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平樂》看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2020-12-23 秋草獨尋

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讓也大家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了一個近乎真實的北宋。這比畫在紙上的《清明上河圖》,比那一首首吟誦的宋詞文章更加清晰真實。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北宋一朝重文抑武,文人當政在當時已到極臻之地。君臣關係也相對融洽,君權相權輕重相輔。民間的道德約束也相對寬鬆。上至朝堂君臣下至底層百姓,沒有層層教條下的壓抑,上下一片寬鬆祥和。雖然北有遼西有夏,但還似乎沒到一種特別危及政權的地步,也還沒怎麼影響一片清平盛世。文化經濟各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但自靖康之亂後,政權南渡。整個南宋一朝都活在一片岌岌可危的恐慌之中。外患成了整個政權最大的問題,內治則心有餘而力不足。而程朱理學的發展,在朝堂在民間對各種教條的牽強附加,則又一步步成為了勒緊整個社會的緊箍咒。從此道德禮教不再只是育人而更多的是在桎梏人的天性。整個社會所有的人都活得越來越壓抑,魯迅所說的吃人的禮教之謂也,在南宋慢慢成形,在明朝成熟規範,在清朝達到頂峰。所以歷史總是喜歡由某一些特定的事件人物來標明轉折點,但所有的事件人物,也都不是突然間就會發生改變,也是循序漸進的,只不過在達到一定程度後,所有的因素整合在一起才產生的。是偶然也是必然。

《清平樂》劇中的曹皇后,可是先嫁之後,才入主中宮做了皇后。而且並不是皇帝一人貪戀美色不顧天下人反對迎入宮中,恰恰是飽讀詩書的大臣學士們舉薦的。如果換成是明朝或者是清朝這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一代才女李清照也有再嫁之事,當年和趙明誠不可謂不恩愛,但在趙明德誠亡後,因為生活等等原因還是再嫁張汝舟,而再婚後,發現遇人不淑之後,也決然的選擇了離異。這在後代文人的道德眼光看來是其一生最大的汙點。但這在當時也不過是很平常的事情,並沒有那麼多的約束。

明清的皇權被一步步神聖化,上至朝臣下至百姓好像只是皇權下一個無足輕重的器物。沒有了任何人的尊嚴。

所以別再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了」。一個文明的沒落覆滅外力從來都不是最主觀的,都是從自己內部一步步瓦解。

