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統合失調分為:觸覺敏感、前庭失調、本體感失調、左右腦平衡失調、視覺統合失調、聽覺統合失調。
表現為多動不安,走路易跌倒,原地打圈易眩暈,注意力不 感覺統合失調表現-平衡失調
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調皮任性,興奮好動,容易違反課堂紀律,容易與人衝突,愛挑剔,很難與其他人同樂,也很難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思考或做事情缺乏靈活性,不會舉一反三,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詞不達意,語言表達困難等。
表現是儘管能長時間地看動畫片,玩電動玩具,卻無法流利地閱讀,經常出現跳讀或漏讀或多字少字,容易串行;寫字易顛倒,學了就忘,計算困難,易抄錯題抄漏題等。
表現為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聞,丟三拉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留的作業等。
表現為害怕陌生的環境、吮手、咬指甲、愛哭、愛玩弄生殖器等,過分依戀父母、容易產生分離焦慮,過分緊張、愛挑剔、惹別人,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
冒險行為,自傷自殘,不懂總結經驗教訓。或少動,孤僻,不合群,做事縮手縮腳、缺乏好奇心,缺少探索性行為。
會讓兒童在體育活動中動作不協調(不會跳繩、拍球等);音樂 感覺統合失調表現-動作協調不良
活動中發音不準(走調、五音不全等);甚至與人交談、上課發言時會口吃等。方向感差,容易迷路,不能玩捉迷藏,閉上眼睛容易摔倒,站無站姿、坐無坐相,容易駝背、近視,過分怕黑。
表現為動作協調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不能像其孩子那樣會滾翻、騎車、跳繩和拍球,在學習和生活中常常觀測距離不準、協調能力差。觀測距離不準,會使孩子無法正確掌握方向;協調能力差,會讓孩子手腳笨拙(常撞倒東西或跌倒)。
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智力正常,但由於其統合能力不足導致其智力水平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尤其是到了學齡期,在學習能力和性格上出現這樣那樣的障礙,學習能力下降,語言表達不暢,心理成熟晚,情感脆弱,自控能力差,缺乏自信,不會和別人交往,人際關係差等等。
兒童進行感覺統合訓練前,首先由專家測查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和智力發展水平,然後制訂一對一的訓練方案,通過一些特殊研製的教具,以遊戲的形式對孩子進行一系列的行為和腦力強化訓練。使兒童能充分感知各種刺激,在大腦中進行感覺的統合,促進全方面的發展,提高注意力、記憶力、自我控制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等。
通過感覺統合的訓練,孩子會有以下方面的進步: 1、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改善了不良的行為習慣。 2、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身體協調性得到了提高。
4、幫助孩子樹立了自信心,塑造了健全的人格。 5、幫助孩子抑制和調節感覺信息,促進身體各個感覺區域的成熟,從而提高各方面能力。
