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南宋覆滅,數十萬軍民投海自盡,泱泱華夏文明衰敗

2020-12-26 金張許史

厓門因東有厓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名崖門。公元1279年,這裡爆發了一場震驚華夏的大戰,中原泱泱大國,千年文明,長期的統治第一次整體被遊牧民族所折服,華夏文明險些覆滅,此戰宋軍三十萬大軍,為何被元軍一舉殲滅,國破家亡?

背景

宋朝雖經濟強盛富足,可長期以來的重文輕武導致軍隊渙散,戰力不足,經過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南宋的建立並沒有給宋朝帶來多大的改觀,不過是苟延殘喘,夾縫求生,雖也有忠臣良將主張收復失地,重建大宋風骨,可朝中更多的大臣甚至皇帝都對入侵敵軍心有忌憚恐懼,不敢再次北上。

七歲的小皇帝趙昰即位後,元軍加緊了侵犯滅亡宋朝的步伐,在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被元軍攻破,小皇帝和他的大臣們被迫投奔泉州,天不佑大宋,張世傑等大臣尋到船隻出海後,不料路遇颱風,地舟被海浪傾覆,宋端宗差點溺死,幸好被善水之人江萬載救起,可他卻被風浪捲走,為國捐軀屍骨無存,宋軍統領便換成了張世傑。被救上來的宋端宗畢竟年紀尚小,自身抵抗力不足,落水染病去世,七歲的趙昺登基,在陸秀夫、張世傑等人的安排下南宋朝廷最終遷到了崖山,以此為根據地準備繼續抵抗元軍。

戰爭經過

祥興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南宋投降的將領張弘範領兵進攻南宋,這時的宋朝雖號稱有二十萬大軍,可實際其中有一半是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不具備戰鬥力的平民,各類船雖有兩千餘,但整體大軍的戰鬥力並不算強;當時的元軍精兵十餘萬,戰船數百艘,雖少但精。面對如此強勁的敵人,宋朝有人建議先佔據海灣出口,如若戰敗還有退路可尋,然宋軍首領張世傑為防有將士畏懼前線逃亡,霍亂軍心,堅定否決,並學項羽「破釜沉舟」將陸地上的宮殿全部燒毀,採用「連環船」的方法將數千戰船停靠在海灣之內。

元軍分析宋軍部署,於是學習周瑜赤壁之戰火攻宋船,但宋船早有預備,將船身塗滿淤泥,溼潤的船身使元軍火攻之計難成,於是他們改變策略封鎖海灣,切斷宋軍的糧草道路,宋軍在此存亡之時也終於有了血性,軍糧斷絕也拒不投降,以海水充飢,可海水怎可裹腹,不少士兵嘔洩不止。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元軍統帥張弘範準備猛攻宋軍,有人建議他採用火炮,但張弘範認為火炮會將宋軍打散,他想要一舉殲滅南宋大軍,讓他們再無翻身之日。次日,他兵分四路,從宋軍各個方向悄然逼近,元軍在戰船中假裝奏樂,以麻痺宋軍,聽絲竹入耳,餘音嫋嫋,宋軍果真入套,以為元軍正在舉行宴會,防禦也鬆懈了許多。

結果

正午時刻,張弘範領導的軍隊突然從正面攻來,鳴金為號,各路伏兵從四面八方襲來,宋軍不敵,接連潰敗,張世傑見宋軍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保留了南宋一部分兵力突圍出去。小皇帝的船隻被牢牢圍住,退無可退,四十三歲的太傅兼宰相陸秀父帶著八歲的趙昺自殺投海,寧死不降,實不願再經歷一次靖康之恥,隨性的眾多將士見此也紛紛跳海,誓死不降。《宋史》記載:崖山海戰,十餘萬屍體浮海。寥寥幾筆,帶過了那些寧折不彎的將士英雄。

張世傑本想以南宋楊太后之名再次召集義軍,東山再起,可聽聞皇帝死後,太后不願苟活於世自盡而去,張世傑將太后安葬在海邊,不久後也溺卒於平章山下。元代南宋,自此中原大國徹底落入蒙古手中。

