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校疑歧視同性戀,學生衛生手冊上寫:同性戀壽命比正常人短

2020-12-21 騰訊網

近日,江蘇高校下發給新生的一份衛生手冊引發爭議。手冊中認為,同性戀是不穩定因素、違背了自然法則,大部分網友認為這是對同性戀的歧視,學校作出回應表示會及時處理。

據媒體報導,江蘇省淮陰師範學院近日下發的教科書有"缺陷",新生人手一份的《衛生健康教育手冊》中,含有多處對同性戀的歧視內容和不科學描述。網友截圖爆料,書中有大部門關於"同性戀違背自然法則"、"壽命比正常人要短"、"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的觀點,讓網友和媒體產生較大的爭議。

大部分網友認為這是對同性戀的歧視,因為沒有科學依據可以證明,壽命長短和性取向有關。中國性學會的工作人員也提出反駁,表示該書對同性戀的觀點立足於同性戀有害論之上,作者對同性戀的態度是認為其有危險和不容於社會。

但是,同性戀不只是在人類中出現,兩千多年前的動物就有類似的同性行為,這指明書中"同性戀違背自然法則"的觀點並不科學。

事後,學校回應稱,會核實書中的內容,一旦如網友爆料所言,學校會給予相應的處理。9月23日,學校再次面對媒體表態,已核實網友爆料和截圖具有真實性,也認為其中對同性戀的觀點確實有不合理的地方,昨天已經開始回收下發的書籍,後續也會刪改不恰當的內容。

其實,這類對同性戀有不恰當觀點的教材並不少,始於2016年5月的首例恐同教材案就是代表。廣州的一位大學生在暨南大學的教材中發現有歧視同性戀內容,這本作為公選課教材的2013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認為,同性戀是性心理障礙,並描述其是紊亂和倒錯的表現。

只是,和淮陰師範學院決定刪改內容不同,暨南大學出版社對學生所寫的信件和建議並不認同,雙方最終在溝通無效後於2017年走上法庭。該案在延期三次後,才於今年的7月28日得出結果——這位大學生一審敗訴了。但失敗沒有打擊到他,相反,在律師和身邊朋友的支持下,他再次提出二審。

敗訴不意味著法院認同教材的觀點,事實上,暨南大學在一審後刪改了後續出版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僅保留了"同性戀被列入性心理障礙"的描述,此前疑有歧視態度的描述不復存在。而該描述也讓該案由是否歧視同性戀的爭議,變成對圖書質量即"同性戀被列入性心理障礙"是否為知識性差錯上。

不論案例的結果如何,和爆料的網友一樣,該大學生只是想要一個去汙名化的態度,讓更多的出版商和教材編者能對同性戀有客觀評價,也讓更多的人對同性戀多一些包容。

這些想為同性戀群體去汙名化的人,多是一些大學生,一方面是大學生的知識儲備較多,對國內外的觀點有更多的接觸,容易發現教材中的不恰當內容,另一方面是大學生的包容性較強,對新事物和新觀點的接受度較高。

與此同時,高校對同性戀的態度也值得深思。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高校作為一個思想開放、兼容並包的地方,主要目的是為了教書育人,更應該有包容性和多元性,而不是有歧視或偏見地看待人的性取向。