感覺統合能力的提升能綜合培養孩子各方面技能,鍛鍊孩子邏輯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塑造優秀品質,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孩子是個有機體,只有大腦及身體感官的組合互動,才能形成學習能力
前庭感覺系統和大腦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前庭系統機能正常時,人的一生中.對重力(地心引力)會有持續性的信息輸入.這些感覺信息會與其它感覺信息以不斷重疊的方式輸入大腦,所以這些重力感的訊息.由於相當持久和穩定,在它輸入神經系統後,便會成為眼睛及其它身體感覺在判斷訊息時的重要參考資料。
頭部轉動或彎曲時.前庭感覺接受器的碳酸鈣晶體,會離開原來位置,改變前庭經系統的傳達流程。這種現象在跳躍、跑步、搖晃時更為嚴重,會使中耳半規管中的慣性液體流動,感覺接受器立刻受到很大的影響。其他像走路、乘船或頭部有輕微振動時。前庭感覺也會立劑有反應。
在我們所有感覺器官中,前庭接受器最為敏感,其訊息能否對環境產生顧應,也最為重要。前庭隨時在告訴我們頭和身體的方向.我們的視覺訊息也才有意義,所以前庭訊息處理不良的孩子,視覺便很難跟著移動的目標,也很難將雙眼由一點移到另外的一點。眼肌和頸肌上的訊息反應處理也會發生問題,促使眼球的移動不平穩,常會以跳動方式去抓住新目標,造成孩子在閱讀、玩球和劃線上的困難。
此外,前庭神經會將訊息.由脊髓錐體神經體系,傳達到身體各部分.通知肌肉的收縮和運動。同時也會將這種肌肉和關節的信息傳到前庭神經以及小腦。如果這方面功能不佳,便無法達成感覺的統合,小孩子會常常跌倒或撞牆.動作上也顯得舉手笨腳.甚至害怕行動。更造成感覺信息的嚴重不足,影響身體的協調能力。
前庭體系中的網狀組織.作用在幫助大腦保持清醒和警覺狀態。所以當身體快速轉動時,前庭系統必須迅速調節.才能讓我們保持適度的清醒。如果前庭系統活動量低。調整的作用便會呈現不良,孩子出現多動及注意力散漫的現象。
前庭感覺不良,也會產生無法判斷視覺空間的現象。空間感來自於身體和重力感的聯繫.缺乏重力感的孩子.很難有空間透視感,因此常無法判斷距離和方向.寫字時常把數字、字體或偏旁部首寫反,甚至前後反讀。在人多的地方容易迷失方向。也會因太靠近人或碰擅他人.而造成人際關係的嚴重不良。
前庭感覺不良.會使兒童經常遭遇挫折,喪失信心,更容易養成恐懼、傷心、生氣、過度興奮等感覺.無法有效壓抑及協調,使人格和情緒的健全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
前庭網膜成熟失常,最常見的五種毛霜,包括視覺不平順,聽覺識別不足、前庭平衡失常、本體感不足、觸覺敏感過度。
人類皮薄毛少,對觸覺刺激的分辨能力最為多元化,這也是人類大腦特有的分辨、分析及組織能力的基礎。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而擁有廣泛細膩的學習能力,和人類觸覺學習的多元化及複雜化有密切的關係。觸覺的複雜性,也使大腦神經中感應觸覺的部分最多,因此觸覺神經和外界環境協調不足.會影響大腦對外界的認知和應變.導致觸覺敏感(防禦過強)或觸覺遲鈍(防禦太弱)。
觸覺敏感的兒童.對外界的新刺激適應性較弱.所以會固執於熟悉的經驗上.表現為粘人、怕陌生人、不喜歡擁擠、缺乏自信.常固執於熟悉的環境和動作中,對任何新的學習都會加以排斥.不喜歡他人觸摸.在團體中容易和別人爭吵朋友少,常陷於孤獨中。他們經常會喜歡某種特殊熟悉的感覺,所以容易有偏食、吸吮手指和觸摸生殖器的習慣;不喜歡被人擁抱,卻喜歡擁抱別人,經常出現很多令人無法理解的行為。
觸覺反應遲鈍的兒童表現為:反應慢,動作不靈活,大腦的分辨能力差,所以發音或小肌肉運動都顯得笨拙.缺乏自我意識.無法保護自己,學習能力也很難發展。目前觸覺敏感的兒童日益增多,這和生產環境和嬰幼兒生長的環境有關。剖腹產或產鉗的生產方式使胎兒出生時沒有經過產道或產道擠壓力量較弱,都會使兒童的觸覺學習比正常生產的兒童少.觸覺敏感的機會自然也較高。
家庭生活環境的改變.不但使兒童活動的空問減少,身體接觸的地方也少了。戶外玩沙土、玩水及草地上打滾的遊戲也不多了.甚至曬太陽、吹風的機會也都很少了,兒童在觸覺學習上的嚴重不足.是觸覺敏感最主要的原因。
