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和體制外女性

2021-02-24 石勇談心理

本來想說一句對女性讀者的節日祝福,但我發現不知怎麼表達了。

 

是祝大家「婦女節快樂」呢,還是「女王節快樂」「女神節快樂」?

 ‍‍

當然,我估計說「女王節快樂」「女神節快樂」的話,關注本公號一年以上的女性,極大概率接受不了。

 

原因是,「女王節快樂」「女神節快樂」具有咋咋呼呼的階層6的風味,無論是重口味的「女王節快樂」,還是中度口味的「女神節快樂」,或者屬於輕口味的「小姐姐節快樂」,跟大家的心靈氣質都相去甚遠。

 

為什麼我發現不知怎麼表達了?

 

因為「三八」這個節日,對它的第一種解釋和第二種解釋,好像都找不到最合適的。

 

「第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是IMC社會遊戲規則理論的術語。

 

來個極簡版。

 

第一種解釋指的是:原來發明創造某種遊戲時,它本來是什麼意思。

 

比如「同志」這種語言遊戲,它本來的意思,指的是某個組織或意識形態體系中一幫志同道合或可以相互認同的人。這是對「同志」的第一種解釋。

 

可是你看現在「同志」都變成了什麼意思?

 

「同志」變成現在這個意思,就是有很多玩家和群玩不斷地按自己的意思進行第二種解釋的結果。

 

玩的人多了,大家也認了,所以在民間就變成了這個意思。

 

但體制的解釋權還相當強大,且沒有放棄第一種解釋。

 

於是,「同志」好像變成了兩套相互獨立的語言遊戲。體制內奉行社會主義制度,體制外奉行資本主義制度。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婦女節」是正宗的第一種解釋。它跟「女性」「勞動」「權利」這三個關鍵詞息息相關。

  

而且,這個語言遊戲,一開始是有莊家解釋的,就是聯合國和各個國家。

 

解釋過後,就交給各玩家、群玩來玩了。

 

但各玩家、群玩,顯然不會,或不會一直按第一種解釋來操作。

  

在中國,「婦女節」雖然在解釋中,增加了很多新內容,比如「正能量」的那些東西,「最美巾幗」之類,但按照四捨五入法,仍然是第一種解釋的範疇,並沒有偏離「女性」「勞動」「權利」這三個關鍵詞,它只是納入到了「正能量」體系裡而已。

 

但「女王節」「女神節」就是第二種解釋了。

 

為什麼有了這些第二種解釋?

我看到一篇捍衛第一種解釋的文章,大力強調女性的「勞動」,因為「勞動」跟「權利」還有別的美好的東西是聯繫在一起的。這位青年同志還對「買買買」的消費主義洗腦表示出了極大的憤慨。

 

所以他對「女王節」「女神節」的第二種解釋也相當不舒服。

 

有點奇怪,我發現鼓吹「勞動」的這些人,只是鼓吹讓別人去做而已,你讓他在工廠、農村去勞動一下,他肯定是不幹的。

 

而「婦女節」的BUG,恰恰也在「勞動」這個關鍵詞裡。

 

就像你拍一張照片,你是坐在哪兒站在哪兒拍的,總有一個背景,你也是嵌在了某個時空位置一樣,「勞動」的背後,是有一個體系支撐並決定對它的解讀,對它的價值判斷,對它的心智反應的。體系是什麼,決定了人們怎樣看待「勞動」。

 

從19世紀馬克思主義出現,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整個世界都程度不同地籠罩得有「革命」色彩。在意識形態體系下,「勞動」雖然不一定在利益食物鏈上佔優勢,但審美價值鏈很高。

 

那時的「勞動」,是為了某種崇高的事業,是為了人類的解放,是為了神聖的權利。放在「婦女節」上,人們從這個遊戲中體驗到的東西,和現在明顯不同。

 

但20世紀80年代後,「勞動」背後的體系被祛魅,它在審美價值鏈上就掉下來了。

 

利益食物鏈上位置本來就低,心理食物鏈位置也低,一旦從審美價值鏈上掉下來,「勞動」就被打回了原形。

 

它被還原成了一份辛辛苦苦地謀生的工作。

當「勞動」被還原成一份辛辛苦苦的工作而已,「革命」意識形態在社會領域中收縮,發展經濟的消費主義被激勵時,在人們的心理上,「婦女節」的體驗就帶來了很多變化:

 

1)「婦女」似乎非常老土,很不時尚

 

2)「婦女」似乎階層較低;

 

3)「婦女」似乎指的是大媽之類,不包括年輕時尚小女生、大中小白領;

 

所以,雖然在解釋上已經有了一些變化,但體制內還可以按照「婦女節」的第一種解釋玩,畢竟提供了體制資源來玩,還算是福利,有「我們」的感覺。但請問,體制外的時尚女性們如何參與這場遊戲?

