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說一句對女性讀者的節日祝福,但我發現不知怎麼表達了。
是祝大家「婦女節快樂」呢,還是「女王節快樂」「女神節快樂」?
當然,我估計說「女王節快樂」「女神節快樂」的話,關注本公號一年以上的女性,極大概率接受不了。
原因是,「女王節快樂」「女神節快樂」具有咋咋呼呼的階層6的風味,無論是重口味的「女王節快樂」,還是中度口味的「女神節快樂」,或者屬於輕口味的「小姐姐節快樂」,跟大家的心靈氣質都相去甚遠。
為什麼我發現不知怎麼表達了?
因為「三八」這個節日,對它的第一種解釋和第二種解釋,好像都找不到最合適的。
「第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是IMC社會遊戲規則理論的術語。
來個極簡版。
第一種解釋指的是:原來發明創造某種遊戲時,它本來是什麼意思。
比如「同志」這種語言遊戲,它本來的意思,指的是某個組織或意識形態體系中一幫志同道合或可以相互認同的人。這是對「同志」的第一種解釋。
可是你看現在「同志」都變成了什麼意思?
「同志」變成現在這個意思,就是有很多玩家和群玩不斷地按自己的意思進行第二種解釋的結果。
玩的人多了,大家也認了,所以在民間就變成了這個意思。
但體制的解釋權還相當強大,且沒有放棄第一種解釋。
於是,「同志」好像變成了兩套相互獨立的語言遊戲。體制內奉行社會主義制度,體制外奉行資本主義制度。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婦女節」是正宗的第一種解釋。它跟「女性」「勞動」「權利」這三個關鍵詞息息相關。
而且,這個語言遊戲,一開始是有莊家解釋的,就是聯合國和各個國家。
解釋過後,就交給各玩家、群玩來玩了。
但各玩家、群玩,顯然不會,或不會一直按第一種解釋來操作。
在中國,「婦女節」雖然在解釋中,增加了很多新內容,比如「正能量」的那些東西,「最美巾幗」之類,但按照四捨五入法,仍然是第一種解釋的範疇,並沒有偏離「女性」「勞動」「權利」這三個關鍵詞,它只是納入到了「正能量」體系裡而已。
但「女王節」「女神節」就是第二種解釋了。
為什麼有了這些第二種解釋?
我看到一篇捍衛第一種解釋的文章,大力強調女性的「勞動」,因為「勞動」跟「權利」還有別的美好的東西是聯繫在一起的。這位青年同志還對「買買買」的消費主義洗腦表示出了極大的憤慨。
所以他對「女王節」「女神節」的第二種解釋也相當不舒服。
有點奇怪,我發現鼓吹「勞動」的這些人,只是鼓吹讓別人去做而已,你讓他在工廠、農村去勞動一下,他肯定是不幹的。
而「婦女節」的BUG,恰恰也在「勞動」這個關鍵詞裡。
就像你拍一張照片,你是坐在哪兒站在哪兒拍的,總有一個背景,你也是嵌在了某個時空位置一樣,「勞動」的背後,是有一個體系支撐並決定對它的解讀,對它的價值判斷,對它的心智反應的。體系是什麼,決定了人們怎樣看待「勞動」。
從19世紀馬克思主義出現,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整個世界都程度不同地籠罩得有「革命」色彩。在意識形態體系下,「勞動」雖然不一定在利益食物鏈上佔優勢,但審美價值鏈很高。
那時的「勞動」,是為了某種崇高的事業,是為了人類的解放,是為了神聖的權利。放在「婦女節」上,人們從這個遊戲中體驗到的東西,和現在明顯不同。
但20世紀80年代後,「勞動」背後的體系被祛魅,它在審美價值鏈上就掉下來了。
利益食物鏈上位置本來就低,心理食物鏈位置也低,一旦從審美價值鏈上掉下來,「勞動」就被打回了原形。
它被還原成了一份辛辛苦苦地謀生的工作。
當「勞動」被還原成一份辛辛苦苦的工作而已,「革命」意識形態在社會領域中收縮,發展經濟的消費主義被激勵時,在人們的心理上,「婦女節」的體驗就帶來了很多變化:
1)「婦女」似乎非常老土,很不時尚
2)「婦女」似乎階層較低;
3)「婦女」似乎指的是大媽之類,不包括年輕時尚小女生、大中小白領;
所以,雖然在解釋上已經有了一些變化,但體制內還可以按照「婦女節」的第一種解釋玩,畢竟提供了體制資源來玩,還算是福利,有「我們」的感覺。但請問,體制外的時尚女性們如何參與這場遊戲?
作為群玩,她們要玩這個傳統遊戲,找不到太多感覺啊。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東西。
雖然看上去「婦女節」的第一種解釋狹義上囊括了所有「勞動女性」。但其實體制內、體制外是兩個系統,並沒有進行整合。
因為無法整合。
從20世紀80年代就進入沿海工廠打工的農村女性,以及此後發展的體制外的服務業的女性,跟「婦女節」的第一種解釋是隔膜的。「勞動」對於她們來說就是忍受各種壓榨辛辛苦苦地掙錢而已,從中能體驗到什麼神聖崇高?對於她們來說,背後壓根沒有一個「革命」的意識形態體系支撐。
也沒看到支撐啊,叫GJ的那個人,難道是支持她們有「權利意識」,通過談判罷工等去爭取權益嗎?
哪怕是公益組織來幫一下工人,都是有風險的。
所以私人資本的女工,雖然被預設是「婦女節」的群玩,但也只是被預設而已。她們並沒有像體制內女性那樣受到庇護,「婦女節」的第一種解釋,這個正能量那個最美,跟她們有多少關係呢?
她們無論是在利益食物鏈上、心理食物鏈上,還是審美價值鏈上,位置都很低。所以,在一些垃圾市儈嘴裡,「廠妹」和「村姑」一樣,是社排很低,可以用來顯示自己優越感的名詞。
這樣的「勞動」,如果有可能,她們必會逃離。
現在你去看一下,工廠裡還有幾個年輕女孩?她們都轉移到服裝店等服務行業了。還在工廠的,基本都是大媽。
所以當消費主義意識形態出現並瀰漫在社會領域,而且體制外女性實際上也不真正體驗到是「婦女節」第一種解釋的群玩,第二種解釋必然出現。
1)體制內女性在時尚上需要
2)體制外女性在時尚和「自己的節日」層面上都需要
3)時尚男人其實也需要
當然啦,商家更是非常需要。
第二種解釋,可以說是各路玩家和群玩合力解釋的結果,完全是一拍即合。
最賣力的當然是商家。
他們之所以沒有開創一種新的解釋,而是對「婦女節」進行第二種解釋,是因為「三八」這個IP流量太大,可以蹭流量。至於「女生節」,擺出一副不屑和「婦女節」為伍的架勢,其實也是在蹭流量。
很自然,第二種解釋的意思,當然和第一種解釋不一樣了。
第一種解釋的關鍵詞是「女性」「勞動」「權利」,第二種解釋的關鍵詞則是「女性」「時尚」「消費」。
「女性」當然是不能變的。但「勞動」被「時尚」取代,「權利」被「消費」取代。
所以「女王節」「女神節」是一個時尚和消費的節日。
「勞動」被「時尚」取代很簡單,當「勞動」被社魅而社排很低的時候,「時尚」可以給女性把社排拉上去。
「權利」被「消費」取代也不複雜,體制外是或只能是消費主義的語境,要不還能怎樣?