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猶新的是高中的時候,不知道是哪位同學跟我提到過:「崖山之後無中國」。他說自從蒙古滅掉宋朝之後,其實華夏已經名存實亡了。因為是外族統治中華嘛!之後明朝雖然是回歸漢族統治,但已變了味道了。到了清朝之後,又一次外族統治。這讓日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它也可以統治中國。幾十萬滿族竟然也能統治漢族上百年,那麼它大和民族不是也可以。也是因為看到這些歷史現象,他們開始謀略。
那時在日本精英圈子,有一部分人還以日本為小中華自稱,而且認為他們才是華夏正統。在甲午海戰勝利之後,他們徹底的解放了那種被華夏壓著一籌的感覺。但是民間不那麼認為啊,怎麼辦於是那些知識分子,開始利用傳媒大肆宣傳「崖山之後無中國」的信息。讓他們認為他們是正義的,他們才是最厲害的民族。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很多文人開始大肆地抹黑中國,讓他們的人民覺得他們侵略我們就是來拯救我們。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本來很高端的支那二字變成了一個貶義詞。之前支那是梵文中對中國的稱呼,是一種尊稱。名稱來由日本僧侶空海曾於804年隨遣唐使赴唐學習佛經,可以推斷他書中的"支那",是從漢譯經典裡學來的。以後一些佛教界人士為顯示博學、虔誠也開始用起了"支那"一詞稱呼中國。支那二字就是那個時候傳過去的。不然他們稱呼我們為"漢"、"漢土"、"唐土"、"中土"、"中國"或者以相應朝代的名稱稱呼,如隋等。明治維新以後,為了體現他們的大和民族的優越感,他們直接改為支那稱呼我們。而甲午海戰的勝利,支那二字開始貶義化。變成罵人的話!
在清末的時候,那些去日本留學圖強的革命先驅者,還稱自己為支那人。而我們的救亡圖存的先輩們,是去日本求學的。比如康有為,孫中山等等名人。都是去日本求經,自然會受到日本文學的影響,潛移默化下,在腦海裡也開始滋生那句「崖山之後無中國」的意識。圖日本留學的人很多,而在建國後,文採還在。自然而然在寫文章,在談論的時候,會時不時流露出這些思想來。
在一個國家存在一些異見也是好的,只要這種思想不成為主流即可。不然我們的文化就少了一點活力。假如沒有這些異見的存在,我也就無法在這裡吹牛皮,侃大山了。你們說是不是?這些聲音的存在,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角看自己的文化。這不是挺好的嘛。
以上純屬個人猜想,希望對看官有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