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學者說「宋朝之後無中華」?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的?

2020-12-23 江右老王

記憶猶新的是高中的時候,不知道是哪位同學跟我提到過:「崖山之後無中國」。他說自從蒙古滅掉宋朝之後,其實華夏已經名存實亡了。因為是外族統治中華嘛!之後明朝雖然是回歸漢族統治,但已變了味道了。到了清朝之後,又一次外族統治。這讓日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它也可以統治中國。幾十萬滿族竟然也能統治漢族上百年,那麼它大和民族不是也可以。也是因為看到這些歷史現象,他們開始謀略。

那時在日本精英圈子,有一部分人還以日本為小中華自稱,而且認為他們才是華夏正統。在甲午海戰勝利之後,他們徹底的解放了那種被華夏壓著一籌的感覺。但是民間不那麼認為啊,怎麼辦於是那些知識分子,開始利用傳媒大肆宣傳「崖山之後無中國」的信息。讓他們認為他們是正義的,他們才是最厲害的民族。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很多文人開始大肆地抹黑中國,讓他們的人民覺得他們侵略我們就是來拯救我們。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本來很高端的支那二字變成了一個貶義詞。之前支那是梵文中對中國的稱呼,是一種尊稱。名稱來由日本僧侶空海曾於804年隨遣唐使赴唐學習佛經,可以推斷他書中的"支那",是從漢譯經典裡學來的。以後一些佛教界人士為顯示博學、虔誠也開始用起了"支那"一詞稱呼中國。支那二字就是那個時候傳過去的。不然他們稱呼我們為"漢"、"漢土"、"唐土"、"中土"、"中國"或者以相應朝代的名稱稱呼,如隋等。明治維新以後,為了體現他們的大和民族的優越感,他們直接改為支那稱呼我們。而甲午海戰的勝利,支那二字開始貶義化。變成罵人的話!

在清末的時候,那些去日本留學圖強的革命先驅者,還稱自己為支那人。而我們的救亡圖存的先輩們,是去日本求學的。比如康有為,孫中山等等名人。都是去日本求經,自然會受到日本文學的影響,潛移默化下,在腦海裡也開始滋生那句「崖山之後無中國」的意識。圖日本留學的人很多,而在建國後,文採還在。自然而然在寫文章,在談論的時候,會時不時流露出這些思想來。

在一個國家存在一些異見也是好的,只要這種思想不成為主流即可。不然我們的文化就少了一點活力。假如沒有這些異見的存在,我也就無法在這裡吹牛皮,侃大山了。你們說是不是?這些聲音的存在,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角看自己的文化。這不是挺好的嘛。

以上純屬個人猜想,希望對看官有一些幫助!

