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的文章,我們來說一說關於「分叉」的一些思考。
「分叉」這個詞,是在加密貨幣圈比較常見的名詞,我們所熟知的比特幣,從出生到現在,就有很多的分叉幣,而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BCH了,不僅剛剛出生的時候就大鬧幣圈,弄得幣圈滿城風雨,18年的時候,還掀起了一場算力大戰,這場大戰之後,也是導致整個數字貨幣市場大跌,行情低迷,BCH一路走來,確實讓幣圈參與者又愛又恨,愛的是它似乎很有希望,恨的是它一刻都不消停!
本想著BCH能夠穩定下來,可就在本月的15號,BCH又一次分叉,而且又是因為意見不和導致硬分叉,今天的文章,我們就說一說關於BCH分叉的一些事。
正文開始:
「分叉的由來」
說到分叉,那到底什麼是分叉呢?這個問題估計幣乎很多幣東們都知道,今天我就給大家用我自己的理解,簡單的概括一下,加深一下映像!
簡單一點理解,區塊鏈其實就是一群人維護著一份原始碼,也就是很多的節點維護著一條網絡。為什麼他們會一起來做這件事情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共識」。
但是,人的思想、價值觀、人生觀不可能都是一致的,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觀點,時間長了,也會「吃不到一個餐桌上」,所以,當意見出現分歧的時候就會出現分裂的的情況,就相當於你和你的支持者繼續做自己認為對的事,然後我拉著我的支持者,去幹另外一件事情。
其實從我的角度而言,我覺得分叉還是挺有意思的,因為有一個讓人特別哭笑不得的原因:
「那就是這兩件事情其實是差不多的,只是可能有一些分歧的核心東西改了一下而已,相當於還是在幹同一件事情,只不過分了兩批人而已!」
眾所周知,BCH其實就是從比特幣裡面分離出來的,說到這裡,很多人不理解,比特幣為什麼當初要分離出來一個BCH?
中本聰當時在設計比特幣就把一個區塊大小設計成1M,也就相當於比特幣這條路上只開放了一個車道,後來因為比特幣的參與者和用戶的越來越多,交易也越來越頻繁,很明顯一個車道是不夠用的,就是因為這種情況,導致了「堵車現象」較為嚴重,一個交易通常要好幾天才能被確認,平均每筆交易需要支付礦工的費用就要高達幾十元,如果網絡擁堵更嚴重的情況下,也可能上百塊。
打個比方說,相當於我給你轉一塊錢,你可能要好幾天才能收到,然後最坑的就是,我給你轉一塊錢,我可能需要給你付十塊錢的手續費。
所以,要改變當時的這種問題,只能是通過技術改進和優化,所以分叉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在區塊鏈裡,通常有三種角色:
開發者、礦工、用戶
從用戶的角度來說通常是無所謂的,哪個好用就用哪個,這是人之常情。關鍵點是在開發者和礦工身上。
開發者負責開發項目產品,而礦工則是負責維護這條網絡,他們之間既是相輔相成也是相互對立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開發者開發出來的軟體需要礦工去使用,這是一種依賴的關係,而且礦工也需要開發者開發出來的軟體,不然礦工沒發賺錢。
所以從這一層面來講,他們是相互依賴的,但是在這種遊戲規則下面的人通常都是很精明的,而且礦工的權力會越來越大,越來越集中,到最後,比特幣可能就會出現某些人說了算的趨勢和弊病,這是開發者們所不願意看到的,那些開發者和程式設計師基本都有很堅定的信仰。
但是,由於開發者設計軟體的開發人員有權利修改遊戲規則。
比如,假設原本只設置了一臺電腦,一天能挖出一個比特幣,那就買它三五百臺。一天夠賺一套房子了,如果突然間開發者們修改了規則,一臺電腦只能挖和0.0001個比特幣的時候,這個時候連電費都交不起了吧,可是已經花了這麼多錢去購置了那麼多礦機,是不是血虧?
