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買買,消費主義真能讓人快樂?

2021-02-15 三聯生活周刊


你是不是電器、衣服都不缺,還想著要下幾單?英國歷史學家弗蘭克·特倫特曼在《物品帝國》一書中說:「一個典型的德國人擁有1萬件物品。2013年,英國人總共擁有60億件衣服,平均每個成年人100件,其中四分之一從未被穿過。」

在現代社會,人們擁有的物品多了,人跟物品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在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社會,人們分為騎士和僕人,在19世紀人們分為資本家和工人,今天工作仍然很重要,但不再像過去那樣定義著我們。現在我們的主要身份不是戰士或工人,而是消費者。

我們都體驗到了,買買買讓人快樂,心理學稱之為購物療法,下單、收到快遞之前挺快樂,但這種快感持續不了多久,這叫快樂減退。得到一件東西的快樂是短暫的,期盼、籌劃購物的快樂卻比較持久。所以你要減少衝動購物,限制購買打折商品,儘可能把期盼的階段拉長。另外,多花錢來買時間,比如捨得花錢打車、買預製好的菜(叫外賣、下館子)。

我們不停地買,只是因為這是獲得短暫滿足的捷徑。要知道,「人都有欲望,其中有些是自然而必要的,有些是自然但不必要,有些既不自然又不必要。」德波頓在《哲學的慰藉》中說,快樂依賴於一些複雜的、與心理有關的事物,而對物質的東西的依賴相對少一些。「我們可能買了一輛吉普車,而在伊壁鳩魯看來,我們追求的是自由。我們可能買了一瓶開胃酒,而在伊壁鳩魯看來,我們尋找的是朋友。我們可能買了一件精美的浴衣,而在伊壁鳩魯看來,能使我們得到安寧的是思想。」既然昂貴的東西不能帶給我們特大的歡樂,為什麼對我們還有那麼強大的吸引力呢?這是因為對於我們不理解的需要,昂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適當的解決辦法。「消費」的本意是物品的耗盡或消耗,到了17世紀它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不再意味著浪費或毀壞,而是變得更正面、更有創造力了。學者們認為,購買物品和服務不僅能滿足個人的需要,還會擴大市場、使國家變得富裕。英國哲學家休謨說:「消費各種商品,用於點綴和享受,這有益於社會。在一個對奢侈品沒有需求的國家,人們會陷入懶散,失去人生的所有樂趣,變得對公眾無用,無法支撐其艦隊和軍隊。」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人的可支配收入出現大增長、消費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16和17世紀的中國明朝、17和18世紀的英國就有了消費社會。清朝詩人林蘇門描寫過揚州的情景:有錢人奢靡浪費,普通人模仿上層社會的宴席習慣。最新的女性時裝潮流是寬袖,袖口寬至1尺6寸,逐層鑲繡,分至五重。娛樂性藥物以前大部分人買不起,現在隨處可見。此外人們還養一些奇異的寵物。