費者;另一方是消費的擁護者,為首的是古典自由主義者,他們認為選擇自由是民主和繁榮的基礎。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奢侈會導致一個城邦在道德和身體上的瓦解。使徒保羅說,貪婪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但丁把放高利貸者送到了地獄的第七層,他們每個人脖子上都掛著一個錢袋,飽受火雨燒身之苦。在15世紀的佛羅倫斯,人們競相展示奢侈的物品,以致教士吉洛拉謨·薩伏那羅拉採取了名為「虛榮的篝火」的抗議行動,焚燒樂器、書籍和掛毯。1512年,威尼斯的立法機構通過了一項法律,規定贈送新婚禮物時,叉子和勺子不得超過6把,並且禁止贈送鍍金的鏡子。到近代,浪漫主義的盧梭認為對物品的欲望把自由的人變成了奴隸。在20世紀50年代,一系列著作使反對消費主義成了一種流行的觀念。哲學家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說,超市貨架無限的豐富性會降低真正的自由。特倫特曼提出,雖然現在過剩的商品不會讓我們更幸福,但沒有這些商品的話,我們會很悲慘。購買某種東西對一個人來說是消費主義,對另一人來說可能是提高其福利的必需品。「當臉書推出的虛擬農場遊戲風行時,有人覺得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虛擬農場上很可笑,但對於那些要照料三個孩子的疲憊不堪的主婦來說,這個遊戲能讓她們獲得難得的安寧。」本刊主筆,寫思想欄目時署名薛巍,哲學碩士,假裝讀過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三聯生活周刊
個人微博:@貝小戎
個人微信公眾號:貝書單(ID:bookpage)
👆 掃描二維碼,關注【貝書單】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