從這個層面來理解,礦工也是需要提防開發者的。所以,開發者和礦工又是相互對立的。
比特幣分叉的問題就出現在這裡,比特幣網絡既然這麼擁堵,那麼就要有解決辦法,於是開發者們就提出了解決方案。
有一部分中本聰的忠實開發者堅決不認同更改原有1M的區塊,建議可以用隔離見證和閃電網絡形式來加快速度。
另外一部分開發者則認為,1M的區塊已經不適合現在使用了,我們要「修路並開疆拓土」,應該把區塊升級到8M。
所以呢,這就有了不同的意見,也就有了兩種不同的方案。
這時候就涉及到礦工的利益了,我們先來說說這兩種方案的不同。第一種方案意思就是說,以後不要每筆交易都讓礦工來確認了,可以先交易,等到一定的時候再讓礦工來確認。
這種方法,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嚴重損害到了礦工的利益。
礦工就是靠手續費來賺錢的,以前不管交易有多大,每筆交易都需要礦工確認,每一筆都需要手續費。這個方案實行,10筆乃至20筆才確認一次,礦工不知道少賺了多少手續費,礦工肯定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所以,大部分礦工是不會支持這種方案的。
第二種方案礦工會有利益麼?
其實礦工分為大礦工和小礦工,小礦工其實也是無所謂了,不挑食,挖什麼不是挖,有得挖就行,重點在於像比特大陸和萊比特這樣的有礦場和礦池的礦工。第一種方案雖然手續費少了點,但是只需要更新一下軟體就可以了,對硬體的變動並不是很大,而第二種方案對硬體的變動比較大,如果從生意的角度來講呢,作為大礦場和大礦池,肯定是希望硬體變動,因為只有變動,才會有買賣啊!
今天完全以故事的形式說了說分叉,這其中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理解,這個說法就是如果你原來擁有100個比特幣,那麼在分叉之後,你的錢包裡面會莫名其妙多送了100個比特幣現金。
所以很多用戶說:「BCH其實就是空投幣」
不知道大家對這句話怎麼理解?
對BCH分叉的一些思考
這次BCH又一次分叉,也算是比特幣歷史上的首次「雙硬分叉」,而且這次雙方同時放棄舊鏈,生出兩條新鏈。
也就是說,有點真假美猴王的戲碼出現了。
「兩個假悟空在爭當真悟空」
確實挺有意思,我也特別期待下一步的劇情發展,我就是想看看,你們哪個「假悟空」更厲害一點!
這個玩法確實夠新穎的,幣圈可真是個充滿趣味的地方,這一次如果BCH的分叉成果顯著,那以後更多的幣要硬分叉的時候,同一時刻,來一個「雙硬分叉」,Double(雙飛),甚至Triple(三飛),自娛自樂,玩到飛起。
比特幣從開始到現在,其實已經確立了一條技術路線,即「永遠軟分叉」,隨著這些事件的發生,越發體現了這種技術路線發揮原鏈優先主義的優勢。
我們知道BCH號稱也是比特幣,有大礦工集團加持,但實際上一個比特幣可以兌換十幾個BCH,經過這次雙硬分叉之後,以後可能一個比特幣可以兌換幾十上百個BCH。
此次硬分叉之後,吳忌寒等主導的路線也已經確立,就是不斷升級智能合約功能,不斷硬分叉,放開手腳幹,大概會走向類似ETH、EoS這樣的公鏈發展方向。
而假本聰主導BCH的SV路線,調回頭去遵循中本聰的白皮書,還是要去跟比特幣正面競爭,這個幣到底會不會也確立「永遠軟分叉」的路線,還是仍要不斷硬分叉升級,我們可以拭目以待,這其實是有想像空間的。
有意思的是,如果在分叉前購入BCH,可以視為同時參加了這兩個分道揚鑣的新項目ICO。不得不說,這確實也是一個辦法,一個另闢蹊徑,置死地而後生的辦法!
假如,BCH SV後面沒有確立起來「永遠軟分叉」的路線,那麼幣圈則仍然缺少一個長期跟隨比特幣競爭的同生態位品種,也有可能這次的分叉,會讓BCH共識越來越弱,越來越沒有競爭力,到最後,它的價值在哪?參與者又為什麼會去選擇它?這是另外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了,容易在思考思考,然後告訴大家!
結語:
今天就思考這麼多了,總之對於分叉,我本身對幣種沒有任何太大的興趣,我是對於技術感興趣,是想知道為什麼分叉,分叉之後的路該怎麼走,我喜歡去分析這個過程,哪怕是猜,我也覺得很有意思。就是不知道會不會誤導大家,所以希望大家謹慎閱讀,別被我帶偏,只是我的思考,並不代表實事,還需要多方驗證!
今日文章完,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閱讀!
【我是芮芮談科技,用經濟學的角度看待問題,是我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