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揚:「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觀點錯在哪?

2020-12-23 觀察者網

中國歷史真的是5000年嗎?秦朝是世界第一個現代國家嗎?中華文明真正的起源在哪裡?

不懂人類文明史,你可能只看見世界的1%。

最近,觀察者網邀請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的文揚老師,為大家帶來40節音頻課程《文揚論文明》。

在這門課程裡,文揚老師從歷史的縱向梳理到中西方橫向對比,深入淺出,細緻講解,帶大家看懂人類文明史的中國邏輯。

《文揚論文明》目前在觀察員已經更新到21講,深受各位觀察員的喜愛。

在課程過半之際,我們也對文揚老師進行了專訪,和他聊了聊關於課程內外的故事。

觀察者網:我看到《文揚論文明》這個課程是從文明史觀的角度來講的,想問一下老師該如何理解文明史觀,如何從文明史觀去看待中西方文明?

文揚:文明是一個從發生到發展的歷史過程,因此也有所謂的史觀的問題。但與國家的歷史、民族的歷史、地區的歷史等有所不同,文明問題有一些特殊的問題。

例如,一個問題是對於某個文明其地域範圍的確定,還一個問題是對於歷史上已經消亡的文明的識別和描述,再一個是已經消亡的舊文明,與後來的新文明之間斷裂和繼承關係的判定,等等,相對來說就複雜了一些。

針對上述問題,不同的史學家有不同的觀點,所以,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文明史觀。我自己受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和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這兩個人的影響比較大,另外還有美國歷史學家塞繆爾·亨廷頓。他們都各有自己的文明史觀,也各有自己的分析方法。

但有一點非常突出,對於中華文明在所有人類文明中是唯一延續至今沒有中斷過的文明這一點,在任何一個文明理論大師那裡都沒有爭議。而對於其他文明,無論從起源上、發展上,還是從是否單獨構成一個文明的問題上,都爭議多多。

觀察者網:有一種網絡論調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

文揚:這涉及到中國和華夏如何定義。我之所以提出「廣土巨族」的概念,而不使用「廣土眾民」之說,就是為了強調中華民族的多民族同化和融合這個特點。

從民族同化和融合的歷史上看,眾多氏族合成一個種族,眾多種族合成一個民族,眾多較小的民族又合成一個巨大的國族即中華民族;在這個漫長且連續的歷史過程中,出現過很多次的華夷之辨,就是那些長期居住在中國的中心地區的民族自認為是正統華夏,將居住在周邊地區的民族視為蠻夷戎狄。

這裡有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中華定居文明是從一個「中心-四方」的自然地理格局中發展出來的,再一個是這個定居文明以這個地理中心區為圓心像漩渦一樣向四方擴張。這兩個因素決定了這個文明的核心就是定居的生產生活方式,進入了這個地理中心區並接受了這種生產生活方式的,就是中國,就是華夏,而無論來自什麼種族或民族。

所以,「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個觀點的錯誤在於,沒有明白中華文明從根本上講是定居生產生活方式所決定的,而不是由種族或民族所決定的。

觀察者網:您在課程中提到政治學者福山的《歷史的終結?》這篇文章,您如何看待他的「人類歷史將終結於西方的自由民主制」這一觀點?

文揚:這個問題實際上不能這麼問,因為福山並未將「人類歷史將終結於西方的自由民主制」當作一個結論性的觀點推出來。

認真讀過他的《歷史的終結與末人》這本書的讀者應該知道,所謂「歷史終結論」其實是一個附帶前提條件的推論,完整地表達應該是:假設人類社會存在著一個黑格爾式的普遍線性歷史,那麼,作為一種政治秩序的西方現代自由民主,就是這個歷史的終點;同時伴隨著這個歷史過程,構成了普遍歷史的人,也將從前現代的「初人」蛻變成現代的「末人」。這才是1993年出版的《歷史的終結與末人》這本書的完整主題。

確切說,這個推論是典型的「科學式」的,即從一個基本假設出發,得出一系列符合感覺經驗的推論。

對於這一類「科學式」的理論,直接否定其推論意義不大,因為這些推論並不是真理發現,只是從基本假設出發的一個邏輯推演,都可以通過推翻其基本假設而加以證偽。如果不承認人類社會存在一個涵蓋所有民族所有歷史的「人類普遍歷史」,那麼,所謂「歷史的終結」這個邏輯推論自然就不成立了。

在我看來,福山通過創造基本假設而得出重要推論,藉此大大加深了對於人類社會政治秩序本質的理解,這是他在當代政治科學中的卓越貢獻。

觀察者網:歷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把日本和朝鮮歸為東亞的一個亞文明,中華文明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否受到日本文明和朝鮮文明的影響?