相關焦點

  • 日本學者:「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在我國的歷史上,曾經歷了多次朝代更迭,但無論怎麼變,都是我們中國人內部的政權變化。而有日本學者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言論,崖山是我國廣東省的一處,這裡曾經經歷了崖山海戰,崖山是宋朝最後的倔強,不過這場戰爭最終以蒙古人獲勝告終,本是一場遵循歷史的朝代更迭,為什麼會被日本人說成「崖山之後無中華」?
  • 日本學者曾評論,「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烏衣巷》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時移境遷,興衰更替是自然規律。所幸,歷經數千年的變遷,中華文明都得以延續至今,而且愈加璀璨。不過,若要追溯純正的華夏文明,恐怕要從宋朝末年算起。陸秀夫雕像崖山之戰之後,宋朝皇室無一倖存。這也是中國史上著名的大規模海戰,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此戰也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漢家統治。
  • 日本: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句話有事實依據嗎?
    1959年6月,在《七律·到韶山》一詩中,我們的偉大領袖潤之同志唱響了華夏兒女的膽識和氣魄。但令人費解的是,在中國近現代,卻隱隱地出現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可笑言論,暗示著崖山之後,中國再無民族氣節,令人聞之哭笑不得。何為「崖山」?為何崖山又能和中華聯繫起來?在崖山又發生了什麼能和中華氣節相關呢?
  •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背後有怎樣的陰謀?
    近些年以來,一種「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調又開始興起!筆者首先表態,這是種論斷實際上是一場割裂華夏文明傳承的陰謀!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一論點荒謬到了何種地步?一、「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證基礎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其理論基礎是基於宋朝和明朝兩個漢人王朝被草原民族所滅亡的事實。首先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 「崖山之後無中華」原本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嗎?
    「崖山之後無中華」,又稱」崖山之後無中國」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以崖山海戰的敗北,哀嘆南明的失敗、山河破碎,標誌著宋王朝的滅亡,不僅是傳統漢族政權被北方遊牧民族王朝完全取代,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滅絕,從此以後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了。
  • 世人都說,王安石不願意官,但為何能主導宋朝最大變法?
    宋朝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為中國的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說到宋朝的才子佳人不得不說王安石。王安石是詩人中文章寫得最好的,寫文章的人裡,政治做得最好的,政治家和變法家也是王安石最重要的身份。但是你知道王安石屢次三番地拒絕過升遷,就連宰相當三次也被罷免了三次。
  • 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日本編的屁話,是在為侵略造勢
    許久之前,關於中國的文化正統地位有過這麼一種說法「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中華正統在東瀛」。後來南明移民錢謙益寫了一首詩《後秋興之十三》,裡面有這麼一句: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說的就是中原大地被異族統治,再也不屬於中華所有。但是要注意,這裡作者可並沒有說中華沒了。
  • 為什麼學者們對《易經》的理解總有些牽強,就在於思維模式
    我們在前天2020年11月22日所寫的《為什麼說,自西漢以來,人們對於易經的象,都理解錯了》一文中,我們已經根據《繫辭》的論述,明確論證了孔子所說的象,就是周文王把社會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歸納總結為六十四類事務之後,又對六十四類事務,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六十四個卦象和卦名;再對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都擬定了具有象徵意義的卦爻辭,來作為人們行為的指導方針,這就是整部的
  • 為何日本學者認為「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你怎麼看
    一直以來關於中國的歷史,一直有「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說法!我們都知道提出這個論據的是日本的學者,崖山,是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個小皇帝,跳海自盡的地方!崖山海之戰,南宋十萬軍民蹈海殉國,此戰之悲壯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 宋朝爆發433次農民起義,為何沒有一次發展成全國規模?
    比起其他朝代動輒轉戰大半個中國、影響幾千萬人、持續一二十年的大動亂,宋朝這三次規模最大的起義,顯得有些「寒磣」。補充一句,宋江領導的梁山泊起義實際上規模很小,它的影響被小說《水滸傳》擴大化了。那麼,宋朝為什麼會形成小起義不斷,大起義幾乎沒有的局面呢?這其中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統治密碼呢?
  • 西方學者為何否定夏朝,除了偏見,還有三個鮮為人知的原因
    然而,令中國人難以理解的是,西方學者卻一直否定夏朝,在涉及中國古史的一些書籍上,即便沒有徹底否定,但用詞也非常有藝術,比如美國歷史書籍《Word History, Pattern of Interaction》中談及夏朝時說,「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據傳說,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出現在這個時候。」那麼,西方學者為何不承認夏朝存在呢?
  • 宋朝人刷牙嗎,它們牙膏牙刷是怎樣的,這是我們現代人想搞清楚的
    #宋朝人刷牙嗎,它們牙膏牙刷是怎樣的,這都是我們現代人想搞清楚的曾經有過非常好奇的問題一直想解開,但是只是閒暇時光打發一下自己的思緒罷了,這個問題就是,古人刷牙嗎?假如說缺牙了,能補牙修牙嗎?是不是很奇葩的想法?隨著見識和知識面的拓廣,發現古人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和智慧!古人曾經用手指刷牙,後來從印度傳過來一種樹枝牙,慢慢的就替代了手指牙刷!
  • 伏羲女媧交尾圖,為何消失的文明都有?學者:不可思議!
    中國古代伏羲女媧交尾圖,為何古巴比倫、印度、希臘都有?學者:絕不簡單!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浪花淘盡多少英雄。中華五千年,講不完的故事,述不盡的傳奇。女媧和伏羲作為中國神話、歷史中最為重要的人物,其一直被中國人追奉為人文始祖,他們不僅創造出了人類,同時也開創了華夏文明。
  • 回顧宋朝:中國的迅猛發展不是「崛起」,而是「復興」或歷史回歸
    國慶節時天安門前的人群中國為何能夠迅速遏制疫情?不得不說這首先是制度的優越性。舒曼還說,一直到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打敗,權力的天平才倒向了西方。從中國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回歸為地區大國實屬尋常,西方主導現代亞洲才是不尋常。三 假如宋朝政局強勢且沒有「三冗」看了這些老外學者們對中國的客觀評價,足以使我們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加信心十足。
  • 西夏有一幅壁畫,揭開了孫悟空的真面貌,學者:果然不是來源於印度!
    也許連無支祁(中國神話中的水怪,形狀像猿猴,大禹派人把它鎮壓山下 )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還不少,尤其是民國之後,崇洋媚外的思想作祟,和中華文明西來論的風潮中,不少學者認為孫悟空是「外來的和尚」。
  • 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為何將皇位傳給了養子?
    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為何將皇位傳給了養子?時間:2020-09-24 13:59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千古第一仁君宋仁宗: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為何將皇位傳給了養子?
  • 宋朝皇帝為何不穿龍袍?
    一、宋朝皇帝姓趙,趙姓圖騰是鳳凰並不是龍。趙姓的圖騰是由「玄鳥」演化而來的百鳥之王鳳凰。趙姓源於解放後被洪洞合併的趙城,趙姓祖先造父在周穆王時因功封於趙城,趙城也由此別稱鳳凰城。趙姓先祖和殷商先祖都是鳥崇拜的東夷人,由鳥崇拜演化為鳳凰圖騰崇拜。
  • 文揚:「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觀點錯在哪?
    在課程過半之際,我們也對文揚老師進行了專訪,和他聊了聊關於課程內外的故事。觀察者網:我看到《文揚論文明》這個課程是從文明史觀的角度來講的,想問一下老師該如何理解文明史觀,如何從文明史觀去看待中西方文明?
  • 今天為何要讀經典——學者談當代經典閱讀與體系構建
    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華民族,擁有怎樣的文化經典呢?這些古老的經典對當今中國又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呢?本期孔學堂秋季論辯就圍繞「中華經典及其當代價值」的主題展開。《詩經》不是孔子作的,一般學者講《詩經》,都講《詩大序》《詩小序》,認為這些代表了孔子思想,地下出土的《孔子詩論》更直接,說明孔子於《詩》應該有「傳」。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貢獻主要是在「傳」上面,他們通過闡發經典,創造了新的經典。對於經典,我們要有自己創造性的工作,不能把「經」看成是靜止的東西,應該有發展、補充。
  • 宋朝受害者有罪論:靖康恥女子被扒光受辱,程朱理學怪其不守貞潔
    畢竟法律又沒說不允許女孩子穿暴露的衣服。又沒有法律規定多麼暴露的衣服是不能穿的。但是法律明確規定,違背婦女意志的侵犯是違法的。再比如女孩子去酒吧喝酒受到了侵犯,有很多人就開始批評女孩,不應該去酒吧喝酒,女孩去酒吧喝酒了,受到了侵犯就是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