影響

崖山海戰之後,雖然史書之上只留下海上浮屍以萬計之言,但背後的故事真相實在令人嘆息感慨,印象中唯唯諾諾的宋朝在生死存亡之際,寧死不屈,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無論是將士還是文人甚至百姓,都以死明志,堅決不降,果然崖山多忠臣,讓後世敬仰也讓元軍震驚。

更有人評價,崖山之後再無華夏,蒙古佔領中原之後,不再信奉漢族文化文明,禮儀崩壞,文明不在,並且他們殺戮無常,對漢人如同牲口,任意打罵販賣,國家生靈塗炭,哀嚎遍野,這樣的場景讓每一個華夏兒女心痛難忍,不忍細讀卻又不能忘記。

參考資料:

《宋史》

相關焦點

  •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被逼跳海,為啥不退守臺灣、海南島?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戰船被燒,無奈之下,選擇了跳海自殺,屍橫大海,成為中國最悲情的一幕。那麼,南宋朝廷為啥不退守臺灣或者海南島,積蓄力量,捲土重來呢?蒙古兵和南宋兵打了最後一次海戰。這場戰役,雙方的指揮官都是漢族人,蒙古兵帶隊的是漢族人張弘範,南宋小朝廷帶隊的是張世傑、陸秀夫。最後,蒙古兵擊破了南宋的1000多艘戰船,陸秀夫擔心皇帝受辱,於是背著8歲的小皇帝跳海自殺,隨後10多萬南宋軍民也跳海自盡,包括張世傑。海面上漂浮著10萬人是什麼樣的場景?也許這真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情的一面,此後南宋滅亡。
  • 為何日本學者認為「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你怎麼看
    一直以來關於中國的歷史,一直有「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說法!我們都知道提出這個論據的是日本的學者,崖山,是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個小皇帝,跳海自盡的地方!崖山海之戰,南宋十萬軍民蹈海殉國,此戰之悲壯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 日本學者:「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崖山,宋朝最終篇宋朝是一個歷經坎坷的朝代,從北宋到南宋,宋朝失去的絕對不僅僅是土地那麼簡單,失去的是對整個國家的掌控,當南宋定都杭州的時候,人們就已經可以猜到這個結局了,恰巧,北方遊牧民族蒙古人崛起,鐵木真一統北方,下一個目標當然是南宋,打下南宋,整個華夏大地就是蒙古人的天下。
  • 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日本編的屁話,是在為侵略造勢
    許久之前,關於中國的文化正統地位有過這麼一種說法「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中華正統在東瀛」。1279年,南宋軍隊與蒙古大軍在現在的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裡的崖門鎮展開大規模海戰。此一戰是南宋的最後一戰,該戰過後,南宋最後的20萬軍隊全軍覆沒,南宋的幼主以及全部的忠臣之士全部投海自盡,南宋覆滅,蒙古人主導了中原。
  • 日本學者曾評論,「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所幸,歷經數千年的變遷,中華文明都得以延續至今,而且愈加璀璨。不過,若要追溯純正的華夏文明,恐怕要從宋朝末年算起。在元軍發起最後的進攻時,宋軍眼看宋朝氣數已盡,左丞相陸秀夫就帶著皇帝跳下了大海。士兵也隨之投海而亡,避免被元軍俘虜。這場戰役,宋朝軍民沒有一人倖存,戰後海面浮屍十萬。
  •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背後有怎樣的陰謀?
    近些年以來,一種「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調又開始興起!筆者首先表態,這是種論斷實際上是一場割裂華夏文明傳承的陰謀!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一論點荒謬到了何種地步?一、「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證基礎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其理論基礎是基於宋朝和明朝兩個漢人王朝被草原民族所滅亡的事實。首先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 崖山海戰,一個南宋小兵躲過元朝屠刀,80多年後他的外孫竟推翻了元朝