因為早有性別與教育研究專業的學者認為,高校教材中這類"恐同"性質的內容,不只是會讓學生有錯誤認知,還有可能造成針對同性戀的歧視和霸凌行為。

相關焦點

  • 中國有多少人是同性戀?
    「衛生健康教育手冊」,裡面對「同性戀」的說法,產生了極大的爭議,"同性戀違背自然法則"、"壽命比正常人要短"、"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素"等描述,毫不掩飾對同性戀群體的歧視。下圖是在今年,國際學者通過對同性戀人群惡感程度地區的調研,繪製出的「中國同性戀歧視地圖」。
  • 大學生同性戀調查 大學生同性戀佔多少比例
    如果某個人生活工作的環境中有同性戀者,那麼理論上,這個人通過學習和模仿,也會成為同性戀。媒體報導:同性戀學生不容忽視  據南方網報導,近期華南地區較為知名的某同志社交網站,針對1000人發起了調查,結果顯示,在廣州同性戀群體中,在校學生佔12%。
  • 高校拉橫幅反同 | 你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批判同性戀,國家知道嗎?
    4月16華中科技大學的女王杯籃球賽比賽間隙,兩女一男謀劃了一起讓同性戀遠離大學校園的橫幅事件。隨後在社交平臺上,當事人更是轉發該張圖片並言辭激烈地抨擊同性戀的存在,甚至扯上了公共安全衛生這樣專業的字眼,要求同性戀的老師和同學離開自己的學校。這些照片和言論一傳開,便迅速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圍觀譴責——
  • 同性戀不是病,剛好他們愛的人和自己同性而已
    這無疑是社會的進步,通過法律保障同性戀與異性戀享有同樣的權利。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把同性戀從精神障礙中移除,這距1952年將同性戀視為精神疾病列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已經整整過去了38年,同性戀終於可以擺脫被「性心理障礙」「性變態」,成為「正常人」。
  • 維基精選:【同性戀】
    在人類歷史上,同性間的親密關係與性行為受過推崇和迫害,而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爭取同志社群能見度、同性親密關係社會承認和相關法律權利的全球性社會運動興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結合、生育撫養、工作就業、從軍入伍、醫療照護上獲得平等對待的權利,並且推動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對性別歧視或性傾向的仇恨言論和霸凌行為。
  • 揪出同性戀(二)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同性戀在對待婚姻時,選擇了比正常的異性戀更強的反抗,那么正常人對於婚姻有沒有過反抗呢?連正常人在面對逼婚的時候都有著巨大的壓力,為什麼卻默認這種同性戀「騙婚」是自願的呢,現在的人在婚姻上是否真能做到自主選擇了嗎?如果沒有的話,這裡的【騙】是否應該允許有不同的含義呢?
  • 歧視殺人!一位同性戀研究生的自殺絕筆
    文中歷數其4年間因為同性戀身份,不斷被兩位女領導嘲諷、侮辱、孤立、打壓,「你們的『口無遮攔『讓所有人都知道我是搞同性戀的,讓我在單位裡徹底沒有了立足之地」,「搞得臭名昭著」,最終逼上絕路。你們的「口無遮攔」讓所有人都知道我是搞同性戀的,讓我在單位裡徹底沒有了立足之地。  我知道你們記恨我挑戰了你們的權威,於是憤恨在心,故意當著其他分管領導,甚至主要領導的面來讓我身敗名裂。恭喜你們的目的達成了,我已經腥聞在上,成為了眾矢之的。
  • 在昆高校同性戀大學生的心裡話:呼籲寬容相待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國際不再恐同日」,它源於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為紀念這一天,立了「國際不再恐同日」。「我真的很喜歡他,本以為能和他生活一輩子的。」說道憂傷處,他的聲音開始低沉。  而所有的這些,他只敢讓周邊的同學、朋友知道,對父母卻隻字未提,他覺得父母比較傳統,一時半會肯定接受不了。「反正我這輩子不會喜歡上一個女孩,我也不會通過和女性發生關係的方式要小孩。」他不知如何啟齒和父母談這件事,也不知以後會怎樣,他打算先順利畢業,等自己獨立後再說。
  • 解讀 專訪方剛:同性戀是時尚麼?
    關於同性戀的比例,社會上有3%至10%或者5%這樣的說法,但都不是準確的官方數據。《生命時報》:據稱,國外有研究認為,同性戀是天生的,與基因有關,是這樣嗎?方剛:在國內外研究裡,既有人認為同性戀是先天的,也有人認為是後天形成的。但討論一種現象是先天還是後天時,我們的潛意識已經將其看成疾病了。
  • 靠同志電影出道的甜茶 卻因黑歷史歧視同性戀 遭網友封殺!