在所有感覺信息中,觸覺刺激的頻率最高,從肌肉關節到全身皮膚,每天都有無數不斷的觸覺;觸覺輸入大腦。腦幹將這些信息加以過濾.一些對大腦思考及反應不重要的信息被壓抑下來。因此通常我們對衣服、微風、一些不重要的碰撞都不產生反應,也使大腦不至於太緊張和忙碌。
這種過濾、整理到選擇反應的過程就是感覺統合的能力。感覺防禦太強的兒童,這方面能力明顯不足.因此對任何信息都會急著去做反應.大腦動蕩不安,自然注意力就不可能集中,對衣服或周圍一切接觸都會去做不舒服的處理.重要的學習信息,自然也就很難專心的傳人大腦皮層了。
我們不用看階梯也能輕易上下樓梯,不用照鏡子,也能用手摸到眉毛或鼻子,開車時不用低下頭,踩油門的腳隨時可以換踩剎車.蚊子叮身上任何位置.不用眼睛看.便可用手打蚊子,這就是本體感覺的作用。
本體感覺醫學上又稱人體的深感覺,是全身肌肉關節的感覺輸入。正常的骨、關節及肌肉張力的感覺輸入使人能夠保持正常的站姿、坐姿及全身的靈活運動。本體感覺在英文稱為Bodymap身體地圖.有人稱為身體形象.好像我們大腦中有一張自己身體的地圖.所以不用重新看,大腦可以隨時掌握身體的任何部位。
本體感是一種高度複雜化的神經應變能力,也是大腦可充分掌握自己身體的能力。本體感的成熟最慢,除非前庭平衡及觸覺發展正常,本體感才可能正常。從簡單的吃飯脫衣服、寫字、騎車到高難度的體操盈體能動作都需要本體感的功能。本體感不成熟的兒童常常表現為站無站像、坐無坐像、缺乏自信、挫折瘕感很多、沒有創造力等等。
刷子脫敏;(1-2)
訓練目的:加強肌膚的接觸刺激,減少觸覺防禦。
訓練要求:家長用刷子先刷孩子的手背、手指等觸覺防禦性較少的部位,然後漸漸過渡到刷孩子的手心。再刷腳的部位,先刷腳趾、腳跟、然後漸漸過渡到刷腳地中心部位。如果孩子抗拒,可每次只擦一下,反覆地嘗試,直至孩子習慣這種觸覺刺激。
能推著物體向前走2-3米;(2-3)
訓練目的:發展大運動——手臂推的能力;因果關係的概念;手、眼和腿的動作協調能力。
訓練要求:把會發聲的「鴨子杆」或類似的玩具放在孩子的手裡,讓他向前推行。
難度設置:A 繞大圓桌子; B繞2張距離1米左右的凳子; C繞3-5張不同距離的凳子(注意凳子擺放的距離要足夠孩子和「鴨子杆」通過)。
幫助給予:身體指導(即手把手地教)並不斷地用口頭提示和身體接觸來提示孩子看前面的玩具的運動軌跡,給孩子模仿玩具發出的聲音;轉彎時告訴孩子正在轉彎並用手糾正、幫助他轉彎的方向。
隧道滾動遊戲
訓練目的:改善觸覺敏感或不足及身體調節不良的現象,增強前庭系統的刺激和調節,改善視覺。
訓練要求:讓孩子鑽到陽光隧道裡,用手指張開保護臉部,成人則在一旁輕輕地慢速滾動隧道。
難度設置:A開始時成人可伸手到隧道裡撫摩孩子的身體來舒緩他/她的緊張情緒,並且要和孩子說話;B如果孩子有不適感覺,應立即停止並協助孩子從隧道中鑽出來。切莫強求讓孩子呆在隧道裡;C如果孩子喜歡這樣的晃動,可稍加快速度,但要注意孩子的身體、聲音的反應,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
幫助給予:1 跟孩子一起鑽隧道;2 給予必要的身體觸摸和口頭鼓勵。
平衡臺平躺遊戲
訓練目的:調節身體協調不良的情況,強化大腦和腦幹的知覺機能。
訓練要求:讓孩子放鬆身體,先坐在平衡臺上,然後慢慢躺下來,伸展手腳的肌肉,保持身體平衡。成人則左右傾斜搖晃平衡臺,要維持一定的韻律感,以促進孩子的腦幹的功能。
難度設置:A開始時慢慢地搖動;B逐漸地加快速度,但要注意孩子的姿勢和表情的反應;C可讓孩子分別睜眼和閉眼作搖晃,並觀察他/她不同的反應;D還可以在搖晃中做明顯的停頓,先向左傾斜,再向右傾斜,觀察孩子對兩側晃動的不同反應;E也可以讓孩子俯臥著做以上運動。
幫助給予:1 給予必要的身體觸摸和口頭鼓勵,以調節孩子的緊張情緒和增強其信心。
俯臥大龍球抓東西
訓練目的:改善身體協調,強化手眼協調及雙側肢體的平衡控制,促進運動企劃能力。
訓練要求:協助孩子俯臥到大龍球上,保持平衡姿勢。把孩子喜歡的一個玩具放在大龍球滾動時孩子伸手可觸的地方。協助孩子臥在球上前後慢慢滾動,讓孩子探身去摸玩具,必要時可使用會發聲的玩具,以幫助孩子辨明玩具所在的方位。
