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接觸過早期教育的爸爸媽媽一定接觸過「感覺統合」這個詞。那麼什麼是感覺統合呢?
感覺統合的概念最早提出是在1972年,創始人是美國加州大學埃爾斯博士。最早的感覺統合概念是根據生理學理論提出來的。
感覺統合是機體將各種感覺通路的信息輸入大腦,經過大腦對輸入信息進行加工、處理、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繫、統一,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並做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簡稱「感統」。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人體通過大腦處理信息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就好比我們看到一個足球迎面飛來,我們知道要馬上躲開。從我們看到足球,再到大腦對這一信息作出處理,然後身體做出反應。這一系列動作中信息在大腦中的綜合處理就是感覺統合。
大腦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感覺輸入,感覺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前庭覺和本體覺。人體通過感覺接觸到信息,並將所接收的信息在中樞神經系統加以處理,統合起來。視聽觸味嗅、前庭以及本體覺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接下來大腦會對感覺接觸到的信息進行統合,這就是我們所說到的感覺統合。然後大腦會指揮中樞神經系統作出整體反應,最後通過回饋表現出來。
感覺統合是大腦工作過程中的一部分,如果這一部分在進行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障礙就會引起整體問題。這就會出現我們常說的「感覺統合失調」。
根據埃爾斯的觀點,感覺統合失調的主要表現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 身體運動協調障礙
2. 結構和空間知覺障礙
3. 身體平衡功能障礙
4. 視、聽覺和語言障礙
5. 觸覺防禦障礙
我們總結,感覺統合失調的常見行為有以下幾種:
1. 好動不安
2. 行動笨拙
3. 語言發展遲緩
4. 討厭被觸摸
5. 極端或者異常膽小
6. 反應遲鈍
7. 學習能力障礙
我們的傳統教育總是在教孩子讀、寫等基本認知,但實際上這些過程是比較複雜的。認知過程需要大腦有條不紊的運行一系列的有效程序,而這一過程需要在感覺統合能力良好的基礎下才能表現良好。在嬰幼兒期,感覺統合失調表現出來的行為或許不會影響正常生活,但是在孩子上學以後,如果學習和情緒上有很大困擾,問題就嚴重了。
很多家長經常會問「感覺統合失調嚴重嗎?」舉一些簡單的例子,在學校生活當中,像繫鞋帶、握好鉛筆保持筆頭不斷、走路看標誌等小事情對於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來說都是難事。而且成年人對學齡兒童的期待往往會比學前兒童多。感覺統合失調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和認知能力,進而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但是感覺統合失調並不會表現出所有的症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症狀組合,這和孩子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感覺統合失調並不可怕,這就要我們抓住感覺統合發展的幾個關鍵時期,對孩子進行足夠的感覺統合刺激。3歲前是兒童感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可以預防感覺統合失調,3-6歲是感覺統合失調最佳的補救時期,7-12歲是感覺統合能力發展糾正的有效期。
及早發現孩子身上的感覺統合問題,就能夠有效地進行改善,幫助孩子建立足夠的自信心。同時家長也要給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