 

作為群玩,她們要玩這個傳統遊戲,找不到太多感覺啊。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東西。

 

雖然看上去「婦女節」的第一種解釋狹義上囊括了所有「勞動女性」。但其實體制內、體制外是兩個系統,並沒有進行整合。

 

因為無法整合。

 

從20世紀80年代就進入沿海工廠打工的農村女性,以及此後發展的體制外的服務業的女性,跟「婦女節」的第一種解釋是隔膜的。「勞動」對於她們來說就是忍受各種壓榨辛辛苦苦地掙錢而已,從中能體驗到什麼神聖崇高?對於她們來說,背後壓根沒有一個「革命」的意識形態體系支撐。

 

也沒看到支撐啊,叫GJ的那個人,難道是支持她們有「權利意識」,通過談判罷工等去爭取權益嗎?

 

哪怕是公益組織來幫一下工人,都是有風險的。

 

所以私人資本的女工,雖然被預設是「婦女節」的群玩,但也只是被預設而已。她們並沒有像體制內女性那樣受到庇護,「婦女節」的第一種解釋,這個正能量那個最美,跟她們有多少關係呢?

 

她們無論是在利益食物鏈上、心理食物鏈上,還是審美價值鏈上,位置都很低。所以,在一些垃圾市儈嘴裡,「廠妹」和「村姑」一樣,是社排很低,可以用來顯示自己優越感的名詞。

 

這樣的「勞動」,如果有可能,她們必會逃離。

 

現在你去看一下,工廠裡還有幾個年輕女孩?她們都轉移到服裝店等服務行業了。還在工廠的,基本都是大媽。

所以當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出現並瀰漫在社會領域,而且體制外女性實際上也不真正體驗到是「婦女節」第一種解釋的群玩,第二種解釋必然出現。

 

1)體制內女性在時尚上需要

 

2)體制外女性在時尚和「自己的節日」層面上都需要

 

3)時尚男人其實也需要

 

當然啦,商家更是非常需要。

 

第二種解釋,可以說是各路玩家和群玩合力解釋的結果,完全是一拍即合。

 

最賣力的當然是商家。

 

他們之所以沒有開創一種新的解釋,而是對「婦女節」進行第二種解釋,是因為「三八」這個IP流量太大,可以蹭流量。至於「女生節」,擺出一副不屑和「婦女節」為伍的架勢,其實也是在蹭流量。

 

很自然,第二種解釋的意思,當然和第一種解釋不一樣了。

 

第一種解釋的關鍵詞是「女性」「勞動」「權利」,第二種解釋的關鍵詞則是「女性」「時尚」「消費」。

 

「女性」當然是不能變的。但「勞動」被「時尚」取代,「權利」被「消費」取代。

 

所以「女王節」「女神節」是一個時尚和消費的節日。

 

「勞動」被「時尚」取代很簡單,當「勞動」被社魅而社排很低的時候,「時尚」可以給女性把社排拉上去。

 

「權利」被「消費」取代也不複雜,體制外是或只能是消費主義的語境,要不還能怎樣?