難度設置:A 開始時玩具只放在很近的距離,讓孩子容易取到;B 逐漸地玩具可以放稍遠一點,並在孩子探身取球時提醒他(她)儘量自己保持身體的平衡。
幫助給予: 1 由始至終的身體協助;2口頭指導或提醒。
跳數字
訓練目的:增強身體平衡能力及重力感。
訓練要求:用不粘膠剪出大的數目字1-10或1-20貼到圓形的不粘膠上再地板上,讓孩子從一個數字跨到另外一個數字上,以跨到圓形內為勝。
難度設置:A 如果孩子還不懂得數字,可貼不同顏色的數字,然後讓孩子按顏色跳;B 讓孩子按指定的數字跳或者按單、雙數跳;C 可玩雙人遊戲,創造出各種玩法,以最終達到終點為勝。
幫助給予:1 如果孩子跳躍技巧不成熟,可在開始時握他(她)的雙手或夾著孩子的腋下幫助他(她)跳躍;2 如果孩子不懂得或不遵守遊戲規則,要隨時給予身體或口頭的提示。
一步1級上、下樓梯;(3-4)
訓練目的:增進孩子的平衡能力。
訓練要求:孩子能一步跨上一個階梯,連續上或下樓梯。
難度設置:A 成人站在孩子前面或後面,伸出雙臂或雙手的拇指,讓孩子抓住拉孩子上樓梯;B 成人將左手手臂或拇指抬高,右手手臂或拇指則在孩子右側腰間的位置,讓孩子在攙扶下自己平衡用力上下樓梯;C 成人伸出左手手臂或拇指攙扶孩子上、下樓梯;D 讓孩子獨自上、下樓梯。
幫助給予:A 雙手(或拇指)抬高給予協助;B 一手(拇指)高,一手(拇指)低給予協助;C 單手(拇指)給予協助;D 撤消所有協助。
當今中國家庭多為獨生子女,不但夥伴少了,而且家長視孩子為掌上明珠,對孩子過分保護,孩子應有的摸、爬、滾、打、蹦跳等行為,在發育的自然歷程中被人為破壞。孩子該爬的時候沒爬,日後可能出現協調性、平衡感差;該哭的時候不讓哭,口腔肌肉缺乏鍛鍊,心肺功能弱,甚至語言表達差。獨生子女出現感覺統合障礙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運動、缺乏遊戲、缺乏大自然的薰陶。當然先兆流產、懷孕時用藥或情緒處於應激狀態、早產、剖腹產等也是導致孩子感覺統合失調的主要原因。
1.易受挫
2.脾氣暴躁
3.恐高,暈車
4.自信心不足
5.動作不協調
6.粘人,好哭鬧
7.吐字不清,口吃
8.用詞組句能力差
9.生活自理能力差
10.認知語言能力差
11.吮吸手指、咬人
12.做事或寫作業磨蹭
13.怕人觸碰,攻擊性強
14.閱讀困難,計算出錯
15.膽小退縮,社交能力差
16.偏食、厭食、飲食習慣差
17.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
18.屢有自慰(刺激生殖器)
19.常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20.肌肉張力不足,手腳笨拙
21.因感統失調引發的弱視、斜視
22.寫字筆畫顛倒、出格,大小不一
23.常看不懂,記不住,複述能力差
24.喜歡與人打架,不時出現惡作劇
感覺綜合訓練能讓兒童:
①閱讀情況:主動讀書率提高 、注視的能力改善、閱讀時發生顛倒的情況減少以至消失、閱讀速度和準確率提高、閱讀興趣提高。
②書寫情況:主動寫字的情況增多、書寫更流暢,易辨認,寫字顛倒的情況減少以至消失,寫字速度提高、單詞量增多、拼寫錯誤減少。
③學習情況:對計算法則的記憶提高,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④方向感、空間組織、計劃:對左右區分更明確、畫畫時細節畫得更多,人物畫畫得更好,書寫的空間 結構有改進,繫鞋帶之類精細動作有改進。
⑤平衡與協調能力:諸如騎車、運球等能力提高、笨拙程度(如:磕磕碰碰、跌倒及各種或前或後,定位不準的工作)減輕。
⑥情緒方面:自制力、情緒穩定能力增強,自信心提高。
腦癱兒童的相關感統訓練
免費領|34G感統自學器材操作視頻+感統訓練視頻操作指導+新感覺統合指導+感統訓練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