在很久以前,擁有過多物品通常被認為是一件壞事。《聖經》中說:「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鏽壞,也有賊挖窟窿來偷。」所以直到18世紀,人們穿的衣服一直一成不變。炫耀性消費會受到懲罰。1574年,在倫敦,一名男子因為穿著一雙塔夫綢材質的襪子而被關進了監獄。大約150年後,在德國,一名女子因為使用不符合她階層身份的大圍巾而遭到高額罰款。但物品豐富的時代迅速到來。突然間棉花變得無處不在,它不僅比亞麻布便宜,還更容易清潔、染色。1725年,小說家笛福抱怨說:「很難從衣著上分辨誰是小姐、誰是侍女,侍女往往比小姐穿得還好。」特倫特曼說,城市的興起是引發消費文化的因素之一。一個村子只能吹噓它擁有一個鐵匠鋪和一位鐵匠,城市卻擁有整條街的商店。美洲的發現和海外貿易也大大增加了可購物品的種類,如咖啡、茶、巧克力、糖和菸草。在20世紀,人們購物的物品爆炸式增長,這並不是因為人們的佔有欲爆發,而是由於生產和貿易的進步。「在17世紀初,西班牙對中國貨物的進口受到了繁瑣的支付過程的限制,西班牙仍每年付給中國6萬公斤黃金,但如果他們有信用卡、貨櫃和網際網路的話,西班牙無疑會買得更多。」特倫特曼指出,人們不停地買,並不全是出於個人的選擇。政府在促進消費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央政府、統一的貨幣和度量衡促進了市場的整合。再者,政府本身是一個消費者,公民也消費它提供的服務。關於消費主義是否道德,在西方有兩個觀點針鋒相對的陣營。一方是進步主義者和社會民主黨人,他們認為購物、廣告、品牌和唾手可得的信貸把主動、正直的公民變成了被動、無趣的消費者;另一方是消費的擁護者,為首的是古典自由主義者,他們認為選擇自由是民主和繁榮的基礎。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奢侈會導致一個城邦在道德和身體上的瓦解。使徒保羅說,貪婪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但丁把放高利貸者送到了地獄的第七層,他們每個人脖子上都掛著一個錢袋,飽受火雨燒身之苦。在15世紀的佛羅倫斯,人們競相展示奢侈的物品,以致教士吉洛拉謨·薩伏那羅拉採取了名為「虛榮的篝火」的抗議行動,焚燒樂器、書籍和掛毯。1512年,威尼斯的立法機構通過了一項法律,規定贈送新婚禮物時,叉子和勺子不得超過6把,並且禁止贈送鍍金的鏡子。到近代,浪漫主義的盧梭認為對物品的欲望把自由的人變成了奴隸。在20世紀50年代,一系列著作使反對消費主義成了一種流行的觀念。哲學家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說,超市貨架無限的豐富性會降低真正的自由。特倫特曼提出,雖然現在過剩的商品不會讓我們更幸福,但沒有這些商品的話,我們會很悲慘。購買某種東西對一個人來說是消費主義,對另一人來說可能是提高其福利的必需品。「當臉書推出的虛擬農場遊戲風行時,有人覺得把時間和精力花在虛擬農場上很可笑,但對於那些要照料三個孩子的疲憊不堪的主婦來說,這個遊戲能讓她們獲得難得的安寧。」