相關焦點

  • 用體制外的心態和法則過好體制內的日子
    「體制」一詞的基本含義是指規則、制度,不知從何時起成了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的代名詞,在體制內工作意味著穩定、安逸、社會地位高,許多人都羨慕,就像俗話說:這山望著那山高,別碗裡的肉更香。體制內外就像錢鍾書的圍牆所說,牆外的人想進來,牆裡的人想出去。
  • 兩份工作一份體制內拿到手4000,一份體制外拿15000,如何選擇?
    1.如果自己家庭相對比較貧困,而又急於改變家庭經濟情況,那麼肯定是選擇體制外1.5萬月薪的工作。因為解決經濟緊迫問題是第一需求,至於體制內工作穩定,退休待遇好,這都不是考慮的對象。2.如果自己是個膽小謹慎的人,用也追求未來平穩的生活,家庭情況還不錯。就有可能選擇體制內4000的。
  • 體制內「剩女」問題調研報告!(法檢男比較吃香?)
    但縣域「剩女」具有明顯的「體制」特點,主要出現在縣鄉黨政機關和事業機關內。 通俗地說,縣域中的剩女主要是「拿工資」「有工作單位」的女性,屬於有編制的體制內人員(主要是指公務員編制和事業編制人員)。
  • 體制內的累,不在身體,更多的是心累,精神疲憊
    實事求是地說,體制內工作量與體制外相比,是無法相提並論的。體制外是嚴格的叢林法則,優勝劣汰,危機感時刻在心頭,逼得你不得不全力以赴,拼命衝刺,一步落後,可能就被會淘汰出局。體制內,沒有這麼大的生存壓力,也沒有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側,讓你惶恐不安,大部分的時間還是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的,讓局外人心生豔羨,看體制內多好,過得多舒坦。然而,除了極少部分老油子,無所事事外,大部分體制內人覺得自己活得很累,壓力很大,每天都精疲力竭,身心疲憊,回到家裡一動都不想動。
  • 體制內外關於狼和狗的理論【深度好文】
    意思是:體制內的人想要成功,就必須像狗,忠誠可靠、恪盡職守、既看家護院,又保護主人;體制外的想要成功,就得像狼一樣,夠狠夠毒,為了目標不擇手段,這樣才能生存。粗一聽,這個理論好像對人不太尊重,但仔細想想,似乎還有點道理。體制內安穩、有保障,就像狗一樣,有人養著,定期定點餵食,不要為生計發愁。
  • 為什麼名校研究生甘心於體制內工作?是人才待遇高還是學歷貶值?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眾多名校畢業生開始走進體制內工作呢?人才下沉的趨勢愈發明顯,如果從體制內的角度來看,這是傳統體制內的單位吸引力增加的有力證據,也是地方重視人才、吸納人才的結果。但是,面對如此下沉,難免會引發群眾的質疑:高等學府的碩士生、博士生都不去科研,都不去創造實施價值,而是進入體制,這是不是一種人才的浪費,和學歷的貶值呢?
  • 中科院遭遇集體離職潮,體制內的香餑餑為何沒人要?
    對於擁有事業編和住房福利的體制內科研人員來說,如果不是為生活所迫,不是心裡承受了莫大的委屈,斷然不會引起這麼大規模的辭職。不僅僅是中科院這一家體制內的科研院所出現人才流失現象,最近幾年來體制內技術人才流失比較嚴重的現象早已發生,只是合肥這家研究所規模實在過大,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而已。
  • 名校畢業生的體制內衝動和入職世界500強企業學姐的忠告
    若將體制內比作一座城,菁菁尚在「城」外,26歲的楚芳冰已入「城」一年餘。楚芳冰2019年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工學院,通過定向選調生入職鄭州市高新區溝趙街道辦事處,「綜合科,寫材料、工作督察等」。當被問到北大碩士做街道辦工作,感受如何時,楚芳冰總結:「工作面廣而雜,想幹好不容易。」不少學生認為,即使沒入行政編制,先入事業編制也算入了體制內。
  • 【原創】體制內,一定要去爭更高的位置嗎?到底有什麼意義?
    40年前,在高度計劃的經濟體制下,權力即一切、領導即親爸。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體制內工作是社會的絕對主流,房子、糧票、肉票都是單位分配,甚至結婚也要經過組織批准。 你想辭職去做生意?不存在的,那個時候沒有市場這個概念;你想躺平當個普通職工?那每個月的糧食配額可能都養不了家。
  • 這屆35歲+的中年人為何紛紛念起了體制內的好?
    在網友們吐槽中年危機的沮喪中,體制內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紛紛覺得進入體制才是化解中年危機的最佳出路。很多人甚至對自己年輕時沒有想辦法進入體制而痛心疾首。中年人的復盤和哀嘆,往往就是這樣的樸實無華且枯燥,沒有浪漫,沒有理想,只剩下務實和利益。而年輕的時候,我們是有理想的,為了理想,我們放棄了很多本可以到手的利益和機會,到頭來,這些放棄卻成了中年時的痛。很多人年輕時看不上體制內的工作,覺得太雞肋太LOW,我也是這麼覺得的。