    小編之前寫過,男主角Armie Hammer,讓孩子吃他腳趾頭,並大秀社交平臺又在節目中,直接用嘴吸動物的奶,引來網友一陣反胃...雖然在節目中的他,也只是在朗誦話劇《田納西》劇本裡的一句臺詞,但這樣帶有嚴重歧視的詞語立刻還是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小編隨後就立即對該詞「dyke」進行了查閱,原來這個詞正如Faggot一樣,也是嚴重詆毀同性戀的詞彙,所嚴肅程度可以跟種族歧視N字齊頭並進。
  • 彩虹旗下的宣言-同性戀是病嗎?
    首先,我們要確立一個觀點,同性戀是分倆種的,一種是先天的,基因已經決定了的,他無法改變,源於人的DNA,一種是後天的受到一定的傷害,可能是身體上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使他對異性產生排斥,甚至是厭惡,至於原因我們也不去撕別人的傷疤。同性戀到底是什麼呢?同性戀,又稱同性愛或同性吸引,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為同性戀的兩個類,是指個體只對同性產生愛情和性慾的現象。
  • 同性戀是正常的,「恐同」反而是種病?
    Dalles_Chen/文隨著社會的發展,同性戀早已洗清了「精神疾病」的汙名(1973年從精神疾病診斷手冊中被刪除),人們也開始真正地了解
  • ...愛滋病病毒|HIV|同性戀|肛門|生命|群體|醫院|-健康界
    同性戀群體,大概是國內一個具有爭議性的群體,他們容易讓人忽視,甚至歧視。然而,他們的健康問題同樣值得被關注。 在知乎論壇,有兩個帖子格外顯眼,一個是《你都是怎麼發現自己感染愛滋病的?》,有570人跟帖評論;另外一個是《得了梅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同性戀可以結婚,到底妨礙了誰的自由?
    宗教機構可以以宗教信仰為由不為同性戀提供服務,但非宗教機構則不能。 比如,如果一個世俗的證婚機構拒絕為同性戀舉行婚禮,那就是對同性戀的歧視;但如果一個教堂這麼做,那就不是歧視。 比如,如果一個公立學校拒絕接收同性戀學生和教師,那就是對同性戀的歧視;但如果一個教會學校這麼做,那就不是歧視。 這跟我的觀點比較接近。
  • 「殺死那個同性戀」
    1990年5月17號,世界衛生組織就從精神疾病列表中刪去了「同性戀」一項;2001年,中國也宣布同性戀不再屬於精神疾病。 19年過去了,這些編教材的咋還是一點長進都沒有。 由於傳統生育與婚戀觀念影響,這7000萬人一直處於被歧視、被抵制的狀態。由於國人對待同性戀並不友好,7000萬人中,也只有5%的人敢於出櫃。 對他們而言,談戀愛像做賊一樣見不得光,如果公然牽手擁抱,一定會被人指指點點。
  • 當我爸發現我是同性戀.
    我不想做爸媽眼裡的壞孩子,所以決心將同性戀身份隱藏起來。出院後,爸媽帶我去看心理醫生,想通過心理諮詢確認我的性取向。「我不知道。」 面對醫生關於同性戀的提問,我一味用這四個字遮掩。但我怎麼可能不知道?!我知道自己喜歡男生,知道同性戀不被允許,更知道同性戀沒有錯。但,爸媽覺得它是錯的。甚至為了扭轉這個『錯誤』,開始介入我的感情。
  • 我們的教科書何時才能正確認識「同性戀」?
    在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臺新浪微博上,一個有關歐女士案件的話題已產生了2670萬點擊量,今年7月份,幾家中國報紙報導了法院的審理。法院判決出來三周後,江蘇一所學校說將對一份健康教育手冊進行修改,那之前,一位網民曾指出手冊中有這樣的話:「同性戀違反自然規律。」彭先生說,歐女士也激勵了中國的LGBT社區。  「也比較佩服西西三年來做這件事。這種勇氣這類的,很多同志都覺得鼓舞的,」他說。
  • Love wins 認識同性戀
    白宮打上彩虹燈柱認識同性戀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 叢中一、什麼是「同性戀」?同性戀(homosexuality)是「對自身性別成員基本的或絕對的吸引」(Herek,1989;1994)。性指向(sexual orientation):持久地被某一性別成員在性愛、情感或幻想上的吸引。性吸引(sexual attraction)是個體間在性愛方面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
  • 佛教對同性戀的看法是什麼?
    過去幾年中,我那些同為同性戀的朋友們一直向我提問,他們有興趣了解佛教對基友的觀點。在今日世界裡,很難過地說,基友仍然被當成是社會唾棄的對象,認為這些人不幹正事,只思淫慾。這種根深蒂固的形象造成了在工作單位上對基友的歧視,這在亞洲國家尤其嚴重。根據我的理解,象伊斯蘭教與基督教這樣的宗教是譴責基友行為的,但是我常常自問佛教是怎樣的態度。作為一個信奉佛教的基友,我在這點上並沒有清楚的了解。
  • 出櫃 德墜機副駕駛疑為同性戀
    原標題:出櫃 德墜機副駕駛疑為同性戀   被疑同性戀承壓大   盧比茨的前女友瑪麗亞·W爆料稱,盧比茨的精神狀況的確有問題,曾向她透露對工作環境、職場氛圍的不滿。   瑪麗亞說,她曾發覺盧比茨脾氣越來越暴躁,「我們談話時,他會突然大發脾氣、朝我吼叫……我感到害怕」。據這名擔任空乘的前女友介紹,盧比茨「有一次把我鎖在廁所裡,很長時間後(才把我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