本刊主筆,寫思想欄目時署名薛巍,哲學碩士,假裝讀過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三聯生活周刊

個人微博:@貝小戎

個人微信公眾號:貝書單(ID:bookpage)

👆 掃描二維碼,關注【貝書單】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周刊書店,購買更多好書。

相關焦點

  • 購買鮮花是消費主義嗎?
    勒龐在《烏合之眾》一書中說道:人一到群體之中,智商就會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是的,歸屬感!馬斯洛馬老師需求層次的第三與第四個等級!社交和尊重需求!
  • 爆買剁手之後,我們的快樂為什麼越來越貶值?
    即使錢包所剩無幾,各大平臺卻早已把提升了額度的消費貸送到了你的眼前,只需點一下就又可以開心買買買了。對於很多人而言,網上購物的最大樂趣其實是在精挑細選塞滿購物車的時候,其中讓人樂此不疲地的一大過程就是參與商家設計好種種搶券、滿減和補貼活動,這個時候整個人都會處在多巴胺積累和上升的過程。
  • 你是怎麼被消費主義洗腦的
    今天,胖胖安就來盤盤,七夕,是如何被當代人誤會的?七夕,又是怎麼成為消費主義的營銷噱頭的? 相傳,牛郎織女的傳說大概出現在西周時期,最早的時候是紀念牛郎織女相會,但在後世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織女成為這一節俗的主人。
  • 情人節為何變成消費主義的照妖鏡?
    商業,利益和資本,總是擁有讓人難以想像的力量。母親節剛過,但很多人並不知道,母親節的創辦者非常後悔創立了這個節日,甚至在她的後半生一直在和那些藉此營銷的商人作鬥爭。母親節的背後,藏著一個與消費主義抗爭的故事。
  • 每天都想花完300塊,消費主義是如何套路我的?
    以前我從來不承認自己掉進了消費陷阱,但最近的一件事,卻讓我開始反省,消費主義,為何會讓我們不停地買買買。 我如醍醐灌頂般驚醒,是啊,我到底在幹什麼,這不就是我最痛恨的消費主義嘛。 花錢並不難,難得是如何才能控制住自己不花錢,而消費主義就是抓住了下面幾點,讓我們不停的買買買。
  • 哲思|你值得擁有最好的,但別掉進過度消費的泥潭
    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處處是營銷,人人都在扯著嗓子給你灌雞湯:「你值得最好的!」「喜歡的東西就要買,你的錢只是換了個方式陪著你而已!」在這種「如沐春風」的待遇下,很多人的消費欲望被無限地拉扯、放大,「買買買」似乎成了一種政治正確。男朋友/老公對你好不好,看他有沒有給你買買買。你對自己好不好,看你舍不捨得為自己買買買。買,決定感情。好看的男人和女人,都自帶燒錢屬性。買,決定顏值。想買就買,活成我想要的樣子。
  • 你是如何被消費主義洗腦的?識破消費主義陷阱看這篇就夠了!
    1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買買買成為了每個人的常態。 消費主義的盛行,讓暫時沒有實現高配能力的年輕人,提前過上了高配生活。
  • 讓眾多品牌翻車的反「消費主義」到底在說什麼?
    在反消費主義情緒與運動這一點上,中國市場上的消費者越來越朝向北美發展 —— 在B站、豆瓣、小紅書三個重點平臺上,反消費主義的情緒和表達已讓人無法忽視。用戶溝通至關重要,而反消費主義的大眾心理值得所有想要避坑的品牌和代理商重視和研究。反消費主義到底反的是什麼?何種情況下品牌會被認為是在宣揚消費主義?反消費主義心理已大規模出現的證據是什麼?又因何會在當下的中國出現?
  • 為什麼我們總想買買買--中國數字科技館
    人類善於賦予物品以豐富的意義,加上熱愛囤積的天性,讓我們極為看重屬於自己的一切,並驅使我們在買買買的道路上不肯停歇。這種對物質不切實際的期望驅使我們不停地買買買,而廣告商最擅長利用人們的這種消費心理。過度發達的消費文化會使人們難以分清正常消費與衝動消費之間的界限。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物質化的一面,而且購買行為本身的確能讓人感到快樂,只不過這種快樂並不持久。正是因為快感轉瞬即逝,導致許多人在買買買這件事上停不了手,甚至不惜舉債也要滿足自己的購物慾。
  • 奧運會帶動哪些買買買?80後是消費主力 四川人愛買泳鏡
    昨日,京東聯合發布《2016中國體育消費生態報告》顯示,男性消費者的賽事關聯消費力很強,同時,80後成為體育用品消費的主力軍。體育賽事期間消費行為主要滿足視覺和味蕾    歐洲杯和奧運會的相繼到來,讓很多體育粉津津樂道,可以說,七八月不少人的焦點都聚集在體育賽事上了。昨日,京東聯合發布的《2016中國體育消費生態報告》,對各體育賽事期間的消費行為進行了分析。