文揚:亞文明是一個含義模糊的概念。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關於人類歷史一共出現過多少個文明的說法,最初是19個,即西方社會、東正教社會、伊朗社會、阿拉伯社會、古印度社會、遠東社會、希臘社會、敘利亞社會、印度社會、中國社會、米諾斯社會、蘇美爾社會、西臺社會、巴比倫社會、埃及社會、安第斯社會、墨西哥社會、尤卡坦社會和瑪雅社會,後來他又將遠東社會分成了朝鮮和日本兩個社會,把東正教社會分成了東正教-拜佔庭社會和東正教-俄羅斯社會,這就成了21個。但湯因比也明確說過,日本列島上從來沒有產生過一個獨立的文明,當中華文明於公元6-7世紀從朝鮮半島傳播到日本時,日本社會是在沒有任何先前文化痕跡的地方發育出來的,與東正教文明經過安納託利亞半島移植到俄羅斯的情況很類似,只能算是主體文明的一個分支。

至於分支文明與主體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關係,在所有大的文明中都是頻繁發生的,沒有什麼特殊之處。考慮到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是以一個「多元一體」的巨大「叢體」形式發生的,那麼文明成長之後與各分支文明之間在更大範圍內的多元一體發展,也是很正常的。

觀察者網:文揚老師,您目前都在研究哪些領域?除了研究這些領域外,您平時有哪些興趣愛好?

文揚:我現在同時參加多個智庫和媒體的研究工作,如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等,工作時間最多的當然還是在觀察者網。所以,並不固定在某個具體的研究領域裡,凡是與中華文明、中國道路、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等相關的問題,都會加以關注。

我的特點就是關注點比較多、研究興趣比較廣泛,雖然這會帶來深度和精度不夠的問題,但也有不偏離常識、不脫離主要問題的好處。所謂「取象比類」,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相通之處,很多問題中的基本道理是差不多的。因此,做一個雜家,相較於做一個只關注一兩個領域的專家來說,還是好處更大一些。