    祥興元年,宋端宗又意外溺水而亡,南宋方面只好讓他的弟弟、7歲的趙昺登基,史稱宋少帝。為了躲避元朝大軍的攻擊,南宋君臣在陸地已經沒有立足之處,被迫帶領剩餘的人馬乘船出海,退守廣東崖山。元朝大軍很快追蹤而至,元軍大將張弘範,立即組織起一支強大的水師船隊,對南宋船隊發起猛攻。祥興二年正月,事關南宋興亡的最後一戰,崖山海戰,由此爆發。
  • 「崖山之後無中華」原本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嗎?
    「崖山之後無中華」,又稱」崖山之後無中國」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以崖山海戰的敗北,哀嘆南明的失敗、山河破碎,標誌著宋王朝的滅亡,不僅是傳統漢族政權被北方遊牧民族王朝完全取代,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滅絕,從此以後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了。
  • 日本: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句話有事實依據嗎?
    1959年6月,在《七律·到韶山》一詩中,我們的偉大領袖潤之同志唱響了華夏兒女的膽識和氣魄。但令人費解的是,在中國近現代,卻隱隱地出現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可笑言論,暗示著崖山之後,中國再無民族氣節,令人聞之哭笑不得。何為「崖山」?為何崖山又能和中華聯繫起來?在崖山又發生了什麼能和中華氣節相關呢?
  • 遭元朝覆滅,宋朝殘民憑什麼在爪哇建國?有錢能使鬼推磨,利益才是關鍵
    南宋皇帝、臣子被步步緊逼,一路逃亡到廣東省江門市的崖門鎮地區,並在這裡爆發著名的「崖山海戰」。此戰以南宋戰敗告終,丞相陸秀夫不忍國破家亡,帶著皇帝投海自盡,眾多百姓、臣子也紛紛效仿。值得一提的是,陸秀夫的兒子陸自立帶領部分宋朝殘民一路逃亡到了爪哇島,而後在順塔國建立「爪哇順塔國」。
  • 從《清平樂》看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北宋一朝重文抑武,文人當政在當時已到極臻之地。君臣關係也相對融洽,君權相權輕重相輔。民間的道德約束也相對寬鬆。上至朝堂君臣下至底層百姓,沒有層層教條下的壓抑,上下一片寬鬆祥和。雖然北有遼西有夏,但還似乎沒到一種特別危及政權的地步,也還沒怎麼影響一片清平盛世。
  • 真的是「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嗎?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歷史不僅讓中國人自豪,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尤其是周邊的朝鮮和日本,他們都對華夏文化非常認可,特別是對漢唐文化推崇備至,並且把漢文化當成了自己的文化進行學習和繼承,我們可以說日本和朝鮮文化都是漢文化的一個分支。崖山海戰後,南宋徹底滅亡,蒙元實現了大一統。
  • 泱泱華夏,國富兵強!
    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造人三黃之黃,五帝之帝炎黃二帝,人文始祖泱泱華夏,歷史久遠百家之學,百家之談>造紙之術,火藥之術指南之術,印刷之術四大發明,永居榜首文明歷史,燦爛文化禮儀之大,服章之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秦皇一戰,一統華夏
  • 南宋末年,徐君寶妻被俘後寧死不屈,投水前寫下一首情深意重的詞
    都知道崖山之戰後,南宋軍民跳海殉國,這其中不乏女子,而那些被元軍俘虜的女人,遭遇可想而知,她們中有人選擇了寧死不屈,在寫下一首絕命詞,毅然選擇投水自盡,她就是徐君寶妻。根據陶宗儀在《輟耕錄》中的記載:南宋亡國的時候,徐君寶的妻子被元人俘虜到杭州,在北上的途中,俘虜她的人見她長得漂亮,數次想要侵犯她,她堅決不從,想法設法逃過劫難,「其主者數欲犯之,而終以巧計脫」。一個女人能用什麼辦法逃過魔手?不過是拖延罷了,元人如果非要讓她就範,她定然難以逃脫,徐君寶妻定然明白這個道理。
  • 泱泱華夏熠熠生輝
    我站在華夏大地,我驕傲我是中國人,我要從心出發,用愛國的情懷,強國的志向,報國的行動,讓泱泱華夏熠熠生輝。時間齒輪的轉動下,我們有陸遊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之情;《詩經》中「與子同袍」的堅毅團結;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責任擔當。泱泱華夏,滿是愛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