  • 體制外到體制內,35歲想辭職,一線城市15萬劃不划算
    從體制內,到體制外,再想回到體制內,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從資產來說,奔忙在一線,房車是有了,但屬於「二手」。有時候也和學生溝通、交流,事實是在這個夜生活已成習慣的一線城市,學生晚睡是常態,他們確實太困了。身為語文老師也是心痛:語文課不睡,其他課睡覺就更跟不上了。除非孩子自覺自律,另當別論。說出去,你都不相信,這樣做老師有啥勁頭?教書,準確說是在教分數,整日和成績較勁,為一點點分數斤斤計較著。
  • 10年前拼命進金融圈,如今扎堆考體制內,穩定才是年輕人的安全感
    以前各個想進網際網路行業賺大錢,覺得薪資門檻高是很大的吸引力,因為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激發自己的熱情和創造力,現在反倒不喜歡了?。」「在剛剛二十出頭的年紀,挑戰這個詞好像越來越不適用他們了,相反,與其去挑戰和選擇不穩定的行業和未來,更多的年輕人更願意選擇體制內的工作,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等。」
  • 體制內的女人,往往不想嫁給體制外的男人?
    什麼是體制內的人,什麼是體制外的人?體制內的人一般是指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國企職工等,是擁有「鐵飯碗」的人,工作和收入相對穩定。體制外的人,就是指私企打工、自主創業、自由職業者等,收入和工作不很穩定,隨時都可能失去「飯碗」的人。曾經和一位女老師聊到相親之類的話題。
  • 北京大學75%畢業生進入體制,體制內是工程人的歸宿嗎?
    北京大學發布的就業報告顯示,去年校本部共有2822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籤訂三方協議,其中到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的畢業生比例為49.79%,去國有企業的佔27.14%。也就是說,超過四分之三的北大畢業生進入體制。
  • 為什麼在體制內上班的人,往往都很少發朋友圈?
    說起體制內上班,很多人往往第一反應想到的就是公務員和國企事業單位的上班族,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人一般都有哪些特徵呢?1.比如能說會道,因為一般體制內上班族很多人都要跟寫公文材料和開會發言打交道,所以工作久了,自然在口才和寫作能力方面都有所鍛鍊和提升。
  • 體制內奇葩領導如何應對?
    剛步入職場,能遇到一個好領導真的是一大幸運,在好領導的幫助和帶領下,你可能會很快適應職場的節奏,並能學到很多知識。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這麼幸運,在企業內,我們遇到不順心的領導大可以不用過多考慮,直接把他給炒了。
  • 閒聊幾位體制內的山東人
    三位的共同點都不是本地人,不遠萬裡離開山東,到遙遠的邊疆體制內求發展。先說說A吧,985大學博士畢業,三十出頭,從專業的角度看選擇一所高校教書育人應該沒有問題。但本人卻選擇了孤身一人離家萬裡進入體制內。進的單位在當地非常不錯了,但沒有用武之地,給了個主任科員的待遇,住在單身宿舍,一個月到手四千來塊,沒有雙休日,幹著跑腿打雜的事。可能博士心裡有自己的追求吧!
  • 一支大學生冰球隊被體制綁縛的命運
    遺憾的是,這20多年,專業訓練體制下的中國男子冰球幾乎沒有什麼進步,其發展規模和競技水平反倒持續萎縮和下滑。更讓人遺憾的是,在歐美國家高度職業化、產業化的男子冰球運動,在中國的體育主管部門眼裡,依然只有「成績」這麼一個狹隘的評價標準。正在西班牙比賽的這支中國大學生男子冰球隊,幾年來的坎坷發展經歷正體現了一支體制外冰球隊的艱難生存之路。
  • 體制內被不公平對待,怎麼辦?
    正文共:1814 字 預計閱讀時間:5 分鐘畢業後體制內工作快三年了,我剛畢業時天真熱血,討好型人格不會拒絕,什麼活都接還完成的特別快
  • 性格內向的人其實很適合體制內工作
    體制內對於性格內向的的寬容度是相對比較高的,相對於體制外來說,體制內對於性格內向者的寬容度其實要大一些。為什麼呢?這是由體制內的工作性質決定的,體制內的工作大部分都是按部就班,政策性也比較強,辦事講究規矩、講究程序,講究下級服從上級,要求一個人低調、穩重,不能太外向、太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