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門因東有厓山,西有湯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開掩的門,故名崖門。公元1279年,這裡爆發了一場震驚華夏的大戰,中原泱泱大國,千年文明,長期的統治第一次整體被遊牧民族所折服,華夏文明險些覆滅,此戰宋軍三十萬大軍,為何被元軍一舉殲滅,國破家亡?
背景
宋朝雖經濟強盛富足,可長期以來的重文輕武導致軍隊渙散,戰力不足,經過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南宋的建立並沒有給宋朝帶來多大的改觀,不過是苟延殘喘,夾縫求生,雖也有忠臣良將主張收復失地,重建大宋風骨,可朝中更多的大臣甚至皇帝都對入侵敵軍心有忌憚恐懼,不敢再次北上。
七歲的小皇帝趙昰即位後,元軍加緊了侵犯滅亡宋朝的步伐,在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被元軍攻破,小皇帝和他的大臣們被迫投奔泉州,天不佑大宋,張世傑等大臣尋到船隻出海後,不料路遇颱風,地舟被海浪傾覆,宋端宗差點溺死,幸好被善水之人江萬載救起,可他卻被風浪捲走,為國捐軀屍骨無存,宋軍統領便換成了張世傑。被救上來的宋端宗畢竟年紀尚小,自身抵抗力不足,落水染病去世,七歲的趙昺登基,在陸秀夫、張世傑等人的安排下南宋朝廷最終遷到了崖山,以此為根據地準備繼續抵抗元軍。
戰爭經過
祥興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南宋投降的將領張弘範領兵進攻南宋,這時的宋朝雖號稱有二十萬大軍,可實際其中有一半是文官、宮女太監和其他不具備戰鬥力的平民,各類船雖有兩千餘,但整體大軍的戰鬥力並不算強;當時的元軍精兵十餘萬,戰船數百艘,雖少但精。面對如此強勁的敵人,宋朝有人建議先佔據海灣出口,如若戰敗還有退路可尋,然宋軍首領張世傑為防有將士畏懼前線逃亡,霍亂軍心,堅定否決,並學項羽「破釜沉舟」將陸地上的宮殿全部燒毀,採用「連環船」的方法將數千戰船停靠在海灣之內。
元軍分析宋軍部署,於是學習周瑜赤壁之戰火攻宋船,但宋船早有預備,將船身塗滿淤泥,溼潤的船身使元軍火攻之計難成,於是他們改變策略封鎖海灣,切斷宋軍的糧草道路,宋軍在此存亡之時也終於有了血性,軍糧斷絕也拒不投降,以海水充飢,可海水怎可裹腹,不少士兵嘔洩不止。
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元軍統帥張弘範準備猛攻宋軍,有人建議他採用火炮,但張弘範認為火炮會將宋軍打散,他想要一舉殲滅南宋大軍,讓他們再無翻身之日。次日,他兵分四路,從宋軍各個方向悄然逼近,元軍在戰船中假裝奏樂,以麻痺宋軍,聽絲竹入耳,餘音嫋嫋,宋軍果真入套,以為元軍正在舉行宴會,防禦也鬆懈了許多。
結果
正午時刻,張弘範領導的軍隊突然從正面攻來,鳴金為號,各路伏兵從四面八方襲來,宋軍不敵,接連潰敗,張世傑見宋軍大勢已去,抽調精兵保留了南宋一部分兵力突圍出去。小皇帝的船隻被牢牢圍住,退無可退,四十三歲的太傅兼宰相陸秀父帶著八歲的趙昺自殺投海,寧死不降,實不願再經歷一次靖康之恥,隨性的眾多將士見此也紛紛跳海,誓死不降。《宋史》記載:崖山海戰,十餘萬屍體浮海。寥寥幾筆,帶過了那些寧折不彎的將士英雄。
張世傑本想以南宋楊太后之名再次召集義軍,東山再起,可聽聞皇帝死後,太后不願苟活於世自盡而去,張世傑將太后安葬在海邊,不久後也溺卒於平章山下。元代南宋,自此中原大國徹底落入蒙古手中。
影響
崖山海戰之後,雖然史書之上只留下海上浮屍以萬計之言,但背後的故事真相實在令人嘆息感慨,印象中唯唯諾諾的宋朝在生死存亡之際,寧死不屈,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無論是將士還是文人甚至百姓,都以死明志,堅決不降,果然崖山多忠臣,讓後世敬仰也讓元軍震驚。
更有人評價,崖山之後再無華夏,蒙古佔領中原之後,不再信奉漢族文化文明,禮儀崩壞,文明不在,並且他們殺戮無常,對漢人如同牲口,任意打罵販賣,國家生靈塗炭,哀嚎遍野,這樣的場景讓每一個華夏兒女心痛難忍,不忍細讀卻又不能忘記。
參考資料: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