相關焦點

  •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背後有怎樣的陰謀?
    近些年以來,一種「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調又開始興起!筆者首先表態,這是種論斷實際上是一場割裂華夏文明傳承的陰謀!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一論點荒謬到了何種地步?一、「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證基礎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其理論基礎是基於宋朝和明朝兩個漢人王朝被草原民族所滅亡的事實。首先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 日本學者:「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而有日本學者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言論,崖山是我國廣東省的一處,這裡曾經經歷了崖山海戰,崖山是宋朝最後的倔強,不過這場戰爭最終以蒙古人獲勝告終,本是一場遵循歷史的朝代更迭,為什麼會被日本人說成「崖山之後無中華」?
  • 為何日本學者認為「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你怎麼看
    一直以來關於中國的歷史,一直有「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說法!我們都知道提出這個論據的是日本的學者,崖山,是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個小皇帝,跳海自盡的地方!崖山海之戰,南宋十萬軍民蹈海殉國,此戰之悲壯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 真的是「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嗎?
    觀點首先表達我的觀點,我不認同「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這種說法,但這種說法有很大的欺騙性,所以讓很多不明白文化特性的朋友對這種謬論產生了認同感。出處「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的詳細出處已沒有明確記載,流傳較廣的有兩種說法:一是來源於元朝時期的朝鮮人,另一是抗日時期的日本人。
  • 日本學者曾評論,「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宋朝終結了這幾朝盛世,在崖山,將時代的話語權交給了當時的蒙古外族。崖山,就是如今的廣東江門。在此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戰役,史稱崖山之戰。這場戰役發生在宋元之間,也是決勝之戰。中國歷史由此改寫,準確地說,是漢人命運由此改寫。
  • 文揚:「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觀點錯在哪?
    觀察者網:有一種網絡論調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文揚:這涉及到中國和華夏如何定義。我之所以提出「廣土巨族」的概念,而不使用「廣土眾民」之說,就是為了強調中華民族的多民族同化和融合這個特點。
  • 日本: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句話有事實依據嗎?
    1959年6月,在《七律·到韶山》一詩中,我們的偉大領袖潤之同志唱響了華夏兒女的膽識和氣魄。但令人費解的是,在中國近現代,卻隱隱地出現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可笑言論,暗示著崖山之後,中國再無民族氣節,令人聞之哭笑不得。何為「崖山」?為何崖山又能和中華聯繫起來?在崖山又發生了什麼能和中華氣節相關呢?
  • 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日本編的屁話,是在為侵略造勢
    許久之前,關於中國的文化正統地位有過這麼一種說法「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中華正統在東瀛」。後來南明移民錢謙益寫了一首詩《後秋興之十三》,裡面有這麼一句: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說的就是中原大地被異族統治,再也不屬於中華所有。但是要注意,這裡作者可並沒有說中華沒了。
  • 所謂的「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之反駁
    開封龍亭有人說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也有人說:唐宋在日本,明在韓國。這是別有用心者的炮製的觀點,這些說法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來的,主要是為日本侵略中國而服務的,以此來掩蓋對中國入侵,意思就是他們才是華夏文化的正統繼承者。這分明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這些年這些觀點流傳於網上也有西方不懷好意者攻擊中華文化的成分,目的是削弱國人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
  • 「崖山之後無中華」原本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嗎?
    「崖山之後無中華」,又稱」崖山之後無中國」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以崖山海戰的敗北,哀嘆南明的失敗、山河破碎,標誌著宋王朝的滅亡,不僅是傳統漢族政權被北方遊牧民族王朝完全取代,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滅絕,從此以後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了。
  • 為何有些學者說「宋朝之後無中華」?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的?
    記憶猶新的是高中的時候,不知道是哪位同學跟我提到過:「崖山之後無中國」。他說自從蒙古滅掉宋朝之後,其實華夏已經名存實亡了。因為是外族統治中華嘛!之後明朝雖然是回歸漢族統治,但已變了味道了。到了清朝之後,又一次外族統治。
  • 崖山海戰南宋覆滅,數十萬軍民投海自盡,泱泱華夏文明衰敗
    公元1279年,這裡爆發了一場震驚華夏的大戰,中原泱泱大國,千年文明,長期的統治第一次整體被遊牧民族所折服,華夏文明險些覆滅,此戰宋軍三十萬大軍,為何被元軍一舉殲滅,國破家亡?七歲的小皇帝趙昰即位後,元軍加緊了侵犯滅亡宋朝的步伐,在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被元軍攻破,小皇帝和他的大臣們被迫投奔泉州,天不佑大宋,張世傑等大臣尋到船隻出海後,不料路遇颱風,地舟被海浪傾覆,宋端宗差點溺死,幸好被善水之人江萬載救起,可他卻被風浪捲走,為國捐軀屍骨無存,宋軍統領便換成了張世傑。
  • 【邊看邊想】皮佑民:為什麼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是錯誤的?
    這裡單從「中國」一詞的緣起這一實在角度予以辨析。一、「中國」一詞的緣起根據迄今為止考古研究發現,「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周。有一件叫「何尊」的青銅器是西周的,上面有句銘文叫「宅茲中國」,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在中國這個地方居住」。但這裡的「中國」僅指現在中國的中原地區,範圍小得很。
  • 周董之後,華語樂壇再無中國風
    說到中國風,你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歌手是誰?恐怕十有八九都是周杰倫吧。眾所周知,周董在中國風歌曲這方面的造詣,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恐怕也是沒有來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周董的中國風歌曲無論是作詞還是作曲,無論是演唱還是編曲等等,都是華語樂壇最頂級水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周董之後,再無中國風!我簡單給大家列舉一下周董的音樂製作陣容有多麼強大吧。
  • 安慶師大華夏文禮漢服社帶你從《清平樂》中看宋制漢服
    對襟、褙子、兩片裙、襴衫……這些聽起來極為難懂的漢服形制,倘若代入大家最近愛看的電視劇裡,會不會更好理解一些?日前,安慶師範大學華夏文禮漢服社的國學班講座就以「從《清平樂》看大宋服飾」為主題,進行了一場宋制漢服的科普直播,吸引了近200名觀眾在線觀看。
  • 楊雨34: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這就是辛棄疾的《清平樂  村居》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說實話,唐宋詞是愛情題材的主要領地,親情主題在詞當中出現的概率比友情還要少,可以說簡直是非常罕見,描寫幼兒幼女童趣的作品又更加罕見了!正因為罕見,才尤其顯得珍貴。辛棄疾的《清平樂》就是這樣一首罕見而珍貴的親情詞。
  • 本山之後無小品
    俗與否,關鍵還要看整個小品是如何表現的。近幾年的有些小品,我看是真俗。急吼吼得要和主旋律套近乎,而力有不逮,hold不住,但顯然還要故作姿態。李鴻章當年在曾國藩那邊當幕僚,看到很多人巴結中堂大人,獻了很多詩給中堂大人看。其中有首詩寫到,八風吹不動。李鴻章哈哈大笑,八風吹不動,只想見中堂。這些小品就是一樣的寫照。但本山的小品就是不同,有一種渾然天成的,從生活裡面撈出來的感覺。
  • 清平樂讀音是什麼怎麼讀 清平樂讀le還是yue
    4月7日晚,講述宋仁宗故事的古裝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開播。來自宋詞詞牌名的劇名「清平樂」中的「樂」字讀音,引發網友熱議,該劇的領銜主演王凱、江疏影還在微博科普正確讀音應為「yuè」而非「lè」。  到底該讀哪個,依據是什麼?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進行了採訪。
  •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被逼跳海,為啥不退守臺灣、海南島?
    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戰船被燒,無奈之下,選擇了跳海自殺,屍橫大海,成為中國最悲情的一幕。那麼,南宋朝廷為啥不退守臺灣或者海南島,積蓄力量,捲土重來呢?(崖山海戰)崖山海戰發生在1279年。當時,南宋小朝廷已經被蒙古兵追趕了很長時間,從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逃到了福建,之後又逃到了廣東,最後趕到了廣東新會縣城南50公裡的崖山海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