  • 中郵消費金融:理性買買買,才是真的「惠享生活」
    (原標題:中郵消費金融:理性買買買,才是真的「惠享生活」) 今年雙十一被稱為
  • 終於,我卸載了淘寶:消費使人快樂,但是我只快樂了十分鐘
    為了能還花唄,她花了好幾天的時間去尋找買家,浪費了不少時間,而那些東西至今仍有不少還閒魚上掛著,無人問津。她說:「在付款和收到快遞的那一刻我是快樂的,但是每個月的還款日讓我時時刻刻都在焦慮。」有數據顯示,年輕人是消費的主力群體,而且忠愛超前消費。
  • 看「豆瓣摳組」如何戳破「消費主義」的泡沫
    1「豆瓣摳組」是啥當今社會,消費主義盛行,到處都充斥著「買它」的口號。就在前幾天,李佳琦1.3億買豪宅,羅永浩轉型抖音帶貨,薇婭直播賣火箭......組裡也有不少吐槽貼感嘆摳門女性聯合會「變味」了,直呼「摳女組都在買買買,錢沒省,反而被種草,已經退了。」好像,摳女組掉入了曾經最討厭的消費主義陷阱。
  • 消費主義背景下經典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另外,也提醒我們反思英語廣告語言折射出的消費主義,理性地、辯證地看待消費主義。 【關鍵詞】消費主義;廣告;廣告英語;語言特點 一、引言 在消費主義時代,廣告不僅是消費主義滋生的催化劑,而且也是消費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
  • 雙11預熱想不想過一個輕鬆快樂的【極簡主義秋冬】?!
    因為這個「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並不是源於物質匱乏的被迫簡化,而是過度消費後的一種主動反省。現代社會生活繁忙複雜,許多人希望從這種令人疲憊的繁雜中解脫出來,所以不斷簡化自己的物品和生活,以找回那份久違的輕鬆和快樂。就像一個要悶死的人呼吸到了新鮮空氣,極簡的生活方式也真的可以緩解壓力,治癒一顆焦慮的心。
  • 成為「消費主義逆行者」:「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度過人生」
    不少人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一套「不要買」清單,也有人分享一些克制消費小技巧,比如回歸1990年代的消費習慣、用小紅書拔草而非種草…… 在全世界範圍內,有許多人正在體驗沒有消費的生活,開始了為期七天到一年不等的「不消費挑戰」。挑戰源於《不消費的一年》,此書的作者凱特·弗蘭德斯堅持一年不消費之後,攢下50萬元、減重13公斤,並找回了快樂的自己。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消費主義的又一茬韭菜
    但凡能被商家挖掘出商機的人和事物,都會成為營銷的工具。 我們不確定這次奶茶事件是否是商家策劃,但這件事反映出了我們的思維,已經被消費主義極大影響了。用消費等同儀式感,用金錢等同情感質量。這才是最值得警惕的地方。類似這樣的事情,這兩年越來越多。
  • 京東618超級百億補貼來啦,理性消費也能放肆買買買
    作為後疫情時代的第一個全民購物節,買買買是我們快速找回正常生活秩序的指南針,但是勒緊的褲腰帶也在敲響著理性的警鐘。不過不用擔心,京東618帶著它史上最大優惠力度的超級百億補貼來了!海量超低價爆款,全品類補貼優惠,讓你想要的都是最便宜的,給你的2020理性消費打一劑強心針!
  • 【輿情觀察】女大學生頻陷「裸貸門」 消費主義與無序網貸之坑?
    11月16日,中安在線記者調查「裸條貸」網絡產業鏈,花費88元進了一個裸貸資源群,群內涉及的「裸條貸」女生照片、視頻資源,有數百人之多,被曝光的女生的姓名、住址、學信網個人信息,甚至家人電話都被一一公布,群主不定期更新最新「裸持」資源。事態發展逐漸走向極端,11月30日,關於借貸寶(裸貸)10G的壓縮包流出,壓縮包內均為通過「裸貸」方式貸款的女大學生裸照、視頻。
  • 極簡消費,日本人真的買不動了?
    極簡消費,日本人真的買不動了?聽說,各種購物狂歡節來臨?害怕控制不住自己買買買,不如跟著日式極簡消費,給你不剁手的理由。眾所周知,日本社會自從進入第四消費時代以來,經濟上出現消費降級的現象,購物浪潮裡面也出現了極簡消費。告別上個世界80年代的泡沫經濟,這一屆的日本人,開始注重降低消費的數量,從而提升消費的品質。這也是極簡消費的理念,從擁有的足夠多,到如今學會精簡,明白了「少即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