平時生活中的興趣愛好並不太多,畢竟時間精力有限,寫作之餘,剩下的時間也就夠跑步、遊泳、打球這幾個鍛鍊身體的事情可做了。

《文揚論文明》現已在觀察員更新到21講,目前限時5折,只要79元,歡迎微信掃碼購買課程,或直接加入觀察員暢聽~

相關焦點

  •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背後有怎樣的陰謀?
    近些年以來,一種「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調又開始興起!筆者首先表態,這是種論斷實際上是一場割裂華夏文明傳承的陰謀!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一論點荒謬到了何種地步?一、「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論證基礎所謂的「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其理論基礎是基於宋朝和明朝兩個漢人王朝被草原民族所滅亡的事實。首先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 從《清平樂》看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北宋一朝重文抑武,文人當政在當時已到極臻之地。君臣關係也相對融洽,君權相權輕重相輔。民間的道德約束也相對寬鬆。上至朝堂君臣下至底層百姓,沒有層層教條下的壓抑,上下一片寬鬆祥和。雖然北有遼西有夏,但還似乎沒到一種特別危及政權的地步,也還沒怎麼影響一片清平盛世。
  • 真的是「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嗎?
    觀點首先表達我的觀點,我不認同「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這種說法,但這種說法有很大的欺騙性,所以讓很多不明白文化特性的朋友對這種謬論產生了認同感。出處「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這句話的詳細出處已沒有明確記載,流傳較廣的有兩種說法:一是來源於元朝時期的朝鮮人,另一是抗日時期的日本人。
  • 日本學者:「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而有日本學者提出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言論,崖山是我國廣東省的一處,這裡曾經經歷了崖山海戰,崖山是宋朝最後的倔強,不過這場戰爭最終以蒙古人獲勝告終,本是一場遵循歷史的朝代更迭,為什麼會被日本人說成「崖山之後無中華」?
  • 日本學者曾評論,「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是為何?
    宋朝終結了這幾朝盛世,在崖山,將時代的話語權交給了當時的蒙古外族。崖山,就是如今的廣東江門。在此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戰役,史稱崖山之戰。這場戰役發生在宋元之間,也是決勝之戰。中國歷史由此改寫,準確地說,是漢人命運由此改寫。
  • 為何日本學者認為「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你怎麼看
    一直以來關於中國的歷史,一直有「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說法!我們都知道提出這個論據的是日本的學者,崖山,是陸秀夫背著南宋最後一個小皇帝,跳海自盡的地方!崖山海之戰,南宋十萬軍民蹈海殉國,此戰之悲壯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 日本: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這句話有事實依據嗎?
    1959年6月,在《七律·到韶山》一詩中,我們的偉大領袖潤之同志唱響了華夏兒女的膽識和氣魄。但令人費解的是,在中國近現代,卻隱隱地出現了「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中國」的可笑言論,暗示著崖山之後,中國再無民族氣節,令人聞之哭笑不得。何為「崖山」?為何崖山又能和中華聯繫起來?在崖山又發生了什麼能和中華氣節相關呢?
  • 所謂的「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之反駁
    開封龍亭有人說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也有人說:唐宋在日本,明在韓國。這是別有用心者的炮製的觀點,這些說法最早是由日本人提出來的,主要是為日本侵略中國而服務的,以此來掩蓋對中國入侵,意思就是他們才是華夏文化的正統繼承者。這分明就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這些年這些觀點流傳於網上也有西方不懷好意者攻擊中華文化的成分,目的是削弱國人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
  • 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日本編的屁話,是在為侵略造勢
    許久之前,關於中國的文化正統地位有過這麼一種說法「崖山之後無華夏,明亡之後無中國,中華正統在東瀛」。後來南明移民錢謙益寫了一首詩《後秋興之十三》,裡面有這麼一句: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說的就是中原大地被異族統治,再也不屬於中華所有。但是要注意,這裡作者可並沒有說中華沒了。
  • 「崖山之後無中華」原本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嗎?
    「崖山之後無中華」,又稱」崖山之後無中國」出自南明遺民的詩句,以崖山海戰的敗北,哀嘆南明的失敗、山河破碎,標誌著宋王朝的滅亡,不僅是傳統漢族政權被北方遊牧民族王朝完全取代,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滅絕,從此以後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了。
  • 為何有些學者說「宋朝之後無中華」?我們應該怎樣理解的?
    記憶猶新的是高中的時候,不知道是哪位同學跟我提到過:「崖山之後無中國」。他說自從蒙古滅掉宋朝之後,其實華夏已經名存實亡了。因為是外族統治中華嘛!之後明朝雖然是回歸漢族統治,但已變了味道了。到了清朝之後,又一次外族統治。
  • 崖山海戰南宋覆滅,數十萬軍民投海自盡,泱泱華夏文明衰敗
    公元1279年,這裡爆發了一場震驚華夏的大戰,中原泱泱大國,千年文明,長期的統治第一次整體被遊牧民族所折服,華夏文明險些覆滅,此戰宋軍三十萬大軍,為何被元軍一舉殲滅,國破家亡?七歲的小皇帝趙昰即位後,元軍加緊了侵犯滅亡宋朝的步伐,在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被元軍攻破,小皇帝和他的大臣們被迫投奔泉州,天不佑大宋,張世傑等大臣尋到船隻出海後,不料路遇颱風,地舟被海浪傾覆,宋端宗差點溺死,幸好被善水之人江萬載救起,可他卻被風浪捲走,為國捐軀屍骨無存,宋軍統領便換成了張世傑。
  • 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中國的黃帝就是埃及的法老蠍子王?
    》,皇皇四五十萬字,核心觀點就一個: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書中第10頁原話)  第二篇是《早期華夏》,分10個篇章加一個附表,講述古埃及的歷史和中國古代的歷史。主要觀點就是:漢字來源於古埃及文字,中國古代的神農時代、五帝時代、夏朝時代都是古埃及的王朝延續。比如神農時代,就是蘇美爾文明在全球傳播的結果,黃帝應該就是埃及的蠍子王等等。炎帝、嫘祖、堯舜鯀,祝融共工,上古八姓等,都源自於古埃及。
  • 超市裡那麼多「冷凍雞腿」是從哪來的?看完之後,網友:無語!
    超市裡那麼多「冷凍雞腿」是從哪來的?看完之後,網友:無語!原來我們買雞肉的時候,大都是買一整隻雞,回到家以後,自己將雞肉拆分成幾個部分,雞頭不吃,雞內臟去除,雞胸肉做辣子雞丁,雞腿炸著吃,剩餘的雞架子還可以燉湯,可是現在想吃什麼都變得特別方便,因為超市已經提前將雞肉分解好了!
  • 周董之後,華語樂壇再無中國風
    說到中國風,你腦海裡第一個想到的歌手是誰?恐怕十有八九都是周杰倫吧。眾所周知,周董在中國風歌曲這方面的造詣,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恐怕也是沒有來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周董的中國風歌曲無論是作詞還是作曲,無論是演唱還是編曲等等,都是華語樂壇最頂級水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周董之後,再無中國風!我簡單給大家列舉一下周董的音樂製作陣容有多麼強大吧。
  •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
    《黃帝內經》中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損耗胃氣和這些有關,快看看你有沒有······《景嶽全書》中說:「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王,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而我們身體的一身氣血都是從胃中化生而來,因此,胃對維持身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古時候,大夫看病通常都會詢問到「胃氣」來判定病情,並且稱之「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 《仙逆》:仙逆之後,再無武俠!
    而仙逆之後再無武俠的評價,也能看出這部作品的位置。《仙逆》全本的精華幾乎都集結於這一個「逆」字之上,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所謂順應天時者滿緣福壽,逆天而行者萬死難辭。但誰有知道,這順天背後的艱難螻蟻生涯。修仙乃修己身,天欲壓則破天,道欲困則破道。
  • 三種根本煩惱:見思惑 塵沙惑 無明惑
    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第二個是「塵沙煩惱」;第三個是「見思煩惱」。下面我們簡單聊一下這三種煩惱的意思。第一,無明煩惱。這個煩惱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波動現象,就是我們的起心動念。這種念頭非常微細,一秒鐘之內就能產生一千六百兆這麼多的念頭,我們本人根本還沒覺察到,念頭就已經過去了。這個念頭在佛學裡叫無始無明。為什麼前面加個「無始」呢?就是說這種煩惱根本就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更沒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