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到肉燥飯,是在10年前風靡上海的臺灣餐廳「一茶一座」。彼時老聽同坐一個辦公室的同事定期叨念「肉燥飯」,我一度以為此「肉燥」即彼「肉棗」(做成紅棗大小、可當零食的即食廣式香腸),真真井底之蛙。
直到有一天我倆一起去了當年在南京西路兒童食品商店隔壁的那家「一茶一坐」: 看起來的外觀如同紅燒肉末的臺式肉燥,裝在套餐小碟裡,看起來淺淺一層,頗有「點到即止」的意味。那份肉燥如此之少,以至於當我盡全力想要把數量有限的肉燥均勻地澆在米飯上,還是失敗了。儘管如此,被肉燥有幸覆蓋到的那些米飯,被肉燥亮晶晶的豬油滲透,配上燒到極其酥爛的肥肉丁和瘦肉丁肉燥,不用費勁咀嚼,只輕輕一抿,肉燥就全然融化在嘴裡……哎呀,真是難以忘懷的好吃。
多年之後,在臺北的度小月,再一次吃到臺式肉燥飯,還是一如既往地好吃。
在這10年的時間裡,我數次嘗試在家製作肉燥,妄圖復刻出這樣的美味將來便可在家一勞永逸。然而,各類充滿韌勁的反覆嘗試、總結、學習、再嘗試均以失敗告終,仿得其形仿不出其味。我終於領悟並接受若干被我爹已經教育了無數遍的人生哲理的:做飯做菜這種事情,(1)不是有了付出,就必然會有回報的;(2)閉門造車那是死路一條;(3)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業餘的人直接購買專業服務和產品就行了。
改換了死路,不再和肉燥死磕,我頓時覺得天地開闊。尤其是第三條,令我豁然開朗、受益匪淺,並自此讓我在偷懶放縱的道路上越走越穩——家中常備肉燥罐頭,想吃肉燥飯的時候只需要簡單三步:(1)煮飯;(2)把度小月肉燥罐頭稀釋後蒸熱;(3)把肉燥澆在米飯上。
幾年前,度小月的肉燥罐頭外包裝是一隻手繪的小白豬。
近幾年包裝統一改成了這樣。
從前只能靠淘寶或託赴臺的朋友人肉快遞,前年有幸在臺北旅遊時摸去了度小月臺北餐廳親自買到了肉燥罐頭,並且順便學習到了正統的肉燥罐頭食用方法:原來,肉燥罐頭裡的肉燥必須要加一倍熱水稀釋後,再上鍋至少蒸20分鐘。
稀釋、加熱後的肉燥成品。上層覆蓋一層豬油,下層是肉汁。
趁熱澆在米飯上,拌勻,開吃——所謂享受,不過如此。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肉燥飯,方便、簡單。關鍵的關鍵,比自己做的好吃。世間的其他可以用錢就能解決的煩心事情(諸如HR部門不用獵頭自己大海撈針一般地招聘、法務部門不用外部律師而自己親力親為打官司、不請鐘點工而讓自己或者不會/不愛幹家務的配偶幹家務從而引發家庭矛盾……),如果可以找到值得信賴而又專業的人外包出去為你妥帖地幹好,付出金錢卻而因此省下的自己的時間、精力,真是極好的事情吶!
祝你早日入手肉燥罐頭,隨時能夠吃上肉燥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